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二中班主任 400:假裝不努力,是因為我怕被看出無能。​

不少學生在上學期間遇到成績後退,當父母詢問時候,總是滿腹牢騷,我已經很努力了,就是學不會。這些學生在假期表現卻和學校說的截然相反,睡懶覺,玩手機,不寫作業,開學前開啟瘋補模式。


在學生之間考試之前,也總有部分學生說,今天什麼也沒收穫,聽不懂,又虧了一天心裡沒底。自己創造的或者彼此創造的不學習的氛圍讓自己放鬆緊繃的神經,大家都不學習,整體考的不好也就相當於自己還不錯。考試結果出來,你確實沒考好,那些嚷嚷不學習的一個個拿了高分。


這樣情況在初高中幾位常見,考了第一的說是僥倖,可以是限訓、周測、月考次次如此,似乎僥倖一致跟隨別人。過了很長時間你才明白,真正沒複習的只有自己,而那些嚷嚷“又一天白過”的同學,都是一邊裝貪玩,一邊在暗地裡拼命學習。去年考上北大學生談自己宿舍同學,基本晚上都會學到十二點,甚至一兩點,一點不耽誤第二天早起。


這種模式會出現在任何地方,難道只是因為彼此是競爭對手,故意用這種方式讓別人放鬆警惕?而那些拼命假裝不努力的人,到底怎麼想的?人都是有同行者競爭,年級前一百算作一個整體,都以清北為目標,年級前五百以浙大人大復旦為目標,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目前水平上進行競爭,力圖獲得更多資源。那些假裝努力的同學,都很緊張。


衡水二中班主任 400:假裝不努力,是因為我怕被看出無能。​


考試考不好,有哪些原因,我會但是我馬虎,時間安排不合理,心態太差,沒有努力,自己太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假裝努力的最怕是最後一個,內心迴避的問題,自己太笨。而每個人也不會當面說你真笨這句話。


記得小時候,老師經常對自己說,這孩子腦子挺靈,就是不努力,管不住自己。這樣很好的為自己考不好找了一個理由,我不笨只是我不願意努力。


長大後,如果你對你的領導說自己太笨,估計工作就沒了。承認自己笨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這句話簡單說是面子問題,更深是我作為獨立個人,存在的價值,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成功的體驗。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個人素質、能力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這個能力無法用分數來衡量,有的學習能力強卻人際交往差,有的具備敏銳的眼光卻不願意付出努力學習,有的對圖畫有一定的天賦去不願意去計算數據。這個能力有很多,但是如果說你笨,這是對人能力的否定,對自我存在價值感的毀滅。

學生無論是否具備能力,都會竭盡全力維護自己擁有“能力”的表象。一個每天努力十五個小時考了650分和一個只知道吃喝最後輕鬆考650的人相比,誰會被認為更有潛力,更有能力呢?


所有人都會覺得是後者,老師如此、學生也如此。作為教育者,讚揚努力、也為成績不好的同學找出藉口。但學生很努力但是卻考不高分時候,即便別人不說,也會自己看不起自己,笨鳥先飛,如果不笨,為何這樣努力?


所以學生會給自己塑造形象,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樣就會一邊暗地裡假裝努力,一邊又裝作不努力。這樣當考試成績高分時候,會讓成績更有價值,讓人覺得,有能力不努力都能得到高分,即便失敗了,也能用我就是沒複習這樣的藉口打掩護,免得別其他人認為自己笨或者無能。總是幻想考試取消、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或騙自己“考試根本不重要”。這樣的學生會一方面渴求成功,一方面害怕失敗。


衡水二中班主任 400:假裝不努力,是因為我怕被看出無能。​


當然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是上面這樣,還有其他兩類學生:


拼命努力但不假裝的學生:渴求成功但不畏懼失敗,自己不會就會問老師,對成績不如自己也會虛心討教,只要能夠學到東西,就感到很有成就感,對這些同學來說,學習是令人快樂的。

不願意努力的學生:就是現在類似很佛系的的感覺,對成績高低不在乎漠不關心,首先給別人表現是自己放棄的方式,來避免別人對自己“無能”“笨”的評價。

拼命假裝不努力的學生,四處散播學習無用論,並不利於團隊學習氛圍的營造,還會讓人感覺討厭。但是這些學生也很難受,夢到考試失利而驚醒,懷疑自己人生,害怕老師評價,愧對父母,在學校小心翼翼,只為了成績進步一名而興奮不已。


關注成績進退的,總是第一時間看如何超越別人,如果進步則表面顯得滿不在乎,內心卻早已經膨脹,這是懷著強烈的成績目標的表現;而踏實努力,只愛學習的學生,關注的是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識,並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深度來評價自己,成績排行對於他們來說並無所謂,這是懷有強烈的掌握目標的表現。


這兩種目標各有優劣,但我們往往更敬佩持有掌握目標的人,他們不會“做給別人看”,而是真正的關心自己、關心學習。


但實際生活中,評價我們的往往是外部的指標:從小到大的學習成績排名,家長口中的“別人家孩子”,同事的升職加薪,鄰居的有房有車,社會比較無一不在把我們往成績目標的方向推著。


其實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尚不會假裝努力,因為那時候的孩子並沒有什麼是聰明、什麼是努力的意識,老師的誇獎也不會起那麼大的作用;越是長大、越是競爭激烈,我們才越容易陷入別人的目光中,併為了維護自己“有能力”的形象而陷入“拼命假裝不努力”的漩渦。並且,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會影響假裝的程度。


那該如何面對這種假裝很努力的學生,這也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孩子小學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多強調學習內容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排名和其他獎勵;在初高中,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別人的事情”,用內心的充實自我成長作為追求的目標——把“拼命假裝”的勁頭都用到對

實際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來。當你下決心去做一件事,那就去做。或許這件事無法帶來什麼回報,但我依舊希望你認真去做,因為在過程中你會逐漸認識到你是誰。給自己定個期限,學會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去聽那些熙熙攘攘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