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重慶的歷史方方面面,每一面都似有順口溜,每一個方向都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歷史淵源,今天很幸運收到一位老師的提問,找到了一首童謠《重慶歌》,又是一段段難忘的歷史,可是尋找了很久,發現有的歷史,如果我們再不記住,可能就要被歷史發展的進程所遺失了,所以為了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儘量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自己及大家重現一下部分重慶舊的記憶。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一.《重慶歌》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開)

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閉)

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開)

洪崖門,廣開船,殺雞敬神(閉)

臨江門,糞碼頭,肥田有本(開)

太安門,太平倉,積穀利民(閉)

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開)

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閉)

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開)

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閉)

儲奇門,藥材幫,醫治百病(開)

金紫門,恰對著,鎮臺衙門(開)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報準(開)

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閉)

定遠門,較場壩,舞刀弄棍(閉)

福興門,遛快馬,快如騰雲(閉)

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井,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開)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二.“九開八閉十七門”歷史

l 公元前316年。為鞏固秦朝統治,張儀在故原巴國國都江州(今重慶渝中半島)始築城牆。

l 南宋時期。蒙古南侵,彭大雅據半島地勢築城,基本形成重慶古城牆格局。

l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駐守重慶的衛戌指揮使戴鼎把籤人修築的城牆、闢的城門進行了大規模加固、修繕和改造,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確定方位,“九宮八卦之象”①確定數量,建成象徵“九宮八卦”的九開八閉②共十七座城門,代表“金城湯地”③的含義。

l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重慶城市改造,陸續拆埋城牆門,僅通遠門、東水門留存下來。

l 2012年、2013年、2017年。人和門、太平門、南紀門相繼得到發掘,至今共計五座城門留存至今。其他城門雖已消失,但渝中尚有很多地名仍以城門命名,如朝天門、千廝門、臨江門、儲奇門、金紫門,還有與城門相關的地名如金湯街,鳳凰臺等。

註釋:

①九宮八卦:九宮: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將天宮以井字劃分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九個等份,在晚間從地上觀天的七曜與星宿移動,可知方向及季節等資訊。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八卦:“乾[qián](天)、坤[kūn](地)、震[zhèn](雷)、巽[xùn](風)、坎[kǎn](水)、離[lí](火)、艮[gèn](山)、兌[duì](澤)”,象徵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事物與自然現象,象徵世界的變化與循環,分類方法如同五行,世間萬物皆可分類歸至八卦之中,是二進制與電子計算機的古老始祖。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據傳,最初修建城門時,並沒有閉合之門,十七座城門中,有九門是專供力夫挑兩江水入城的水門,另外八門也是開放的,但是因重慶城內經常發生火災,官府認為是水門洞開不能克火星的原因,所以把八道水門全都關閉,被關閉的城門就成了有名無實了,就形成了“九開八閉”之說。

③金城湯池:城、池:城牆和護城河;湯:熱水。金屬的城牆,滾水的護城河。比喻堅固無比、防守嚴密的城市或工事。

三、城門典故

1.朝天門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是公元前314年,秦將張儀滅亡巴國後修築巴郡城池時所建。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就是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朝天門,是歷代官員接皇帝聖旨的地方,因古代稱皇帝為天子,故此得名“朝天門”。1891年重慶闢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拆除。1949年的“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餘城基牆垣。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2.翠微門

翠微門碼頭是絲綢、綢緞及絹帛的出入港口,是全川最大的絲綢市場。四川盛產絲綢,川絲也是全國市場上的俏貨。翠微門碼頭作為水路轉口碼頭集聚了川內各大綢緞幫,成為全川最大的絲綢市場。當年曾盛極一時的"寶圓通"商號在翠微門外就是以經營布匹、棉紗最為出名。門外長江對岸的瑞典安達森洋行曾在抗戰時期成為近4000箱故宮國寶的藏身之處。因處於江南岸又懸掛瑞典國旗,遂躲過日軍的轟炸,使這批文物毫髮未損。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3.東水門

