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辯證,分為3種情況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中耳積液可為漿液性漏出液或滲出液,亦可為粘液。

症狀體徵

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症狀,常發生於感冒後,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部分病人有輕度耳痛,兒童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

中耳炎的辯證,分為3種情況

症狀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傳,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覺察,而於體檢時始被發現。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症狀,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甚為有關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

4、患者周圍皮膚有發“木”感,心理上有煩悶感。

中醫認為分泌性中耳炎屬“風聾”、“耳脹耳閉”、“耳脹痛”、“耳痺”的範疇。其病機多為風邪侵襲,經氣痞塞,或痰溼濁邪,上聚耳竅或邪毒滯留,氣血瘀阻。其辨證施治的要點是:

中耳炎的辯證,分為3種情況

風邪滯竅

感冒之後自覺耳內脹悶或微痛,耳鳴及聽力減退,自聲增強,鼓膜內陷,色紅腫脹或見液平面。伴發熱惡風,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風散邪,行氣宣痞。

痰溼聚耳

耳內脹悶閉塞感較重,聽力下降,自聲增強,搖頭時耳內有水響聲。檢查見鼓膜有弧形水平線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頭重頭暈,倦怠乏力,口淡腹滿;舌淡苔膩,脈濡或滑。治宜健脾升清,利溼通竅。

氣血瘀絡

耳內有閉塞感,聽力減退,耳鳴漸起,日久不愈。鼓膜內陷明顯,或有增厚,鈣質沉著,粘連萎縮;舌質暗紅,脈澀。治宜活血通絡,聰耳開竅。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