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沒有納入清朝版圖?

文心採露苑


我是七哥。

緬甸原先作為明朝的藩屬國,但後來明亡,南明永曆帝逃亡緬甸。此時的緬甸政權東籲王朝,迫於清軍壓力,最後臣服緬甸,自然清朝也就繼承了明朝對緬甸的宗主國地位。(緬甸史上最強王朝 東籲王朝)

緬甸作為清朝的朝貢國一員,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不久又開始發生改變。

1752年,緬甸國內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王朝貢榜王朝建立。貢榜王朝武力強大,統一緬甸之後,滅亡暹(xian,第一聲)羅,同時不斷侵擾清朝邊境,隨後清朝、緬甸爆發清緬戰爭。

清緬戰爭的結果就是,緬甸勉強接受了清朝的宗主國地位,但緬甸是不服清朝的,緬甸甚至將乾隆派去的使者都扣押了。這對全盛時期的清朝而言,是屈辱的,而清朝也是無可奈何的,清的軍力、財力、國力也沒有能力再支持發動戰爭了,只能勉強放任緬甸了。(貢榜王朝)

這一歷史事實,其實是對清政府的一種末日警告,表明在清朝最強盛的時期,就已經開始與世界落伍了,而這也是清朝無法將緬甸納入自己疆域的根本原因。

清緬戰爭,持續七年時間,清軍和緬軍交鋒四次,頭兩次,清軍輕敵,失敗了;最後兩次,乾隆、將領都認真了,但還是打的艱難,贏得也不光彩,清軍也會損失慘重,清朝損失近一千萬兩白銀。

而緬甸一方,雖然也損失慘重,但依然有軍力,可以跟清朝對抗,畢竟別人用的是洋槍洋炮。清軍還用的冷兵器,騎兵,怎麼經得起別人的槍彈?(清緬戰爭)

所以,緬甸沒有被納入清朝的疆域,直接來說,就是清朝打不贏緬甸,不能用武力徹底征服緬甸。但乾隆又是愛面子的人,所以死撐著,用全國的財政支撐著戰爭,才勉強讓緬甸服了氣,緬甸國家小,經不起打持久戰,自然就敗了,做了朝貢國。

經過清緬戰爭,清軍認識到火器的力量,許多參戰將領紛紛請求發展火器,但乾隆認為,用了火器,滿洲軍隊的士兵就變懶了,就只會用火器了,騎射功夫都不會了,這怎麼能行呢?

最後,看著緬甸繼續朝貢,乾隆也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知自己已經快成了下里巴人了。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級認知![鼓掌]


歲七夸父


因為清朝吃不掉緬甸。清緬戰爭時,清軍在戰略上採取攻勢,一度也有戰術優勢,但是清軍實在解決不了疾病和後勤問題,就連乾隆的小舅子傅恆都因為適應不了緬甸的複雜氣候病倒不起,回到北京就死掉了。這說明清朝在沒解決疾病和後勤的前提下,不可能靠國力硬吞下緬甸。



明朝中前期,緬北地區曾經就是中原王朝的直屬地,緬甸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也是明朝冊封的宣慰司,名義上是明朝的屬地。

不過到了十六世紀,由於緬甸東籲王朝的雄主莽瑞體和莽應龍的橫空出世,緬甸中南部地區完成了統一。

當時是大航海時代,緬甸東籲王朝通過跟葡萄牙人做生意、買軍火、招攬僱傭軍,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實力提升後,緬甸開始對明朝控制的緬北地區進行蠶食。明軍和緬軍打了兩次,結果都太理想。到了明朝滅亡時,緬北地區基本上被緬甸土著蠶食的沒有了。



不過由於東籲王朝窮兵黷武,盛極而衰,莽應龍之子莽應裡死後,緬甸也沒有能力再對緬北進行蠶食。

當時的清朝由於要對付沙俄、蒙古人,整個國家的重心在北面,因此清朝也沒有太多的精力管東南亞方向的事情。因此清朝也就跟緬甸達成了默契。中國和緬甸的分界線,大致上就跟今天差不多。(清朝的雲南省比現在雲南省稍微大一點點)



