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如來佛祖的傑作


首先,這兩樣物品都是可以震驚歷史界的稀世珍寶。如果真的要比一個高低,個人覺得,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價值高於蘭亭序。

說傳國玉璽的價值高於蘭亭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影響歷史進程的因素中,經濟最大,接著是政治,最後是文化。因為政治更加直接,而文化需要幾年,乃至數十年的潛移默化。就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來看,玉璽如果在古代出現,極其有可能會造成天下大亂;而蘭亭序只是上層文人把玩的器具,它可以造成古代一時轟動,但絕對影響不了整個社會。

二、評價一個物品的價值,可以假設它從未出現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假如玉璽從未出現,代表著秦始皇乃至後續的皇帝都失去了一種代表皇權的象徵,後世的很多起義和動亂都不會發生,乃至於聯動全身,歷史大變。而蘭亭序沒有出現,只不過是一種書法類型的消失。後代的書法家們少了一種字帖,大可以臨摹其他版本。

三、傳國玉璽對於現代的價值已經不是政治價值,而是背後的歷史意義。它從何發掘,可以斷定一些歷史猜測;它保存如何,可以判定許多內容;玉璽的材質,手工藝術等等都有研究的地方。


餃子要有豆腐


在我們的歷史中,有兩件著名的失蹤國寶,它們在各自的歷史歲月中消失,到今天還沒有被人們找尋得到,這兩件國寶分別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傳國玉璽與蘭亭序。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其實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還只是一塊被石頭包裹、沒有被剖出裡面美玉的原石時,楚國人卞和發現了這塊石頭的不凡之處。

他一看,就知道這塊石頭必然包裹著一塊美玉,於是他拿著這塊石頭找到了楚國國王,想把這塊原石獻給楚國國王。

由於當時石頭還沒有被剖開,所以楚國國王找了自己身邊的一名玉匠鑑定,讓他看一下這塊石頭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說那樣暗藏一塊美玉。

或許是那名工匠鑑玉技術不如卞和也或許是什麼其他的原因,在看過那塊原石之後,他直接給出了一個答案,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裡面根本就沒有玉。


聽聞工匠的答案,楚國國王非常憤怒,也沒讓人剖開這塊石頭,直接就生氣地讓人砍了卞和一條腿。

楚國國王的懲罰並沒有打消卞和自己對原石的判斷,他繼續抱著這塊石頭,直到下一任楚國國王繼位,他才重新拿出了這塊原石,想繼續獻給楚國國王。

只不過這個時候,新任楚國國王的工匠給出了和以往一樣的答案,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懲罰,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來的最後一條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國國王繼位,卞和才獲得了認可,在楚國國王的命令下,工匠們剖開了卞和的原石,從裡面取出了美輪美奐的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圍繞著和氏璧又發生了完璧歸趙的千古佳話。

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時期,這塊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後,他並沒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樣保持和氏璧的原樣,而是讓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傳國玉璽。



也就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傳國玉璽變成了歷代皇帝權力的象徵,如果一個人坐上皇帝寶座、手中沒有傳國玉璽的話,那麼這個人將很難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寶座上,也會產生一些底氣不足的感覺。

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後唐時期,這歷經了諸多王朝、君王的傳國玉璽才消失在了歷史之中,從此再也沒有出現。

蘭亭序

在東晉永和九年,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的許多社會名流們聚會於會稽山下,聚會中,王羲之等人邊飲酒、邊展開了空談。

在酒喝到了盡頭上後,王羲之在眾人的簇擁下,寫下了一篇蘭亭序文,全序總共28行、324字。

蘭亭序書寫出來後,曾經在許多的名家手中流傳,在眾多收藏蘭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個非常狂熱的書法愛好者,在他還沒得到蘭亭序之前,他就對蘭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瘋狂地派人尋找著蘭亭序。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歷經了長久的尋找後,李世民的手下終於找到了蘭亭序的蹤跡。

那時候,他的手下人給他彙報了消息,說蘭亭序真跡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過因為這名和尚怎麼也不肯承認蘭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為了得到蘭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蘭亭序從和尚手中拿了出來。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他對蘭亭序的熱愛也不曾消減。

