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我看懂了愛情的兩個真相

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我看懂了愛情的兩個真相

很多文學大師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就再沒能寫出過偉大的作品,但加西亞·馬爾克斯打破了這個定律。在《百年孤獨》之後,他又寫出了曠世名著《霍亂時期的愛情》。當時,這本書也被稱為是“我們時代的愛情大全”。

在我第一次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時,整個人全程都是懵的,基本連裝懂的資格都沒有,很快就敗下陣來。我看不懂裡面光怪陸離的世界,看不懂一代又一代人看似不同又好像有點相似的命運,始終像近視眼看遠方,模模糊糊。

後來的一段時間裡,即使我早就聽說過《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即使身邊很多人都給我推薦,但我還是遲遲沒有去讀。我承認我不敢,我慫,我怕自己像讀《百年孤獨》那般,再一次完全看不懂,然後喪失掉接近馬爾克斯的勇氣。他總是那麼魔幻,而我,其實只是一個很接地氣的娃。

但事實上,《霍亂時期的愛情》一點都不魔幻,故事簡單,而且是馬爾克斯40年創作生涯中第一部專門描寫愛情的小說。儘管故事在敘述上主線支線交叉進行,但其實裡面有很多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只要用心去讀,大多數人都是可以讀懂的。

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我看懂了愛情的兩個真相

翻來第一頁,撲面而來的是有些突兀但好像也有些熟悉的第一句話“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氣味總是讓他想起愛情受阻後的命運”。這讓我想起了《百年孤獨》的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同樣都是站在當下回望過去,有懸念,有詩意,同時還帶著一絲詭異。

馬爾克斯說過,卡夫卡《變形記》的第一句“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教了他很多。年輕時的馬爾克斯在閣樓上讀到這句時,想起了自己愛講神話的奶奶,也就突然明白了寫小說的技法。

天馬行空,不過如此。

所以我們會看到“多年以後……讓他想起……”這種感覺的開頭常常出現於馬爾克斯小說的開頭當中。他喜歡這種略帶詩意的閒庭散步,將信息打包、揉碎、拋出去,砸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在馬爾克斯小說的世界裡,時間不再是我們常見的物理時間,更多聚焦在人物的心理時間當中。我們會跟著人物去想,跟著人物的意識而遊走,就像讀《追憶似水年華》時的種種,從茶想到人,從冰塊想起整個家族。在談《百年孤獨》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時,馬爾克斯覺得他們都是孤獨的。他說:“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他們不懂愛情。布恩迪亞整個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

但是《霍亂時期的愛情》在開頭的故事中,我們就能讀到完全不同的味道,人與人之間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逐漸聯繫了起來,雖然還有死亡在發生,但也多了一樣全新的東西——愛情。

一、愛情不是一時一地,而是貫穿我們的終身

在故事開頭,烏爾比諾醫生的好友阿莫爾便自殺了,這個看似和主線無關的故事,其實包含了諸多內涵。這裡,我們先看一個點,阿莫爾的自殺原因是衰老症,他認為衰老是一種不體面的狀態,應當及時制止。在創作安排上,說明作家有意要在愛情主題中引入生命的時間維度。

愛情在十七八歲的人看來,是山盟海誓花前月下,但在三十七八歲的人眼中,已經變成了家長裡短安穩度日。可能主角還是同樣的人,但在不同的年齡段,他們的體驗、感悟和思考,已經完全不同。

在這本書之前,我讀過很多愛情小說,也看過無數愛情電影,更多是過程艱辛但結局團圓,最後基本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但《霍亂》中的愛情不是這樣的,或者說馬爾克斯根本就不是為了表達愛情的浪漫,而是將愛情放在人的一生當中,讓其慢慢流轉,既展現了愛情的方方面面,也展現了生命的變幻無常。

這是這本書中的愛情和其他愛情故事最不一樣的地方,它告訴我們,愛情也沒有那麼特殊,不可能一直浪漫,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變化,不過如此;但同時,它也讓我們看到,愛情有其最堅韌的地方,任歲月流轉,也可能閃閃發光。

