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学术“超女”还是国学大师?杂志社长马川:美丽的套话

于丹,学术“超女”还是国学大师?杂志社长马川:美丽的套话


一个明星学者的演讲,如果辞采华丽,内容重复,而其所谓的论点放到大汉论坛、大秦论坛、大唐论坛、大宋论坛、甲骨文论坛,放到地产论坛、美食论坛、金融论坛,放到乡村发展论坛、核战争论坛、银河系论坛、废旧垃圾再利用论坛,皆能合身,我们是该为该学者的才华悲哀呢还是欣喜呢?


文|马川(《时代人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如果提一个问题:在当下中国,哪一位学者受到的争议最激烈但又最火爆?最佳答案是:于丹。


大约是2006年国庆节期间,41岁的女教授于丹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连续七天开讲“《论语》心得”。2007年春节期间(又是一个黄金时段!),于丹再次登上《百家讲坛》,开讲“《庄子》心得”。2006年12月和2007年春(也许是夏),封面印有于丹的头像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两本书,相继在中华书局出版。读者诸君请注意,这两年,中华大地刚好涌现出一股空前的“国学”热潮,于丹又刚好在最强势的媒体CCTV上开讲,讲座长达一周,又刚好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期间开讲,讲的又刚好是中华民族最经典、最神圣的《论语》和《庄子》,最重要的是,“她讲课时,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有这么多的刚好,所以,于丹的讲座,“好评如潮”。在中华书局及时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出书几乎从不请人撰序也不在封面刊印个人照片,甚至个人简介也只有“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九个字的易中天先生,还应邀为“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一文。


于丹,学术“超女”还是国学大师?杂志社长马川:美丽的套话

“于丹《论语》心得”除了封面的个人照片以外,书舌上还有个人的另一张可爱的靓照,并附有于丹比较详尽的个人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其后出版的书及时调整为副院长),影视传媒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因太长,本刊忍痛省略一点)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这50个栏目中包括《百家讲坛》吗?),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如此详尽的介绍,除了说明她和央视亲密的关系以外,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她红,但红的范围当时还不够大;她火,但火的程度当时还不够爆。所以,接下来,她开始频繁地飞赴各地进行签名售书,频繁地接受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密集性的采访(接受采访中,她及时地抖出了四岁学《论语》的爆料),参加各种各样的论坛和会议。国内媒体炒火了以后,又十分及时地接受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境外媒体采访。作为传播学的系主任和教授,于丹显然明白现代传媒火力密集、交叉传播的效果。效果当然出奇地好。几乎是几个月的时间,于丹家喻户晓,于丹的名气迅速传遍华夏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家庭妇女为她激动,大学生为她自豪,老人为她惊讶。男人们呢,则为她一流(也有人认为超一流)的口才叹服。在网上,于丹的万千粉丝为她激动,(粉丝们自称“鱼丸“)称她“妙语连珠”,“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功德无量”,“句句精彩”,“中国第一才女”,甚至称她为“女圣人”。媒体呢,也送上了一项高雅的帽子——叫做“学术超女”。而且,“学术超女”一词,几乎是一夜蹿红。据媒体报道,于丹签名售书时,曾创造了上万人排队的火爆场面,有两次,一场签名售书就高达13000册和15000册。除了《品三国》的易中天先生以外,于丹创造了中国女性单场签名售书的最高纪录。一个为央视50多个栏目担任策划和顾问的传媒学教授,凭借一流的口才,踏着全民国学的热潮,搭载中国最强势的传媒,披着中华民族最庄严最神圣的古典外衣,以一股凌厉的攻势,在“捧”与“骂”这两个必不可少的精妙元素的协作与对峙中华丽转身,迅速蹿红。“学术超女”,及至后来的“国学大师”,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于丹,学术“超女”还是国学大师?杂志社长马川:美丽的套话

“国学大师”应运而生


毫无疑问,于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学教师。她聪明、勤奋、认真、敬业,她获得的一系列教学和科研荣誉足以证明。于丹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功不可没,因为普通百姓关心《论语》和《庄子》的数量在增多。


但是,对于于丹的批评之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7年春,本刊记者曾购买两本“于丹《论语》心得”分送两位大学校长。一位校长说,“于丹能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读成小孩子,怎么能讲《论语》呢?”,另一位校长干脆把书扔到一边说:“唉,羞辱孔子!”。


