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文 / 魔斯媽媽

一次和朋友聊起養孩子的話題。朋友訴苦,家裡像供了個祖宗。兒子今年初二,每天放學回家就直接進自己房間,一晚上除了吃飯,幾乎不出房門,跟我們說話都懶得說上幾句。

後來他又自我安慰的說,“唉,我這還算是好的。我同事家那兒子更狠,經常一回家就把門反鎖了。有一次他爸實在氣不過,趁他不在家把門鎖卸了。結果你猜怎麼著?人家那兒子回來一看,二話沒說,直接找把螺絲刀,把門卸了!“

我笑稱,“回頭可以做個調查,看看青春期孩子房間的門鎖,還有多少是完好的?”

一組殘酷的數據

去年底,北京市針對3000多名中學生心理狀況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令人震驚。這項調查顯示:

  • 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 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
  •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懼怕父母;
  • 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很多父母會覺得特別寒心。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不說感謝自己的養育之恩了,連最起碼的認同感都沒有,甚至還招致了怨恨。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真的太難了!

1、 為什麼孩子步入青春期,3句話不到就翻臉?

青春期是一個人從孩童走向成年的過渡期,也是一個人生長髮育的第二次高峰期。這個期間的孩子,從身理到心理,都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1)情緒多變,難以自控

青春期的孩子上一秒鐘還跟你嘻嘻哈哈,下一秒鐘就有可能情緒爆發。為什麼?

並不是孩子故意想和你作對。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正在經歷神經系統的重塑和大腦發育的錯位。這讓他們的大腦經常處於混亂、複雜的狀態,就好像高樓大廈前的建築工地。他們聽不得長篇大論,他們需要簡短而有力量的語言。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劍橋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Blakemore博士曾形容青春期孩子的大腦分分鐘像在打仗。

Blakemore博士說,“負責高級認知功能(決定、計劃、抑制衝動、理解他人、自我認知)的大腦前額皮質,通常要到25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但是負責管理記憶、情緒、感受的大腦海馬體和杏仁核會在15歲左右就能發育成熟。

這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但卻沒有成年人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2)開始探索自己,追求獨立

我是誰?我可以做成什麼樣?我能不能掌控一些事情?

青春期裡這樣的探索和思考,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不論他們的能力發展是否能與心態相匹配,他們都希望掙脫父母的管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成就感。他們不希望聽到父母總是嘮叨: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應該好好學習,應該考上一個好學校。他們更不希望被父母逼迫去做一件事情。

這樣的自我探尋,看起來會經歷一些挫折、困頓,但對一個孩子心智的成長、力量感的形成都是有幫助的。否則未來進入社會、組成家庭,依然會延續青春期的不成熟,帶來更大的衝突和困頓。

(3)注重個人定位和形象,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更願意把定位往成人靠近。因此他們不喜歡和父母過近,甚至你跟他一塊兒出現的時候,都會讓他覺得有點丟人。他們會更喜歡成熟一點、個性一點的形象和著裝,儘管有些形象讓父母看起來幼稚無比,毫無美感。

他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可很多父母恰恰會忽略孩子成長蛻變帶來的這一心理變化。總是覺得:“孩子尚未成年,我是監護人,必須要管教孩子,這是對他負責。”

事實上,在相互理解、尊重的親子關係之上,父母的教育才有可能成行。否則,一切的教育都只能變成一種說教,孩子不僅聽不進去,還會心生厭惡。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青春期”和“叛逆”這兩個詞並不是完全劃等號的。不是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叛逆。叛逆往往是源於父母過度管教在先,從而引發孩子對家庭控制的逃離和反抗。

2、剖析青春期親子矛盾,父母們在扮演怎樣的角色?

通過仔細剖析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發生的各種衝突,我們總結出這6種常見的情況。一起來感受這6種情況中,父母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

(1)命令者

“你怎麼還不去學習!”“你怎麼能這樣對父母說話!”