十八歲時,阿里薩精力旺盛、情感蓬勃,他的頭腦裡充滿了各種大膽而浪漫的想法,他的身體中有著無法抑制的對於愛情的需要。他在費爾明娜來往的路上假裝讀書,狂熱地寫情書,夜半拉小提琴,迎風歌唱,輾轉難眠,為的只是想獲得費爾明娜的愛情。

他像極了每一個追求夢中情人的小夥子,即使做出看起來類似發瘋的舉動也在所不惜,為了瞭解費爾明娜身上特有的花香,他偷食了母親種的梔子花,甚至還將她媽媽箱子裡的香水細細品嚐。他普通極了,為愛痴狂、努力、流淚,但是也特殊極了,用一輩子等一個人,用濫情來維持自己的痴情。

人到中年,阿里薩的人格在痛苦中發生了分裂,一方面他陷入了對費爾明娜無法自拔的感情旋渦,對那段純真乾淨的戀情寢室難忘;但另一方面他在五十多年漫長的人生歷程中極力尋歡作樂,與不同的女性廝混,試圖宣洩心中的苦悶。

同時,步入中年的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的婚姻中也充滿了雞毛蒜皮,即使活在富貴人家,免不了也偶遇各種讓人心煩的人情世故。他們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卻毫無幸福可言。婆媳關係,飲食問題,生活習慣,甚至在人前假裝幸福,當然還有更糟糕的事情——烏爾比諾醫生的出軌。

曾經的金童玉女,人到中年時,像極了各個時代中最平常普通的中年夫婦。愛情是什麼,烏爾比諾醫生用一句話說明了他的觀點:愛情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固

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我看懂了愛情的兩個真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中年夫婦的愛情大多如此。有些人早過不下去了,但他們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依然生活在一起;有的人在人前恩愛,回家時冰冷如霜;還有更多人,為了生活苦苦打拼,年輕時對愛情的期待,對於他們來講,早已經變成了遙遠的回憶。

如果說偉大的文學作品最有魅力的地方在哪裡,那就是它們可以穿越時空,與我們的當下共鳴。

阿里薩等了一輩子,他堅信自己終將得到費爾明娜。來到老年的他,失去了他的頭髮和牙齒,跛著腿、後背像被磨破了皮的驢子。想來,老是一個很可怕的字眼,時間是一把殺豬刀,在它的利刃下,生命扭曲、變形,醜陋不堪。

烏爾比諾醫生的腳步日益蹣跚,脾氣反覆無常,記憶中出現了裂痕,形成了在睡夢中抽泣的習慣。費爾米娜也不再是曾經挺拔驕傲的“小母鹿”,常常說自己身上散發出一種老人的酸味,說自己是一個除了死亡已經不再渴望其他任何一種幸福的女人。

記得以前看過一段話“隨著老年時期的到來或是機體的早衰,會有明顯的性慾成份的愛情可能轉變為柏拉圖式的愛情。這種感情本身也變為在回憶和互相憐惜基礎上的精神依戀和純潔的友誼。”

這是馬爾克斯的意圖,他在談愛情,但其實更多的是展示人生。人這一輩子,可能愛情是不可或缺的,但作為生命一種,愛情又不可能完全說清,不同時段有不同的愛情形式,不同的愛意追求,世態萬千,林林總總。

愛情流轉的背後,其實是我們生命狀態的本身。

二、愛情的種類,道不盡

曾經我們都如十八九歲的阿里薩,一個人偷偷寫情書,迎著風流著眼淚訴說愛情,想象中愛情的樣子就應該是王子和公主最後幸福的在一起。但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馬爾克斯告訴我們:愛情的形式是多樣的,愛情的狀態也是數不盡的。