1752年,隨著緬甸貢榜王朝的建立,清朝與緬甸的和平局面被打破。貢榜王朝憑藉其雄厚的軍力,開始在中緬邊境找茬。

當時乾隆皇帝正忙於平定準噶爾,無暇顧及南面,不願與周邊國家發生軍事衝突,他給雲南官員授意,讓他們自行妥善解決。因此雲南地方官府便對此事奉行綏靖政策,對緬甸的找茬不管不問。

貢榜王朝看到清廷方面不管不問,便加大了找茬的力度,開始在中緬邊境進行蠶食,降服了很多中緬邊境上的土司。(這些土司是清朝實際控制區域外的土司,當時向清廷稱臣納貢)

在對這些撣族土司確立統治後,貢榜王朝開始派出小股部隊,強迫這些撣族土司向清朝實際控制區域內的內地土司強制勒索貢賦錢糧。這些內地土司有些屈服於兵威,極不情願的繳納了保護費;有些不屈服,就派人向雲南地方官府請求軍事支援。(中緬邊境上的各撣族土司在歷史上為了自保,通常都會找靠山,向強大的那一方繳納貢賦)

但前面說了,由於乾隆當時要打準噶爾,所以雲南官員當時也就不管這事。

一直到十年後,乾隆從平定準噶爾這一事情脫身後,清朝才開始對緬甸蠶食領土一事採取強硬態度。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當緬甸貢榜王朝再次向雲南內地的土司徵收貢賦時,乾隆皇帝便下旨,對緬甸開戰。



清軍的第一戰打的不怎麼樣,甚至可以用糟糕來形容。當時緬甸入侵的軍隊只有一支專門劫掠的小股部隊。但清軍卻讓這支緬軍小部隊在洗劫完雲南內地後,偷偷的溜了。

當時的雲貴總督劉藻下令追擊,結果除擒獲五人外,別無戰果。(就這五個人還不知道是不是“殺良冒功”)

過了幾個月,緬軍小分隊再次來襲擾,清軍這次又是一毛一樣,一個人沒抓到。

緬甸人算是看穿了清軍的虛弱,於是又在幾個月後,派出了一支幾千人的大軍,直接殺到了雲南的思茅縣(今天的普洱市)。並且緬軍統帥還發布通告,宣佈被緬軍佔領的西雙版納地區脫離清朝,併入緬甸貢榜王朝的領土。

雲貴總督劉藻一看,這事鬧大了,丟城失地是要掉腦袋的。於是他急忙命令三千綠營兵進行圍剿,企圖消滅入侵的緬軍。但是緬兵採取遊動作戰,清兵雖然陸續收復了很多失地,卻始終無法消滅緬軍的主力,使得這一場小規模的戰鬥變成了貓捉老鼠。清軍這隻貓在被緬軍這隻老鼠耍的團團轉後,不僅沒有抓到緬軍,反倒被緬軍在雲南內地殲滅了一百多人。

消息傳到北京,乾隆帝聞奏大怒,立即將劉藻革職。隨即派遣陝甘總督楊應琚到雲南負責追擊緬軍一事。(劉藻降為湖北巡撫,後來因自責而自殺)

楊應琚到任後,緬軍主動撤退,清軍陸續收復失地。雲南諸多地方官員被表面的軍事順利所矇蔽,主戰熱情高漲,鼓動楊應琚繼續對緬作戰。雖然當時清朝內部也有不少官員反對繼續追擊,認為緬甸聲勢浩大,不宜擅開邊釁。但楊應琚剛來雲南,搞不清楚緬軍的情況,認為緬甸不過是莽匪和木匪兩部分組成,內部分裂渙散,不足為懼。於是在楊應琚的支持下,清軍發佈檄文,號稱“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對緬甸大舉進軍。(實際上只有一萬多人)



連對手的實力如何都不清楚,清軍上下天真的以為只憑借雲南地方的萬餘綠營兵即可征服緬甸貢榜王朝,這一戰的結果如何也是顯而易見的了。

最終,緬軍幾千人打的清軍一萬多人想死的心都有。後來還是因為緬甸的主力在南面跟泰國開戰,無法長期與清朝抗衡,於是緬軍便在屢戰屢勝的情況下,以戰逼和,賣了清軍一個面子,主動向清軍求議和。