命令者的身份,讓父母跟孩子說話時,總帶著一種主導欲,像權威一樣發出指令,並要求孩子執行。

(2)法官

“你難過個什麼勁啊?肯定是你做得不夠好,所以老師才批評你。’

“肯定是你先找茬……所以……”

法官式的父母,常常會在不瞭解整件事的情況下,隨意下判斷。他們不懂得傾聽孩子的想法。常常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根本沒辦法理解自己,跟父母說話等於白搭。

(3)威脅者

“你要是下次再考成這樣,就別再進家門了!”

“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信不信你長大後,我一分錢也不會給你!“

父母常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權威去威脅、恐嚇孩子。這樣的父母以為可以威懾到孩子,但事實上往往暴露了自己“沒招了”。孩子會慢慢發現,這樣的威脅根本做不到。久而久之,這些話反而讓父母無威信可言。

(4)嘮叨者

嘮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感的溝通形式。不停的說教,實際上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總覺得一個事情要說上好幾遍,才能確認孩子知道了。而這時,孩子往往已經很不耐煩了。本來願意聽的話,現在都已經聽不進去了。

嘮叨對於改變孩子的內心想法和表面的行為,沒有任何積極的幫助。一個孩子內心不認可你說的事情,嘮叨也不可能讓他變得認可。

(5)萬事通

“你應該這麼做。”“你要是這麼做就對了。”

扮演萬事通的父母本質上是把孩子還當作小孩子。這對於渴望獨立和自由的青春期孩子來說,是一種輕視和貶低。他們會因此心生反感。

(6)訓斥者

“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簡直笨死了!”

“你這孩子天天刷手機,以後還能有多大出息!”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的行為表達出這樣那樣的不滿,然後斥責、批評。父母總以為訓斥可以讓孩子自省,但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都很看重自尊。傷自尊的言語只會讓他們做得更差,以此來對抗父母的訓斥。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看看這些類型的父母,我們是否有中招?

這6種衝突狀態下的父母實際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過度想控制孩子。他們不懂得給孩子獨立思考、試錯的空間,也不明白信任孩子才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力量感。他們更沒有意識到:越是你想高高在上的教育孩子,越贏得不了孩子內心的認同和尊重。

那麼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該怎樣去做,才能改善親子關係,讓溝通變得更有效呢?

​3、 如何改善青春期的親子關係,讓溝通更有效?

為孩子好,想教育好孩子,想給孩子更多的幫助,那首先要解決的是溝通問題。沒有良好的溝通,一切教育都是徒勞。

(1)穩定自己的情緒,是讓孩子情緒穩定的前提

我相信,父母都會把他們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但父母永遠沒辦法把他沒有的東西給予孩子。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也就沒有辦法穩定孩子的情緒。

穩定情緒,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容易。但這也是父母不得不修的功課。

​美國虎媽蔡美兒在一次接受採訪被問到:”如果你和孩子發生矛盾時,會怎麼辦?”

她說:“給彼此一些時間,讓矛盾冷卻。比如讓她去自己房間,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儘管這些對我來說也很難。

我幾乎要把自己綁起來去做這些決定。”

讓情緒平靜下來,才有交流的可能。所以,如果您與孩子發生衝突時,一定要記得給自己的情緒按暫停鍵。深呼吸,無論你多麼想再嘮叨幾句,都要努力的控制自己,停下來。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2)把“我”和“你”分開

春節熱播的《囧媽》雖然講述的是一箇中年男人和老媽的故事。但實際上折射了很多青春期親子溝通的問題。當徐伊萬媽媽不斷地關心兒子的吃喝,強加自己的意識時,卻絲毫沒有注意到對方的想法。這是一種“你”、“我”不分的關愛。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說話你到底聽不聽得見”、“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這樣的吶喊實際上就是在宣誓自己的領域,劃清和父母的界限。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該儘可能避免把“我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舉個例子:如果父母覺得今天的菜很好吃,那你可以說:我覺得這菜不錯“,引導孩子多吃一點。但不要明顯地說:”你多吃一點啊,你要多吃點……“孩子吃不吃,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我們還經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好心好意給孩子收拾房間,結果他朝我一通吼。這也是界限感的問題,孩子不是對你的辛勤勞動發火,而是對你侵犯了他的領地發火。

