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基建之爭的誤區:配合而非對立!短炒老、長持新


新老基建之爭的誤區:配合而非對立!短炒老、長持新

作為當前穩經濟的主軸,大基建板塊現在不僅面臨龐大的規劃數字與今年度實際推進之間的鴻溝,而且也面臨著到底是傳統基建依然佔大頭,還是新基建為主導的爭議。

對此,我們比較認同的一種看法是,兩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應該是一種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關係: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等“老基建”託底復甦,以“新基建”為主要推手加力轉型。可以說,各自都有其重要作用。未來在政策支持上,老基建和新基建都會加碼形成共振。

站在中長期的角度看,老基建解決的是短期“急救”問題,而新基建解決的是長期“治療”問題。

同時也考慮到新老基建的這種不同定位,在股市炒作層面我們強調:傳統基建因估值優勢適合短炒,而新基建則是兼顧了短中長期,中長期持有的方向,但弊端是估值高企。

傳統基建有立竿見影穩經濟功效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從節後以來政府的多次會議來看,全年經濟目標並無變化,依然強調要努力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但消費即便復工以後恢復也需要很長時間,外貿先是受到國內停工的打擊,現在復工又受到海外疫情爆發對諸多出口品需求下降的衝擊,只能依靠投資來完成穩增長目標。

從緊迫性上看,時間不等人。2020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一,預計到疫情結束起碼也到5、6月份去了,留個我們“搶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老基建復工起來速度更快,效果更佳彰顯,就好比危機時刻的一針強心劑,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然,從股市層面看,以建築、水泥、鋼鐵為代表的老基建,除了政策面的邏輯支撐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市場因素,就是低估值。短炒機會還是存在的。

新基建是保證長遠持續高質量增長的關鍵

新基建再次被正名!3月4日的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而其中點名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關於新基建,之前任澤平給了一個比較寬泛的界定,並未侷限於行業。提出了四“新”概念:

一是新的地區。未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預計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群,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這些地區仍有超前推進大規模基建的必要;

二是新的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三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資方式上要規範並推動PPP,避免明股實債等,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四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穩增長。

但顯然,市場目前對新基建的界定其實比較窄。就是上述說的第四條:行業投資方向的更新。

從行業層面看,“新基建”主要包括 5G 基建、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領域。而其中,5G通信網絡作為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符合經濟轉型方向,又被認為是“新基建”主要抓手。

新老基建之爭的誤區:配合而非對立!短炒老、長持新

新基建中,5G有被一致認為是核心抓手

據中國信通院預計,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僅網絡化改造一項,未來5年的投資規模就有望達到5000億元。另外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

從投資上來看,一則,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發放以來,通信行業或者說5G板塊經歷了約半年的調整,基金持倉持續走低,直到近期才開始向好;二則,5G等新基建可以講出更多的“故事”,給市場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而在5G產業鏈內部。東吳證券認為,主設備商作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是搶佔科技制高點的關鍵,應予重點關注。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隨著5G商用部署的不斷推進,2030年主設備商的支出將超過5200億元,成為5G經濟產出重要來源之一。

從5G競賽的角度來講,主設備商是我國保持5G領先優勢的一把利劍;從經濟的角度來講,更是拉動5G經濟產出的主力軍;從產業鏈環節來講,能帶動上游半導體、芯片等環節自主,下游催生更豐富更廣泛的服務內容。

隨著政策加碼,5G基建板塊有望迎來新的投資機會。

根據公開資料,5G相關個股整理如下:

射頻芯片:三安光電、卓勝微、信維通信、麥捷科技;

PCB:深南電路、滬電股份、東山精密、景旺電子;

CCL(覆銅板):生益科技、華正新材;

5G手機射頻:鵬鼎控股、立訊精密、信維通信、東山精密;

射頻封裝:長電科技、環旭電子;

次於5G的新基建則是,特高壓

長江證券指出,特高壓作為“新基建”重點板塊,全年成長空間與趨勢確定。政策面推動下,充電樁建設也有望得到全方位提速。

主要體現在:驅動公共樁建設提質且區域均衡發展;推動優質場站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申報流程辦理;推動小區、商場等停車位充電樁建設;促進對運營商的建設與充電運營流程支持。

當然,“新基建”的弱點也不少——“新基建”發展空間巨大,但在短中期來看,並不足以撐起穩增長。比如“新基建”項目在逾17萬億PPP項目庫中佔的比例很小,不足1000億元,佔比只有0.5%。所以這導致新基建雖然當前炒的熱,但恐怕相當長期內仍無法在業績基本面上得到驗證,導致高估值居高不下,而只是炒預期,情緒穩定性差,隨時變臉的可能性相比傳統基建更大。

新老基建處在快速此消彼長的替代過程中

從1-2月專項債的比重看,廣義上新基建佔基建比例約15%左右,老基建仍然佔絕對比重,但新基建比例也顯著上升了,而且會維持一定增速。

例如,冷鏈物流項目在專項債投向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變化、停車場項目規模增長約5倍,配電網項目規模增長約10.8倍,生態環保類項目規模增長約2.6%,狹義新型基建規模增長約1.2倍。

結論

老基建憑藉估值優勢,更受資金青睞。但從中長期看,老基建會受限於項目的推進情況,如果項目落實不及預期,則老基建短期炒完就完了,不會有中期行情。

而新基建不同,新基建兼顧了穩增長、惠民生、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等多項任務,更加被倚重,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

總結而言,對投資者來說,如果是短線策略,老基建憑藉估值優勢彈性更大,如果是中長線投資,則新基建韌性更強,持續性更好。


新老基建之爭的誤區:配合而非對立!短炒老、長持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