那時候,他還反覆囑託自己的兒子李治,讓他一定不要忘記在自己死的時候,把蘭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寢中陪伴自己。

歷史中,對於蘭亭序最公認的說法就是蘭亭序確實陪葬進了李世民的陵寢中,只是在溫韜挖掘李世民陵寢的時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壞或者在那個時候失蹤了。

除了這個說法,關於蘭亭序的去向還有另一個說法,那就是蘭亭序根本沒有陪葬進入到李世民的陵寢中,而是被同樣喜愛蘭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後陪同著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裡面。

因為乾陵一直沒遭受到盜掘和破壞,所以蘭亭序很有可能冷靜靜的躺在乾陵的地宮中。

傳國玉璽更高

按照提問所說,如果能找尋得到傳國玉璽和蘭亭序,那麼我覺得傳國玉璽的價值要比蘭亭序高出一截。

眾所周知,傳國玉璽是確定一個國家國運的重寶、是歷代皇帝無論如何都要尋找的權力象徵。


在它的身上,曾經發生了太多的歷史事件,比如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秦朝建立、漢太后摔玉、皇太極假造玉璽等等諸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在歷史文化價值上,歷史中沒有任何一件寶物能蓋過它的風頭。

而蘭亭序除了藝術價值比較高之外,在歷史和文化的沉澱上,根本無法和傳國玉璽相比。


孤客生




如果這倆件國寶真跡出現了,絕對是轟動全球的特大新聞!一千多年來從割據一方的霸主到落魄的秀才書生,無不從牽掛的夢中驚醒,封建時代的軍閥只要擁有"傳國玉璽",立即可以中氣十足的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天授"身份。



書法是文人消遣或藝術創作的形式,並不是為了日常文字記錄的實際應用。

中國書法(包括繪畫)的特色就是由中國古代哲學、宗教、詩文等溶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其創作極重修養、風韻和氣質。

而被書法家們推崇備至的東晉王義之的《蘭亭序》僅是馮承素摹本的行書、紙本,就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傳國玉璽

和氏璧消失的同時,傳國玉璽誕生了。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隨著秦國的大一統也落入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於是各方面都要求統一,印章的形式也得到了統一;比如,他開始用玉治印,並統一規定帝王的印章稱為"璽"。

《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製造了御璽,他令玉工孫壽雕琢過一枚皇帝御璽,稱為"天子璽",還讓宰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刻於玉上。劉邦滅秦國得到天下,子嬰將御璽獻給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空"。

在李斯的《諫逐客書》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的句子,和,就是"和氏璧,再次印證和氏璧的消失其實是秦始皇秘而不宣的用來製作"傳國玉璽"了。

傳國玉璽本身就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始皇帝的專制王朝象徵,而材料本身又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承載的信息量太厚重,所以我認為"傳國玉璽"的重要性和價值超過王義之真跡《蘭亭序》。

巜蘭亭序》

真跡在何處?

唐太宗珍愛巜蘭亭序》,反覆觀賞,並遣令陪其百年之後。

907年,濫滾龍朱溫稱帝,立即挖了昭陵,但是歷史典籍關於昭陵的損失文物清單並沒有巜蘭亭序》的下落。

人們又把懷疑眼光投向女皇武則天,她是著名書法家,


今草的範本巜昇仙太子碑》即是其親筆所為,現在保存在日本的唐代賀知章草書巜孝經》,和巜昇仙太子碑》相比較,雖然字跡相近,藝術效果卻遠不如《昇仙太子碑》字的雄厚。

我們知道,在兩晉時期,篆、隸、草、真(楷)已經產生齊備,至於行書,則是介於楷草之間的變化,雖然後世書法家多用行書,但是,它無法絕對獨立於上述四種書體。換言之,它是一種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已瑧化境,這也是兩晉書法的一種流行,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總指揮謝安,他也參加了蘭亭集會,也是書法家,請看他的書法,幾乎與巜蘭亭序》字跡相同。

(謝安書法)

酷愛今草的武則天,應該喜歡融草書與楷書於一體的今草,如果李世民沒有把巜蘭亭序》陪葬的話,武則天極有可能把它帶入了乾陵。

雖是推斷、猜測,卻給書法愛好者們一睹真顏的希望。

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作品眾彩紛呈,百花盛開,《蘭亭序》只是其中光彩耀人的一朵,但是,畢竟是藝術範疇,所以略輸"傳國玉璽"。


