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展靠實體經濟,強大還要靠實體經濟。那麼電商還有前景嗎?

東震木


發展靠實體經濟,強大還要靠實體經濟。

——人民日報


本來像這種明顯有帶節奏的問題,我一般不會回答,但是我看了大多數答案都在一邊倒地批判電商,批判馬雲,我感覺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提供多一種觀點讓大家思考。


首先,電商不是實體經濟的對立面


之所以,我說這個問題是在帶節奏,就是因為提問者錯誤或者說故意把電商放在了實體經濟的對立面,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導回答問題的人往錯誤的方向思考。


什麼是實體經濟?

社會中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的經濟活動都是“實體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對立的應該是基於實體經濟活動之上深層次的金融活動,也就是“虛擬經濟”。


舉個例子,不管是通過線上還是線下的方式購買大豆,不管是零售還是批發,這都是實體經濟活動,但是購買大豆期貨,就是虛擬經濟活動。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也發現了一個事情,虛擬經濟活動一定是基於實體經濟的,這也正是人民日報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不管什麼經濟活動,都要先發展好實體經濟。


再說,虛擬經濟擴大化對於實體經濟的危害


虛擬經濟並非沒有用,虛擬經濟可以增加實體經濟的融資方式、加快資本流通、優化實體經濟產業結構,但是虛擬經濟的過分膨脹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危害。


我們以生活中最常見的的實體經濟組成方式之一的實體店零售行業來舉例說明虛擬經濟膨脹對實體經濟的危害。請先看一張圖:

上圖簡要地列舉了實體店零售行業的流通模式,由於市場的競爭,一個產品從工廠出來時的定價會相對合理,利潤率也不會很高;經過代理商加上倉儲、物流、人工等成本及利潤再到零售店;零售店加上房租、人工以及利潤再到消費者。


整個鏈條下來,有幾個地方是最容易被虛擬經濟所影響:

  1. 工廠的融資成本升高,會導致產品的出廠價升高;
  2. 代理商層級越多,會導致零售店進貨成本升高;
  3. 房東的數量(多手房東)越多,零售店的經營成本升高。


第一點,融資這一塊兒屬於對於資方來說,就是純粹的錢生錢的遊戲了,所以它是典型的虛擬經濟;第二點,代理商這一塊兒也很容易變成資本的遊戲,比如我看好這個產品,我會想辦法拿到獨家經營權,可以利用融資、對賭、多層分銷等模式降低風險,同時也會提高終端進貨價格;第三點,房租基本上是穩賺不賠的生意,這就會導致投機者的介入,他們從房東手裡拿到一手房源,再直接或間接租給實體店經營者,其實也是玩的資本遊戲來攫取利潤,最終提高經營者的經營成本。


所有的一切成本最終被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然後再間接推動了人力成本,就這樣惡性循環……這就是虛擬經濟擴大化的危害。


三談,電商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原因


其實,在電商興起之前,已經有其他的銷售模式在嘗試替代傳統的實體店零售模式了——電視購物。電視購物最終沒能崛起成為一種主流的銷售模式其實是這個行業自己作死的,有時間我另開一篇來詳細探討。


所以,傳統的實體店銷售模式本來就在不斷被挑戰,而電商模式在中國最終做成功離不開兩個最重要的客觀原因:

  1. 電商降低了終端零售價。由於電商減少了價格信息差、降低了經營者房租成本、減少了中間經銷商,最終降低了終端的銷售價格;
  2. 網絡基礎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給電商創造了良好的成長土壤。


當然,還有電商行業從業者的主觀原因:不斷地改進客戶的購物體驗。這裡舉兩個我認為對電商行業改變最大的兩個創新:

  1. 淘寶的擔保交易模式: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
  2. 京東的自建物流模式:解決了電商交易時長的問題。


淘寶的擔保交易模式打破了遠程交易的顧慮,京東追求極致送貨速度讓整個物流行業的發展加速。


四談,電商的爭議


限於篇幅,我挑兩個最主要的爭議來談——假貨和實體店凋敝。


假貨

關於假貨,我個人認為這個和電商沒有任何關係。很簡單,在沒有電商的時代,假貨其實在中國同樣氾濫,甚至比現在更多,只是由於當時的信息不發達,我們沒有辦法將這些數據彙總拿到精確的數據。從邏輯上來講,那些在實體店會賣假貨的人,他到了線上依然可能繼續賣假貨,因為他有這方面的貨源渠道而且他習慣了假貨的高利潤,更重要的是他以前賣假貨,現在還是賣假貨沒有道德上的顧慮。