在网上,力挺于丹和反对于丹者也形成了激烈对峙、势均力敌的两派。每有吹捧着,必有反对者;每有批评者,也必有力挺者。以严肃的学者为主流,批评于丹辞采华丽,思想浅薄,娇柔做作,自做多情。一些激烈的批评者指责于丹解读古典“南辕北辙”,“哗众取宠”,“贩卖新词”,“浅薄作秀”,实足的“炒作天才”,“策划大师”。更激烈者则大骂“垃圾”,“亵渎圣贤”,是“学术界的芙蓉姐姐”。


于丹,学术“超女”还是国学大师?杂志社长马川:美丽的套话

2007年春,来自清华、北大、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等院校的九位博士和硕士生,因不满于丹对《论语》解读的常识性错误,不满某报连续七天用半版的篇幅“关注”于丹,联名在“天涯论坛”上发出呼吁网贴,要求“让于丹下课,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九位博士和硕士一一指出于丹对《论语》的多处常识性错误解读,批评于丹文史功底浅薄,狂妄无知,是“灌水大师”。言辞最为激烈的当属博士生徐晋如。徐晋如称,“于丹用《论语》的一类概念炒作出了一大桌味同嚼蜡的大餐,借此炒作自己”。九博士联名指出:“媒体对于于丹之流的狂热吹捧,等于是把厕所当作客厅。”“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乐事的文学历史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衰亡。”


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火爆的签售现场,一名男子为了表示对于丹炒作的抗议,快速挤进人群,亮出抵制快餐文化的T恤衫,上面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


但是,九博士也好,众学者也好,大学校长也好,他们的单纯在于,他们并不懂得他们天真的抵制和反对恰恰是商业炒作环节中最需要、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所以精神产品一般是越禁止受众越多,明星成长也往往是越骂越红火。“芙蓉姐姐”和“凤姐”、“马诺”都明白的这些原理,但他们并不明白。


“学术超女”从此更加火爆。她儒道兼济,融通古今,名气从国内迅速蔓延到国外,出席论坛的范围也从学术延伸到商业,讲座的范围也从读书、历史、音乐、文化、传媒延伸到区域经济、城市建设和文化产业。百度搜索就可以发现,于丹现在正以每月数场,甚至每周数场的频率密集地出现在全国各地各城市甚至日本东京的各种不同的高端论坛上。2010年7月,一本打有“中国”头号的商业刊物赫然刊出商业广告:“开天辟地三位国学大师同台演讲”。于丹正是三位“国学大师”之一。广告中,于丹大师手撑下颌招牌式地微笑着,那种微笑似乎在证明,她已经十分轻松地从“学术超女”完成了向“国学大师”的跨越。


于丹,学术“超女”还是国学大师?杂志社长马川:美丽的套话

是谁迷失了自己?


2010年7月,为配合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发建设,古都咸阳筹办了一场高规格的“中国大秦文化高层论坛”。时间定在7月29日。出席论坛的专家包括:《史记》研究专家、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作者、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公司董事长孙皓晖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今,当然也包括“学术超女”于丹。而且,不论是邀请函上,还是论坛的安排表上,于丹教授都排在专家名单的第一位。有记者问主办单位工作人员:于丹是大秦文化研究专家吗?为什么安排在首位?工作人员老实回答:“我们也认为她比较浅薄,但于丹名气大。”一位受邀专家质疑主办单位一负责人,这个论坛的安排为什么如此突出于丹?这位负责人回答得更干脆:“我们就是把她当作大众文化明星,用的就是明星效应。”


