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櫱過少怎麼辦?如何提高水稻有效分櫱?

狗貓烏托邦


由於今年的氣溫多變,低溫陰雨、溫差較大等原因,導致水稻田裡出現水稻生長緩慢,分櫱不足甚至不分櫱的現象,令很多農友們苦不堪言,同時也對水稻的田間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那麼水稻分櫱太少怎麼辦呢?如何提高水稻有效分櫱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

水稻分櫱太少原因

1、氣溫低秧苗素質差

這導致返青延遲,造成大緩苗。第4-5葉養分僅夠供給返青使用,有效分櫱從第6葉開始按n-3規律,水稻第3節上櫱開始發生,至第8葉結束,可利用分櫱共6個,而實際生產中受低溫影響僅剩3-5個。

2、插秧密度大群體空間差

農民朋友插秧密度一般在7-8棵左右,還有少數在10左右。而水稻分櫱方向對於插秧時確定每穴棵數非常重要,如果插單株,其分櫱方向為360°全方位,插兩棵為180°單側,三棵為120°夾角,四棵為90°直角,五棵為90°+0°無空間。90°+0°的概念是:即5棵苗中4棵的分櫱方向是各佔90°,另一棵苗被來在中間,沒有分櫱方向,從這個角度說,每穴插植苗數應在4-5株為宜,保苗率在4棵即可,不易過多。多則影響分櫱。

3.水稻分櫱數夠與不夠的標準

穗群體是水稻抽穗後,單位面積水稻穗數(一般小於5個粒的穗不計)。亦可理解為有效莖數。有效莖數越多,穗頭子越多,產量越高。達到一定數值後,穗頭子不再增加,超過一定數值後,成熟度下降,產量降低。只有保證有效莖數,才能成穗,保證穗群體,保證產量。

穗多、穗大,是水稻高產的基礎。雖然水稻具有較強的分櫱能力,但只有早期的分櫱才是有效分櫱,才能夠成穗,因此提高水稻產量,不僅要在“促櫱”上下功夫,關鍵是要在“促早櫱”上下功夫。

其具體措施有:

1、選用健壯秧苗

最好是選擇旱育的適齡壯秧,這樣的秧苗株形矮健、根系發達粗壯、吸收力與抗逆性強,其拋栽或插入水田後,髮根迅速,能夠很快返青生長,分櫱早、成穗率高,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2、根據品種特性合理種植。

品種不同,其分櫱能力差異較大,有些品種分櫱能力強,可以一株分櫱近20株,而有些品種則分櫱性能弱,一株只能分櫱3-4株,甚至獨稈不分櫱,如雜交稻一般分櫱較強,數量多,粳稻總體分櫱少。

所以要根據品種特性合理密植,以保證基本苗數,或選用分櫱能力好品種種植。

3、溫度不適。

水稻分櫱期溫度高於37℃或低於20℃,對正常生長都會有所影響,特別栽插水稻,更容易影響其返青分櫱,而溫度16℃以下則會分櫱停止生長。

注意要根據各地情況適期播種栽插,避免溫度不適影響。

4、水分管理不當。

水稻移栽後要淺水活棵,以利根系下扎,快速返青分櫱,直播田三葉期後,移栽田活棵後即進入分櫱期,要實行淺水勤灌,水層一般不宜超過3釐米,溼潤與淺水相結合,以水調肥,以氣促根,形成發達根系,進而會促進生長分櫱增加。

