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讀老子之十三:寵辱若驚——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博雅讀老子之十三:寵辱若驚——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釋意:

寵幸和侮辱都會令人精神緊張,重視寵辱的感覺像重視身體性命一樣,什麼是寵辱若驚?得寵者為上位,受辱者為下位,得到寵辱會緊張,失去寵辱也會緊張。所以寵幸和侮辱都會讓人緊張,什麼叫做重視大禍如同重視身體?我之所以有大禍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僅有精神的存在)我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像重視身體一樣重視天下,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這樣的人,若有人像愛惜身體一樣愛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這樣的人。

博雅讀老子之十三:寵辱若驚——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心得] 老子這一章,揭示了一種人生的天人合一境界。世人的名利心太重,所以得到榮寵和受到屈辱都擔驚受怕。畏懼大的禍害也因為害怕。我們之所以有大的禍患,那是因為我們常想到“自己”的關係。假設我們忘掉“自己”那麼還有什麼禍患呢。

人活在世上,無論你是一種什麼樣的信仰,都很難說是為自己而活著,愛財之人為財而活著,愛慾之人為慾望的無限滿足而生存,愛虛榮之人,每天看著別人眼神,總怕別人對他不夠重視,這樣的人生,不是可悲,可嘆,可憐麼。

每一天,我們都在呻呤著自己的不幸,若是自己不是那麼的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我們便能天天自得其樂。如果為天下喜憂而動,便不會以一已之身之得失而鬱鬱不樂。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願意犧牲自己為天下人服務,就可以把天下交給這樣的人。

博雅讀老子之十三:寵辱若驚——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大家都讀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中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正是反映的“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天下。”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