在一些無關原則的問題上,保持界限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被尊重的孩子,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叛逆,也就能聽得進去父母的話。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3)賦予孩子決定權的同時,也要捨得讓他承擔錯誤和失敗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被尊重。所以我們要給予孩子嘗試的權力、選擇的權力。但同時,我們也要捨得讓孩子去面對自己的決定所帶來的後果。這個後果也許是成功的、喜悅的,也許是失敗的、受挫的。

失敗可能會讓孩子難過,會質疑自己,但也會讓他反思如何才能改善。孩子的成長,正是在一次次的試錯中獲得經驗,繼而鍛煉出能力的。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父母的態度應該是給予正向的鼓勵,而不是馬上就想去當救火消防員幫孩子處理問題。

父母的正向鼓勵非常重要,他會帶給孩子真正的勇氣和力量,義無反顧地突破自己,尋求解決方案。

(4)充分信任,但也要堅持原則

最近,一個朋友說,他懷疑孩子藉口上網課偷偷打遊戲。他開門進去,孩子就佯裝做作業,不承認。還會抱怨家長進房間不敲門,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

這是青春期孩子家庭常見的現象。青春期的孩子對自己的空間非常敏感。所以面對著這樣的問題,父母首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孩子。經常推門去看孩子在做什麼,已經在行為上顯得不那麼信任孩子了。自然會招致孩子的牴觸心理。

當然,信任孩子,並不意味著放任。

給孩子一些空間,是為了告訴孩子:我信任你。但是釋放的空間、尺度是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情況來把握的。比如說,你想用手機上網課,可以,上完課你還可以玩一會兒遊戲。我們約定好遊戲時間限制。如果孩子能接受,那就信任孩子,按此執行。相信孩子具備自控能力。

但是如果發現孩子不能遵守規則。就必須溫柔而堅定的收回手機,或者接收其他的懲罰。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方面要給以價值觀的正向引導。你可以玩遊戲,但是不能欺騙,不能違背諾言。這樣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另一方面,父母要認識到孩子自控力不足的現實,所以我們才要一點點放手,來幫助他逐漸訓練自己的自控能力。而不是一下子放手,去考驗孩子的自控能力。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寫在最後:

一項跨文化的家庭教育研究調查曾對不同國家的學生提出了同樣一個問題:你最尊敬的人是誰?

在對日本303名學生進行調查時,排在第一的回答是父親,第二是母親。對美國502名學生的調查反饋也顯示了:排在第一位的是父親,母親排在了第三位。而對中國220名學生進行調查時,父親、母親連前十名都沒有排進。中國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最靠前的是明星、科學家或者某一個歷史人物。

聯繫上文關於北京市中學生心理狀況抽樣調查,這樣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當你大聲呵斥、訓責、打罵孩子的時候,你不可能獲得孩子的尊重。當你越是想控制孩子,孩子就會離你越遠。

孩子房間的門鎖有多少是完好的?談如何讓青春期親子溝通更有效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專家吉諾特博士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2》一書中說:

青春期並不是一段開心的時光。相反,這是一段不確定、自我懷疑和痛苦的時期。因為他們要在短短几年中,密集的經受身體的變化、心理的衝動、社交的笨拙、外界的評論等等突如其來的壓力。

孩子們也很不容易。身為父母,我們要看到孩子混亂的想法和行為背後,實際上是一次又一次對自我人格的探索和構建。青春期是一段可治癒的狂亂期,讓我們一起用愛、用智慧陪伴孩子度過這人生中極為重要的時期吧。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

​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