若冷水田,或田間水層較深,光照氧氣受阻,則不利根系生長及分櫱,失水乾旱,則影響稻苗吸肥,吸水,分櫱受阻,導致分櫱減弱或不分櫱。

5、光照不足影響。

水稻分櫱期若遇長期低溫寡照天氣,會導致分櫱延長,白天光照強度少於自然光照5%時則停止分櫱。

要注意加強管理,保持淺水,提高泥溫,結合葉面噴施碧護或蕓薹素加磷酸二氫鉀加安泰生緩解,增強抗逆性,以利促進生根分櫱。

6、營養不良影響。

水稻分櫱期除對氮肥需求量大,對磷鉀及鋅肥需求量增加,若磷鉀鋅肥等不足,也會影響分櫱數量,或分櫱質量不好。

要及時根據底肥及苗情長勢及時追施分櫱肥,以利分櫱生長。

7、秧苗栽插過深影響。

栽插較深,會導致根系呼吸不良,影響根系生長和分櫱。

注意栽插深度以3-4釐米為宜,秧苗要堅持淺栽,勻栽、載穏栽直,以利栽後髮根快,有利返青分櫱生長。

8、肥害或藥害、病害影響。

施肥或施藥不當時肥害或藥害發生會影響分櫱,嚴重的引起畸形死苗等。

要注意科學合理施肥,不用縮二脲含量高肥料,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不要隨意加大用量,避免藥害肥害影響。

惡苗病、赤枯病、病毒病等發生較重時也會影響分櫱生長。

注意選用咪鮮胺或浸種靈或氰烯菌酯浸種預防惡苗病,選用噻蟲嗪或吡蟲啉等拌種防治稻飛蝨,薊馬等害蟲,並能有效預防病毒病為害,赤枯病發生時及時排水,選用磷酸二氫鉀加螯合鋅加美洲星緩解,同時增施鉀肥。

對於水稻不分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我就分享到這吧,此是個人觀點,若有偏差與不足之處,敬請各位下方留言補充!總之,不分櫱有很多的原因,並非是單一的原因造成的。只有查明原因,做好防治工作,才是解決問題,增產增收的關鍵所在。









芒鄉夏韻


水稻分櫱過少,大致是這些原因造成的,

1.密度的原因:稻秧在田裡空間太少,就象召集幾萬人在廣場集合一樣,沒有活動空間,無法向周圍伸展,只能站在原地了。

2.氣溫的原因:水稻分糵理想的溫度是在攝氏25度以上,如果氣溫遠遠未有達到25度,水稻的生長、分櫱速度就很慢。

3.肥料的原因:在水稻分糵期正需要大量營養的時候,如果稻田施肥過少,不能供給足夠的營養,那稻秧也就分糵少了。

4.灌水的原因:水稻在分櫱期,田間灌水如果太深,淹過了秧茬,陽光很難增暖根部的溫度,水太涼,茬口被封,就會影響稻秧的分了。

5.日照的原因:長期陰雨低溫,沒有陽光的光合作用,秧生長緩慢,分櫱少。

6.藥害的原因:除草劑超量,除草時間不正確,也影響稻秧的分糵了。

要如何提高水稻的有效分櫱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噴灑多效唑,促使早分糵、多分櫱;

2.合理密度,除去田間雜草。

3.施足肥料,爭取同時分糵。

4.防治立枯病和其它病蟲害。

5.分櫱不能貪太多,分糵後期要及時烤曬田,控制稻秧根系的發展。


一生好人大司馬


水稻如何提高分櫱率?這個問題稻農們都比較關心,不同地塊,不同種植方式,不同種植環境等,水稻分櫱數都會有高有低,常見的影響水稻分櫱數的因素,比如品種特性、溫度、水分、養分、光照等,可能某一點不適合水稻的生長,就會影響正常分櫱。

1、品種

選擇分櫱力相對較強並且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另外,在秧苗移栽到大田過程中,從運輸到栽下去,儘量少傷根,更要防止人為的傷苗,提高移栽質量,能夠促進有效分櫱。

2、整地

良好的整地工作,對於提高水稻分櫱也有積極的作用,地要平整,水分保持“寸水不露泥”,清除田間的雜物,同時要施足底肥,為移栽後的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長場所。

3、種植密度

合理的種植密度也能夠促進水稻的有效分櫱,如果種植過密,看似分櫱數很多,但是單位面積內的總分櫱數是減少的,相反,如果種植過密,影響單株的分櫱數,並且分櫱末期後,田間的通風性、透光性都會減弱,不利於後續的一系列生長,水稻種植密度要根據品種、土壤肥沃度、氣候等等多種因素來定,不是一個固定值。

4、控水曬田

適當的控水曬田不僅能提高分櫱率,還利於有效分櫱,在移栽以後,前期通過淺水(不要長時間灌深水),可以增加分櫱數,到了後期,可以通過曬田,來抑制分櫱,防止分櫱過多,提高有效分櫱率。

