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崇禎不殺袁崇煥,袁到底能不能平定遼東?

生活360x


袁崇煥拿命也平不了遼東呀!

無論是在其被凌遲之前,還是在之後的歷史時空裡,袁崇煥都是一個被高估了的人。要成為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首先他要是一個戰略家,其次他在理政上是把好手,最後他還要是個伯樂,畢竟一個人是幹不了扭轉乾坤這種大事的。

自薩爾滸一敗以來,明軍在遼東與後金對戰,只有吃敗仗的份,僅有袁崇煥指揮的兩次戰役遏制住了後金的攻勢,但僅僅只是粉碎了後金對遼西寧錦防線的覬覦,而非對其迎頭痛擊。

寧遠之戰擊退老奴,寧錦之戰粉碎皇太極的計劃,看起來貌似是不得了的大勝仗,但這只是明廷的過度修飾而已,畢竟明軍此時畏敵如虎,確實需要輿論造勢,收拾一下人心。但本質上,這兩次戰役,明軍都是依託堅固的城防,相對後金更犀利的火炮,加上八旗當時不善攻城的原因,才取得勝利的,兩場戰役之中,明軍都沒有真正與後金進行過野戰,而野戰勝負才是決定雙方誰能取得戰略優勢的體現。

袁崇煥在遼東的表現,只能說是避敵鋒芒,暫時取得了守勢,遠遠談不上能夠反攻後金,奪回遼東。他的以遼人守遼土,以及廣築堡壘的邊防計劃,實際上是默認了明軍不是八旗對手,放棄遼東,而是專心打造關寧錦防線(山海關-寧遠-錦州),依託堡壘遏制後金的進攻而已。

袁崇煥的官職是遼東經略,這個職權很大,到了崇禎時,應吹下“五年平遼”的牛皮,所以他在遼東大權在握,可問題是,遼東這個時候,就只剩下一關兩鎮,周邊幾個衛星防禦城市了,靠這幾個地方,人口有限,沒有產出,完全依靠明廷財政撥款。

所以袁崇煥的權力,實際上是完全依託明廷財政,他不可能在遼東進行有效地軍事改革,清掃原明軍一切的問題,進而組建一支能夠維持在萬人左右,可以與八旗一較高下的野戰軍。

所以,為了不被崇禎斬掉狗頭,他只能把“平遼”的希望寄託在跟後金和談上,雙方和平了,自然也算是“平遼”了,反正遼東本來產出就不多,只要長城內腹地安全了,自然大明就算安全了,這也算是能夠交差了吧。

然而,從戰略上講,這種消極防禦,把戰爭主動權交給敵人是完全不可取的。事實證明,寧錦防線即便打造得固若金湯,但人家皇太極也可以繞道啊。公元1629年,崇禎二年,皇太極率軍號稱10萬避開寧遠、錦州,分兵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管內,攻佔遵化,直逼京師,史稱己巳之變。

也正是這一戰之後,崇禎斬掉了袁崇煥的狗頭,原來自己上當了,把一切遼東事務交給你這個狗賊,勒緊褲腰帶,不斷壓榨人民徵收遼餉,換來的結果就是人家韃子直接打到了家門口?

可見,這種防禦是有極大漏洞的,雖然皇太極的此次入寇,主要是為了搶掠為主,並非想要一鼓作氣拿下北京,畢竟這不顯示,以後金當時的體量,改吞不下大明,但也從側面證明了,再堅固的堡壘,也會被攻破的!

最好的防禦是進攻,然而袁崇煥有這個能力麼?

答案是沒有,他跟皇太極的秘密和談,雖然出發點是希望穩住後金,換取喘息的時間,但顯然皇太極段位比他高多了,利用和談多次實現戰略意圖,就從這一點上看,皇太極完全碾壓袁崇煥。

而從理政方面來看,鑑於遼東不能產糧,所以袁崇煥完全沒有改造明軍的可能,受到朝廷腐朽班子掣肘的太多,依靠現有的軍隊體系,根本不可能戰勝後金,所以袁崇煥的治理遼東,只是一種效果有限,對整個戰局是沒有多少幫助的。

再說人才,袁崇煥只是個都師,他不是開幕府的大將。但他也擁有一定的用人權力,可惜,殺毛文龍逼反了清初三王,間接壯大了後金的攻城能力,從這一點上來看,他是存在極大問題的。

綜上所述,袁崇煥是有本事的,但他的本事更多的是仰仗整個體制的成功,如果體制本身的問題就決定了失敗,那麼他並不具備扭轉局面的能力。


江畔初見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答案是不能。

大家看過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嗎?裡面有個情節!

