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歷史發展呈現什麼趨勢?

一中2336


五代十國時期,上承唐代,下啟北宋。五

代(907年~960年)先後歷五十三年,換了八姓十三個皇帝,改了五次國號,叫作梁、唐、晉、漢、周。史家因梁、唐、晉、漢、週五字,前代早已稱過,恐前後混亂不明,所以各加一個後字,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還有角逐中原,稱王稱帝,與梁、唐、晉、漢、週五朝,或合或離,不相統屬的國度,共計十數,著名史乘,稱作十國(902年~979年),就是吳、楚、閩、南唐、前蜀、後蜀、南漢、北漢及吳越、荊南。提綱挈領。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的內亂,也帶給 契丹南侵的機會, 遼朝得以建立。定難軍(後來的 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 越南)自此永久脫離中國。

歷史沿革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 後梁,這是 五代十國的開始。公元923年,盤踞 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 後唐建國。 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 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 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 契丹軍攻滅, 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 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 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 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建立 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 吳國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國 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 荊南、南楚與 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蜀地有 前蜀、 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 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趙匡胤建立 宋朝(史稱 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 十國結束。

五代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帝王大多雄猜,尤其不放心功高權重者,如郭崇韜、朱友謙、安重誨、史弘肇、王峻等,都是這種猜忌下的犧牲品。後唐明宗、末帝、後周太祖的篡國,與帝王的猜防也有著不可忽略的關係。五代每一次王朝更迭,都導致亂軍剽掠,不獨百姓罹難,就連官員也難逃其劫。郭威起兵時,許諾軍士事成後可剽掠旬日。不料亂軍只用了一日,便幾乎將京城洗成空城。後漢吏部侍郎張允匿於相國寺佛殿藻井之上,也不幸墜屋而死。剽掠之害可見一斑。

社會文化發展

唐末五代,戰亂不休,中原地區帝王將相如走馬燈般頻繁更換,百姓流亡死傷者眾,社會經濟破壞殆盡,教育文化事業幾乎停滯。南方則戰亂較少,相對安定。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下生存和發展,各國皆重視發展經濟,延攬人才。如福建、兩廣、江西、湖南等落後地區,均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開發。中原士人的大批南逃,亦促使南方諸國的文化事業得到較大發展。中國社會出現了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相比之下,北方人才凋零,文風凋敝,正是長槍大劍佔據歷史舞臺的時期。因此,在北宋相繼吞滅諸國後,十國遺民出於對故國的懷念與追思,著述較多。而十國遺民的後代,在文化環境的薰陶之下,出於對父輩故國的興趣,也往往有所著述。同時,中原地區的學者對十國曆史也有記述,遂使十國著述呈現較為興盛的局面。儘管如此,主論五代中原王朝的著述還是產生了更大影響。原因有二。一是宋朝以五代為正統,十國為僭偽,因此對五代史更加重視。二是宋朝承五代中原王朝而來,在政治結構、經濟狀況、軍事體制、思想文化等方面均與其相似。出於汲取治亂經驗教訓的需要,宋廷,尤其是在宋初,對五代中原王朝給予了更多關注。因此,儘管十國遺民之作頗多,但影響最大的還是主論五代歷史的著述。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士人大批南逃,蜀地、江淮之間以及江南地區成為他們的首選之地。於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南唐與蜀兩大文化中心。

南唐在十國之中最為強盛與繁華。南唐三主承接楊吳時期數十年的積累,重用文人,傾心下士,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嗣主李昪與後主李煜皆文采風流,才華橫溢。韓熙載、徐鉉、徐楷等人亦文名籍甚,聞名南北。“江左三十年文物,有貞元、元和之風。”

蜀地險峻,安定富庶,歷來是唐代皇室貴族的避難之地,唐玄宗、唐僖宗皆曾避難於此,因此聚集了大批的唐朝遺臣。前蜀王建“善待士”,“所用皆唐名臣世族”。他“為神策軍將時,宿衛禁中,見天子夜召學士,出入無間,恩禮親厚如僚友,非將相可比也”,因此待翰林學士“恩禮尤異”。其繼承人王衍,“自童年即能屬文,甚有才思,尤能為豔歌,或有所著,蜀人皆傳誦焉”。後蜀主孟昶誦花蕊夫人的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則傳誦至今。前蜀設國子監,修復孔廟,修建新宮以儲存書籍。後蜀毋昭裔出私財百萬營造學館,請刻板印《九經》,興復文教。憑藉這些努力,蜀地得以培養出大批飽學之士。至兩宋時期,蜀學大盛於天下。