5、田間管理

做好除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並且做好追施分櫱肥,都有利於水稻的正常生長,促進分櫱,提高有效分櫱,控制無效分櫱。


農民的小幫手


1、分蘗出現時間

什麼樣的分蘗才能成穗,主要決定於分蘗出現的時間和獨立生長能力。

分櫱具有3片葉以前,生長所需要的養分主要是由主莖供給的,分蘗本身不具備獨立生長的能力。到了3葉或3葉以後,分蘗長出冠根,吸收水分和養分,同時分櫱本身也已具有一定的葉面積,能製造有機物,滿足本身生長髮育的需要,維持獨立生長。所以一般必須有3片葉的分蘗才可能成為有效分櫱。

2、生長環境

分櫱有效與否,還與植株生長的疏密程度有關。如有些稻田由於前期施肥過量分櫱過多,群體過大,田間鬱蔽嚴重,處於稻株下層的分櫱,即使具有4片葉,也會因光照不足而成為無效分櫱。相反,插得較稀,群體較小,光照條件較好的稻田,肥水條件又能跟上,有些只有2~3片葉的小分櫱,也有可能成為有效分蘗。

所以,合理栽植,保證分櫱能夠得到充足的光照,使群體和個體生長協調,是促進分櫱成穗、實現穗多穗大的重要措施。

3、肥料水平

保證肥水充足,以保障分櫱的養分供給。水稻長穗拔節後,主莖和大分蘗由於莖稈和稻穗的迅速生長,需要大量的養分,對小分櫱形成激烈的競爭,這時如果小櫱還不到3片葉,由於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供給,便停止生長,成為無效分櫱。

因此,肥料足,有些小分櫱也可以成穗,肥料不足,有些大分櫱甚至主莖也可能死亡。所以,分櫱期田間管理的任務,除了促使秧苗早生快發外,還要施加尿素或高氮複合肥(30-5-5、28-6-6),創造有利於分蘗成穗的條件,力爭較多的分櫱成穗。

多為素

1、產品PH值7.5-9.0,可以有效緩解土壤酸化,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活化土壤;

2、為作物提供硅酸、鈣、鎂等必需元素,且所含的鐵、錳、硼等微量元素可以顯著提高作物長勢,緩解植物缺素;

3、木質素可以有效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土壤變得更疏鬆,保水保肥。


海德龍


首先你要清楚水稻分櫱少的原因,據我多年種植經驗,水稻分櫱少般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品種不同,一般常規水稻分櫱力不及雜交水稻o

二:稻田缺肥,水稻缺肥會表現為植株矮小發黃,少分櫱或停止分櫱o

三田間缺水或關水太深不利水稻分櫱o稻田缺水禾苗會長根不分櫱;稻田關水太深禾苗向上長高也不分櫱,水稻只有在分櫱期淺水灌溉〉禾苗分櫱力才旺盛o

好,我們明白水稻分櫱少的原因在生產實踐中就能很好解決水稻分孽少的狀況o

常規水稻分櫱少我們選擇雜交稻種植;萬一你想種常規稻你可適當增加播種量0

施足底肥不要因禾苗缺肥而出現分櫱少的情況o我的做法是一千方地施四十五含量水稻專用複合肥一百斤o施足底肥水稻全生育期不會缺肥:無需施分櫱肥o

科學管水:水稻幹長根丶深水返青、淺水分櫱o水稻生長期要乾乾溼溫乾溼交替’讓水稻既長根又分櫱,讓禾苗生長旺盛為奪取水稻高產打好基礎o


蔡青木


農民都知道水稻的產量高低和分孽顆數的多少有直接關係,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好,是廣大種植戶都關心的事情,接下來我們就探討一下水稻分櫱過少怎麼辦?如何提高水稻有效分櫱?