然而人家給面子,清廷上下卻不要,堅決要求緬甸遞交降表稱臣,否則免談。這麼盛氣凌人的口氣,導致談判最終破裂。

談判破裂後,緬軍再次發動襲擊,繞到了清軍主力的背後。清軍發現後路被抄,急忙往回撤退。於是緬軍又殺進了雲南腹地……

清軍見緬軍又來了,上下集體蒙圈。為了儘快趕走緬軍,清軍以優勢兵力將四千入侵緬軍包圍。然而緬軍硬的跟石頭一樣,清軍想吃掉緬軍,結果把牙給磕崩了。(一萬多清軍全線崩潰,兵員雖然喪失不多,但軍械槍炮丟棄了很多)

戰後,雲貴總督楊應琚害怕擔責任,就謊報前線大捷。然而敵人是不會說謊的,楊應琚害怕緬軍再來,就主動與緬軍議和。這次不要求人家稱臣納貢了,只喜歡緬軍趕緊離開雲南就好了。緬軍一開始就想議和,清軍主動議和,緬軍自然是全盤答應。

根據議和的結果,雙方回到原有國境線。緬軍撤出雲南。

然而緬軍在撤退過程中,又出了么蛾子。由於清軍急於收復失地,便一直緊跟在回撤的緬軍後面。緬軍以為清軍毀約,就前軍改後隊,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殺死清軍一名遊擊、一名都司、一名守備,以及幾十名清兵。楊應琚以為緬軍毀約,便調兵萬餘,進到木邦土司地區與緬軍對峙。然後他再次上報,說自己取得大捷。

這三番四次的大捷傳到北京,累計殺敵已有萬餘人,乾隆皇帝不是傻子,查看地圖,發現清緬交戰地方几乎都在雲南內地,如果是清兵屢屢獲勝,怎麼緬兵反倒越打越進來了?於是乾隆派人去實地調查,結果發現前方的捷報全都是假的。於是乾隆震怒,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又改派廣東將軍楊寧接任雲南提督,負責殺出國境,追剿緬軍。

然而楊寧也是外來和尚,他也搞清楚雲南的具體情況。他負責追剿,情況自然跟楊應琚是一樣的了。

清軍在楊寧的指揮下,糧道被緬軍截斷。一萬多清軍在斷糧的情況下,戰力崩潰,如潰兵一般的撤回了內地。

消息傳到北京,乾隆皇帝是真的怒了。他狠下決心,派滿人明瑞接任雲貴總督,繼續主持對緬戰事。而這時,緬甸大軍已經打敗泰國,緬軍的主力也來了。



新任雲貴總督明瑞到任後,他認為雲南綠營兵打不贏緬軍,是綠營太垃圾了,綠營打不贏不等於緬兵戰力強大。於是,明瑞奏請乾隆調八旗兵參戰。他認為只要戰無不勝的八旗勇士來了,緬軍一定會敗。

乾隆收到奏報後,在雲南五千綠營兵的基礎之上,調滿洲兵三千,四川綠營兵八千,貴州綠營兵一萬(其中一千駐守普洱縣,並未參加遠征),合計25000人,兵分兩路。直撲緬北地區。

看到了,敵人是什麼情況,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情況,也不清楚;一連三任清軍統帥都是這副狂妄自大的心態,清軍和緬軍的第三次大決戰,結果能好到哪去?

後來戰況的發展果然就是如此,雲貴總督明瑞親率17000兵(內有滿洲兵2000),每兵帶足兩個月的糧食,征馬、驢、牛總計八萬頭,直撲緬北重鎮阿瓦。

起初,由於緬軍都是步兵,而且緬軍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清軍一路暢通無阻,並且還逮住了一股緬軍一通圍毆,殺敵二千餘,俘三十四名,繳獲槍炮糧食牛馬甚多。取得了清緬戰爭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捷。

但是,由於清軍統帥明瑞本來就輕敵,打贏了之後更加輕敵。於是清軍也就不出意外的被緬軍包圍了。最終,清軍後勤被斷的情況下。統帥明瑞、總兵胡大猷、胡邦佑等人戰死,道府銜楊重英以下多人被俘。只是由於緬軍不善於打殲滅戰,加上清軍本來也擅長逃跑,所以清兵的主力才沒被殲滅,大部分逃回了雲南。

乾隆聽聞明瑞大敗、力戰而死的訊息後,簡直要暈了。在一連處死多名責任人後,乾隆非常的自責。他終於認識到了自己先前的自大傲慢是不對的,於是他開始正視緬甸這個對手,決心與緬甸認認真真的打一場。

