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人說山西好風光,世界遺產、古建宗教、歷史名人、晉商民俗......數不勝數。

在我國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上也有不少山西元素:雲岡石窟、恆山、五臺山、鸛雀樓、應縣木塔等。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中國人民銀行定於6月5日發行世界遺產(平遙古城)金銀紀念幣,這一次我們將走進山西平遙,感受那不遙遠,更不平常的世遺風采。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會議在那不勒斯城通過決議:將平遙古城(一城兩寺:平遙古城老城區、雙林寺和鎮國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1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的評語。它概括而準確地評述了平遙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世界遺產(平遙古城)金銀紀念幣150克金幣背面圖案為平遙古城典型建築景觀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內,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公元1370年(明朝),在原基礎上擴建成現在的規模。600多年來,城市面積和規劃格局基本未變,古城牆原狀保持完整。城內由街道、店鋪、寺廟、民居組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築群,文廟大成殿、清虛觀、武廟、城隍廟、財神廟、市樓、縣衙署,吉祥寺等古建築排列有序,至今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道,保存完整、系統。能夠完整地體現我國明清時期縣治城市建築的規模格局與城市建築的規劃思想,整座古城是北方縣城的實物標本。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鳥瞰平遙古城 (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中國第一票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就誕生於此。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平遙古城牆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縣級城池之一。其歷史追溯至西周宣王時期,北魏時期郡縣合併,形成平遙縣建制,明洪武年間擴建加固,形成現存基本形態,到清朝形成現今保存的整體樣貌。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現存的平遙城牆平面略呈方形,東西北三面基本為直線,南面依中都河蜿蜒而建。周長約6.2公里,平均高約10米,牆內素土夯實,外包磚石。有六道城門,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形若龜。南北為龜頭、尾巴,東西為龜四爪。因此古城也有“龜城”之稱,寓意固若金湯,長生不老。城內有馬道,城外有護城河。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無人機拍攝的平遙古城城牆與護城河 新華社

整座城牆由牆身、馬面、擋馬牆、垛口、城門以及甕城構成。城牆頂部的附屬物有堞樓、角樓、城樓、魁星樓、文昌閣、點將臺。城牆上三千垛口,七十二堞樓,象徵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種儒家思想的佈局是在清咸豐年間才形成的,反映了先民崇文尚商的傳統思想。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平遙古城的六道城門原本有百姓自己的稱呼,清咸豐年間,平遙知縣劉敘在重修城牆抵禦太平天國時,提出要以儒家文化教育百姓,於是親筆給城門題寫匾額。南門為“迎薰門”,迎納東南方的和薰之風。北門是拱極門,極是北極星,取意拱衛地方。上東門是太和門,太平、安樂。下東門是親翰門,嚴正以待,凜然捍衛。上西門是永定門,永遠安定。下西門為鳳儀門,有鳳來儀帶來福祉之意。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世界遺產(平遙古城)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平遙古城迎薰門建築造型

2

雙林寺

雙林寺坐落於平遙古城西南約6公里的橋頭村,“漢文帝為代王都於此”,原名中都寺(古時該地屬中都邑),北宋更名為雙林寺。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雙林寺是一座漢化佛寺,佛像題材已經滲透了佛教的不同宗派,彩塑人物的面相和裝束,鮮有古印度風格,而殿堂的配置更具中國特色。寺內唐槐、宋碑、明鍾均為稀世珍寶;2052尊彩塑,形態各異,極具神韻。古代壁畫異彩紛呈,飄逸俊美。雙林寺的彩塑藝術更是規模宏大、技藝超群、歷史文化價值高,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世界遺產(平遙古城)金銀紀念幣30克銀幣的背面圖案為雙林寺韋馱塑像造型。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韋馱彩塑位於千佛殿觀音像旁,造於明朝,通高1.6米,剛中有柔,武中蘊文,威而不悍,機智勇猛,渾身是力,身如強弓。靜態典型中所表現出的運動——不動之動,是韋馱像之所以取得生動氣韻,達到傳神效果,在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韋馱像腰部的扭轉非常誇張,達到一種人體所不能及的程度,卻絲毫沒有造作、彆扭之感。相反,給人一種強大的力度和動勢,這是由一條從頭到腳貫穿全身的S 形曲線所表現出來的。這條曲線極富彈性和流動感,給人以渾身是勁、氣貫全身之感。身後的飄帶彎彎曲曲,環繞全身,好像被風吹起來一樣,與這種剛勁有力形成極大的反差,卻產生了一種臨風而動,英姿颯爽的效果。該雕像曾被專家學者譽為全國韋馱之冠,並被載入《中國美術大全》。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3

鎮國寺

鎮國寺坐落於平遙古城東北約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名為鎮國寺。鎮國寺為前後兩進院,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和觀音、地藏等殿。為皇家敕建。其中釋迦摩尼壁畫為明代作品,保存完整。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在歷代修葺中五代建築萬佛殿的殿宇原狀從未改變。五代為時短暫,文物建築遺存甚少,殿內的五代彩塑尤為奇缺。萬佛殿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木構建築之一,堪稱“中華瑰寶”。萬佛殿建築與殿內彩塑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和美術發展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

世界遺產(平遙古城)金銀紀念幣8克金幣背面圖案就為鎮國寺萬佛殿建築造型。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萬佛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於正方形,由12根簷住支撐屋頂,柱頭斗拱碩大,出簷平出較遠,外伸達1.55米,形成像鳥的翅膀那樣展開的“飛簷”,使整個沉重而龐大的屋頂,坡度平緩,顯得非常活潑,在建築功能和結構藝術方面達到了統一,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築家在建築科學方面的非凡技能,鎮國寺的古建築成就,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不朽之作,是我國佛教寺院殿宇中,現僅存的三處唐、五代木結構建築物之一。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萬佛殿殿內十一尊塑像為五代塑像,唯有敦煌莫高窟有少量五代塑像存世。塑像面目豐滿,身材健美,軀幹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極有美學價值和歷史內涵。

紀念幣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


以上和大家一起簡單地瞭解了世界遺產平遙古城,作為我國貴金屬紀念幣“世界遺產”系列的第八個項目,相信會讓更多的人走進平遙,瞭解平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