反而到了電商時代,假貨會更少。理由:

  • 電商平臺為了商譽,會加大對假貨的自查力度;
  • 購物評論的反饋模式,會讓售假者被發現幾率更高;
  • 線上舉報售假會更加方便。


實體店的凋敝

電商對實體店的凋敝有沒有影響?——當然有,當更好的購物模式出現後,消費者會用鼠標投票。但是如果沒有出現電商,比如電視購物模式如果健康發展壯大,同樣會影響到實體店的經營。實體店的凋敝是因為傳統的經營模式有太多的問題而被新的銷售模式取代,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自身的問題,如果經營者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依然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因此,你看電商不管怎麼發展,實體店還是有那麼多經營得很好,發展得很健康的。


總結

電商並不是虛擬經濟,它只是傳統銷售渠道的改變而已;實體店依然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揚長避短,依然可以很好地生存。

在可見的未來,電商依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虞敏靜夕


大家都在攻擊電商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電商其實並不是單純的電商,它是商家的另一種銷售模式,也可以說他也是實體生意,它也是廠家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是利用互聯網買賣東西,主要是沒有房租開支,不用那麼多店員開支,沒有亂七八糟的管理費,這樣算下來一年可以省下來很多很多錢,甚至省下來的錢需要幹半年才能抵上房租!本人開過六年門店,生意有好的時候也有淡季,但是房租每年都在漲,八十平方門店,地理位置一般,最後一年的時候漲到三萬六,什麼概念,如果想要存錢,那就要提高物價,轉嫁給消費者,但是後來我開始網購了,發現電商確實便宜很多,現在我沒有門店,可以說是純收入,感覺現在比開店的時候過的好很多了!該有的都有了!


俺村第一養鴿人


我既做電商又做實體,不要總以為電商成本低,實體店成本高,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我跟大家分析一組數據,同樣一件產品,假如電商進貨價是100快錢的衣服,平臺的推廣成本平均每件衣服達到20—50塊錢,物流費要5塊錢一件,平臺抽成, 員工工資,,現在前期刷單成本一般是10—28塊錢一單,最終這件進貨100元的衣服掛在平臺是最低價格也要168以上才有利潤可圖。

我再算實體店進貨100的衣服,現在很多店鋪的租金這幾年已經基本上趨於穩定,沒有那麼高得離譜,實體店基本上做零售也是在150—200之內出售。所以其實電商與實體店同等質量的東西已經沒有多少價格優勢可談。

實體店是一種體驗式購物,網店是感覺購物,不要說什麼七天無理由退貨,實體店如果有質量問題一樣可以退換。但是實體店帶動的經濟領域不一樣,市場經濟是環環相扣,每個領域都息息相通,衣食住行哪一個行業生意不好就影響別的行業發展


錦源國際


本人實體服裝店開過,8年淘寶經營,單從投入對比,實體:房租15+裝修10+工資10,淘寶最低2000起,旗艦店買個2-5萬,工資:客服+運營+拍圖+倉庫。給新手建議,淘寶屬於投入少的行業,沒有創業項目比淘寶簡單粗暴,實力和運氣都重要。建議可以試試,前面投入2000淘寶保證金,隨時都可以退出,阿里巴巴或者杭州、廣州檔口的產品可以一件代發,不需要投入資本,認真運營,成功概率還是有的,如果可以接受一個月2000的投入,可以找好產品,每天平臺刷5-10單,這樣一個月有了200銷量墊底,自己就知道如何處理訂單、如何賣出貨、發貨、售後。運營的本質區別:推廣、刷單。推廣就是淘客、直通車、鑽展。(新手不用瞭解,等入行有銷量後在考慮),至於在平臺刷單,90%淘寶商家都會有,多的一月刷1萬單的top商家,刷少的商家每天去刷單平臺,10-20左右補單,補單的原理是新品曬圖、控制每天轉化。