幾個月後,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恆為經略,心腹阿里袞、心腹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心腹鄂寧為雲貴總督。從這套陣容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套全滿洲人的班子,乾隆一個漢人大臣都沒有派。

同時,乾隆還增派了滿洲被兵1500人,貴州綠營兵3000人,以加強清軍的戰力。後來乾隆心裡不踏實,又加派了3000滿洲兵和2000福建水師。加上之前的兵力,一共三萬多人。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二月,傅恆率兵出征。臨行時,乾隆帝還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冑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期望。傅恆也表示自己不勝不歸,絕不辜負聖恩。



實事求是的說,清軍這一次下了真功夫,打出了水平。從頭到尾都是攻,壓得兵力有優勢的緬軍只能守。

但是清軍能克服自己自大的問題,卻克服不了緬甸的瘟疫。清軍此次出征三萬人,真正戰死的才幾千,而染病的卻高達兩萬人。如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先後在前線病死,就連統帥傅恆本人也染病臥床,最終也因此病死。

傅恆病倒後,副統帥阿桂認為再打下去沒有意義了。於是他便在沒有取得乾隆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與緬軍議和停戰。(緬軍的主帥也沒有徵得緬王的同意)

至此,這場延續多年、花費清朝九百多萬兩白銀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清朝認識到了自己無法打敗緬甸,把緬甸納入大清的版圖內,註定只是一場夢。

清軍在撤退時,還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當時清軍為了表示真撤軍的誠意,主動把帶去的戰船燒了。緬軍大概覺得船燒得太可惜,就跟清兵要,說你燒了還不如給我。然後清軍覺得緬甸人不要臉,就加快焚燒的速度,留了一堆木渣子給緬甸人。



通觀整個清緬戰爭不難發現,清朝時期的緬甸土著王朝,實力並不弱!清軍屢次與緬軍硬碰硬,實際上沒佔到什麼便宜。如果清軍碰上了瘟疫,這仗簡直沒法打。

雖然說吞併緬甸也不是不可能,但吞併的前提必須是緬甸沒有統一的王朝(清朝可以利用緬甸人的內部矛盾逐個擊破),如果緬甸一旦形成了統一王朝,並且還是個處於上升期的新興王朝,那麼吞併緬甸,將會毫無勝算可言。


Mer86


大家可能不知道,緬甸雖然離我國雲南很近,但是卻從來沒有納入過我們國家歷史上的版圖。不光清朝沒有納入過版圖,就連明朝,甚至最強盛的元朝也都沒有將其納入過版圖。

先來說說緬甸和我國各朝代的關係。

元朝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版圖最大,也最強盛的一個朝代,但那個時候,雲南才剛剛被納入過中央的管轄區,在此之前,雲南一直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管理,曾經歷史上的南詔國,大理國管理雲南這一塊。



大約是840年前,元朝忽必烈曾率領軍隊和緬甸的蒲甘王朝,發生過一次戰爭,戰爭的結果當然是以元朝的勝利而告終,浦甘王朝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僅此而已,緬甸也沒有成為元朝的版圖一部分。


明朝在平定雲南以後也對緬甸發動過戰爭,但也都沒有取得根本性的勝利,未能把緬甸納入版圖。當然,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進步,已經把雲南管轄的邊界推進到離印度洋只有300公里的距離了。這也是目前歷史上據離印度洋最近的。


清朝乾隆時期大約距今350年前左右,曾經發生過與緬甸貢榜王朝的戰爭,戰爭實際上是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蜂王一萬多士兵,當然清朝也認為自己是勝的,因為緬甸也求饒了,並因此成為清朝的藩屬國。當然也未能成功納入版圖。好大喜功的乾隆也因此把這納入了他的十大武功當中。當然這是乾隆最拿不出手的一大武功吧。



從上面來看,那麼不是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不想把緬甸納入版圖,而是不能,為什麼呢?

