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費縣農廣校用活網絡戰疫情促生產

季節不等人,春日勝黃金,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給農業生產帶來一些新難題,費縣農廣校積極行動,精心策劃,多方施策,疫情防控和農民教育培訓以及農業科技指導等各項工作有序有力推進,穩步運行。


開啟線上教學互動模式。在舉國上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最吃勁的關鍵期,不能組織學員進行集中培訓,費縣農廣校利用農民教育培訓各期班的微信群,及時傳達各級有關疫情防控的文件精神和推送疫控專項知識微視頻,及時轉發傳達省、市農廣校下發的教學通知,推送省、市校所開設的網絡教學課;同時,根據本地產業發展狀況及農民需求,費縣農廣校規範制定網絡培訓課程周計劃,組織學員在家不出門,通過雲上智農、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等權威學習平臺,線上學習春季農業生產相關視頻,視頻培訓內容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果樹、蔬菜栽培技術等知識;線上培訓使用微信、頭條、抖音、快手、騰訊等大眾交流媒介,積極對接銷售資源,擴大學員農產品售貨渠道,把微信群變成學員農產品的直供平臺;統計上報微信群中費縣滯銷的農產品詳細信息,由省農廣校和省農科頻道免費進行農產品公益宣傳。例如:費縣農民學員的保新鮮蒙山板栗40噸,俄羅斯八號等品種的大櫻桃樹苗1.7萬棵,尋求需求意向網上發佈。

費縣:費縣農廣校用活網絡戰疫情促生產

搭建農戶與農業專家溝通交流平臺。新建技術指導QQ群,在各期農民教育培訓班微信群裡分享QQ群的二維碼,號召學員識別二維碼入群,邀請果蔬等專業農業專家以及農技人員加入,開通了熱線農業技術諮詢電話,開展“線上”農業專家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學員們提出他們在生產中遇到困惑的技術難題,專家第一時間給予解答,例如,學員上傳了難以診斷的大棚內西紅柿死棵視頻,專家仔細觀看分析後給予了科學專業的分析,解答了溫室大棚西紅柿死棵的原因以及預防及防治措施,學員們都紛紛表示滿意。

開啟錄製微課視頻現場教學及實地指導教學模式。2月19日,由農廣校郭老師錄製針對當前農時的線上教學直播視頻,農廣校曹坤和薛莊鎮農民專家李文立用流暢的語言,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在李文立正值大棚油桃花期蜜蜂授粉的大棚內,現場形象講解了大棚油桃花期精準控溫,蜜蜂授粉等管理技術,視頻內容清晰,並及時推薦給學員,還通過線上平臺多渠道廣泛推送給廣大農戶,教學效果明顯。新型職業農民葛長青的桃園當時正值現蕾期,他高興地說:“農廣校的大棚桃微課視頻對我太實用了,形象直觀,都是關鍵技術,給我送來了及時雨。”一年之際在於春,農時來了不等人,對學員確實需要現場技術指導的,費縣農廣校還跟蹤服務,深入合作社、家庭農場及時開展農作物春季管理現場指導,解決學員農業生產中的難點、賭點問題。例如:到部分學員的甜瓜和葡萄大棚,實地指導肥水一體化、綠色生物防治等生產技術,給他們的農產品提質增效點亮希望。

費縣:費縣農廣校用活網絡戰疫情促生產

引導品質農產品攜手電商供應平臺模式。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早春田園種植管理是決定當年農產品豐產穩產、病蟲害輕重乃至品質優劣、經濟收入高低的重要時期。在春耕備播的關鍵節點,2月28日,上冶鄉村振興服務隊長徐鵬、費縣農業農村局孫恩成、曹坤等專家組一行,來到上冶鎮鄉村振興產業園的區田間地頭,為上冶鎮雙邱村117畝流轉土地進行園區規劃,打造大棚油桃、葡萄、櫻桃;露天西瓜、富硒有機蔬菜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種植格局,為開拓菜籃子生產基地開好局,起好步。重點給該基地負責人許玉全講解了如何堅持從土壤源頭開始做起,生產綠色有機無公害果蔬,以及如何縮短流通環節,把園區蔬菜通過採摘直供、直營、網絡配送等靈活方式從田間地頭直接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帶動村集體、周邊群眾科學種植,發家致富。雙邱村書記許玉全表示,信心滿滿,將不負春光,不誤農時,說幹就幹。

費縣:費縣農廣校用活網絡戰疫情促生產

早謀劃2020年度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如何培養在鄉村振興中起帶頭示範作用的高素質農民主力軍隊伍,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提升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的精準性,打造農民教育培訓精品工程,費縣農廣校履職擔當,積極作為,根據費縣特色產業發展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求,圍繞促進產業興旺目標任務,堅持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及早行動,嚴格掌控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學員遴選的關鍵環節,明確措施、細化任務、落實責任到每一位在職教師,在全縣13個鄉鎮、村,通過網絡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和摸底調查,摸清費縣有意願參加培訓的農民底數及需求,建立培訓對象庫,線上組織培訓對象登錄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農民教育培訓申報系統”或手機下載“雲上智農”報名參加培訓,對篩查甄別後擬確定合格的人選分專業建立四個培訓班微信群,由農廣校教職工分別代理班主任,為下一步繼續搞好培育適應現代農業需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奠定著堅實的基礎。

費縣農廣校全體教職員工,還將繼續防疫不鬆勁,同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充分利用學員的手機“農具”,搞好“線”上和“線”下技術培訓指導,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作用,服務全縣鄉村振興。(任廣東 史漢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