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是被協約國逼反的嗎?

用戶674466434566666


一戰結束時

本著決不能使德國東山再起的念想

徹底削弱德軍

使其不具有與法軍分庭抗禮的能力

強逼德國簽訂苛刻的凡爾賽和約

德國上下深惡痛絕此和約

它只是在刺刀下無奈的選擇

所謂新成立的德國魏瑪共和國

大多數民眾認定

該共和國是戰勝國強加給德國人民

且為達到和約規定應該付給戰勝國的各種利益的工具

從骨子裡排斥魏瑪共和國

簽定和約時

法軍元帥福煦

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

都曾預言

這個和約

實質上是個臨時停戰協定

二十年後

世界將再次捲入大戰中

屋漏偏逢連夜雨

世界經濟大瀟條

德國跌入惡性通漲的陷井

大多數百姓一下子

一貧如洗

他們由此認定

皆是凡爾賽和約帶來的災難

希魔適時跳將出來

假借民意兜售其私貨

一下子點燃了德國人復仇的怒火

於是魔頭登上歷史的舞臺

世界再一次陷入醒風血雨中

福煦與丘吉爾一語成讖

故,帝國主義非正義戰爭

留下的毒瘤

尋得時機

爆放了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從一定程度上說是的

苛刻的合約:凡爾賽和約經過協約國長時間的爭吵後,終於公佈了出來。按照合約,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其實如果仔細算起來,在威廉皇帝是德國的領土是70萬平方公里,到希特勒上臺時只有58萬平方公里,損失的領土不止1/8 。更為苛刻的是對德國的軍事限制,根據合約規定,德國陸軍只能保留7個師,不能超過10萬人,坦克,重炮都不能有,也不能有重機槍。德國軍隊論裝備只能叫德國警察。德國海軍不能超過1.5萬人,潛艇,航母,戰列艦都不能有。德國公海艦隊船隻被拉到英國海軍錨地銷燬。同時德國還不能有空軍飛機也全部被毀。協約國簡直是希望德國除了風箏,什麼都不能飛。

被分割的國土:一戰後的德國從地圖上看形狀非常奇怪,一個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隔開。東普魯士是霍亨索倫王氏發祥地,理應屬於德國,但因為波蘭復國改變了,波蘭是一個內陸國要給他一個出海口,所以就弄個波蘭走廊,一下子把德國國土分成了兩個不相連的部分。除此之外,德國還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在非洲的殖民地被英法和比利時瓜分;太平洋上的馬里亞納群島,俾斯麥群島都歸日本。

持續的經濟打壓:協約國先讓德國交200億的金馬克,這個相當於200億馬克的黃金。德國人沒有交齊戰爭賠款,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就讓德國用生產機器抵。沒有了生產生活用具,德國人很多人失業,工廠倒閉,於是德國就直接拒絕支付戰爭賠款。而由於德國拒絕支付,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了魯爾,這個地方是德國的核心工業區,直接導致了德國經濟崩潰。經濟崩潰後,通貨膨脹,一個麵包1000億馬克,一升牛奶3000億馬克,有錢也沒有用,人人是負翁。唯一生活好一點的是善於經營的猶太人,這樣導致很多德國人有反猶心理。

德國人心裡不服

德國人在心理上對凡爾賽條約難以接受,1918年剛剛跟蘇俄簽訂了《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條約》,德國佔領了蘇聯大片領土,在西線當時德軍還佔領著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一部分領土。德軍在戰場上仍然保持著攻勢。德國還佔領著別國領土,突然就戰敗了。百姓看不到德國在戰略上的失敗,認為是“十一月”黨人捅他們一刀,只要加強團結就能捲土重來。

20年休戰

有位作家曾說過一句名言:“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爾賽”。據說當時協約國總司令,法國陸軍元帥福熙,看到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後,仰天長嘆說:“這不是停戰,而是20年休戰”。果不其然,1919年簽訂和約,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二戰爆發。因此二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對凡爾賽體系的不滿。

戰爭爆發最終源於善於把控人心的希特勒上臺

希特勒等人上臺之後就開始不惜餘力討好德國人,他是從底層上來的,所以他最瞭解老百姓想要什麼。納粹上臺後把物價凍結到大蕭條時期水平,防止了又一次通貨膨脹,同時大規模組建武裝,一方面對軍隊和資本家做出承諾,一方面興建大型公共項目。說白了就是國家干預,而且效果明顯,建立重工業,發展軍事工業,興建公共交通,不光需要人,還需要機械設備,這無疑就促進了經濟發展,使大量德國老百姓有了工作。實在沒有工作,還可以加入德國國防軍。這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

圖片源於網絡)

總之協約國的對德國逼迫,促使了德國納粹上臺,德國納粹上臺後蠱惑人心發動戰爭,而對於德國百姓,不管是閃擊波蘭還是攻打法國(辱法),都是一雪前恥。一戰結束後,法國對德國的羞辱,二戰時德國也全部如數奉還。

歡迎大家發表意見,共同討論!



淺議輕談


可以這麼認為,但在這種想法並不怎麼對。因為這種“先被打壓,忍讓後反擊”的套路寫成小說估計很多人會喜歡看,也就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這樣的爽文,所以用這種小說的套路去看國際社會與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這種套路直接從小說套用國家關係的話產生的想法其實並不算對的。

一戰之後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遭受協議國的打壓,特別是經濟上德國幾近奔潰,德國人的失業率非常高,這時就是小說中主角被打壓的過程。而之後希特勒上臺之後大力改善民生,恢復德國經濟發展就是主角忍讓潛行修煉的過程,到後面侵略其他國家就是主角找“反派”報仇的時候。不過國戰不是小說,它牽扯的是一個國家和幾百萬民眾的命運。有人曾認為,如果德國在打下法國之後就停戰那麼希特勒將成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可惜....

由於國家之間的戰爭牽扯的是國際利益,友無常友,敵無恆敵,邦國之交,為利是常。所以德國並不是被謝協約國逼反的,而是為了擴大德國的利益而去發動戰爭的,這一點放之四海而皆準,只不過看胃口如何以及自己的拳頭硬不硬。國家之間永遠沒有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