良人執戟2


十個蘭亭序真跡也比不上一個傳國玉璽。其實原因非常非常簡單,不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觀念早已經深入骨髓,有國才有家,天地君親師,這種觀念永遠也不會忘記。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化,但是你卻不能侮辱他,如果你罵他他也會罵你,你打他他也會打你,你侮辱他的國家就算他大字不認識幾個也會激怒他,你看歷史上很多戰爭,那些士兵有幾個是學識淵博的?可是戰爭來臨不論是博學大夫還是山野農夫,都會怒吼一聲拿起武器保衛國家,那些山野農夫有幾個知道蘭亭序的?可是他們知道有國家,他們知道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人,你把蘭亭序放在他們面前他們也許會不削一顧,可是皇帝站在他們面前他們會誠惶誠恐。

這世上權力永遠大於文化,武力永遠大於文化,文化本身不能夠保護你,可是武力可以,而且無數的事實證明文化想要存在和發展也需要武力的保護。這世上有個民族,他們被稱之為流浪民族,沒有自己的國家,我說的是哪一個大家都清楚,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卻沒有足夠的武力保護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只能流浪。

傳國玉璽的意義在本質上就代表一個國家,雖然現在沒有帝王制度了,可是千百年的傳統早已經深入我們的血脈,它是一種象徵,血脈的象徵。我們可以不要蘭亭序真跡,就算它再好它也不具備傳國玉璽那樣偉大的象徵意義。為什麼博物館裡面所有的稍微大點的鼎都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因為鼎在人們的心目中意義非凡,上古時期制九鼎鎮九州,本身意義上它就是權力的象徵。可是蘭亭序能作為文化的象徵嗎?它還遠遠不夠資格,真正意義上文字才是我們文化的象徵,我覺得甲骨文的意義都比蘭亭序的意義更大。蘭亭序說白了它更接近文化中藝術的一個分支,它的最大意義在於書法藝術還帶有一些文化意義,除了這些真的沒有更多意義了。

就算蘭亭序真跡找到了又如何?能提高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嗎?能提高民族歸屬感嗎?能讓人熱血沸騰嗎?都不能,可是傳國玉璽能,和蘭亭序真跡比,它擁有更高等級的意義,如果傳國玉璽真的出現,它才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第一。


萬物皆明


我的天,居然有人認為傳國玉璽的價值會比蘭亭序真跡高,我的天啊。我的天啊。我的天啊。

你們要明白一個問題,文物本身的年代是不會賦予他太多價值的。所以秦不一定勝過晉。

其次,蘇富比叫文物拍賣會還是藝術品拍賣會啊。物件的價格取決於他本身藝術價值。你穿越到晉朝畫一幅畫也並不值錢。歷史上留下來的油畫不計其數,不值錢的也不計其數。所以大家要有一個概念,不是老的就值錢。

傳國玉璽的文物歷史價值可能會高於蘭亭序,但是要說拍賣場的價格,絕對不可能高過蘭亭序。傳國玉璽藝術價值不高,玉本身價格也不高因為非常小相傳只有2-3公分大。唯一能體現價值的就是和氏璧的傳奇色彩和傳國玉璽的身份象徵。或許會有人出高價,想要獲得尊貴的身份象徵。但要說秦始皇地位有多高,還不一定。

為什麼說一定是蘭亭序,首先晉朝前能留下來的墨寶本身就非常稀罕。加上歷代對蘭亭序的極致追捧甚至奉為神品,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巔峰。算是一個藝術門類當之無愧的頂峰。你們要知道真正值錢的是藝術。你思考一下對比一下蒙娜麗莎的微笑。蒙娜麗莎都不敢說是油畫之冠,而你擁有了蘭亭序代表天下書法收藏界你說了算。其他人都是渣渣。如果蘭亭現世,絕對會超過20億。傳國玉璽不會超過5億。

