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買壽險保障:等於在保險公司開空頭支票?


很多寶媽在給小孩配置保險的時候,從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容易感情用事,因為滿滿的愛與責任,而急著一步到位給孩子買一堆的儲蓄理財保險。結果卻帶來了很大的家庭財務負擔

其實無論是給成年人還是小孩買保險,都應該從財務角度和家庭保障需求出發,理性對待,因為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你和保險公司簽訂的是一份長達幾十年的生意合同。你買保險是未來獲得一個未來家庭財務穩定的服務。而保險公司則是提供這項服務的,你和保險公司就是一個對賭關係,保險公司的保障合同,其實就是做的小概率事件的生意,而你需要的是當這個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時候,你能夠把不確定大額財務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身上,而保持自己家庭財務收支的穩定持續。家人生活不會因為疾病和意外等風險發生,而收到影響。不會應病返貧。

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障,我們在做小孩保險配置的時候一定理性的對待,用生意商業的思維去和保險公司打交道,而不是隻看表面宣傳和外在形象

寶媽該如何給自己的小孩買保險呢?這裡給大家提供幾個配置思路:


小孩買壽險保障:等於在保險公司開空頭支票?


小孩是財務支出角色,大人才是收入來源

一般來說家庭保障規劃的配置:醫療保險+意外保險+重疾保險+定期壽險。這個是大多數普通家庭保障規劃的基本組合。這裡是用保險的財務槓桿作用,花小錢撬動高保額,轉移財務風險,讓保險公司替家庭鉅額財物風險買單。而不是在保險公司存錢理財。以消費型保障保障為主。避免混搭儲蓄理財。

但這個組合在大人和小孩面前又有不同。因為小孩和大人是兩個不同的家庭財務角色,一個是家庭財務來源,一個是家庭財務支出。

我們從家庭財務角度出發,以一家三口為例子,父母是大人,家庭經濟支柱,是家庭財務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小孩的角色是什麼呢?小孩是家庭的財務支出的角色,不具備賺錢養家的能力,養小孩就是一個長期的消費支出。

如果父母發生疾病和意外等風險,甚至出現身故的情況,那麼回導致整個家庭出現收入中斷的問題。對於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身故帶來的財務風險必須做好轉移防範。一般來說都需要配置一個定期壽險,保額覆蓋債務和未來的家庭收入。以此來保持家庭財務穩定,從而保證孩子能夠安穩的生活,安穩的長大。

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障,我們在做保障規劃的時候,應該先做好大人的保障,這樣才能對小孩有最大的保障。

小孩保險配置的第一個思路:先大人,後小孩。不要被愛與責任衝昏頭腦


當大人父母的保障解決了。我們才考慮小孩的保障規劃,而在這裡很多人都喜歡給小孩買各種理財儲蓄壽險,而實際上壽險的身故保障責任,是針對家庭經濟來源的,家庭經濟支柱的死亡風險帶來的是家庭財務收入中斷的風險,所以需要配置一個壽險責任保障。

而小孩還處於父母撫養的階段,自身沒有賺錢能力,也無法承擔家庭責任,他是一個財務消費者,如果給小孩配置這種壽險身故保障,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小孩的身故不會帶來財務風險,而是給父母帶來情感的傷害。

當然也存在一些騙保的,利用未成年小孩的身故來賺錢。而為了防範這類道德風險,保監會也對小孩身故保障保額做了嚴格限制。比如小孩意外保險保障額度最高20萬。

市面上大多數壽險的身故保障責任,也是針對大人的,小孩買了這種壽險也是要等到18歲以後這個保障責任才生效,也就是等於保險公司給你開了給18年的空頭支票,你在保險公司存了18年錢。只有附加的健康保障責任才是合同簽訂,過了猶豫期和等待期後生效的保障。

這裡給大家的第二個小孩保障規劃:小孩保障規劃健康保障為主,因為沒有壽險責任,避開儲蓄理財的壽險。


小孩買壽險保障:等於在保險公司開空頭支票?


我們從家庭財務角色和財務風險的角度,理性分析後,知道了給小孩配置保障應該以健康保障為主,而不是所謂的儲蓄理財保險,所謂的免費保障還返錢。天上不會掉餡餅,保險合同是一份生意合同。理性對待。

我們該如何給小孩買健康保障呢?

小孩的健康保障基本組合為:百萬醫療+意外保險+重疾保險

一般來說小孩出生以後,我們需要給小孩先買一份社會醫保。而不是馬上配置商業保險,先把基本的社會醫保買了,然後我們才考慮商業健康保險。最後如果有足夠的收入盈餘和資金,並且有出國留學打算,再考慮配置年金儲蓄壽險等產品,做未來現金流規劃

商業保險中,醫療和意外保險是比較基礎的兩個保障,解決小孩住院醫療和用藥等的基本花費報銷和損失補償。畢竟小孩子的年齡,容易磕磕碰碰,往往在醫療花費上開支很大。這兩個保險市場上各類產品很大,保費疾病只需要幾十到幾百,相對性價比高。主要避開各類返還意外保險就可以了。

然後我們容易花冤枉錢的是重疾保險,往往都會混搭各種儲蓄,分紅,理財保險,結果保費就五六千,上萬的支出。打開合同一看,七八分保險組合在一起,看似一步到位,實際容易出現各種坑。合同複雜化。結果就是壽險成了主險,基本的健康保障成了一個附加保險,而且這類混搭保險大多都是保額共享,共用一個保額。大部分保費花在了儲蓄壽險上,而不是健康保障上。

我們在規劃小孩重疾保障的時候,選擇消費型,定期的純健康保障保險就可以,保障小孩到25-20歲即可。等小孩成家立業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財務角色從支出變成收入來源,是需要進行保險的重新配置的。因此重疾保險選擇定期的少兒重疾即可,百家保險公司重疾產品都覆蓋常見的25種重疾保障,在這個基礎上再覆蓋少兒特定重疾保障就可以了,不要過分追求重疾保障種類,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常見和特定要包含。

然後從疾病發展過程,一般都是從輕症,中症,重疾發展過來的,重疾是小概率,但輕症反而是容易發生的,我們在配置少兒重疾的時候,可根據自身財務情況加上一個輕症的保障。一般來說小孩的重疾保障,加上意外醫療保險的組合,保費支出在1000-2000,就可以解決。

當然也有父母想要一次性買終身,覺得年齡小,身體健康保費便宜,一步到位,買終身。

其實個人建議買定期就好,因為人生不是一步登天,保險的配置也是一個道理,我們從單身到結婚,到為人父母,家庭角色和社會職能在不斷變化,也意味著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需要配置的保險是不同的。而且現在人工智能和醫療科技發展,未來我們的疾病治療都會發生巨大變化,保險產品也會跟著時代變化,而做出調整,分階段配置才能跟隨社會發展的節奏,

我們的人生是分階段的,我們的家庭角色也是不斷變化的,社會也是不斷進步的,所以選擇分階段,配置定期健康保障更加適合小孩的保障規劃,她們還在經歷從零到一的過程。我們不能什麼都是一步到位,要保留緩衝空間。


小孩買壽險保障:等於在保險公司開空頭支票?


綜上:小孩保險配置的基本思路:醫療+意外+少兒重疾,記住這四點

1 先大人後小孩,父母是孩子最大保障

2小孩是家庭財務支出,沒有壽險責任

3小孩保障定期,分階段配置,保障第一,儲蓄第二

4小孩重疾保障記得特定少兒重疾+輕症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