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國人自稱"大明國"對嗎?

史書行者


朝代指的是某個帝王家族的統治時代,是一個時間概念;國號是指某個帝王家族所統治的國家的稱號,這個概念比較抽象。

比如:夏商周秦漢既代表朝代,也代表國號。但魏蜀吳只能算是國號不能稱為朝代。其原因主要是漢末三分天下,從時間上來說三國是同時建立的,在空間上同時三足鼎立的,時間交替的問題根本不存在,所以不能算朝代。但是魏蜀吳中的“蜀”其國號是漢,並不是蜀,蜀是他人對劉備以及劉禪政權的貶稱。

《朝代歌》裡面的西周、東周、前漢、後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我們只能理解為朝代,不能稱為國號。因為這些朝代本來對應的是周、漢、晉、宋。所謂的西、東、前、後、南、北等字,都是後人為了學習方便加上去的。另外,像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等,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國號,而是在一定時間內對一個國家的統稱。

對於元、明、清的稱呼其實是不正確的,這三個稱謂既不能指朝代,也不能說是國號。這三個朝代和國號的正確含義是大元、大明、大清。

根據《明史》記載:萬曆朝相國朱國禎就曾經在《湧幢小品》中說明:“國號前加上“大”字,開始於胡元,明朝應順之。‘大漢’‘大唐’‘大宋’都是這樣。根據《歷祚考》記載:漢、唐、宋以及司馬晉字前加‘大’字,其本意就會失去。

古人寫歷史記錄的時候,在稱頌本朝或者向外邦介紹本朝的時候,都喜歡在本朝的國號前加上一個“大”字,比如“大秦”、“大漢”、“大唐”,但這個“大”字只是一個修飾詞語,主要是為了彰顯本朝國力強盛、疆域無邊,“大秦”、“大漢”、“大唐”的國號只是“秦”、“漢”、“唐”。

對於大元、大明、大清而言,這個“大”字在國號裡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元的國號是來自於《易經》上“大哉乾元”一語。


公元前


現代人看電視劇中那些文武官員一個個慷慨激昂的說著 “我大明怎樣怎樣”,但是實際上明朝人稱呼自己國家真的是這樣的嗎?可能只是我們現代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明朝時期百姓一般稱呼本國為“國朝”或者“皇明”,也有向外族介紹時說“朱明”的,國朝用在文人著作中的比較多,例如焦竑編纂的《國朝獻徵錄》等著作。

因為朱元璋是布衣出身,所以明朝的政策相對來說對底層的百姓還是比較仁慈的,當然後來的苛捐雜稅是土地兼併的厲害,有錢的人不繳稅,繳稅的人都是窮光蛋,而且遼東局勢緊張加徵三餉八千萬兩,底下胥吏中飽私囊搜刮了三倍也不止,這樣下去百姓自然活不下去了。

在明朝初年百姓對明朝的認同感還是比較深的,口稱“國朝”是一種自豪感,哪怕是到了萬曆時期小民的生活還過得去,當時的銀子購買力還是非常強的,民間稱萬曆皇帝為“聖天子”。

不過在清朝時期確實喊過大清國的稱號,可能大家忽略了明朝的國號,其實明朝的國號是“大明”,是兩個字的國號,這個習俗是沿用元朝的因為元朝叫做“大元”,而清朝是皇太極時改“金”為“清”,因為皇太極認為明朝自號“朱明”五行屬火,所以根據五行相剋和“五德始終說”改國號為“清”,平時自稱叫做“大清國”。


飛凡看歷史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我也好奇,今天我們一起在史籍尋找答案。

現在我們自稱祖國時,一般會用“我國”或者就是直接用國家的簡稱“中國”。在古代的人們他們一般會怎麼稱呼自己的朝代呢?

一、其他朝代自稱

當想起古人自稱自己國家時,腦海中就閃現出這句話: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漢元帝時期,名將陳湯給皇帝上書,其中對自己的朝代稱為“強漢”。等到了晉朝陳壽寫《陳情表》時,有過這樣一句“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其中介紹晉朝時用的是“聖朝”。

二、明朝自稱

(一)中國

高麗貢使多齎私物入貨,宜徵稅;又多攜中國物出境,禁之便。
寇得志,要留大駕,勢必輕中國,長驅而南。

明朝建立後和高麗的來往,中書省官員用“中國”自稱;明英宗被也先俘虜後,明代宗像于謙詢問當前形勢,于謙介紹明朝時用的是“中國” 。明史中好多都用“中國”來稱呼本國。

(二)大明、皇明

通過當時的書籍名稱,如《大明會典》《皇明祖訓》

(三)國家

楊慎在大禮議之爭中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帶志逐夢


大明是“朝”,不是“國”。所以,明朝人不會自稱“大明國”,而是直接稱“大明”。

什麼是“國”?朝代的屬國。比如楚國、燕國、吳國、晉國等。明朝分封的一字王,就是“國王”,如燕王、周王、秦王、晉王、遼王等。二字王就是郡王,比國王要低。

外面朝貢的附屬國,例如朝鮮國、日本國、夜郎國、渤海國、琉球國等。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五個中原政權是“朝代”,梁唐晉漢周,名義上還是中央朝廷。而地方割據的十個政權,卻只能是“國”,吳越國、南吳國、南唐國、前蜀國、後蜀國……

所以,明朝子民說自己是“大明國”,那就是自降身價,貶低朝廷了。說出來,可能有殺身之禍。


RaymondIT


明朝的國號為“明”,但自稱“大明”。清朝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是正式國號。宋朝的國號也是“宋”,但在發行的貨幣上卻印有“大宋”,偶爾一些官方文書往來也稱“大宋”——南宋向金稱臣後削去“大”字——但這些都不是正式國號。



TonyDeng


對!