吳越也是十國中相對強盛和安定的政權。創建者錢鏐確立“事大”原則,尊奉中原王朝,致力於發展國力。“方浙右富盛登豐之久,上下無事,惟以文藝相尚”,錢俶尤喜翰墨。由於吳越是主動納土於宋,因此深得宋朝統治者寵異。十國諸王后代大多凋零不振,唯有錢氏一族頗為興盛。在家族風尚與宋朝重文風氣的雙重薰染下,“吳越錢氏子孫文章名世者無代無之”。他們對錢鏐父子的功業及對中原王朝的貢奉做了大量記載,基本上皆是為吳越諸王歌功頌德之作。

相比之下,北漢與南漢國力較為衰弱。南漢位處嶺南,經濟文化較為落後,加之統治者殘暴荒淫,除首任統治者略有可取之外,餘皆愚闇暴虐,令人髮指,文化事業亦極為凋敝。北漢地瘠人貧,民風尚武,以彈丸之地頑強抵抗後周與北宋的征伐,居然成為十國中最後滅亡的政權,實屬不易。但它連年遭受殘酷的戰爭洗劫,致使民生凋敝,國運不昌,文風更是不振。


蕭立誌


這是唐宋之交的過渡期,長達七十二年。這七十二年,其實是中華文明經過陣痛與大反思的階段。宋與唐對比,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傳統評書歌頌最多是唐朝,因為疆域比兩宋遼闊。中國人喜歡稱宋為弱宋,海外華人自稱唐人街卻不是宋人街,這是有緣故的。但如今唐人街已經衰敗不成樣子。發達國家稱頌中華皆言宋之財富及人民生活穩定的安康水平令人豔羨!唐之勇武曇花一現,建立在人民貧困痛苦基礎上終非長久。這也是五代十國長期爭鬥不休給社會演進趨勢帶來的反思,宋雖弱好比一群乞丐打得宋贏,卻貪圖宋大魚大肉的吃,這些國家攻打宋是為了有大魚大肉吃。但吃完終歸還是餓,又來搶,結果來了個更強乞丐把前面乞丐滅亡。遼、金、夏等命運都是這樣,元認為吞併宋就會有大魚大肉吃,結果錯了,空前絕後疆域遼闊的帝國很快把命搭上。宋誕生了現代中國許多的框架,人民民主與富強這是一筆寶貴財富!但沒有五代十國的反思就沒有宋。所謂英雄主義都是以人命為草芥,唯宋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實現人的福利安康,弱就有什麼關係?




正平


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歷史發展呈現的趨勢最終是華夏民族只能偏居一偶或者滅族。

為何這麼樣說呢?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

這是一張五代十國時期的地圖,大家看圖中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和後周這幾個朝代,所處的位置正好是關中,中原地區。

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和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天下中心。

907年,朱溫覆滅唐朝,建立後梁。

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936年,石敬瑭認契丹王為“父”,割讓燕雲十六州,借兵滅後唐,建立後晉。

947年,契丹滅後晉,950年,劉知遠建立後漢,二年後,郭威滅後漢,建立後周,劉知遠之弟劉崇跑去太原,建立北漢,認契丹王為“父”,借兵抵抗後周。

給大家看這些數據,是因為後唐,後晉,後漢,北漢,這四個政權可不是漢人建立的,他們都是沙陀族人,祖地在今天的新疆準葛爾盆地東南一帶。

建立後唐的沙陀族李姓一支,其祖上在唐高宗時期歸降做官,在唐玄宗是最高還得封永壽郡王,幫助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最高做過上將軍,金吾衛大將軍。唐代宗時期,吐蕃佔據河西走廊,他們失去了與唐王朝的聯繫。

歷史上兩次少數民族不遠萬里阻隔也要跋山涉水迴歸中原王朝大懷抱的其中一次就是這一支沙陀族。

後來一直在幫助唐王朝平定叛亂,包括黃巢起義,最終被賜姓李。所以李姓一支建立的後唐實力當初也是最強大的。

當時北有契丹,党項(西夏),西有吐蕃,回鶻,從這四個朝代的建立,大家可以看出這又是一個現實版的五胡亂華,中華民族只能偏居一偶。

後來郭威建立後周,讓更有才能的養子柴榮繼位,才讓漢人重新在中原地區有了政權,趙匡胤安穩的篡代後周,這樣才讓漢人政權平穩的過渡持以繼續。不像五胡亂華時期,漢人冉閔在北方,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唯一一個政權短短四年滅亡,至此北方再無漢人政權。在這裡華夏民族終究沒有再像五胡亂華時期那樣發展。改變了方向。

但石敬瑭這個無恥之徒,為了權利,認契丹為“父”,割讓燕雲十六州,讓出長城防線。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自古以來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邊境天然的防禦陣地

