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湯圓出爐記

陳氏湯圓出爐記

原創 陳益林 清晨依林 2017-04-17

陳氏湯圓出爐記

是否上得廳堂姑且不表,反正自從妻子自學成才成為下得廚房的行家裡手後,我就真的成了踐行“君子遠庖廚”古訓的甩手掌櫃了。

託減負之福,高中教師不教高三,就能贏得相對完整的雙休日。有一段日子,天氣整日價陰鬱溼冷,不宜外出,真應了一句俏皮話“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忽然想起鄉下親友送來的番薯粉和毛芋。番薯粉以前除了煮羹,很難想出別的燒法。問題是番薯羹雖然好吃,但一來用量少,鄉下帶來的幾大包番薯粉老是用不掉。想送城裡諸友,一問都說家裡也有;二來像傑米揚的湯(俄國作家克雷洛夫寫過一則寓言,名字叫做《傑米揚的湯》,說是一個叫傑米揚的廚師做得一手好湯,味道鮮美無比,但他請客時總是不停地讓客人喝,最後把客人撐得受不了,這時再美味的湯對來客來說也如同毒藥一樣了),老吃著也不是個味。很多番薯粉眼看著被蛀蟲糟踐了也只能徒嘆奈何。現在“土貨”是個寶,要不然,那一家家農家樂怎麼會這麼火?家有土貨卻棄之若土,真是暴殄天物。那回在鄉下四弟家吃的由番薯粉和毛芋加工的湯圓,其可口性也遠勝寧波湯圓。記得那時還向四弟媳討教了此種湯圓的做法。趁著週末反正有的是時間,大老爺們也決計親手一試。

妻已焐了一鍋毛芋,又端上來一個大瓷碗。我往瓷碗裡倒了小半碗番薯粉權作試驗。拿出剛焐好的毛芋,快速剝皮,將去皮後依然熱乎的毛芋馬上埋入番薯粉,抓緊用手揉捏。嘿,還真行!起先還真擔心番薯粉會結塊,難融化,想不到熱乎乎的毛芋一下子就將番薯粉吸食了進去。原也顧慮用手揉捏熱毛芋會不會太燙手,結果發現,只要用番薯粉一攪和,毛芋的熱度就在生理可承受範圍之內。

萬事開頭難,揉麵一上手,就簡單了。將一個又一個熱毛芋往大瓷碗裡扔,不斷地用番薯粉攪啊揉,沒多久,就揉成了一坨香芋薯粉面。

陳氏湯圓出爐記

做山粉頂簡單,不費多少力,即可捏出笠帽形的小玩意兒。做湯圓可就稍費點事,先得把餡兒鼓搗好。好在上午已買了點鮮肉,又兌來塊豆腐。放進豆腐、生薑、香菇,用一把厚背菜刀可勁兒地地剁呀剁,直剁到呈五花肉狀,又摻入適量的鹽,拿到鍋裡炒熟,這餡兒就算成了。(後來大批量製作湯圓時,在餡兒裡再加上點香菜,那味兒就更美了)

然後,撮一塊香芋薯粉面,捏出酒盅形,再在捏成的窩盅內填入餡料,將窩口捏嚴實,一個由陳某親身製作、鄉土氣息十分濃郁的湯圓就做成了。不過,剛開始,做出來的湯圓不是太大就是太小,而且常顯歪瓜裂棗狀。做著做著,悟出些門道,再加手感強了,做出的湯圓就大小均勻,圓整美觀了。

最後將湯圓放入熱水中煮透,湯汁中加入油鹽以及必要的醬醋等調料,盛出來的自制湯圓,那可是芳香滑潤綿糯筋道俱全,吃一口,喊聲好。

最初做的十來個湯圓,很快吃完。後來進入批量生產,晚飯一家三口主食就是湯圓,第二天早上又是湯圓果腹。還剩幾十個陳氏湯圓躺在冰箱冷藏室,隨時準備調用呢。

陳氏湯圓出爐記

陸游《能仁院前有石像丈餘蓋作大像時樣也》一詩中說:“江閣欲開千尺像,雲龕先定此規模。斜陽徙倚空三嘆,嘗試成功自古無。”胡適先生在他的《嘗試集》一書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我欣賞胡適先生的說法。有些事,想著挺難,真正去做,就像清人彭端叔《為學》一文所說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