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贏得鉅鹿之戰,絕非只是破釜沉舟的義無反顧

鉅鹿之戰是一場秦軍與義軍的大決戰

鉅鹿之戰是不可一世的秦帝國決定性輸掉的一戰。

當秦輸掉鉅鹿之戰時,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楚軍)正在向西扣關。

如果不是項羽率領義軍贏下此關鍵性的一戰,若包圍鉅鹿的秦軍王離部成功破城,此時秦軍便可兵分二路,駐於鉅鹿南面15裡棘原的秦軍主帥章邯便可率部向西追擊劉邦所部。

這樣,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可惜,這只是如果。

結果是項羽率領的起義軍大破王離二十萬眾,而章邯所領二十萬眾在已經無望取勝、懼怕秦廷追責的情況下投降。

從王離被破到章邯投降,其間歷經八個月,此時劉邦也才迂迴西進剛過武關。由此可見若無項羽破王離,劉邦想順利進入關中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即便入關也很可能會重蹈周章的命運,周章是陳勝的將軍,也是奉命西進扣關的,後來被章邯率領的秦軍大敗後自殺。

因為若秦軍在鉅鹿之戰中得勝,章邯軍便能率軍回師從函谷關入關中阻擊劉邦。

項羽贏得鉅鹿之戰,絕非只是破釜沉舟的義無反顧

項羽贏得鉅鹿之戰,絕非只是破釜沉舟的義無反顧

由此可見起義軍滅秦的最關鍵一役的確是於鉅鹿圍殲王離二十萬眾。至於之後與項羽在棘原對峙長達八個月,雖然吃了兩次敗仗,但是依然能苦苦支撐僵局的章邯,其二十萬秦軍是否投降於項羽,已然不是決定性的。因為只要章邯被困在棘原不得離開,劉邦率領的義軍必得入關推翻秦廷。

起義軍在項羽奪取軍權之前,只是群龍無首,數量並不少,戰力也不差

起義軍贏得鉅鹿之戰的首要功臣當然是楚軍與項羽,但是死守鉅鹿的趙軍與張耳其實同樣功不可沒。

秦軍主帥章邯從領兵破陳勝的將軍周章始,一路向東破各路義軍,最後滅了陳勝的張楚政權,直至遭遇項梁率領的善戰的楚軍才碰上硬骨頭。項梁率領項羽、劉邦曾三度擊敗秦軍,然而章邯在增援的王離的支援下,在定陶大敗輕敵的項梁,項梁戰死。

而後章邯與王離北上圍剿趙軍,趙國軍隊大敗。王離、涉間率秦軍將趙王歇、張耳圍困於鉅鹿,陳餘率領幾萬趙軍(河北軍)於鉅鹿北謀救,同時燕、齊亦各派二萬軍前來相救。

章邯軍則駐於鉅鹿南15裡的棘原,通過構築甬道,為王離輸送糧食。

困於鉅鹿城的趙軍數量多少,《史記》語焉不詳,但是絕對不會少於陳餘所領趙軍,恐怕至少在十萬眾以上。我們應知,如果困於鉅鹿的趙軍若非當時起義軍的一大主力,是不值得秦軍如此重兵圍困的。

而秦軍圍困鉅鹿,於當時天下形勢來看,若秦軍攻破鉅鹿,則起義軍勢危;若鉅鹿之圍得救,則秦亡不遠。於是燕、齊、魏、楚等各路諸侯紛紛來救鉅鹿,也逐漸形成了起義軍反包圍王離軍的形勢。

項羽贏得鉅鹿之戰,絕非只是破釜沉舟的義無反顧

雖然如此,由於秦軍勢強,各路來救諸侯也無計可施,紛紛作壁上觀,誰都不敢輕率出擊秦軍,怕先犧牲了自己。直至項羽殺掉逡巡不前,連洹河都不肯渡過的楚軍主帥宋義,奪下楚軍軍權,率軍渡洹河而至漳河南時,鉅鹿其時已經足足被圍困了四個月之久。我們由此可知,死守鉅鹿的趙軍與守城的指揮張耳的頑強,絕對值得一讚。

因為鉅鹿之戰的勝利,項羽的個人作用在後世往往被神話。

鉅鹿之戰當然是中國歷史上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但是我們也不能忘了項羽同樣也是因勢而勝的。我們應當看到,秦軍自身的政治基礎其時一直在迅速瓦解。

所以,我們也應對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採取持平之論,否則很難解釋他為何後來在楚漢戰爭中敗給劉邦。

我們應注意,縱觀項羽軍事生涯,最根本的特點就是精於戰術而不通於戰略。

有人說項羽只是敗在不懂政治,但是軍事上強大,乃至超過韓信之能。這個觀點其實割裂了軍事與政治,不知道高明的軍事指揮者不通政治的話不能算盡通軍事,而深諳政治領導者最終必有軍事戰略指揮之能。

劉邦雖將兵之能不如項羽與韓信,但是將將之能卻反而在後兩者之上;此外,對於天下大勢,劉邦的把握能力超出項羽一截。

韓信練兵、佈陣能力的確未必強於項羽,但是謀戰、分兵、再合擊之能非項羽所能及。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徹底打中了秦軍的七寸