一四周少數民族強敵環飼,

二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北方長城防線失守,

三宋朝立朝三百年,竟沒有出一個有為之君,千古罕有,華夏民族歷史罕有

終有滅族之禍。


青青子衿人


你好,歷史小酒館來回答這個問題,供參考

  1. 末五代,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非正義的無休止的戰爭,破壞了社會生產,使人民遭受苦難。分裂局面使國內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受阻,從而加強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破壞了已經形成的中國社會經濟的整體性。分裂局面不能有效地制止落後而強悍的少族民族的騷擾,而使民族矛盾加劇。分裂局面使中華民族和鄰邦國家、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處於停頓。歐陽修也說:“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時,黔斃盜販,衰冕峨巍。吳暨南唐,奸豪竊攘。蜀險而富,漢險而貧,貧能自強,富者先亡。閩陋荊登,楚開蠻服。剝剿弗堪,吳越其尤。牢牲視人,嶺眸遭劉。百年之間,並起爭雄,山川亦絕,風氣不通。”總之,“分裂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1. 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是分裂割據的混亂時期,也是統一趨勢不斷增長的時期。五代短暫的半個多世紀裡,中原王朝與南唐等有條件統一全國的政權都把統一作為自己奮鬥目標,都在為國家的統一進行不契的努力。朱梁王朝是在三面受敵的形勢下存在的,北有強敵河東李克用、李存爵父子,以及幽州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兩大割據勢力;南有淮南楊行密割據勢力;西有歧王李茂貞割據勢力。與山西晉王進行了三十年的拉據戰,百姓疲於徵役,階級矛盾相當尖銳。中原五代中版圖最小的後粱王朝在幾大勢力中求生存,自無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2.後唐平蜀,得州六十四,南方小國震驚不已。荊南高季興聽到這個消息時,嚇得連手上的筷子都快掉下來;楚國馬殷聽到消息,立刻上表,願歸老衡山之麓,上印緩以保餘年。不過,沒有利用平蜀所造成的有利形勢的唐莊宗李存}1隨即遇害,唐明宗當皇帝,奉行姑息政策。此後,國勢日衰,更無法完成統一大業。依靠契丹維持生命的後晉、後漢根本無力統一中國。

南方諸國地大財阜、兵力強盛,莫如吳和南唐。實際上,在五代十國混亂割據的過程中,“只有江淮在與中原進行周旋,支撐著南方的局面”。吳國與朱梁雙方實力大體均衡,中原與江淮各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且不久楊行密即死,其後政權落入徐溫手中,開始保境息民,自無統一的計劃與行動。

3.有條件統一全國的只有南唐。南唐不僅佔地廣大,土產發達,也是“十國中封建的文物制度最完備的地方”。南唐建立後,實行“保境息民”政策,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殷富充實,政府財力充足,國勢日強,它版圖包括鄂州以東的長江南北廣大地區。當時的形勢,只有南唐“與中原國家對峙,彷彿又是南北朝的格局。”南唐烈祖懷有統一大志,但很少人理解他的統一計劃。在當時南北勢均力敵地對峙的特殊形勢下,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但對抗已經開始,並且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形勢發展的關鍵。在這種情祝下,誰勝誰負,便不僅取決於雙方實力的強弱,還要取決於雙方軍事與外交策略的高下。

5.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南方各邦的聯合,是中原政權外交政策的基點。中原政權將吳越與楚分化出來,與之結盟,不僅肢解丁南方,而且形成了對南唐這一對手三面包圍的態勢。處於這種形勢之下的李異,在制訂其軍事外交策略的時候,便不能不瞻前顧後,做長期的打算。烈祖開始有了他的戰略構想。南唐與中原政權之間的抗衡,必然牽涉到與周圍鄰國之間的關係。南唐計劃北上需團結穩定南方諸邦,於是竭力拉攏南平與後蜀,以解除楚國在西面的威脅;同時伺機控制閩國,給吳越造成後顧之憂;在鞏固側翼的同時,設法從中原背後尋找同盟,與契丹結盟,牽制中原政權,力爭形成對中原政權的夾擊之勢。

6.烈祖李異開始實施他的戰略佈局。首先極力改善與吳越、楚、閩三個南方敵國的關係,建立了同盟關係,暫時穩定了南方的形勢,在事實上也使南北衝突的緊張局面得以緩解。接著,南唐與北方少數族政權契丹的關係獲得了很大的進展。從而使李異完成了他的戰略構想。五代十國的版圖通過李異的安排,形成了一個雙環陣勢。南唐是這一陣勢的圓心,其外圍是中原及其盟友吳越、閩、楚;在這一同盟之外,是契丹、南漢、南平、後蜀等南唐盟友。牽一髮而動全身,南唐是這一平衡局面中的關鍵因素。這一陣勢既符合“遠交近攻”的傳統原則,又符合南唐自身的實力狀況。南唐利用這一平衡,爭取了恢復與發展的時間。一旦南唐克平中原,暫存以為“蔽障”的吳越、閩、楚三國,便將處於南唐及其同盟的團團包圍之中,可“尺書而招之”。


