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鼐:新中國首任紡織工業部部長

蔣光鼐(1888-1967),原名煚,字憬然,廣東東莞人,1950年加入民革。1949年後,曾任紡織工業部部長。民革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二至四屆中央常委;民革北京市分部第三屆常委、第四屆主委;民革北京市委會第五、六屆主委。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蔣光鼐:新中國首任紡織工業部部長

1947年6月,廣州中山大學校園內,氣氛凝重,彷彿空氣都已經凝固了。幾個兇惡的國民黨特務,在剛剛被解聘的經濟系主任梅龔彬住所附近嚴防死守,不讓這位備受學生愛戴的教授離開校園。這位面容清瘦、戴著厚厚眼鏡的梅教授,是一位中共秘密黨員。幾天前,他支持中山大學學生在廣州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遊行隊伍高喊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口號,再次觸動了國民黨政府脆弱的神經。軍警和特務逮捕了梅龔彬,隨即被憤怒的中山大學師生包圍,無奈之下不得不將其釋放,但堅決不讓他離開校園。

局面僵持之際,校園裡駛來了一輛高級汽車。眼尖者馬上認出,這是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的專車。這位長官“蠻橫”的名聲在外,軍警和特務對他頗為忌憚,故而有意無意地放鬆了戒備。被困許久的梅龔彬迅速搭乘此車,伴隨著馬達轟鳴,終於安全離開,奔向了廣闊天地。

實際上,幕後運作此事的並非專車的主人,而是一位名聞天下的抗日將軍。他聽聞梅龔彬被困,便向鄰居兼上司張發奎借來了這輛汽車,幫助好友脫離虎穴。這位將軍,便是身經百戰、屢建戰功的抗日名將——蔣光鼐,時任廣州行營副主任。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廣泛交情,蔣光鼐出面解救了眾多中共黨員和民主人士,梅龔彬只是其中之一。

解放戰爭局勢的發展,促使更多的民主黨派人士站到堅決反對美蔣、同共產黨攜手奮鬥的立場上來。從1948年9月起,李濟深、蔡廷鍇等陸續離港北上解放區。蔣光鼐仍留在香港,秘密進行策反工作,並與張文等主持民革中央在港的留守工作。

直到1949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的名單公佈後,蔣光鼐因列名其中而身份暴露,於7月由中共地下黨負責人喬冠華陪同自港到北平。

蔣光鼐:新中國首任紡織工業部部長

據蔣光鼐之女蔣定蜀回憶,蔣光鼐北上後,特意派妻子從香港接蔣定蜀去北平。那時在港定居的親屬曾希望把蔣定蜀留下,蔣妻為此帶來了蔣光鼐的“軍令”:“一個不留全體北上,好好學本領,參加祖國建設。”

9月17日,蔣光鼐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成員。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蔣光鼐出席會議,並參加了宣言起草委員會的工作。25日,他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10月1日,蔣光鼐光榮地參加了開國大典。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蔣光鼐當選為常務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蔣光鼐完成了從將軍到部長的身份轉變。1952年8月7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蔣光鼐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部長,一直到他去世,任職長達15年。當時,紡織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從業人數眾多,關係著千家萬戶。1950年4月12日,毛澤東主席曾在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擴大的第四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有三種東西,即糧食、棉花、煤油,這是幾十年來入口貨的大宗,中國的外匯主要買這些東西。只有這三種東西靠自己,經濟建設問題才能徹底解決。”可見,解決億萬中國人的穿衣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

蔣光鼐:新中國首任紡織工業部部長

這個重擔,自然壓在了蔣光鼐等人身上。蔣光鼐一生戎馬,從來沒有涉足過這個行業,他戲稱自己是跑龍套的,與副部長錢之光、張琴秋、陳維稷等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他繼續發揚一貫的民主作風,虛心聽取專業技術人員的意見,在群眾中享有較高的威信。

蔣光鼐注意到,隨著紡織工業的迅猛發展,紡織原料跟不上發展需要的問題越來越突出。1959年,年逾古稀的蔣光鼐親自率領工作小組赴海南島考察,瞭解優良品種海島棉的情況。島內交通條件不太好,特別是種植棉花的地方都比較偏遠,但蔣光鼐不辭勞苦,親臨現場,與大家認真地調查研究,推動海島棉在更大的範圍內種植,為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可靠的原料保障。

在紡織工業部的統一規劃下,西部的新疆、青海等產棉省區大力發展紡織工業,建立紡織工廠,不僅實現了原材料的就地加工,還助推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但在當時,首先要解決的是人民群眾的糧食問題,如果紡織品全靠棉、麻、絲等天然纖維,必然要和糧食爭地。蔣光鼐領導第一代紡織人,非常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發展化纖產業,現在看來這一主張是很有戰略眼光和現實價值的。從1960年至1964年,僅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新中國就在上海、南京、新鄉、杭州、哈爾濱、廣州等地建成了第一批現代化的化學纖維廠,豐富了紡織品的種類,提高了產量。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化纖生產大國,不僅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穿衣問題,還將其岀口到全世界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約佔全球紡織服裝貿易總額的四成。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此時,人們更要記住蔣光鼐等老一輩創業的艱難。這是他們這代人篳路藍縷,為祖國富強和人民幸福做出的積極貢獻。

1967年6月8日,蔣光鼐因病在北京去世。蔣光鼐的骨灰先存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後於1997年與蔡廷鍇一同遷葬於廣州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將軍墓。(王承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