這個“大明”本來就是明朝的國號,在後面加個“國”字,是非常正常的用法。

這是山西澤州高平縣發現的,明朝時人們贈寺廟所題的字。開頭就是用的“大明國”這個稱號。

還有,鄭和捐錢刊印佛經《優婆塞戒經》時,在卷七後所附《題記》中寫的是:

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太監鄭和,法名速南吒釋,即福吉祥。

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在侵朝前寫給朝鮮的國書上,也用“大明國”指代當時的中國:

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 欲一超直入大明國, 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 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 在方寸中。

主意:在古代搞外交的時候,用“中國”和“大明國”都是可以的。當時的皇帝被稱之為“大明皇帝”,老百姓自認是“大明人”。在英國人編寫的《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中,寫到:那個國家的名字叫大明,其百姓叫做大明人。

後來的清朝,也自稱“大清國”。在各種不平等條約和國書中,清朝都是自稱“大清國”。

清朝的界碑,也是用“大清國”。如下圖: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明朝不會自稱“大明國”,只會稱“大明”,類似的“大清國”也是近代條約外交後才有的說法。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提出過亡國與亡天下的說法。在古人的世界觀中,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所謂的“國”是指王朝,也可以說是政權,因此,諸侯、藩屬皆可稱國。而“天下”是指受中華文明影響的世界,包括朝廷直屬的州縣、通過羈縻間接統治的邊地,以及朝貢稱藩的屬國。明朝作為朝貢體系的中心,不能與其他的“國”平起平坐,所以不會有“大明國”之說法。

同理,清朝稱“大清國”也非其所願。在近代條約外交興起前,鮮有“大清國”的說法。在近代外交中,傳統的朝貢體系被打破,清朝喪失了天朝上國的優越地位,並接受了近代的國家觀念,“大清國”才成為其正式稱呼。其實,在近代外交中,清政府對西方稱其為“中國”極為樂意,因為在傳統朝貢體系中,稱清朝為“中國”是對其中心地位的肯定。

最後,古人的“天下觀”重於“國家觀”,沒有近代的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更多的是文化認同,而對王朝的忠誠也是出於王朝對傳統的繼承,即正統。所以古人很少自稱是某國人,更多地會認同自己是在某個朝代的治下。由此,對本國的稱呼會以國號表示朝廷,而不會刻意加上“國”字。


漁人文史


明朝的正式名字為“明”,在“明”字前面沒有“大”字。

所謂“國人自稱”,應當改為有的國人自稱,並非全部國人自稱。既然是國“人”自稱,就不是正式名字,不算數的。這麼自稱的國人,是以自己的“明”國為驕傲,是愛其明國的表現。

在正式名字之中,帶有“大”字的國家,雖然這個“大”字應當算數,但其國家未必真的大;反過來講,也成立,在正式名字之中,不帶“大”字的國家未必不大。例如,“大韓民國”、“大日本帝國”,真的就有那麼大麼?它們的旁邊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共和國”,隔海相望還有“美利堅合眾國”,哪個不比它們大,這幾個國家並沒有因為正式名字之中不帶一個“大”字,就比這二位小到哪裡去了;這二位在正式國名中加上了一個“大”字,反倒給人一種“走夜路,吹口哨,壯膽”的感覺。

中華文化圈的語言習慣,把增加一個“大”字,作為強壯有力的宣示,視為愛稱。例如,抗日戰爭期間,雖然日本的正式國名中沒有忘記加上一個“大”字,中國人仍然稱之為“小日本”。在其它語言中未必有這種語感,例如在斯拉夫語系中、尤其是在俄語中反倒視小稱作為愛稱,不僅國名如此,連稱呼人名時也是如此;英國的“大不列顛”中,也有一個“大”字,那是因為在告訴你,他說的是一大片面積的群島、而不是指的一座島。


梁瑞林


很多明末小說以及現代影視劇中自稱中國一律稱為“大明”“我大明”,其實是是錯誤的,因為在那時候很可能就已經普遍使用現在的“中國”概念了。

在明朝小說《遼海丹忠錄》中就開始普遍使用“中國”,而不是“大明”,而且“大明”這個詞出現的很少,而“中國”這個詞每一回都要出現很多次,且和“虜”等詞彙相提並論。

其中《第二十五回 天神頓息邪謀 急雨盡消賊計》中有一句話明白無誤地表明當時的“中國”就已經是現代的含義了:

毛帥道:“你既是中國人,不得已陷虜,怎為奴酋思量害我!


二師兄聊歷史


明朝(1368年-1644年)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意在大中, 既而祈天,乃得大明, 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