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唯识学第一人,唐朝学霸玄奘法师

唐僧又叫唐三藏,是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而《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其中的唐僧原型乃是唐朝的三藏法师唐玄奘。很多人都很熟悉《西游记》中的唐僧,下面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历史上的玄奘法师。

中土唯识学第一人,唐朝学霸玄奘法师

唐僧剧照

取经前因

玄奘法师生于隋末年间,读书过目不忘,天资聪慧,小时候就饱读儒学典籍。10岁出家深入学习了中土佛教大小乘经论,二十多岁时在佛法造诣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他发现古人对佛经的翻译和论著有错误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好多义理不究竟。带着对论学和摄论学种种困惑,玄奘法师决心西行求经。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中土唯识学第一人,唐朝学霸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行脚图

取经路上

唐朝开国年间是不允许国民出境的,无奈之下玄奘法师只好选择“偷渡”。他从西安出发路经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独自穿越八百里莫贺延碛沙漠,哪知走了百里左右,失手打翻了水囊。即使如此他仍然坚持西行。行至高昌,高昌王想留他做国师,教化一方众生。哪知法师宛然拒绝。高昌王是有脾气的,威胁法师说要么做国师,要么送他回国。法师却说性命可以留,但西行之志是不会动摇的。绝食三天后打动了高昌王,反而和法师结为兄弟并派人护送法师西行。法师边走边参学,继续西行至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经过撒马尔罕、阿富汗、巴基斯坦,经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古代印度。从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出发算起,到贞观五年到达目的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止,法师跋涉了4年多,行程5万余里。

中土唯识学第一人,唐朝学霸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西行路线图

潜心参学

那烂陀寺是当时亚洲佛教的学术中心,更像是一所大学,学生有一万多人。玄奘法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时已经逾百高龄的校长戒贤法师收他为亲传弟子,并亲自教授他《瑜伽师地论》。法师勤奋用功,很快就掌握了梵文,而且比当地人说的还好。当时那烂陀寺的讲师能讲解二十部经书的有一千人,三十部的五百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其中包括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几千名资深学者之中,位列前十名。因为成绩优异,法师还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那烂陀寺还给他配备了“专车”,出门可以享受乘坐大象的待遇。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之后,法师又继续南游各国,最终又回到那烂陀寺。之后法师参加了由戒日王倡议举行的佛学经典教义的辩论大会,法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后,一连十八天没有人敢于与他争辩,返驳他的理论。一时间名扬全印度,甚至人还没回去,名声已随着丝绸之路传回大唐。

中土唯识学第一人,唐朝学霸玄奘法师

那烂陀寺遗址

归国译经

公元645年游学17年,43岁的法师带着150粒佛舍利、佛像7尊、经论657部,回到长安。同年法师入长安弘福寺译经,朝廷供给一切财物所需。由梁国公房玄龄发文征召全国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持戒无损的高僧大德同集长安助玄奘译经,在严格的筛选之后,组成了阵容极为强大的译经团队。法师的译经团队前后共完成了75部(1335卷)经典。并口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记》,此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天竺。公元652年法师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现在西安著名的旅游景点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带来的经像。

中土唯识学第一人,唐朝学霸玄奘法师

大雁塔

回归寂静

此后,法师自觉身力衰竭,知无常将至。并说这个俗身我已经厌恶了,我在这个世间所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我愿意将我一生行持的福慧化作美好的祝愿回报给有情众生。我祈愿大家一起升到到弥勒菩萨身边,去奉侍弥勒菩萨,佛下生时,共成无上菩提。公元664年正月初九日,法师病势严重,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宫。当时为他送行的有百万余人,灵骨归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上。

帝闻之哀恸伤感。为之罢朝曰。朕失国宝矣。时文武百寮。莫不悲哽流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中土唯识学第一人,唐朝学霸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塔


伟大贡献

玄奘法师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也是法相宗(唯识宗)的创始人,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古印度寻求佛法,带回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注释:

《瑜伽师地论》:即禅定和止观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