東水門在重慶城正東。它是僅存的老重慶兩道古城門之一。沒有甕城④,城門沒有面江,北向。過去到南岸,一向多從此門渡長江,因而是很繁盛的。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城垣已拆,到處可以出城,改由望龍門街渡江,這裡才冷落下來。門上城樓已不復存在。該門約230米,城門寬3.1米、高4.5米、厚6.6米,屬石卷頂城門洞,附近有石城牆一段,也許是其所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緣故。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④甕城(wèngchéng),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可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4. 太安門

與南岸龍門浩隔江相望,因此此片區又被名為"望龍門",望龍門並非門,而是取"望-龍門"之意。太安門雖為閉門,但門內曾有二府衙、城隍廟、文廟等顯赫的建築。該門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拆除。民國時期茅以升於此設計望龍門纜車,是中國第一條客運纜車。1993年,因修建長江濱江路,望龍門纜車停運。2009年底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5.太平門

太平門是重慶城的重要門戶,出門渡長江至龍門浩,經巴縣背峰、木洞、天賜入南川縣,可通往貴州和湖南西部,被稱為重慶的“東南路”。城外臨長江,城內是一條繁華的長街。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不少外國商人來到重慶經商。但他們被限制在南岸租界區裡,與門內白象街隔江相望,沒有經過許可不能入城。白象街位於重慶城太平門內,靠近官府,於是有了為洋人辦事的買辦。當年的白象街上,彙集了百貨、銀樓、當鋪、錢莊和很多行幫,成為百年重慶城最豪華的街道和金融中心,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重慶擴城。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6.人和門

人和門居太平門與儲奇門之間,門內有重慶各類鎮臺衙門,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惟一一座閉門。明重慶衛指揮使戴鼎當年築石頭城,在此設閉門,所謂天地人和,故名“人和”。 2012年1月,渝中區長江濱江路儲奇門加油加氣站正對面的人和灣某工地內發現一座老門洞,門洞位於明代人和門城牆的底部,面向長江,城門洞屬石卷頂,高約4米,寬2.6米,周圍露出城牆長約200米。據悉,在之前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由於周邊房屋遮擋,門洞掩於屋基之中未被發現,後房屋搬遷,門洞暴露出來。門洞由大型條石砌成,厚重結實;門洞上部,條石表面已呈現明顯的風化現象。專家推斷該處為人和門。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7. 儲奇門

儲奇門自古就是重慶城藥材集散之地。命名“儲奇”,含有預兆城豐,祈願昌盛之意。以前,西南各地進貢給皇帝的奇珍異寶都要在這裡停留後再轉運進京。從地理位置來看,儲奇門算是重慶城的正南門,與北面臨江門遙相呼應。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殉國,28日下午,靈櫬沿長江逆流送抵重慶,儲奇門碼頭人山人海,10萬人前來憑弔,蔣介石曾親往儲奇門碼頭迎靈。欣賞“海棠煙雨”的最佳地點儲奇門江岸邊,只見雨中淡淡的雲霧忽而與江戲水,忽而縹渺舞動向南山。江對面依山傍水的高樓,在煙霧中時隱時現,美不盡言。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8.金紫門

重慶金紫門緊靠儲奇門,方位也在城的正南方,城門對著江面,沒有甕城。因這裡曾有古廟金紫寺而得名。江邊是柑桔船集中的地方。古重慶十七個老城門,只有金紫門和儲奇門這兩個開門之間,無閉門。此門是因重慶官府衙門集中此地,而專門興建的。金紫門城門對面,就是重慶鎮署衙門,衙門四周有轎鋪、飯館、茶館、酒肆,繁華熱鬧。鎮臺衙門是重慶權勢顯赫的大衙門。據載,附近在過去還是官府金庫所在地,或許特設此“開門”的目的與官府方便調遣軍隊及運輸庫藏金銀相關。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9.鳳凰門

明重慶衛指揮使戴鼎壘石築城,依襲舊俗,因臺設門,便在金紫門與南紀門之間建了一道閉門,起名叫“鳳凰門”。 外有川道拐在南紀門外的雷家坡與石板坡之間的坡坎下,明清至民國,自貢、綦江、貴州的牛羊源源不斷地送到川道拐,那裡是重慶著名的專業屠宰場。上世紀之初,重慶城拆城圍之後,重慶的牛羊肉,均是從川道拐經邵家院、伍家巷,經由鳳凰臺送入城來的,成群的牛羊,不絕於途,經年累月,構成一景。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10. 南紀門