根據惠惠種植水稻20多年的經驗認為水稻分櫱過少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

01

品種原因

品種不同,分孽的顆數有所不同,有的品種一顆就能分孽出十幾二十顆水稻,而有些品種分孽特別差甚至不分孽,在我們村子裡稱這種不分櫱的稻子為“公稻籽”。所以,種植戶們一定要選擇分孽能力強的品種,確保日後的有效分孽。

※選種注意事項

☆①看當地的實際情況,一般不論是哪個地區都有幾個好的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要適合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要適合自家地的土壤環境肥瘦,還要是自己擅長管理的品種。

☆②看市場的需求來選擇,一般應該選擇市場上比較需要的好賣的,大眾都喜歡吃的就暢銷。


☆③看品種成熟期,實際分孽率,抗病率和出米率。

※選種要點

雖然水稻分孽影響著產量,但也不是分孽越多越好,如果你家的土地是草甸土腐殖土層比較深,那麼就不應該選擇分裂超級強的品種不但會導致水稻的倒伏,而且豐收季有可能成不好癟子粒多;如果是鹽鹼地、漏湯地、黃土地或者是山林地區比較發涼的地質,應該儘量選擇早熟一點抗冷耐寒分孽能力強的品種。



02

田間各項管理原因

好的種籽可以分孽多,可以有好產量,但是選的品種再好,做不好田間管理也是不行的,農業就是需要管理不是嗎?所以選好種籽我們就要開始種植的各項管理,惠惠認為影響分孽的田間管理有如下幾點:

☆①秧苗的移栽深淺:移栽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插秧、有機器插秧,但是不管是哪種方式插秧都不能插的太深。建議人工插秧1到2釐米而插秧機插秧應該在2到3釐米最好,如果超過這個深度會導致後期的分櫱少甚至不分孽;另外,移栽前要根據自家的土質對稻田進行沉澱,一般草甸腐殖土沉澱3到7天后再移栽,沙土地跟耙地車後面栽,黃土地沉澱兩三個小時即可,土質不上不下的沉澱一個晚上就可以,具體沉澱的時間長短還是要看自家地板來決定。

※移栽稻苗注意事項:地力條件好秧苗粗壯要稀選些,地利條件差秧苗細瘦的要適當密厚些;積溫高的地區遠點栽,積溫低的地區稍微密點栽;品種特性分櫱多的稍微稀點,品種特性不愛分孽的稍微密點。

☆②移栽秧苗後農田的灌溉管理:插秧後不要立即灌水以免秧苗沒坐牢被水沖走導致缺苗,插秧兩天後開始灌田,水層保持2到3釐米是最佳水位;緩苗以後天天一定不能幹旱要以溼潤為宜這時田裡應該保持三釐米以上的水建議不超過四釐米,因為換苗後進入返青期,需要足夠的水分養苗。


返青後逐漸進入分孽期,這個時候田裡的水層應該保持不超過兩釐米,以水溫保地溫減少晝夜溫差值,為水稻分櫱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注意事項:天氣高溫時中午最熱時補水降溫,天氣涼颼颼時選擇一早一晚補水提溫,這樣才能做的有效的以水調溫給水稻提供最佳的環境有效的分孽;另外,這個期間還要注意除田間雜草,避免雜草與水稻爭營養,而且雜草有很多病菌不及時清除不但影響正常分孽也很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


☆③分櫱顆數夠用時的管理:顆數夠就應該撤水排幹進行正確曬田,控制分孽過高現象。

※注意事項:顆數多的地方多曬,顆數少的地方少曬或不曬,田間出現裂紋時再放一層水,反覆操作促使有效分孽正常生長;雖然分孽顆數很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哦!一旦發現顆數太多可以採取深水淹孽的方式控制分孽,水位沒過無效分孽可以淹死多餘的顆數,但時間要控制好不宜超過8天,時間太長會造成日後倒伏。

☆④水稻進入拔節揚花期管理:這個時候是水稻生命中最渴的時候,所以這期間要天天保持2至3釐米的淺水層。

※注意事項:這時候水稻最怕碰,在田間管理農田時一定要走稻埂,千萬別從農田中間穿梭如果把稻花碰掉了,一定不要人為造成減產。

☆⑤水稻進入灌漿期管理:這個時候水分過多會影響稻米的品質,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採用少而勤的灌水方式,只要保持地面溼潤就可以。

※注意事項:這個時期糧食快要豐收了,會招蜂引蝶吸引來很多家雀禍害稻穗,一定要在農田間適當的位置擺放一些稻草人,或者用棍子栓上一塊雨布或者不穿的衣服,隔幾十米放一個,忙活一大年眼看豐收別讓家雀給吃了,這樣做能有效驅趕家雀。