蒙古大軍攻打金國,野狐嶺一戰殲滅金國30萬大軍。

金國最強的領導人是完顏洪烈,但因兒子楊康橫死隱居在家喝酒。

金國皇帝親自來請完顏洪烈出山,然而完顏洪烈是這麼說的:父皇,我一個人的力量再強,也改變不了什麼。


道理就是這樣。

滿清之所以強盛起來,並非有個努爾哈赤或者皇太極,而是一個漫長又必然的過程。

關東女真人從元代開始逐步發展,經過元明兩個朝代幾百年的逐步發展,已經形成了很強的實力。

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前,女真強力部落都可以出兵過萬,部落聯合甚至有兵力幾萬。

誰都知道女真人是漁獵民族,戰鬥力很強,一二萬人都是很難對付的。

這種兵力在以往也是不敢想象的,誰都知道金國時期都吹噓金兵滿萬不能敵。

更重要的是,這些軍隊和人口,已經集中到建州、海西等幾個大部落手中。也就是說,女真已經具備了整體統一的條件。


這就像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前,蒙古已經形成幾大部落,讓成吉思汗具備統一條件。

到了袁崇煥上任之前,女真的實力已經很強,明軍就難以對付。

以著名的薩爾滸戰役為例,滿清可以出動精兵6萬多人,而明軍從各地拼湊的部隊總數不過8萬多人。

大家都知道,當時滿清兵的戰鬥力比較強。那麼,以明軍區區8萬多人的實力,恐怕連防禦也未必能夠頂住,何談去進攻呢?

結果就是,薩爾滸大戰明軍慘敗。


薩爾滸以後,東北的局勢其實就難以收拾,滿清實力已經佔據絕對優勢。

我們看看著名的寧遠戰役,滿清可以攻打寧遠的兵力高達6萬,而袁崇煥只有1萬多人。

可以說,袁崇煥此次獲勝是很驚險的,很有可能城破人亡。

直到袁崇煥被殺的時候,東北明軍實力還是較弱,只能做所謂的攻勢防禦,其實是無力進攻的。



到了洪承疇時期,松錦戰役明軍孤注一擲,明軍約13萬,清軍約11萬。明軍除了吃空餉的數字外,真實兵力還不如滿清。

加上部隊戰鬥力弱,在進攻中明軍大敗也是正常。



所以東北局勢的惡化,是雙方客觀實力的對比。

當時大明已經到了末期,維持現有10萬東北明軍已經耗盡了財力物力,國家財政不能支持。

而這10萬明軍面對滿清,連防禦作戰都是實力不足的。

這種客觀的實力差距,不是袁崇煥能夠扭轉的,除非他每年自己能夠變出來上千萬兩銀子做軍費。

袁崇煥能夠的只是採用正確的作戰戰略。

其實,大明當時那種情況,亡國基本是必然的,國家其實內部已經崩潰,只是看亡國於農民軍還是滿清而已。


薩沙


假使崇禎不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未必能平定遼東。

崇禎年間難以維持如此戰爭規模

《遼左見聞錄》記載了清初一個叫王一元的人,他目睹了孫承宗所修城池據點的遺蹟,不禁感概地說:“明季防邊即周且備,不知費去幾萬萬錢!”

孫承宗為了收復失地,大力擴充邊軍,從5、6萬人擴充到14萬人,而且自錦州到八里鋪修建了“四十七城堡”,“軍臺”數百座,構成了龐大的關寧防線。明朝為了支持這條防線的建設,從天啟元年至天啟六年,徵遼餉達771萬兩白銀。

而當時明朝的財政狀況如何?以天啟初年為例,收入330萬兩,除去連年拖欠,實際到帳數200餘萬兩,而財政開支達500餘萬兩。而填補窟窿還是靠明神宗留下的700萬白銀內帑。

明朝亡於萬曆嗎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萬曆初年,農業稅和商業稅達到2217萬兩,其中商業稅340萬兩。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但也耗費了大量帑銀,全部是明神宗的內帑開支。