少年時期懵懂浪漫的愛,愛而不得輾轉反側依然相信愛情的愛,夫妻雞毛蒜皮生活中依然堅守的愛,隱藏在地下的愛,私通的愛,霸道的愛,痛苦的愛遠走高飛的愛,理智的愛……原來人生有多少種,愛就有多少種,沒辦法界定,更無法具體去分類。

一向被視作不近女色的阿莫爾,有一個與他相戀二十多年的隱秘愛人。得到愛情的他,面對死亡,其實不再害怕痛苦,而是找到了歸宿。對於一生漂泊之人,愛的出現讓這段人生有了歸屬感,特別對於一個生命如此坎坷之人,活下去已屬不易,得到愛情的眷顧是一生的大幸。

於是他“以一種毫無意義的熱情熱愛著生活,他愛大海,愛愛情,愛他的狗,也愛她。隨著死期臨近,他越來越向絕望屈服,就彷彿他的死並不是當初由他決定的,而是無情的命運使然。”

儘管年輕時有太多矛盾,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在老年時,變得越來越離不開。他們兩人剛慶祝完金婚,誰都無法離開誰片刻,而且隨著年紀越來越老,就越來越如此。當然,說不出這是愛情,還是習慣使然。

“她把他當作一個老小孩,而非一個難以伺候的老人。這種自欺欺人對兩人來說或許都是一種上天的恩賜,因為這讓他們避免了互相同情。”這是老年時期最真實的愛情生活。

少年時的阿里薩,將費爾明娜看作自己的女神。“慢慢地,他將她理想化了,把一些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中的情感全部歸屬於她。兩個星期後,除了她,他已經什麼都不想了。”這是一種帶著激情的理想中的愛情,同樣,費爾明娜也那般迷戀過他。“他明明沒有在那裡,她卻設想他在;她盼望他出現在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地方;她從夢中驚醒,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她睡覺時他就在黑暗中凝視著自己。”

同樣,即使費爾明娜的父親,他在年輕時也贏得了費爾明娜母親桑切斯義無反顧的愛情。“她嫁得那麼匆忙,那麼秘密,就好像不是為愛而嫁,而是為了用那塊神聖的頭紗掩蓋某種早熟的過失。”

原來每個人都有他的愛情,每一種愛情,又有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烏爾比諾醫生的父親,被感染霍亂後,將自己關在一個小屋子裡,給自己的妻兒寫下了一封充滿愛意的信。在信中,他流露出對於生命無比的熱愛與眷戀,以及由此而生的感恩之情。這是訣別的愛。

阿里薩在船上被陌生女人奪走童貞時,他發現他對費爾明娜的虛無縹緲的愛可以用世俗的激情來替代。這是激情之愛。此後他一生中,共與六百多個女人廝混,在縱慾的同時,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痛苦。當然,這種用一段愛情來取代另一段愛情的想法讓他誤入了歧途。

費爾明娜和阿里薩最後一直沒下船,他們最後的想法是“永生永世”,這是一種永恆的愛。

這是馬爾克斯在書中展現的愛情的真實,多種多樣,無窮無盡,他打破了常規的寫法,但是確確實實落在了真實的生活當中。這也是我在讀這本書時,感覺到的和其他愛情主題的書最不一樣的地方,它並沒有侷限於一種愛情去講,而是像一本愛情大百科,慢慢展現了人世間的種種愛情,有浪漫,有平淡,有爭吵,有醜陋,有理性,有痛苦,有依賴,有解脫,有難以理解,有誤入歧途,還有永生永世……

【小結】

再一次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我其實讀出了很多故事之外的東西。以前只感故事的離奇,後來才發現,在馬爾克斯的筆下,光怪陸離的背後其實都是生活本真。《百年孤獨》是這樣,《霍亂時期的愛情》更是如此。讀他的書需要閱歷和經歷,需要代入其中也需要跳出其外,可能這就是經典最不一樣的地方吧,常讀常新,不一樣的階段我們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同樣,種種離奇的背後,原來都是撥開歲月最真實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