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對比(1)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儒、釋、道文化,有學者說,就是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個大聖人的文化。對比一下三大聖人的言行,蠻有意思的。

首先看一下

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對比(1)

三大聖人的出生地和生平記載

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地,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花園,如今在尼泊爾境內。這一點,全世界的佛教界都沒有什麼分歧。但對釋迦牟尼佛的住世年代,卻說法不一,至少有10種。如今,全球佛教界,對佛祖的住世年代,大多采用世界佛教紀元,即:佛陀公元前623年誕生,543年入滅,住世80年。

與佛陀同時代的孔子,生平年月有明確的記載,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3歲。

與佛陀同時代的老子,生平沒有準確的說法,多數學者認為,大約生於公元前571年。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莫知所終”。有學者考證說:老子晚年並沒有西去,而是回到家鄉辦學,最後長眠故土,有很多人參加了葬禮。但無具體去世年月日記載。

如此算來,佛陀年長老子52歲,長孔子72歲,老子長孔子20歲。佛陀

35歲〔公元前588年〕創立佛教,至今〔公元2015年〕有2603年,655年後的公元67年才傳人中國。老子67歲〔公元前518年〕寫《道德經》至今有2583年。《道德經》傳世660之後的公元142年,張陵創立道教時,將老子尊為始祖,使無數的人都誤以為道教是老子創立的。

我對這三個大聖人的言行進行對比,當然不是我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都是根據古人的文字記載。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比的——

1·經典史書描寫了他們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

《金剛經》是這樣描述佛陀日常生活的:每天午時之前,到了乞食的時候,佛陀便披上袈裟,拿著缽盂,同比丘們一起到舍衛城去乞食化緣。在舍衛城內,佛陀不分貧富貴賤,次第乞食之後,返回祇園精舍。用完齋飯,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雙足,在法座上跏跌而坐,安住於正念之中。﹝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洗足已,敷座而坐。〕

弘一大師在《常隨佛學》一文中,還舉了這樣七件事:1、佛陀在逝多林,

見地上不乾淨,拿起掃帚就掃,眾弟子一見,立馬跟著佛陀掃起來;2、佛陀經常同弟子一起扛抬東西,看到衣缽沒洗,就自己到井裡去提水;3、佛陀在阿羅毗國時,看到寺廟的門楣壞了,自己拿工具修理;4、如有弟子生病,佛陀立即看望,對病重不能起床的比丘,佛陀親自攙扶他們,親自為他們洗身子、洗衣服,洗好就拿去曬乾;5、佛陀還親自為弟子製做衣服;6、有的老比丘眼花,縫補衣服時,穿不了針線,佛陀看到,忙說:“我來為您穿。”7、佛陀經常問弟子說:我有什麼過失嗎?如有,要立即舉報。《釋迦牟尼佛傳》中還說,佛陀文武雙全,力大無窮,一箭能射穿七個鐵鼓。

史書對老子的記載非常少,他日常是怎麼生活的,後人無法知道。從他的《道德經》中,僅能看出他非常注重儉樸,他把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作為自己的三寶。由於真實的老子沒有真實的記錄,這就為某些道教徒將他神化成玄之又玄的仙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孔子就大大的不同了,他的弟子為了讚美他,將他的日常生活細節,描繪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比如說穿衣:穿羊羔皮衣要配黑色的外衣,穿小鹿皮衣要配白色的外衣,穿銀狐皮衣要配黃色的外衣﹝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比如說吃飯:顏色不好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飪不當,不吃;不到該吃的時候,不吃;不按正確的刀法切的肉,不吃;沒有合適的調料,不吃﹝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烹,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比如說坐臥:坐席擺得不合規矩,不坐﹝席不正,不坐﹞;睡覺,床上一定要有小被子,要有用狐貉皮做的厚靠墊。比如說出行:由弟子們趕著五駕馬車,前呼後擁而行。

請看弟子們對他入朝見國君的描寫:“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yǜ門檻〕。過位,色勃如也,足躩〔jué迅疾〕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cùjí驚恐不安〕如也。”譯成白話就是:孔子進入朝廷的大門時,非常恭敬謹慎,好像無地容身似的。站立時,不停在門的中間,走過的時候,不踏門檻。經過國君的座位時,神色莊重嚴肅,腳步惶恐迅疾,說話顯得中氣不足。他提著衣裳的下襬,走上堂時,謹慎恭敬,好像不能呼吸了一樣。出來時,降下一級臺階,面帶喜色,心情怡然。走完臺階,恭敬地疾步向前。回到自己的位置,有點驚魂未定的樣子。

從以上的史記中,可以看到三大聖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為人處世亦可從中略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