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毅濱:為什麼中國的天之驕子到了美國卻處處碰壁?

1973年,出生於福建省龍海市。

1990年,榮獲全國化學競賽一等獎,同年入選為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備戰的國家隊。並拿到復旦大學遺傳學專業的保送通知書。

1995年,從復旦畢業的的康毅濱為了追求更高的學術發展,遠赴美國深造,於全美最優秀的私立大學之一杜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此後康毅濱憑藉其出色的學術研究成果,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系終身教授。


康毅濱:為什麼中國的天之驕子到了美國卻處處碰壁?

康毅濱也曾負責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的招生工作,其華裔教授身份也讓他對中國教育培養出來的留學生以及中國學生在申請美國大學時的的表現有著深入的理解。

康毅濱曾在採訪中表示: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學生而言,中國學生可以說是最聰明的,最勤奮的,但也是最迷茫的,尤其是他們的功利心也最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他們的長遠發展。

就拿大學申請來說,中國學生的成績非常好,然而想文書或者面試環節的個人陳述的表現卻不盡人意。

“他們的表達總是千篇一律,讀一百篇文書,有99個人都再說同樣的話,沒有什麼能讓人記住的特點,而且也很難從這些學生的文書裡面看到他究竟為什麼想來普林斯頓,也有的學生總想表現的盡善盡美,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這樣我也就無法瞭解他,當然也不能確定他到底是不是我們想要找的人。”


康毅濱:為什麼中國的天之驕子到了美國卻處處碰壁?

申請美國大學時除了必要的標化成績外,還要提供個人文書,而相較於標化分數的一目瞭然的數字,文書其實承載著更重要的人物,招生官想通過文書來了解申請者除了學習成績以外的另一面,以此來確認申請者和大學是不是相匹配,所以儘可能的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才是有用功。

除此之外,康毅濱還分享了自己在電話採訪時遇到的一些問題:“有的學生過於緊張,他們把我想溝通的內容當成一場考試來嚴陣以待,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學生會事先備稿,我在電話這頭能很明顯的聽出來他們已經提前排練過了,對答如流,表現完美,但是很多時候卻答非所問。這些同學留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失真”的“精心包裝”的加工品,很難相信他們有真正足夠的自信,還有他們有沒有像自己所說的那樣獨立做過研究。“

除了這些申請者,一些已經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其實也存在這一些共性問題。

康毅濱:為什麼中國的天之驕子到了美國卻處處碰壁?

01 急功近利

也許跟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中國學生在做學術研究時太重視結果,或者也可以說唯結果論,他們不太能夠享受到科研本身所帶來的樂趣,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唉聲嘆氣。

02 非常迷茫

對於很多中國學生來說,從小到大的學習包括後來的報考大學選專業都不是處於他們自己的主動意願,更多的其實是再滿足家長或是身邊人的期待,有些大學上了兩年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並不是自己喜歡的,而自己究竟想做什麼自己也不知道,這就陷入了迷茫。

03 人際關係問題

孤單,不太受歡迎是很多中國留學生都面臨的一個問題,也許是國內教育孤獨強調競爭關係的原因,中國學生很難為別人取得的成績鼓掌,在團隊合作方面的表現也比較差,這些都是人際關係危機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