念你時光


我來說說實體是怎麼死掉的,這麼多年,深有體會。

實體承擔的各種社會責任太多,房價高企迫使租金增高,消費增高和新勞動法迫使人工成本增高,各種費用增高,實體企業已經生不如死。

看著你做個實體,就以為你賺大錢,人人眼紅,各種刁難,坑蒙拐騙,吃拿卡扣。小企業小鬼纏你,大企業大鬼纏你。請客送禮各種灰色付出也是一筆不小支出。

電商的平臺化操作集權化效應,迫使競爭加劇,打價格戰。低價格需要低成本,催生低品質,假冒偽劣盛行。好產品好品質成本高,賣不起價沒利潤,死掉了一大批。

傳統實體企業大多精力在研發和生產產品,突然的銷售模式改變,不善於玩電商的,沒有生意可做,又死掉一大批。

擅於玩電商,終於生存下來的一批實體,隨著電商競爭加劇,推廣成本越來越高。原本的一點點利潤也被電商平臺媷了羊毛。又死掉一批。

原本實體的銷售渠道是分散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是現在,全國的實體銷售渠道,全擠在了這麼兩個電商平臺上。又擠死一大批。

電商的平臺效應等於扼住了大小實體企業的咽喉,你想活,你得先把電商平臺餵飽。問題是,電商平臺看你沒死,就以為你的血還很多,直到你死了它才知道把你炸幹了。

但是,已經晚了。

這就是惡性循環……

國家想搞好實體,沒有強有力的支持和有利於實體企業生存的大環境。在我看來相當困難。



卡萊雅定製家


大家做電商的都知道,舉個例子,你9.9特價包郵的兒童玩具,用的是什麼塑料,工業垃圾醫療垃圾回收再利用,雖然我家也有這樣的玩具,都是孩子爺爺奶奶看直播看拼DD買的,倒不是為了省錢就是覺得即方便又新奇,但不知道這樣的垃圾工業產品對孩子的損害有多大,實際成本1.5-2元,快遞2.5元,扣掉平臺的點賣家賺個2-3元,你說這種垃圾偽劣產品是不是在拉低消費水平,我寧願週末帶著去玩具反斗城買貴一些的正品玩具。珍愛生命不要用垃圾造垃圾,再賣這種垃圾,


旅徒買手


不管是實體經濟還是電商經濟,都是一種經營模式,並且都需要實質的貨物,也有賣服務的,(暫且不論)。實體經濟加強,應該是增加再就業,經過這次疫情後,失業的人太多了,所以國家需要扶持實體經濟來增加就業崗位。那麼電商的前景,我認為不會太差,現在的生活習慣,要求快捷,方便,給了電商生長的土壤,只是比以前會更加規範。實體和電商本是同根生,所以現在出現了新零售,有實體有線上,綜合來發展,兩條腿走路,相信會越來越好。我的回答完畢,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



鼎玉軒轅


電商也是實體經濟啊,電商賣的不是實物的商品啊。遊戲,直播,視頻,過度的金融,二手房東這些才是虛擬經濟。

單純的電商實際上是拉動了經濟活力的,就比如時尚潮流,原來從發達地區傳到不發達地區可能要一兩年,有了電商可能只要個把月。而現在隨著5G普及,抖音等視頻直播應用 也已經開始快速加入直播電商等行業,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而且還可能會催生出新的電商形態,實體店線上直播行業(美團餓了麼升級版,店鋪區域粉絲線上直播交易等)。到那個時候,你還能說那些搞區域直播電商的店鋪不是實體?買賣的是不是實物?隨著時代的變化,你要不斷適應潮流,而不是讓潮流等你,現在信息大爆發的時代,等大家都搞明白的時候自然競爭就大。


散人視界


總理都說過

電商也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並不只是門頭。

電商後面也是實體在支撐。

單說淘寶,拿一個服裝店來說,一箇中上層級店鋪就可以養活一個上百人的工廠

頭部店鋪養活一個幾千人大廠不在話下。

電商確實對實體開店的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不代表他對實體經濟沒有貢獻。

目前全國專門從事電商的淘寶村有幾千個,淘寶鎮有幾百個,還有因電商而繁榮的各大集散中心,電商成就的各大快遞等……

對於實體的帶動,遠比他造成的傷害要大

電商也是實體,因為電商靠實體支撐……


無所謂的把


這句話沒錯。實體經濟和實體店是兩個概念。

實體經濟是製造加工企業,如果實體企業再加上電商的促銷只能是如虎添翼,越來越歷害。

實體店是銷售工業產品的傳統店面,它不生產產品,僅僅是銷售的渠道而已,實體店遇到電商,還真鬥不過電商。因為實體店的成本高於電商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