萬曆二十七年,明神宗繞開文官集團,派出礦監稅使,被文官集團瘋狂反對,一些人煽動底層商人鬧事,殘忍處死37名稅務人員。明神宗想追究暴徒的罪行,被文官集團反對,《明史》記載,“帝不為食者數日”。這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例,專制皇帝用絕食來抗議人民群眾不遵守國家法律制度。

後來發生的雲南暴動,萬曆四十四年,明神宗被迫停止徵收礦稅,連商業稅也大幅降低。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擊潰,5萬精銳被全殲,從此明朝在遼東的控制陷於崩潰。

礦稅和商業稅屬於內帑

明萬曆二十四年到四十四年,二十年期間其實礦稅和商業稅不過1000多萬兩,合計每年約50萬兩,這筆數量不大的礦稅,極大地緩解了國家的財政危機。但是礦稅和商業稅屬於內帑,所以遭到文官集團的瘋狂反對,他們認為皇帝富有四海,還徵那麼稅幹嘛。等到遼東戰事開始之後,開支主要從這裡開支。文官集團的領袖內閣首輔葉向高才感概,感覺明神宗原來思慮深遠,留下這筆錢是為了後來的戰亂做準備的。天啟初年,遼東兵餉一年內帑就發了200萬兩。

總結語:明實亡於稅收制度

在文官集團的逼迫下,萬曆四十四年,明神宗被迫停止徵收礦稅,連商業稅也大幅降低。因為這兩筆稅收都是進了內帑,而事實上明神宗萬曆皇帝把內帑很多都是用於賑災和戰爭。具體記錄有首輔奏章提到“近發帑金十萬,人心無不感激”;保定巡撫奏章提到“皇上又打發帑金、出通德二倉糧平柴。”

等到崇禎年間,把商業稅也停了,國家財政收支不平衡的時候,就更沒有錢來填窟窿了。以崇禎年間國力,像袁崇煥的老師孫承宗那種打法,根本無法長時間維持如此戰爭規模,即使維持了,財政也要被拖垮。

而如果要訓練精兵二十萬來平定遼東,至少要有1000萬兩白銀。無論是天啟還是崇禎都拿不出這筆錢。

所以即使崇禎沒有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未必能平定遼東。

我是從財經角度讀歷史的“天下會會天下”,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假使崇禎不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沒有機會平定遼東。


當時的後金正處於國力上升期,皇太極多爾袞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英傑。實際上自萬曆年的薩爾滸之戰後,在遼東戰場,明軍已經失去戰役主動權,惟一的勝算是憑堅城,用大炮,死守待援,說句實在的就是出城野戰老子不是你對手,我就躲在城牆後面死守,打不過你耗也要耗死你,你要撐不住了撤退我再找機會搞你一下,說不定還能撿個漏,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就是如此。從綜合能力上來講,後世的洪承疇比袁崇煥強出不少,松錦之戰照樣全軍覆沒。


袁崇煥如果不死的話,他能做的就是領軍扼守寧錦山海一線,與後金戰略相持,待國內局勢穩定,國力恢復,糧草兵源有穩定來源後再徐圖進取。


當然這個風險也很大,後金與蒙古結盟後可以從科爾沁借道,繞開山海關襲擾京畿。如果北京被皇太極再圍一次,袁蠻子必死無疑。

當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已經是病入膏肓,神仙難救了。而且真正最後擊倒大明朝的並非後金這一隅之患,袁崇煥雖然沒有平遼東的軍事能力和大局觀,但只要明朝內部政治清明,局勢穩定,再守了三,五年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大明朝已經沒有這個時間和機會了。


後世對袁崇煥的敬仰和崇敬主要是因為當時已無可御外侮之人並同情他的悲慘遭遇,但客觀地說,袁崇煥並非傑出的軍事統帥,也缺乏一方諸侯應有的大局觀,政治能力更是近乎弱智,決非能力挽狂瀾之人。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崇煥臨刑口占


廣東蠻子袁崇煥,至死還惦記著守遼東。至於平遼東,那隻能是在夢中了。


天涯史館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平臺召對,向崇禎帝承諾五年平遼。並向朝廷獻了平遼方略

那麼,袁崇煥的這個方案寫了什麼?