因為玉璽買的是故事。蘭亭是藝術。

無語了,評論裡一群沙雕,一點文物價值判斷常識都沒有。李斯刻字又如何,真是笑話。文物的價值來源於藝術價值本身,而不是對於權力的崇拜。太可笑了。換句話說秦始皇拉的屎你們都覺得之前吧?再說傳國二字,傳的是秦朝的國,後世沒有實際意義,就好比明朝的尚方寶劍,拿到清朝就是謀反,拿到今天就是封建餘孽。一去電視看多了的沙雕。多看點書再來評論吧。不看書哪怕你去看幾集觀復嘟嘟再來。


李蒙暴


翻了很多答案。說什麼傳國玉璽不過一破石頭。而蘭亭集序是文化集大成者。蘭亭序比玉璽價值更高者。我就想笑。

按這個理論,那現在目前各大博物館的青銅器,金縷玉衣啥都是破銅爛鐵了。

說真的如果傳國玉璽真出世,憑藉它自身的價值和整個幾千年中國儒家思想賦予玉璽的意義。 就是我自己去寫一份蘭亭集序用出世的玉璽敲個章都比王羲之的真跡值錢。


晚夏秋涼雨_


我不太理解題主在問題中所說價值指的是什麼?是指這兩種寶物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還是歷史價值?如果單單從經濟價值來說,無論是傳國玉璽還是蘭亭集序,都是無價之寶。

將來如果有一天能夠重見天日的話,無論多少錢,國家都不會賣給私人的,那是國之重器,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見證。可是如果從文化和歷史價值來看,那就可以說道說道了。

我認為從文化和歷史價值來說,蘭亭集序的價值是要高於傳國玉璽的。它是由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於酒後所作,據說王羲之寫蘭亭序時,是處於一種半醉半醒的狀態。不要說後人,就連王羲之本人在酒醒之後,都無法再達到這種水平,所以他後來說了一句話,叫“此神助我,非人力哉。”意思是說,這幅字是上天派下的神仙幫助我寫成的,如果僅憑我個人之力,是絕難完成的。

完成之後,王羲之視如珍寶,代代相傳,成就了該書法作品天下第一行書的美名。

蘭亭集序對後世的書法、文化和歷史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於我們毫不誇張的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漢字就是受到了古代蘭亭集序這一類書法作品的影響,所以它對中國文化的藝術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可惜後來傳到第七代王法極時,真跡丟失了,可能被埋進了哪位唐朝皇帝的陵墓裡,再也沒有人見過。

真跡雖然不在了,但是這部書法作品卻長遠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界、書法界和藝術界。它是書法名作,更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生死的感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再回過頭來說玉璽,從玉璽本身來說,它就是一塊經過經心雕琢的美玉,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受命在和氏壁上刻定了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代表皇權永固。

隨後隨著中國封建王朝的代代相傳,玉璽也跟著往下傳,所以玉璽的價值是和封建王朝的命運捆在一起的。當中國封建王朝最終結束時,玉璽本身的價值也就到頭了。

最後一個拿到玉璽的是五代時後唐最後一個皇帝李從珂,據說他在城破時將自己和玉璽一起投入了火中。他之後的皇帝所用的玉璽都不是正統的,而是自己製作的。

顯然,傳國玉璽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作用也就結束了,基本上它的價值也就升到天花板了。看看現在中國歷史界、文化界和藝術界,對於蘭亭集序的關注度明顯是要大於傳國玉璽的。

這就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愈發顯現出它深厚的歷史底蘊,為人所關注。而對於玉璽,只是把它當作一件物品來看,其搭配的文化價值遠不及蘭亭集序。

可惜的是,目前這兩件寶物都不見了,而且沒有人知道它們具體在哪裡,這實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損傷。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找到它們應該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小小嬴政


就這個問題來看價格最高只能是如果了,可能那兩個東西已經不在地球上了!