首先,中國歷史上的最大的危險,基本上都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屬於個政權,始終都是把軍隊的力量部署在北方,這樣的話來說對南方,在某種程度上是忽略了。而且雲南也好,緬甸也好,都沒有對中原政權事實上構成過嚴重的威脅。


其次,那麼個朝代為什麼在和緬甸的交戰中會失敗了呢?因為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南方和緬甸作戰的部隊比較少,因為主力都部署在北方,如果僅僅用較少的部隊,就想攻下緬甸,應該說是困難的,事實上也是沒有做到的。

第三恐怕是由於緬甸夏天天氣熱,瘴氣多,蚊子多,容易導致北方的士兵去打仗的話,容易水土不服,易生病,易導致非戰鬥減員比較厲害。

第四,很可能是跟我們歷史上中原的政權,歷來重視陸地有關,對出海口也不是很重視,在南方這麼遠的地方,緬甸的印度洋出海口,那就更不受重視了,不像現代,出海口對於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是那麼的重要了。因為畢竟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出海口,就沒有能源,就沒有貿易,然後在近代中國出海口就沒有這麼重要。

總之,緬甸雖然離我們國家的雲南這麼近,在文化上,風俗上,在信奉佛教上等很多方面都與我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又有印度洋的海口。

無奈,歷史上緬甸就一直沒有納入過我們的版圖。


因而,如果某些大國在緬甸搞事,那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非常敏感的。


文心採露苑


緬甸現在對我們的戰略意義很重要,很多人特別奇怪,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把緬甸,納入中國版土 。其實不但緬甸,連挨著的越南,老撾,柬埔寨中國都沒有這種行為。

具體原因應該有這樣幾點。第一,政治上中國人儒家思想講王道,不奉行霸道。周邊國家只要能像中國納貢稱臣,重要節日定時來朝,中國不但不會打你 ,還會有諸多賞賜。賞賜還遠遠超過貢品。有什麼壞事,中國還會給與一定幫助。比如遭遇外敵入侵,中國會運用強大實力予以制止。遇到災荒中國還會予以援助。國內如果有反對勢力想另立王朝,必須取得中國同意,而中國一般會支持正統王朝。所以周邊國家很多會主動奉中國為宗主國。

第二,經濟上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喜歡耕地。中國自身已經地大物博,經濟繁榮。而周邊國家往往是窮山惡水,化外之地,沒有多大價值。一旦收為國土,中央政府反而需要一些政策照顧。對於統治者來說並不划算。統治者甚至會有意識放棄一些土地。

第三,文化交流上,周邊國家一般都以中國文化為榜樣。穿漢服寫漢字行漢禮,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對於中國統治者來說已經王化,攻打這些國家就師出無名,失去正義性。

第四,軍事上這些國家往往交通不便,民風彪悍,要攻打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即使打下來,隨後而來的反抗運動也會疲於應付,反而會極大消耗國力,導致國內危機。中國人對待戰爭態度是好戰必亡,所以無故攻打周邊國家風險極大,收益極小。

正由於中國文明是一個開放散發式文明,並非那些蠻夷的野蠻掠奪式文明。所以往往漢族中國的領土會比少數民族中國的領土更小。而這種文明也給我們帶來極大好處,讓我們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我們的國家能幾千年長盛不衰,也是我們的文明特性決定的。


鐵馬冰河戍輪臺


古代人真沒想那麼多,用我們現在的目光來說領土多一些好處也會多一些,不過在古代往往是需要考慮實際情況的。

打下來後需要怎麼管理這片土地?當地反抗勢力會不會反彈?需要付出多少代價?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要說清朝有沒有想把緬甸納入版圖?想肯定是想的,做不做得到這是另外一回事了。

清朝的版圖在歷朝歷代中都算得上很大的了,對於那些無力管控的地區清朝繼承了以往朝代的方法使用冊封的方式讓這些地區稱臣納貢,這也算是一種變相的管控了。


這種管理方式算得上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既經濟又有效,為什麼還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與人力去攻打領土呢?

以清朝的國力如果想把一個小國強吃下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出海口嗎?清朝都閉關鎖國了,要一個出海口有什麼用?

清朝在穩定那14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後,基本進入了守成狀態。另外清朝對一些偏遠地區的領土也並不是那麼重視,就比如尼布楚條約條約割出去的那片土地。

古代的領土界限並不像現在這麼分明,再往北一些有沒有人都不知道,對於清朝來說割出去這片土地確實無關痛癢。

連乾隆最崇拜的康熙都這麼做何況乾隆呢?像清朝時期的中緬戰爭,如果不是人家緬甸入侵到人本土乾隆都不想管。


清緬戰爭持續多年,清朝花費了九百一十一萬兩白銀死了14,000人,才換來緬甸稱臣的結果。

並不是像乾隆的十全武功中自吹的那樣,甚至稱不上勝利。這場戰爭要不是雙方將士都厭戰了,私下裡簽訂停戰條約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而且對於條約結果雙方都是各執一詞,誰也不服誰。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都沒有把緬甸打服,清朝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把緬甸給納入版圖嗎?這是明顯不可能的事情。


