毛岸英犧牲後,中央軍委擬將其安葬在北京,毛主席批示:不搞特殊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9月15日,美軍7萬多人在朝鮮仁川登陸,把戰火引到中國邊境。

黨中央和毛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決策,10月25日,由彭德懷任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入朝參戰。

毛岸英犧牲後,中央軍委擬將其安葬在北京,毛主席批示:不搞特殊

此前,毛岸英隨彭德懷司令員先期進入了朝鮮。

毛岸英的職務是志願軍司令部俄語翻譯和秘書,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彭德懷語)。

彭德懷還說過:國難當頭,挺身而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幹子弟甚至高級幹部本人就沒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堅決請求到朝鮮抗美援朝的。

當時,許多人都出來勸毛主席不該讓岸英去朝鮮戰場時,毛主席的回答是:“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

這就是人民的領袖!

毛主席對親人的要求一直很高。

毛岸英從小就和母親蹲過國民黨的監獄,之後又和弟弟一起流浪上海街頭,及至留學蘇聯,又趕上戰事慘烈的衛國戰爭參與其中。而回國到了延安之後,毛主席又很快打發他去農村幹活,學習種地、掏大糞等。

一年後,毛主席看著返回延安的毛岸英一身灰土布褂子,頭上扎著白羊肚毛巾,他又摸了摸兒子結著一層厚厚繭子的手,滿意地說:“不錯,這就是你的畢業證書!”

毛岸英犧牲後,中央軍委擬將其安葬在北京,毛主席批示:不搞特殊

入朝作戰之前,毛岸英在北京一家工廠工作,工農學兵的閱歷都有。

誰知,志願軍打響第二次戰役的第二天,即1950年11月25日,在美國空軍對大榆洞志願軍指揮所的轟炸中,毛岸英不幸犧牲。

老年喪子,毛主席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得此噩耗後,他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裡。

1954年12月24日,針對志願軍總部就安葬毛岸英烈士一事給中央軍委發來的一份請示,中央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賴傳珠起草了覆電,要求志願軍總部將毛岸英的屍骨運回,破格安葬在北京。

這個覆電,先送已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審閱。

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等抗美援朝的戰鬥英雄,以及在朝鮮犧牲的團以上幹部遺體,均已運回國內安葬在安東、瀋陽等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彭德懷認為,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普通戰士都安葬在朝鮮的國土上,毛岸英也不應該例外。毛主席也親口說過,岸英是志願軍中的一位普通戰士。

於是,第二天,彭德懷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封信:昨二十四日賴傳珠同志擬一封電稿,將毛岸英同志屍骨運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鮮,以志司或志願軍司令員名義刊碑,說明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的經過,不愧為毛澤東的兒子,與其同時犧牲的另一參謀高瑞欣合埋一處。以此教育意義甚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原電稿已送你處,上述意見未寫上。特補告,妥否請考慮。

周恩來看完彭德懷寫來的信,沉思良久,覺得彭德懷說得很有道理,毛岸英的屍骨不宜運回國內安葬,更不宜在北京安葬,應該和犧牲了的所有志願軍烈士埋在一起,這樣做政治意義更大。

於是,周恩來將彭德懷的信批轉給毛主席閱示。

毛主席慨然批示:“同意德懷同志的意見,把岸英的遺骨和成千上萬的志願軍烈士一樣,掩埋在朝鮮的土地上,也不要為他舉行特殊的葬禮。”

於是周恩來當日在彭德懷的信上,作了“尊重你的意見和朝鮮同志的要求,請(傳珠)重擬覆電”的批示。

劉少奇、鄧小平圈閱後也都表示同意。

就這樣,毛岸英與133名志願軍烈士一道,長眠於朝鮮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內至今。

後來,劉思齊、邵華再次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請求,毛主席引用東漢初期著名老將軍馬援的話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不是有千千萬萬志願軍烈士安葬在朝鮮嗎?岸英也應該埋在朝鮮。”

1958年2月14日,周恩來總理第一次正式率團訪問朝鮮。他此行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會見朝鮮的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商談中國人民志願軍撤出朝鮮的問題。

三天後的2月17日是中國的大年三十,周總理一行前去憑弔檜倉陵園,同行的有陳毅元帥與粟裕大將。周恩來走到毛岸英烈士墓前時,靜默良久,右臂有傷的他用左手撫摸著毛岸英的墓碑,哽咽了。“岸英的犧牲,對黨,尤其對主席,都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失。”周恩來對陳毅元帥說。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毛主席逝世後的1976年秋冬之交,中央警衛局在清理毛主席的遺物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小櫃子。

打開一看,所有人都落淚了:裡面裝的是毛主席親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幾件衣物,有襯衣、襪子、毛巾和一頂軍帽。

毛岸英犧牲後,中央軍委擬將其安葬在北京,毛主席批示:不搞特殊

小櫃子中毛主席親手珍藏的毛岸英衣物

毛岸英犧牲之後,毛主席在北京的住處,至少搬了5次。毛主席是怎樣瞞過所有的工作人員,沒有讓任何人經手這些衣物的?

怎能不令人垂淚。

潤物無聲,大愛無疆!這就是可親可敬的毛主席。(劉繼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