慎獨as


眼光、角度、興趣愛好不同,所作出的選擇也不同,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十個蘭亭集序也比不上一個傳國玉璽的價值高,但在少數書法愛好者眼中,蘭亭集序就是世間書法最高造詣,自然價值也就比傳國玉璽高了。

先看兩件寶物出現的時間。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和氏璧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大約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楚國一個叫卞和的玉工發現了一塊寶玉,經過卞和十年的發掘和打磨成一塊玉璞,卞和將玉璞送給楚文王開始。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將和氏璧雕刻成傳國玉璽,之後經歷無數朝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傳國玉璽至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



蘭亭序面世於公元353年,也就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東晉著名書法家、江州刺史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達官貴人、世家子弟共41人相聚今浙江紹興,舉行一種去除疾病和不詳徵兆的活動,同時飲酒做詩寫賦,事後將作品歸結為一合集,由王羲之寫了一篇序描述此事,這本序就是蘭亭序。

從公元353年到今天,也就是1666年,也就是蘭亭序存在的時間只有1666年曆史,相比於傳國玉璽的2719年,時間上晚了1053年。對於文物來說,越是古老的東西,就越是珍貴,從時間上看,傳國玉璽比蘭亭序珍貴得多。



再看兩種寶物的載體比較。

傳國玉璽是一塊玉,玉是能保存很長時間的,即使是在空氣中,玉也能夠保存,而不會損壞或者自然氧化消失,因此傳國玉璽比較好保存。



蘭亭序是出現在東晉時期,那個時候已經有紙了,相傳蘭亭序真跡是王羲之用鼠須筆寫在一種叫蠶繭紙的載體上,而蠶繭紙是一種用構樹皮纖維做成的紙張,眾所周知,紙張的保存是比較難的,既要控制乾溼度,又要防止氧化,時間長了墨跡還容易變化,甚至消失。

從保存方法上來看,越是難保存的文物價值就越高,從這一點來看,蘭亭序價值比傳國玉璽高。



最後看兩種寶物的價值對比。

衡量文物的價值,就得看文物在歷史上凝聚了哪些人類的智慧結晶和歷史進步的標誌,文物的價值包括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有形價值就是文物本身的價值,無形價值就是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

傳國玉璽的前身和氏壁,在成為玉璽之前,就經歷479年的歷史,包括玉工卞和三次獻玉給楚王,兩次被遭受殘酷刑法,直到最後一次和氏壁才真正顯示出價值,沒有卞和的執著和頑強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傳國玉璽,這是傳國玉璽最早的文化價值。



之後和氏璧還經歷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最後在秦統一天下之後,和氏璧才回到秦國手中,才由李斯製作成傳國玉璽,上刻八個大字:“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才真正成為傳國的玉璽。

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而傳國玉璽就是皇帝的身份證,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傳國玉璽的作用就是顯示天子的正統性,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就相當於沒有合法性的皇帝一樣,其文化價值如同傳國玉璽上所刻8個大字的含義:既然受了天命,就應當國運長壽昌盛。



至此,歷朝歷代的皇帝,無不以擁有傳國玉璽為正統性、合法性,即使沒有傳國玉璽,也要刻一個假的出來代替,可見傳國玉璽對於皇帝的重要性。同時 ,傳國玉璽見證中國歷史幾千年來最高統治者的興衰和朝代更替的殘酷,更是包含了無數人的心血和畢生精力,形成一種不可替代的玉璽文化,是任何其他物品都取代不了的。

蘭亭序是一幫文人墨客在閒睱之際,一邊喝酒一邊鳴詩作賦,這完全就是一種消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化沙龍之類的,最後大書法家王羲之為這些作品作了一個序,充其量就是特定時代的一幅文學作品。



蘭亭序的內容就是記載當時為什麼記載這件事,記載了人物、時間、地點和大概的事情,內容並無出色之處,真正出色的是其書法。

蘭亭序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出自王羲之這個五千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手,代表了中國五千歷史書法界的最高造詣,如果你不是書法界和文化界的專業人才,你不會對蘭亭序感興趣的。



所以,傳國玉璽和蘭亭序放在一起,真要比價值的話,就相當於拿今天的某地一個書法協會跟一個國家性的組織來比重要性一樣,蘭亭序的文化價值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無法與傳國玉璽相比,但在書法家眼中,卻是相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傳國玉璽的價值更高。

