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巷商場:老商埠的“菜籃子”

萬紫巷,位於緯四路和緯五路之間、經二路以北,分為萬紫巷東街和萬紫巷西街,兩街交會處便是萬紫巷商場。濟南商埠,華洋雜處,但不論是中國人還是洋人,都是要吃飯的。吃飯就要買糧、買菜、買水果、買油鹽醬醋,過去但凡買吃的,那就要去萬紫巷。

万紫巷商场:老商埠的“菜篮子”

濟南開埠前,距府城五里有個村子,名叫五里溝。五里溝的東面是一片墳場,旁邊是一大片窪地,雨季積水形成了水塘。在這個大水灣旁邊,是一個存在已久的集市,每逢集日,周圍村鎮的鄉民都來此交易農副產品。隨著商埠的開闢、膠濟鐵路的通車,商埠沿火車線一帶成了火熱的建築工地,大批工匠及商人每日生活所需成了問題,這就給五里溝帶來了商機。每隔五日才有的集市,逐漸變成每日上午都營業的市場。每日天剛矇矇亮的時候,鄉民們推著小推車、擔著菜擔子來到水灣邊,買家也是早早地來,買了菜回去好開工幹活。中午還沒到,集市上的人就差不多都散了。

万紫巷商场:老商埠的“菜篮子”

這種情況到了宣統二年(1910年)就有所改變了,因為,德國人看上了這個菜市場。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德國人說:“修一條鐵路,我將獲得整個山東。”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訂立《膠澳租借條約》,強租膠州灣,第二年便著手修建膠濟鐵路,直到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靠一條鐵路謀得了整個山東省的利益。老謀深算的德國人認識到,掌握菜籃子、面袋子,在一定程度上對掌控濟南商埠是有益處的,並可以保證膠濟線場站的後勤供應。於是,德國人在

要求劃出領事館駐地外,又向清政府加了一條要求:開設洋人專用的市場。開領事館需要討論,開菜市場嘛,對清政府來說那不叫事。順理成章的,山東巡撫指令濟南商埠局將這個市場的管理權交給了德國人,闢為外國人專用的商場。德國人在市場內建起了一座德國式的四面亭,作為外國人副食買賣的專用場所,這裡是濟南最早的洋人貿易場所。亭子之外,仍是中國鄉民自由買賣的市場。因為四面亭是固定的交易場所,營業時間就延長到了傍晚。

万紫巷商场:老商埠的“菜篮子”

隨著商埠建設的日新月異,水灣被填平,周圍建起了民居和商鋪,形成了一個以四面亭為中心的巷子。這個巷子一開始被居民稱為“灣子巷”,後來因為四面亭的平面是呈“卍”字形的,所以釐定街道地名的時候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卍字巷”,後來寫作“萬字巷”“萬紫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北洋政府發佈《大總統佈告》,正式對德、奧宣戰。一年後,德國戰敗,德國政府在濟南的財產被沒收,濟南商埠總局順利接管了萬紫巷市場。在商埠管理當局接手萬紫巷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稅!除對四面亭內部重新劃分外,又核算了商場內的菜攤及攤位的佔地面積,對商場內85戶散租菜攤和門前設攤的34戶菜商,按每平方米4角5分收租,整個菜市場每月收租約為220元。隨著市場的繁榮,商場內又增建了其他建築,工商業和小商小販也相繼進入經營。《濟南大觀》中就列舉了當時重要的菜市:“一在商埠萬字巷,一在緯一路新市場,一在城內刷律巷。陳列雞魚鴨肉、海味蔬菜,每晨購者擁擠。”圍繞著萬紫巷,形成了居民聚集地,它附近有平心裡、思豫裡、集賢裡等里弄。

1937年濟南淪陷後,日本人趁機侵佔了萬紫巷商場。他們將德國人修建的四面亭改建為四排平房,容納了更多的商戶。這一時期的萬紫巷商場,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副食品市場了。日本戰敗後,萬紫巷商場疏於管理,惡霸橫行。有菜霸長期盤踞在市場內,不但強行向商戶收保護費,還操控市場菜價,從中牟利。

1948年秋,濟南解放,萬紫巷迎來了新生。人民政府懲治了惡霸,對萬紫巷環境大加整頓,使萬紫巷商場重現生機。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和建設,萬紫巷商場變得萬紫千紅起來,這裡曾是濟南最大的綜合農貿市場。上世紀90年代以前,萬紫巷是濟南人購買蔬菜以及副食品的首選之地,買家總能在這裡找到最合適的商品。週末,尤其是春節前,整個商場內熙熙攘攘,牛羊豬肉、山珍海貨、各種罐頭、豆製品、油鹽醬醋一應俱全。上世紀50年代,萬紫巷商場專賣一種榮成石島產的蠓子蝦磚,稱為“濟源號蝦糕”。蝦磚比豆腐乾大些,包裝的紅紙上用木戳印著“蜢子蝦磚”四字。蝦磚味道較蝦醬濃郁,買回來掰下一塊用水一泡就能用,燉出來的菜味道鮮美,故風靡一時。萬紫巷西街上有濟南冷食糖果一廠,夏天製作冰糕,冬天則製作糖果。一到夏天,整條街上都能看到批發冰棍的商販。萬紫巷東街上有一家煤店,供應著萬紫巷一帶的生活用煤,每到冬季,煤球機日夜不停,送煤的、拉煤的地排車絡繹不絕。