重慶南紀門原來專管菜籃子,在城的西南角,有甕城面向西,城門上號“南屏擁翠”四個大字,正是因為它隔江而對的是南山“翠峰碧巒”景色宜人的風光,是城內市民出城到南岸郊遊觀光和乘渡船過江的交通要道,因而,南紀門歷來是下半城的重要城門之一。而此城門外江岸平坦開闊,成為重慶木材業集中的碼頭,木材堆棧一直到黃沙溪。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11.金湯門

金湯門在南紀門與通遠門之間,位於雷家坡上面臨打槍壩這片山峰山脊間,城外是懸崖高谷,城門恰對著長江邊上的珊瑚壩。其始建於公元1371年,清康熙四十六年被編為金湯坊,成為重慶城區二十九坊之一。金湯門內散落著有天官府、體心堂、仁愛堂等建築。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12.通遠門

通遠門歷史上是重慶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陸路通道,門外的七星崗原來則是一片亂墳崗。城門建於山頂上,為全城最高處。2005年,重慶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將通遠門及還殘留的一段城牆修建成城牆公園,供市民遊玩。

南宋末年,蒙古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通遠門就是那時所建。第一次刀光之災是忽必烈強攻重慶,守將張珏率眾血濺通遠門,終被破門,重慶失守。第二次刀光之災發生在明末清初,張獻忠率部數十萬,超過守軍十倍以上,仍無力正面強攻。張獻忠繞道江津從菜園壩登陸,奪取浮圖關,卡死了明軍路上唯一退路。當時這一段到通遠門全是棺山,沒有大坡大溝,適合步兵作戰,從水陸兩路合圍重慶。最後的主戰場就在通遠門。經6天激戰,起義軍炸塌通遠門轉角城牆,一舉攻入重慶。張獻忠令手下兵士大肆殺戮以解心中之恨。《荒書》記載,“城中男女皆斷右手”。民國,通遠門內五福宮領事巷的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仁愛堂修道院以及後為渝中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德國領事館,都是當時外國人云集之地。衣香鬢影,客似雲來的場面,是通遠門外的小市民難以想象的。1929年,國民政府首任重慶市長潘文華鑿穿通遠門,一改老重慶城市格局。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13.定遠門

重慶古城的十七道城門大多面向兩江,惟城西處的城門只通陸路,戴鼎將這道城門定為通遠門,寓意的是通向遠方的坦途光明之路。通遠門豈止是通向遠方的坦途大道起點,它還是渝城西面的一道天然屏障。為顯示軍事要塞的堅實與重要性,戴鼎特地在通遠門左右兩邊設置了金湯門與定遠門。在戴鼎眼底心中,金湯堅城,揮戈定遠,只有通遠門安然屹立,重慶城自便平安無事。至於其餘十六道城門,大多臨江據險,大可高枕無憂了。定遠門系閉門,舊時這裡的人們出重慶城都須轉經通遠門或臨江門。正因這緣故,明代渝城行政區劃八坊二廂之中少了定遠門的蹤跡,定遠門一帶歸屬通遠門轄區之內。清康熙四十六年,巴縣知縣孔毓忠重劃城區為二十九坊、十五廂,定遠門這才粉墨登場,也才有了定遠坊、定遠廂的名號單獨立世。公元1932年興修七星崗至朝天門的中城經路,城垣遭拆圍,定遠門走完它五百餘年曆程,終於物是人非雲散煙消。1935年,重慶市下設五區二十二坊,定遠坊復歸入通遠門、走馬街、紅廟子區域,隸屬第二坊,定遠坊、定遠廂亦悉數消亡了。定遠門位置應該在東周巴蔓子將軍墓的馬路對面,七星崗下面的民生巷沿崖邊坡頂處,一號橋石梯內側堡坎高處附近。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14. 臨江門

臨江門是當時全市最大的糞碼頭,用於農業種植的肥料都是在這一碼頭上岸,或者從此地轉運到嘉陵江、長江其他支流地區。從重慶城的地形來看,臨江門乃重慶城的正北門,門外轄嘉陵江段水域。臨江門往下,自古是懸崖。這就是重慶城易守難攻的要塞之一。從重慶解放碑穿地下人行道,右拐直走,出了地下人行道,就是這臨江門了。可如今的臨江門只留下了個名字而已,城門早已湮沒了。具體位置據傳可能在魁星樓處。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15.紅崖門