傳國玉璽的由來,和氏璧

傳國玉璽最早是和氏璧,這個傳說大家應該聽說過,就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汴和的琢玉高手,在荊山裡得到了一塊非常好的璞玉,當即就拿給了楚厲王看,楚厲王給石工看,石工說是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就砍掉了他的左腳(因為欺騙了楚王)。後來楚武王繼位,汴和又拿著那塊玉獻給楚武王。楚武王拿給石工看,石工說是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汴和又被砍去了右腳。後來文王繼位,汴和拿著這塊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覺得稀奇就派人去問,汴和說這是塊好玉,卻被楚王誤會,失去了兩隻腳。於是文王就派人剖開了這塊玉,果然是稀世之寶,便命名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落到了趙王手中,於是就有了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秦王聽說趙王得到了和氏璧,就打算拿15座城池交換這塊和氏璧。當時趙國的大臣都認為秦王是在耍詐,但是又不能不去,因為秦國強大,怕秦國發動攻打趙國。於是藺相如就接受了這個任務出使秦國。在秦王的大殿上,藺相如獻出了和氏璧,秦王看了半天也沒有說城池的事情,藺相如知道秦王是有意誆騙,便上前說到,這塊和氏璧有個瑕疵,我指出來給您看看。於是秦王讓藺相如上前,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就高高舉起和氏璧,做出要往柱子上砸去的樣子,說到“秦王言而無信,如果今天苦苦相逼,我不惜砸破這塊和氏璧,讓您什麼也得不到。”秦王見狀,只得作罷,放回了藺相如和和氏璧。

傳國玉璽的經歷

後來到了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秦王得到了和氏璧,令人做成了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之後,傳國玉璽就成為了皇權的象徵,秦朝滅亡後,傳國玉璽到了漢朝手中。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太后怒而砸之,使得玉璽缺了一個角,王莽用黃金補上。

到了東漢末年,傳國玉璽又在戰火中為長沙太守孫堅所得。結果孫堅在回家的路上因此而被黃祖設伏身亡。傳國玉璽就落到了他的兒子孫策手上。孫策用傳國玉璽在袁術那裡換的兵馬,打下了江東基業,袁術卻用玉璽稱帝,但很快其勢力就被消滅,落到了曹操手中。

之後傳國玉璽幾經輾轉到了宋代皇帝手上。後來靖康之變,金人殺入汴京,傳國玉璽不知所蹤。

元朝時期有人叫賣傳國玉璽,為權相伯顏購得,但很難考證是否為真品。後來明朝發動的北伐,也是有奪取傳國玉璽的原因。

清朝時期皇太極得到了一個“傳國玉璽”,後來在乾隆時期曾經鑑定過,確定為贗品。

至今,傳國玉璽究竟何處還是個謎。

《蘭亭序》經歷

蘭亭序是由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做,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到了唐代時,唐太宗非常喜愛書法,尤其是王羲之的書法則更是追崇。對於“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自然是念念不忘了。

而此時的《蘭亭序》是由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作為傳家寶所保存。智永逝世前將《蘭亭序》傳給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

唐太宗聞言,就去找辨才和尚索要,但辨才和尚說《蘭亭序》已不知去向。作為一國之君,唐太宗也不好明搶,於是就派了一個叫蕭翼的人扮做了書生接近辯才和尚。蕭翼精通書法,又頗有文藝,和辯才和尚相談甚歡,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也就是在接觸過程中,有一天辯才無意提起自己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蕭翼假裝說他吹牛,於是辯才就從房中拿出了《蘭亭序》真跡給蕭翼看,蕭翼拿了《蘭亭序》真跡,仔細看後,確認為真跡,便變了臉色,從袖中拿出了唐太宗的聖旨,辯才方知上當,但為時已晚。

唐太宗拿到了《蘭亭序》的真跡非常高興,命人手抄臨摹了數份,其中著名的就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手抄本。

辯才因為此事,不久便憂鬱成疾去世。

而唐太宗在死的時候,將真跡作為陪葬品一把火燒了。

所以,現在不會有《蘭亭序》的原本。

結論,傳國玉璽價值更高

通過以上的情況,我認為傳國玉璽價值更高。

那麼我們假設這兩樣物品都存在的情況下,因為傳國玉璽代表了整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同時也有過千萬離奇曲折的故事,從和氏璧、完璧歸趙到後來的鑲金邊,以及歷朝歷代為爭奪傳國玉璽而發生的悲歡離合,都給這塊傳國玉璽增添了太多的故事。

雖然《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但是總的來說,從年代到故事到總體價值,和傳國玉璽比起來還是差了一截。

所以傳國玉璽價值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