歷史小酒館兒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60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本時期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 )與十國(公元891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形勢更甚,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鯤是條大魚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認一個身份的問題,即:“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只知溫飽的小老百姓,還是一個明瞭歷史發展大勢的文人?而這還必須具備一個必要條件,即不知道五代十國以後的歷史。

如果已經知道五代十國以後的歷史,那這個問題已不值得再回答。這樣,在上述之必要條件下,如果只是一個小老百姓,那等待著的無非就是“生存與毀滅”的問題;如果是明白歷史發展大勢的人,這個問題就會顯得很有趣了。

結果很確定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最終還會走向統一。

為什麼會這樣說?

很多書上說,秦始皇完成中原統一是因為天下百姓苦七國無休止的戰亂久矣。但我更認同的一個觀點是:征服六國,吞併其土地百姓,最後唯我獨尊,只是秦始皇的個人英雄主義而已。但他終於打敗六國,虛榮心得到前無古人的滿足後,他面對的是一個似乎比戰爭與征服更加的複雜與艱鉅的問題:如何治理?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殺掉妖言惑眾的術士、燒掉異化人心的書籍,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不僅統一了個體的人心、思想,還統一了整個社會的行為規範。歷史書上對此有十分正面的評價,這個是絕對否定不了,也不容歪曲的。

人雖然是群居的,但人心是複雜的,秦始皇的作為,使人群居而又強勢只保留一種思想,整個社會不分裂而又強勢只推行一種規範。這也是以後的帝皇自覺遵守的一套成規,同時也是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物在歷史功績上遠遠無法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原因,及歐洲幾千年無法統一的原因。

人心雖是複雜的,但孰是孰非是分得清的。這裡已經有了秦朝大一統的成功例子,同時成功實現了整個中原說同樣的話,寫同樣的字,有同樣的思想,有同樣的社會習俗,雖有秦一朝享國不久,但這種成功的範例、統一的認識確實已經深入人心,引為祖訓,並形成了一種中原特有的一統思想及文化。

再經過兩漢、西晉、隋、唐的一統,對中原漢人來說,再亂的天下,統一思維也是根深蒂固。

五代十國,源於唐的藩鎮割據,雖然都政權不穩、存世短暫,但每一國國君心裡都有一個吞併天下,實現統一的理想,最後卻只有後周獨秀於林,也算是大勢所歸。


竹子0358


五代十囯的開囯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繫,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8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a1f1d2d8da884e3f915f75e8c670182b\

前進中的囯寶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政權分立與並立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統稱為十國。該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

整體來說,五代十國時期時期就是由節度使勢力壯大之後割據一方而創立的政權,整體的社會形態是尚武輕文。但是,在這個時間段內,南方政局相對比較穩定,使得經濟得到發展,北方民族大融合。所以,雖然當時的統治特點是重文輕武,但最終必然會走向大一統,最終,960年,趙匡胤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之後和弟弟宋太宗統一了中原,通過之前的五代十國的政局特點,也造就了整個宋朝的政治特點:重文輕武。



楠音


五代十國時期是最混亂的時候,漢人差點滅絕,到時這些人全部是胡人掌權,各種各樣奇葩的當權者,幾乎造成了文化斷層!



迷失創業者大路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嚴重破壞了城市發展與運行的良好秩序,公共財產與民眾財富遭受劫掠,人口流失嚴重。短時期內,戰亂破壞了城市發展的單體過程,但長期來看,多數城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週期,城市的恢復和進步仍然無法阻擋。社會資源往往從遭受戰爭創傷的城市流動至周邊城市,戰爭對社會財富、人口等生產力要素進行了重新調整和配置。在破壞舊有城市的同時,亦為新興替代城市的繁榮和發展充當了不自覺的工具。可以說,戰爭給予城市摧花折柳般蹂躪的同時,亦打破人為隔絕機制,暢通的交通、配置的資源為其他區域城市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五代時期,北方洛陽、長安等城市遭受浩劫,南方諸如揚州等城市亦難倖免。但伴隨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北方經濟遭受破壞的同時,南方經濟卻獲得難得的發展機會,金陵、杭州等城市蓬勃發展即為例證。源於此,在五代戰亂與南、北方城市興衰關係問題上,關注戰亂對城市破壞的同時,還應看到戰爭也撬開了城市閉鎖,擴大了城市網絡,刺激了新興城市興起,成為新城市崛起的槓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