總結起來就兩點:

第一,構築堅城重炮。 堅城重炮的思路,其實不是袁崇煥發明的,他只是第一個應用這個新戰法的軍事家。

明末有一個天才火炮專家,叫孫元化,是他為寧遠城配備了11門紅夷大炮,讓後金遭到重創。

孫元化不僅擅用紅夷大炮,他還是一個鑄炮大師。他為明朝鑄造了數量十分龐大的紅夷大炮。

第二,打造機動兵力,構建關寧鐵騎。

袁崇煥上任後,購買了大約6萬匹馬,構建了一支較有戰鬥力的騎兵部隊。

儘管只有一年半不到的時間,但顯而易見,關寧軍的戰鬥力在這段時間內得到了大幅提升。

崇禎二年十一月己巳之變,袁崇煥率軍千里入援,在京師城下與後金軍殺傷相當,解了京師之圍。

能解京師之圍,這意味著關寧軍雖然還不具備長途奔襲敗敵於千里之外的能力,但完全可以保障自家城堡的安全。

事實證明,儘管只有一年半不到的時間,袁崇煥仍然向世人證實了,他的戰術確實是可行的。

總結一下,鄙人認為只要崇禎繼續信任袁崇煥,繼續堅持他的平遼方略,收復遼東只是時間問題,理由如下:

1)後金雖然長於野戰,但面對堅城重炮的戰術,也是無計可施的,可謂正中死穴,只要後金無解,滅清就只剩一個時間問題。

2)堅城重炮戰術不存在什麼耗盡國庫的荒唐說法,這種打法確實比起啥都不幹要花錢,但所費很有限,一個人口近一億的國家,碾壓人口只有幾十萬的小國,這種戰術最適用。


歷史的小卷毛


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袁崇煥不僅能夠平定遼東,而且可以徹底消滅後金進而一統天下。

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打造六萬關寧鐵騎與車炮裝甲部隊如果成功,打垮甚至消滅後金是完全可能的。

北京保衛戰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打退皇太極的十萬後金軍主力,證明袁崇煥打造關寧鐵騎與車炮裝甲部隊已經初見成效,假以時日完全可以消滅皇太極的後金政權一統天下。

可惜崇禎帝中了皇太極與漢奸范文程高鴻中鮑承先一夥的反間計,加上抗金名將滿桂被北京城明軍火炮誤傷卻誣陷被袁崇煥軍打傷,崇禎帝決定把袁崇煥逮捕下獄,破壞了北京保衛戰一舉打垮甚至消滅皇太極的十萬後金軍主力的大好局面。

1630年9月,在溫體仁高捷王永光等魏忠賢閹黨餘黨的陷害下,崇禎帝自毀長城把民族英雄袁崇煥千刀萬剮傳首九邊,把關寧鐵騎弄得四分五裂,徹底斷送了消滅後金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厚德載物49847


1、明朝人口有1億,滿清(後金)人口才50萬,人口對比,資源對比,火器對比,差距懸殊,只要好好組織,是完全可以戰勝後金,五年平遼的。

袁崇煥領兵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信心倍增,提出五年復遼的措施。那時後金兵雖然說野戰能力強,但人家又不是三頭六臂,身高體重跟漢人還不是差不多。假以袁崇煥一定的時間,完全能訓練出一支十幾萬的精兵,敢於與其野戰,憑藉兵力優勢(後金騎兵最多五萬)就能戰勝後金。明軍攻城又有紅衣大炮,瀋陽不難攻取。故袁崇煥五年復遼完全有可能實現。

事實上,袁就任薊遼督師一年,帶領關寧鐵騎入衛京城的廣渠門之戰,關寧軍九千騎兵經過激烈廝殺戰勝後金左四旗加蒙古兵一旗。由此推理,給袁足夠時間,再訓練出9千騎兵,足以對抗八旗全軍,如果訓練出5萬多騎兵,豈不碾壓後金了?所以說,一切皆有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

2、《明史》袁崇煥許譽卿對話,袁說五年平遼是“聊慰上意”,這一段是偽史。

如果袁說過這句話,那是確確實實的欺君,後來給袁崇煥所定罪名中就應該有“大言欺君”之類的罪名,但是給袁羅織的罪名中沒有這一條,由此可知“聊慰上意”是用來抹黑袁的偽史。

原因:①實際上許譽卿本就是什麼人都敢彈劾的言官,後來還曾彈劾溫體仁。袁大言欺君不見許彈劾,也沒見後來有人彈劾許知情不糾,當為袁同黨的證據。

②袁死前就已出爐的黑袁捧毛小說《鎮海春秋》有崇禎平臺召對袁崇煥,袁提出五年復遼的方略,但沒有袁許對話。如果有袁許對話,黑袁小說豈能省略?