紅崖門大約始建於宋代,初時是道開門,直到明洪武四年戴鼎在彭大雅舊址上築石頭城時,洪崖門失卻功能變成了一道閉門。清代重慶城區劃分為二十九坊,城門外編為十五廂,洪崖門內地區屬洪崖坊,附廓之區為洪崖廂,曾為軍事要塞的洪崖門,歷來也是重慶城的一大勝景。明人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引舊志雲:“城西雉堞下有洞曰洪崖,覆以巨石,飛瀑時至,亦名滴水崖。有元豐時蘇軾、任仲儀、黃庭堅題刻。”“洪崖滴翠”,被列為《渝城八景》之一,久負盛名。洪崖洞在門外,是一個巨大石窟,重慶人把它叫做洪巖洞,又叫神仙洞。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16. 千廝門

千廝門曾是重慶最古老的城門之一,自一九三零年拆除城牆、修築碼頭後,七十年來歷經改造,變化巨大,有關城門的遺蹟已經保存得很少。從史料上得知,千廝門有甕城,甕門西向,城門隔江面對江北老城保定門。嘉陵江流域的糧棉都在此門卸貨入倉,所以說棉花打包的“花包子”,雪白如雲,也是千廝門得名的由來。千廝門名稱的使用,至少在宋朝就已經出現,在蒙古入侵宋朝的史料中有明確記載。千廝門名取自《詩經·小雅》:“乃求千廝倉,萬斯倉,黍稷稻梁,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蓋以當年城門內有貯存糧棉的千倉萬倉而得名,是祈禱風調雨順,豐收滿倉之意,預祝農事豐收。

從抗日戰爭爆發到新中國成立後六十年代這一段時期,是川江水運的穩定發展期,也是千廝門碼頭繁榮的鼎盛時期。那時,千廝門外沿江碼頭設置有六七座,一直綿亙至洪崖洞江邊。千廝門外除有正街外,還有紙鹽河街,還有天成巷,江邊有貨棧和加工作坊。據老人們回憶,那時候街上酒店、商號、茶館、客棧一家接著一家,街市上商人、船員、居民、力夫各色人等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入夜,酒店茶館內燈火通明,生意非常興隆,食客們猜拳行令,一醉方休,茶館內川戲坐唱,鑼鼓喧鬧,胡琴悠揚,夜闌方罷。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17.西水門

西水門在千廝門與朝天門之間,距千廝門較近,城門面朝嘉陵江。有多少流風餘韻的西水門,實在少了些令人回憶的軼事。明清兩朝,重慶城中,達官貴人們出門,多以轎馬代步,騎高頭大馬者很是威風。科舉時代,十年寒窗的莘莘學子,一朝金榜題名,隆重掛紅,“打馬遊街”,是一件極為風光的事。老百姓無馬可騎,然又心生羨慕,有心計的人便弄來些馬兒供人騎玩,生意居然不錯。但老百姓騎馬玩是要選擇地方的,生意人就在山崖邊、平壩處、渝水旁,特地劃出一條路線來,專供人們騎馬溜玩。嘉陵江邊的西水門,西接千廝門東抵朝天門,這一帶地勢平陽視野開闊,閉門內外商戶人家相對較少,好一個天然溜馬場自便形成了。溜馬,一為玩樂,二為健身,溜,既指滑刷順當,又喻騎馬前行的時速程度,還含有嬉戲好玩之意。溜跑馬,重慶人呼之為“騎溜溜馬”。1927年2月動工,到當年7月完工,嘉陵江邊的碼頭建成。碼頭新建,船隻靠岸,貨物裝卸,順當方便。新建的碼頭,是在西水門舊址上完成的,碼頭立於嘉陵江畔,人們便以水為號,稱之為“嘉陵碼頭”。西水門便就此消亡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九開八閉十七門”這些重慶記憶,如果再不回憶,可能就記不住了


本文為作者根據各位熱愛重慶的老師們撰寫資料中搜集、整合而來,如涉及版權或表述不當的,請及時聯繫,謝謝!


撰稿人:若水如你

撰稿時間:2020年2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