万紫巷商场:老商埠的“菜篮子”

作為濟南曾經最大的農貿副食品市場,萬紫巷與濟南飲食行業中的老字號有非常緊密的聯繫。如當時濟南非常有名的匯泉樓飯莊,其所需的海產品、乾貨、肉類、禽蛋、糧油必須是出自萬紫巷一帶的商號。萬紫巷不僅有優良的烹飪原料,還有名吃烤鴨子。濟南製作烤鴨的歷史非常長,在明末就出現了專門經營烤鴨的商鋪。清朝嘉慶年間,一對薛姓兄弟在縣東巷開設了文和樓和德和樓,專門製作烤鴨。清道光年間,德和樓搬到了萬紫巷。德和樓製作的烤鴨,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除了烤鴨,萬紫巷還與濟南名吃把子肉有過交集。光緒年間,有位叫趙殿龍的年輕人在萬紫巷一帶擺攤,專賣大米乾飯把子肉和大肉丸子,這個飯攤後來搬到了南崗子的新市場,這就是濟南鼎鼎有名的“趙家乾飯鋪”。據傳說,萬紫巷過去還有一家正泰恆飯館,經營的也是大米乾飯把子肉。正泰恆飯館的前身是位於緯十二路的正泰恆飯鋪,民國時期遷來萬紫巷一帶,濟南解放後成立了正泰恆合記,遷去了經二路。

民國時期,這個繁榮的菜市場還出過一件大事情。1911年,就在萬紫巷生意紅紅火火之時,山東末代巡撫孫寶琦宣佈山東獨立。11天后,同樣是孫寶琦,又突然宣佈取消獨立,吳炳湘等人派兵鎮壓革命黨人。12月10日晨,濟南巡防隊長聶憲藩率領軍警搜查經二路西頭路南的宜春軒照相館和萬紫巷的萬順恆洋貨鋪,逮捕了革命黨劉溥霖、杜瑨等14人,在萬紫巷當場用槍托砸死萬順恆洋貨鋪的東家藍盛九,並搶劫了這兩家店鋪的財物,這一事件被稱作“宜春軒慘案”。對於此事,孫寶琦曾致函電袁世凱,表達了他對革命黨人強烈報復的擔心:“聶道因巡防隊緝捕黨人,搶掠一空,在營復私刑拷訊,與緝匪同,並大幹物議,慮有暴動。”事發後,濟南商、學等各界提出質詢,當局被迫於12月12日公開審理,聶憲藩被迫辭職。

万紫巷商场:老商埠的“菜篮子”

舊社會,萬紫巷不僅有“革命黨人”的慘死,還有封建把頭在詐騙錢財。舊社會,民間有名目繁多的借貸組織,如搖會、標會、認會等多種,通稱為“合會”。一般是以發起人為會首,與會者為會腳,商定交錢多少和用錢次序,此類組織多為互助性質,但也有的組織為少數會首把持利用。1924年前後,商埠一帶多有會首劃分地盤,各吃一方。萬紫巷、膠濟鐵路車站、天橋、館驛街、小緯六路等地各有會首把持,一方面利用合會彙集資金,一方面又高息放貸。萬紫巷的會首把頭,利用標會騙取錢財,先是許以優厚利息,騙到錢財後即席捲而逃,工人、店員、學徒和女傭受害最多。其他幫會首領群起效尤,蔓延全市,時人稱之為“會王之禍”。

萬紫巷的“熱鬧”還遺留到了現在。2017年5月,萬紫巷附近施工過程中,挖出40枚炮彈。有人猜測是濟南解放戰役期間所遺留,有人猜測是日本人敗退時期所遺留,眾說紛紜。張宗昌督魯期間,曾在商場的東南部建了一處軍械倉庫,名為“濟南兵工廠辦事處軍械分庫”。日偽時期,拆除了軍械倉庫,建起了一座名為“心平菜市”的農貿市場,這些炮彈大致就是這處軍械倉庫的遺存。一處繁榮的商場,在一堆炮彈上經營了70餘年而平安無事,似有神助。

時光荏苒,1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萬紫商場已失去了原有功能,但它仍以自己的存在,守護著商埠曾經的輝煌。(作者:耿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