鉅鹿之戰作為秦與起義軍之間的一場大決戰,並非哪一方從戰略高度上有意營造而成,而是形勢自然演變造就。

秦軍的主帥是章邯、副帥是王離。起義軍一開始則頗似烏合之眾,沒有明確的主帥,直至項羽殺掉宋義奪了楚軍軍權,然後率先對秦發動進攻後,才有了明確的主心骨。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的表現也絕非徒勇而已,所體現的軍事眼光與戰術素養是相當高超的。項羽在此戰中的“破釜沉舟”與韓信井陘之戰中的“背水一戰”一樣,事實上都不是盲目的決心,其實完全是在信心與底氣的基礎上,對士氣的極大激勵,都是

謀定而後動的

仔細看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的實際過程,我們會發現他其實是小心翼翼的。從為將的角度來看,項羽具有膽大心細的軍事性格,否則我們很難解釋他一生大小七十餘仗,少見敗筆。

項羽贏得鉅鹿之戰,絕非只是破釜沉舟的義無反顧

與趙王歇苦守鉅鹿的張耳,功不可沒

宋義率領楚軍在洹河南岸的安陽足足耽擱了四十六天。項羽恐怕由此也發現被圍困於鉅鹿的趙軍頗有戰鬥力。所以,

項羽判斷楚軍與趙軍裡應外合的話,抓住要害的話,有能力擊破秦軍。

雖然如此,到達漳河南的項羽並沒有立即魯莽過河。他派黥布、蒲將軍率領二萬楚軍先行渡河攻秦。而黥布、蒲將軍二人與秦軍在試探性交鋒中得利。我們也不難估計,當時二人所攻擊的方向應是章邯與王離之間的甬道,打算切斷秦軍兩部之間的糧食通道。因為這正是秦軍的要害處。

項羽是在黥布、蒲將軍的得利之後,在陳餘的再度請求下,才下決心全軍十萬渡河的。渡過漳河之後,項羽破釜沉舟,只准備了三天糧食。

我們對此不應只看到項羽滅秦的決心,還應當看到此時他心裡對戰事其實已經有數,對於切斷秦軍兩大主力的聯絡已經是非常有信心的。

接下來的戰鬥,就是項羽率領楚軍全軍對秦軍王離部與章邯部之間的甬道的猛烈攻擊。初戰便告大捷,一下子奠定了項羽在起義軍中的地位,各路諸侯立即不得不仰視項羽。

當然,秦軍並不容易擊垮。從《史記·項羽本紀》的記錄來看,雙方為切斷甬道與反切斷,前前後後大戰了九次。而另據《史記·陳餘張耳列傳》的記錄,其他諸侯軍在楚軍發動進攻後,也跟進發動了對秦軍王離部的進攻。

項羽贏得鉅鹿之戰,絕非只是破釜沉舟的義無反顧

秦軍在棘原與鉅鹿之間構築甬道,章邯部為圍城的王離部輸送糧草

王離最後是投降的。合理推斷來看,這應是甬道被切斷,徹底被反包圍,沒有退路被斷糧情況下,知道章邯部無力救援下所作的無奈選擇。

參與救援的諸路外圍義軍,加加起來,其實也超過了二十萬眾,再加上鉅鹿城內應當也近十萬的趙軍,實際起義軍與秦軍的數量差距並沒有一些人所認為的那麼大。

此時章邯部最為尷尬的是保住糧食還是全力解救王離,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不能保住秦軍糧食,那麼救下王離部的意義並不大,因為兩部大有可能因此反而困死在一處。顯然,章邯最後只能選擇保守的自守,沒有輕易調動大軍離開有防守地利的棘原去與王離部匯合。

而王離部合理猜測,最後肯定也有撤圍鉅鹿,去與章邯部匯合的努力。但是這種自救肯定被起義軍全力撲滅了。

秦軍當時最大的困難是沒法也不敢丟棄糧食與輜重撤走而想辦法保住主力。因為當時起義形勢已是遍地烽火,因此秦軍在故楚、故趙之地,貌似軍隊略占人數與精銳優勢,但是實際是千里無接應,早已是孤軍深入而喪失戰略撤退之地。

項羽贏得鉅鹿之戰,絕非只是破釜沉舟的義無反顧

項羽不僅勇猛,而且善於領兵、精於陣法

當然,我們也應當特別注意到,之所以楚軍敢於挑起大梁,干預主動發動攻擊負責切斷秦軍甬道,完全應當歸功於項羽對楚軍自身戰鬥力的信心。

雖然此前楚軍在定陶大敗於秦軍,乃至項羽叔父項梁戰死。但是,更早之前,楚軍也曾三度打敗章邯、王離。因此,對於楚、秦之間的戰鬥力比較,項羽心裡是有數的。

項羽少年時跟隨其叔父項梁在吳中學過兵法,以項氏歷代為楚將的傳統,可知其強項不僅在於自己的武勇,而且也是十分精於練兵及佈陣的。

黥布在起義後,一直近身追隨項羽,也是深得其要。《黥布列傳》記載黥布在漢十一年反漢時,劉邦率軍徵黥布,有如下描述:

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陣如項籍軍,上惡之。

由此可見,若就練兵佈陣,恐怕項羽之能,楚漢戰爭時名震天下,時人難出其右。項羽最後在垓下陷入四面楚歌、十米埋伏之後,乃至依然能領騎兵隊在漢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殺進殺出,絕非只可單純歸因於勇猛。事實上,冷兵器時代,驍勇之將能領軍衝殺於敵陣者,也須於陣法嫻熟;若不知敵陣變化之關要,單憑匹夫之勇逞能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雖然如此,如果不看到當時天下大勢,秦之敗亡為必然,只以為鉅鹿之戰起義軍能滅秦主力,為項羽一人軍事之能,這同樣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者,非知兵之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