③袁崇煥幾個月後回應御史毛羽健質疑五年復遼能否實現時,奏疏裡有“邊事熟籌之,孰敢漫無成算大言欺皇上哉”等語。以上種種,說明袁許對話根本不存在,是後來為黑袁而編造。清修《明史》採用這一偽史無非是藉以宣揚滿清不可戰勝而已。

3、己巳之變實是重創皇太極的極好時機。

崇禎二年(己巳),後金十萬重兵,繞過袁崇煥防區進攻北京,袁崇煥千里馳援,以九千騎兵對後金兵二萬,取得廣渠門大捷。雖然說取勝,但有些僥倖,這是因為皇太極在北京城下必須分兵對付其他明軍,導致兵力分散。在皇太極來說,速戰速決對其是有利的。而明軍各地兵力前來勤王,戰鬥力本來也不高,所以應避免與其決戰。堅壁清野是個好辦法。後來的拿破崙進攻俄羅斯,俄羅斯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最終戰勝了此前戰無不勝的拿破崙。

袁崇煥也是想採取這種戰術的。可惜,此時崇禎皇帝中了反間計,將袁崇煥下獄,任命滿桂為武經略,導致關寧軍東潰。北京城下各地前來勤王之兵又到了一些,但總共也才四萬,而皇太極的後金兵是十萬(也有推測後金兵實際四到五萬,但戰鬥力相當於一般明軍十萬是沒什麼問題的),滿桂倉促決戰,結果可想而知,一戰盡歿。從此後金兵肆意搶掠,滿載而回。

如果當時避免決戰,堅壁清野。皇太極十萬兵力所需糧草是個大問題,其要麼通過攻城解決,但守城易,攻城難,明軍守城,以逸待勞;要麼後金分散兵力,各處野外搶掠,但這就容易被明軍各個擊破了。實際上,袁下獄後,後來後金兵連一些縣城都攻不下來。

順便說一下有些人提出的圍魏救趙之策,就是皇太極繞道入侵之時,袁崇煥的關寧軍趁機進攻瀋陽,以迫使皇太極回救,這樣就解了京城之圍。這種想法:雖好,但不適用。原因是後勤困難,而瀋陽比寧遠更堅固,努爾哈赤數萬雄兵都攻不下寧遠,明軍更不可能一舉攻下瀋陽。皇太極也不會回救。所以圍魏救趙之策根本行不通(由此可知,即使毛文龍還在,攻取瀋陽也是不可能的。關寧軍都牽制不了皇太極,毛文龍更不可能牽制。)

考察明清(後金)決戰戰場,對明朝來說,敵境不如邊境,邊境不如內地。內地的北京城下是最好的決戰戰場,這一戰地一來可以避免薩爾滸之戰明軍難以集中兵力之弊,二來可以避免松錦之戰己方後勤困難而敵人有後方支援的缺陷。北京城下決戰糧草由城內供應,只需待各地勤王軍隊多數到達,形成合力,即可與後金決戰。

所以袁崇煥當時的策略是對的,背靠後方,堅壁清野,不浪戰,等待時機,在有利條件下與敵決戰。若袁不下獄,己巳之變可以重創皇太極,形成全控局面以後藉助紅衣大炮,攻取瀋陽。五年復遼甚至可以提前實現。


古海遊


袁崇煥到底有沒有和後金勾結,這到現在都是一樁懸案。


如果是前者,那麼不僅不能平定遼東,而且還會是翻版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後續景象。

當然,袁崇煥案不在本文的討論範疇,所以不展開討論;就按照話題設定框架進行討論,看是否袁崇煥不死,遼東是否能歸於平靜。

袁崇煥被殺是1630年,這一年距離大明主體滅亡還有15年,也是在李自成起義一年後(李自成自1629年起義)。

  • 崇禎二年冬,既1629年,遼東後金兵大舉南下,大明京師吃緊,京師急調各方軍隊赴京師防守,在甘州(今張掖)駐防的李自成所在部隊亦赴京勤王,在經過河西走廊抵達隴右地區,既金縣(今榆中)時,李自成發動了起義。
  • 李自成發動起義時,實際上大明境內已經十三家七十二樓路狼煙四起——1628年,王嘉胤(三十六營義盟主)、吳延貴、紫金梁王自用(王自用在王嘉胤死後,被三十六營義軍推為盟主)、混天王等於府谷起義,張存孟(不沾泥)於洛川起義、首任闖王高迎祥(後被推舉為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盟主)於安塞(今延安地區)起義。