2010年7月29日上午,孙皓晖和王立群等专家分别做了“秦文化开掘与当代中国的文明跨越”以及“秦文化的特点与贡献”等理性发言,阐述了具体的观点,赢得了听众的钦佩。但是,论坛并未达到高潮。因为听众并没有见到大明星于丹。中午一点,于丹赶到了酒店,工作人员告知,于教授是从上海一个会议上分身而来的。按照安排,下午两点半论坛继续。但是,所有专家和主持人提前或准点赶到会场时,会议却不能按时开始。因为,明星学者于丹还未到场。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和刘珊玲只好坐在会场等待。两点四十七分,高潮到了,于丹出现了。于丹在保安、警察、工作人员以及助理的陪同下鹤立鸡群地出现在会场。迟到了,但她并没有说明原因,没有道歉,也没有一丝歉意。她面带微笑,风光无限地走到前排,聪明得体地说着:“你们才是我敬仰的前辈”,然后颇有点领导会见下属一样,气定神闲地走到前台,和所有已经坐定等待的专家一一握手。这场论坛,只有在她“接见”式的握手之后正式开始。大约四点左右,于丹登台演讲。于丹做了名为“城市精神与文化复兴”的三十分钟演讲。十分遗憾的是,三十分钟里,看热闹的受众过瘾地感受到了于丹表演的激情,感受到了她对唐诗的熟读和天才式的记忆力。除了在各种论坛里曾经多次出现过的“坐标”,“担当”,“责任”,“照亮我们的心灵”等旧词汇外,于丹这场演讲还抖出了“缅怀”、“迷茫”、“辐射”、“穿越”、“沧桑”、“烙印”、“风骨”、“人格”、“邂逅”以及“长风浩荡”、“华灯初上”、“夜幕沉沉”、“阳光灿烂”等多个新鲜的名词和成语,前后穿插朗诵了九首(也许是十首)唐诗。于丹演讲起来的确是手势优美,听起来音色也很美,但专家们却听不出什么新鲜的观点。可以说,有演讲家的精彩表演,有过去不断重复的美丽辞汇和套话。但是,有点东拉西扯,有点形式左右内容,与大秦文化基本关联不大。或者说,有一点勉强的关联,但是,这篇演讲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大汉论坛、大唐论坛、大宋论坛、甲骨文论坛,放到地产论坛、美食论坛、金融论坛,放到乡村发展论坛、核战争论坛、银河系论坛、废旧垃圾再利用论坛,一切论坛都很精彩,都能合身。一个学者,这样万能的讲演,我们不知是该为她悲哀呢?还是为她欣喜呢?


有必要交待一下于丹演讲结束时的情形。时间大约在五点左右,于丹尚在台上,论坛所在的咸阳国贸酒店会议层的一部电梯已经打开,但由保安控制,大批等候上下楼梯的人员均被挡在电梯门外不准进入。保安说:上边有通知,这部电梯有贵宾专用。贵宾是谁?就是于丹。一对青年男女冲进电梯,说:“我给于丹老师专门刻了一枚印章。”方准进入。于丹演讲完毕出场,又是大批警察和保安护驾……于丹的演讲和做派,引起了严肃的学者的议论。一位目击的学者愤怒地感叹:“会议迟到,保安层层,这是学术界奇异的特权现象!一个清醒的学者,首先要自己对自己这种做派反感!”本刊记者在会后曾问孙皓晖先生,对于于丹在大秦文化论坛上背唐诗喊口号式的演讲能否忍受?孙皓晖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受不了!”孙先生说:“一个真正的学者不能以形式代替内容,不能徒有美丽的套话而不出思想,更不能像于丹自己所说的这样‘信息量太大,抵达率太低’,以实际思想的巨大反差自己否定自己。”


于丹,学术“超女”还是国学大师?杂志社长马川:美丽的套话

于丹在“《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中的许多“感悟”现在已被网友挂在网上视为“经典”。譬如: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人能够看清目的和方向是不容易的”;

“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

“品牌由品和牌组成,不要牌号很大,但品没有建起来。”;

“对自己的评价,只有内心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更开阔”;

“所谓圣贤,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朴素得甚至让今天的我们都有些怀疑”。


于丹看清自己的方向了吗?认识自己的内心了吗?能拒绝虚荣并耐得住寂寞吗?言谈举止朴素吗?没有被物质迷惑吗?于丹这个品牌是品高呢还是牌号大呢?


于丹,学术“超女”还是国学大师?杂志社长马川:美丽的套话

于丹是不是“国学大师”,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许于丹是真的不知道或没有预感某些商业机构给她赠送这样的桂冠。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就是巨大的虚荣和巨大的物质诱惑实在难以抵挡,或者她已无力抵抗,所以就像余秋雨先生一样对“大师”称谓半推半就?或者,像唐骏先生一样,对主持人在大会上介绍他为“加州大学博士”采取默认的态度呢?或者,如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的,她“有这样的大眼光”,她就是要“抓住我们眼前的每一个机遇呢?”


其实,说到底,不是我们不需要心灵鸡汤,但一日三餐天天喝,对身体未必有益。不是我们不需要美丽的辞汇和激情的表演,不是我们不需要商业,也不是我们不需要流行歌曲,关键是我们不需要浮夸地传播朴素的孔子和庄子,不需要以古典的名义亵渎古典,不需要假唱的歌手,不需要理性的学者重复呼喊空洞浅薄的口号。社会文明有责任要求严肃的学者减少表演,提升品质。这恐怕是最基本的要求。

  

(原文转载于《时代人物》杂志2010年9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