總而言之:農作物種植很辛苦,總是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種植水稻,很多農戶和題主一樣為了提高水稻的有效分孽而感到困惑;由上可見提高水稻的有效分孽除選擇一個好的品種以外,還要注意各項的田間管理,種水稻就和養孩子一樣,管好必定成才。


結束語:農業雖說是靠天吃飯的,但也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你的努力老天爺都看在眼裡,只要盡職盡責的管理你的農田,不坐以待斃,根據不同情況積極的採取一些正確的管理措施;我相信上天不會辜負有心的人,越努力越幸運!

我是惠惠,黑龍江五常市稻農,每天分享水稻種植的經驗,希望本篇文章對題主有所幫助,也能幫助廣大種植水稻的農戶;如果你喜歡農業,有不同的種植經驗或想了解更多的種植知識,歡迎【關注】我,日後我們一起討論更好的種植方法,種出更好的糧食。

五常大米惠惠


水稻的生長與很多因素有關聯,現在東北地區的寒地水稻都已經完成了插秧工作,現在大田裡的水稻苗正是緩青分櫱期,水稻的分櫱是關鍵,分櫱過少及分櫱過多都影響著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水稻分櫱過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氣溫低導致分櫱過少:水稻正常分櫱的氣溫需要在20度以上,最佳分櫱溫度在25-30度左右,所以部分地區的低溫連雨天氣造成了水稻無法正常分櫱或分櫱過慢。

2、秧苗素質差影響分櫱,秧苗的培育過程中,澆水和通風的管理影響水稻秧苗的質量,發育不好的秧苗在外觀上葉片鮮綠,植株不粗壯,種植以後出現返青慢,分櫱能力也比較弱。

3、水稻育種和播種前期底肥施肥不足或者施肥過晚,造成了肥效期的延遲,導致秧苗在分櫱期內無法吸收更多的有效營養,也會導致水稻返青慢,植株分櫱緩慢。除此之外秧田的扶苗水分灌溉不及時以及秧田水面水綿植物生長過多也會造成水層及田面的溫度,導致分櫱過晚或分櫱差。



水稻分櫱不足應該根據具體產生的原因進行有針對的處理,儘量採用間歇灌溉的方式適當曬田,通過反覆“淺—溼—幹”灌溉實現充氧壯根,排出田間有毒氣體,為根系發育提供氧氣,促進根部向下生長髮展。

同時針對雜草較多的地塊採用藥物防治,做好紋枯病、褐斑病的預防,配合水層的管理,適當噴灑葉面肥。

水稻分櫱少,如何提高有效分櫱?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水稻分櫱少,是不是你們那裡都是那種情況,如果都是那有可能跟氣候有關,如果是零星小塊出現不怎麼分櫱的情況那就是管理出現問題。

深水活蔸,淺水分櫱,常時間關深水會影響分櫱,應保持秧田乾乾溫溼,3釐米左右水位。


缺肥,秧苗會出現淡淡發黃,也是分櫱不出來的,應及時添補尿素,以每百平方米3斤尿素,然後再補點複合肥。

病蟲害,看又在慢慢正常生長,可是又不怎麼分櫱,可能是稻蝍螞在危害,選用蚍蚜酮,啶蟲咪等藥,最好夾點防病菌藥。


以上情況都沒有的話,可能是田裡泥腳深,田裡太軟,及時放水曬田,勁皮為好。(人踩在田裡腳不帶泥)

多效唑有利於快速分櫱,應用點多效唑。


zs偶爾路過


要想提高水稻的分櫱率,光靠施足底肥是不行的。要有其它輔助的生產措施。幫它提高分櫱率。

一、

水稻的兩次鍛根育苗:

大家都知道,水稻秧苗有一個發達的根系組織,才是提高它分櫱率的保障。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水稻進行兩段育苗鍛鍊根系:

塑料溫棚育苗:



把買回來的優質稻種在清明以後,先涼曬之後。用清水浸泡二十個小時左右,控幹水撒在事先準備好的秧畦裡。就象上圖做的秧畦,秧畦裡不要撒化肥,用肥一點的稀塘泥就可以。

稻種均勻的撒了之後,插上弓架,然後蓋上薄膜四周壓緊就可以了。其間要注意拱棚裡面的溫度,及秧苗的生長情況。正常情況下十天左右,就可以往準備好的秧底裡移栽了。這就是秧苗的第一次鍛根移栽。
二、

秧苗的大田移栽

秧苗從苗床上移栽到秧底的時候,開始了露天生長。這個時期是秧苗分櫱初期的關鍵時期。水不要圈的太深,待露泥不露泥的最好。點栽的時候可以三顆二的秧苗點栽在一起。每撮兒的距地離保持在7釐米左右,便於秧苗的分櫱生長。

大約經過28天的生長,秧苗就可以往大田裡移栽了。這就是秧苗的第二次鍛根。

植物的生長都需要氮磷鉀的營養成份,一般果實類的植物都需要鉀含量稍多一些的肥料。因此,要用含鉀量較高的複合肥當做底肥。


秧苗在移栽的時候,不要插的太稠,稠了影響分櫱。行距和株距都保持在28~30釐米比較適宜,這樣便於秧苗的分櫱發兒。

為了防止水稻生長後期倒伏,一畝田施90~100斤複合肥即可。要一次性撒進去,中途儘量不要施肥。

秧苗移栽到大田的第一月,是秧苗生長髮櫱的關鍵時期。除了病蟲害的防治以外,田裡不要缺水,一切由其自然生長。

總結起來提高水稻的分櫱率:1是選用優質高產的稻種;2是要進行兩鍛育秧,促進根系發達;3是要合理密植,株距、行距都要稍為稀一點。做到這三點,也就不愁水稻的分櫱率少了。


豫南鄉農


水稻“分櫱”的數量,對水稻產量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常會出現返青後的水稻,不“分櫱”或者“分櫱”數量少的現象,對此,許多農民弄不清什麼原因,浪費了許多精力,問題卻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那麼,影響水稻“分櫱”的因素,都有哪些,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因素,溫度。

水稻“分櫱”最適宜的溫度為,30攝氏度,低於20攝氏度,或者高於37攝氏度,就會影響水稻分櫱,如果溫度低於16攝氏度,水稻秧苗就會停止生長,並且停止分櫱。

在具體水稻插秧的季節,許多農民為了搶時間,常會在氣溫較低的時候栽插水稻,表面上感覺氣溫適宜插秧,但是,土壤中的溫度,比空氣中的溫度要低些,由於溫度低,便出現了分櫱數量不足的現象。

第二個因素,栽插的秧苗密度大。

水稻秧苗返青以後,處於快速生長時期,此時,如果秧苗栽插的密度過大,必然影響光照;經過試驗,自然光照情況下,水稻秧苗返青後,3天就會開始分櫱,自然光照為50%時,秧苗返青13天后,才會分櫱,自然光照在5%時,水稻秧苗完全不分孽。

許多農民認為,增加水稻的栽插密度,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這種想法是違反水稻的生長規律的;增加秧苗密度,減少了自然光照,水稻分櫱期延遲,有效分櫱減少,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第三個因素,土壤的因素。

水稻適宜在微酸的土壤中生長,但是,如果酸性過高,就會影響水稻的生長,同樣也會抑制水稻的分櫱;現在,水稻插秧,大多是在秸稈還田的田塊中插秧,秸稈在腐爛前會產生大量的酸,這樣,土壤的酸性會加大;在這樣的田塊中栽插水稻,水稻秧苗的分櫱量必然會受到抑制。

找到了水稻分櫱少的原因,根據具體情況,就可以有的放矢,採取措施來解決問題。

如果是溫度過低,引起水稻分櫱量少,這種情況可以增施富含鋅磷的肥料,促進根部的生長,促使水稻秧苗多分櫱。

如果是秧苗密度國大,造成的分櫱數少,這個只能當做教訓,在下次栽插水稻時,減少栽插量。

如果是土壤中的酸性過大,就要調節土壤的酸鹼度,例如撒施生石灰。這也是許多人在田地裡撒施生石灰後,水稻產量明顯提高的原因。

總之,發現水稻“分櫱”少,查明原因是關鍵。只有弄清的原因,才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