大明根基也實際上已經在這一年開始動搖。

  • 在遼東方面,比大明衛所制在戰鬥力、組織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等方面更加先進的也已經誕生15年(八旗制度1615年確立),明朝已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要知道實際上袁崇煥面對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後金,我們當下所理解的遼東地區——早在1624年,蒙古科爾沁部已經成為後金的屬部,這標誌著蒙古主體,東西跨度八百七十里、南北跨度二千一百里的廣闊地域已然成為後金的戰略縱深。
  • 這是個什麼概念——渭河成就的三輔秦川才八百里,東起烏鞘嶺、焉支山(祁連山)東西盤亙的河西走廊才一千二百里。

◎從這張圖感受一下1630年時整合了整個遼東、蒙古主體的後金戰略縱深實際上有多深。

就遼東來說,不要覺得東北是平原地帶,滿族的龍興之地——撫順新賓自治縣,也就是努爾哈赤起兵的赫圖阿拉城就在此地,該地區崇山峻嶺,易守難攻,只有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明白後金兵士的驍勇善戰是怎麼練就出來的。

◎撫順新賓,努爾哈赤起兵之地。

  • 後金的東京,也就是現在的遼陽、再到本溪、盛京(瀋陽)這一線,一路崇山峻嶺,隨便一處都能開闢成一座都是易守難攻的要塞。
  • 從遼陽方向進入本溪,可以看到本鋼的工業管道和設施——架設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工業設施,會給人一種好萊塢工業科幻片中的既視感。

要在這種地區作戰,類似於在西南雲貴川地區作戰,一旦敵方佔據主場優勢,基本上很難正面突破。

而且在後金時期的遼東,可不只是今天東北的概念,是要把外東北算在境內的,在1630年的後金,其戰略縱深已經不是當下概念中的遼東所能容納的。


總之,回天乏術是1630年,既袁崇煥被殺的那一年的大明最真實的寫照了。


第七軍情間


袁崇煥,此人擅殺毛文龍,致使後金兵峰在毛死後當年就入寇關內後方無憂~擅停蒙古各部殺寇賞銀及協助,蒙古各部一片散沙無力抗擊滿寇,結果全部投靠滿寇反過來協助滿寇襲邊搶掠~在滿寇災荒時,在蒙古各部已倒向滿寇的前提下賣軍糧與蒙古,經蒙古過手糧食全部送到滿寇手中,滿寇安然度災~“回援”北京時在回軍過程中奇蹟般的避開滿寇軍隊,尾隨滿寇到北京城下,帶著後金外交僧妄圖和皇帝談判議和(罪名中的一條:潛喇嘛入京,喇嘛在滿蒙起到的是外交官的左右),妄圖通過議和達到他“五年平遼”的妄夢!!他談不上漢奸,更不是英雄,只是一個被黃臺級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拿國運賭前程的妄人!


威武大將軍朱壽


袁崇煥顯然不具備這個能力,如果把對袁大都督的信任給盧象升或孫傳庭,有5年時間,應該能壓制後金。其實明亡於財政,本來就虛弱不堪的明末財政,再碰上遼東這個吞金巨獸,生生被拖死。

連年征戰下建立的洪武朝稅田4倍於崇禎時期,朱元璋治下,20萬規模的北伐,十次之多,推到現俄羅斯境內,財政毫無壓力。通過改革鹽制,整個東南的富商階層都在爭相為國家提供後勤軍需。

明末敗亡,崇禎責任最大,袁都督也並沒有扮演多麼光彩的角色。遼餉多達700萬,換來的卻是後金入寇京城,而僅因為袁都督被拘捕,尚未定罪,遼東軍隊就在後金大軍還在京師的情況下,擅自回遼東,完全無視國家利益。國家軍隊已經完全淪為遼東軍閥的私兵,軍隊眼中完全沒有國家存亡。

盧象升的天雄軍,再委屈,為國家戰鬥到全軍覆沒,拿的糧餉未必有遼東的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