清朝不僅沒有把緬甸納入版圖,在晚期的時候還把果敢地區給送了出去。

熟悉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果敢曾經在明清時期的時候是我國的領土,不過在1897年的時候被割讓給了英國。

緬甸撿了個便宜儘管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都沒有控制果敢,不過在近幾年緬甸已經實際控制了果敢地區。


李青蒿


清朝沒有打下緬甸,自然也就不可能將緬甸納入版圖。

18世紀後期,清朝與緬甸因為邊界糾紛發生了戰爭,直到1769年才結束。當時,乾隆皇帝曾四次徵緬,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不過,清朝通過外交、貿易等手段,還是迫使緬甸屈服。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之際,緬甸王孟隕遣使入貢,雙方約定十年一貢。

將緬甸納入清朝的封貢體系內,這已經是清朝所能做到的極致了。畢竟,早自明代起,西南邊陲就一直被緬甸所侵擾,當時未曾解決,現在至少達到了一個穩定的狀態。

另外,清朝還通過這種名義上的封貢關係,獲得了實際性的好處。19世紀的英國駐華外交官莊延齡(E. H. Parker)指出:

清緬戰爭的失利儘管是乾隆皇帝一生中的瑕疵,但其憑藉嫻熟的外交手段,仍然獲得最終勝利(but in the end his diplomatic adroitness prevailed.)。緬甸對清朝的朝貢,使得英國吞併緬甸時,必須顧及這種關係。

這就是曾紀澤、薛福成等人與英國展開中、緬邊界談判的背景,根據乾隆時期達成的封貢關係,爭取部分地權。


HuiNanHistory


大家都知道緬甸毗鄰我國雲南,又是印度洋的出海口。如果南海,東海出海口一旦被封鎖住,那麼我國面臨能源和貿易通道就會被鎖死。可見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就顯的多麼重要。

中國曆朝對南方的戰爭勝少敗多。早期主要是對佔婆,後來的大越各朝,雲南納入版圖後,和緬甸直接接壤,開始和緬甸各國發生戰爭。勝少敗多的原因無非就是自然條件惡劣,補給艱難 ,多山多森林,多河流,多瘴氣,沒法進行大兵團作戰,自然打不過本地人。後來連美國和法國都解決不了神出鬼沒的越共。

緬甸歷史上在東南亞是軍事強國。緬甸與元明清三朝都發生過戰爭。元朝滅亡蒲甘帝國。後來緬甸境內興起的撣族三兄弟擊敗元軍。明朝時期的東籲王朝與明朝交手,得到大片領土。明朝中後期跟緬甸打一樣沒佔到便宜,敗多勝少,其次當時緬甸因為跟英屬東印度比較近,火器普及率非常高,加上叢林本土作戰優勢,清緬之戰後沒多久,英國試圖吞併緬甸,派遣一萬多本土龍蝦兵(戰鬥力如何參考兩千多英法聯軍吊打僧格林沁十幾萬滿蒙騎兵)入侵緬甸,結果大敗而回,死傷殆盡,後期用了很大代價才打了很多年才徹底征服緬甸。

與清朝交手的是雍籍牙王朝。緬甸軍在西方人調教下己進入熱武器時代,火槍大炮打得靠大刀弓弩為武器的清軍找不到北,最後一仗清軍付出慘重的傷亡下才打成平手,緬甸沒吞併大清就算客氣了,這個平手還是聯合泰國人二路夾攻緬甸情況才獲得的,另一戰線上泰國鄭王爺卻大敗緬軍光復泰國,這就是那個十全老人赫赫武功之一。最終的結果都是緬甸稱臣,其實就是中央王朝為了面子,而緬甸無力長期與我國作戰,雙方互相給臺階下。

清軍在撤退時,還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當時清軍為了表示真撤軍的誠意,主動把帶去的戰船燒了。緬軍大概覺得船燒得太可惜,就跟清兵要,說你燒了還不如給我。然後清軍覺得緬甸人不要臉,就加快焚燒的速度,留了一堆木渣子給緬甸人。

緬甸在英國侵佔前,一直都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小國林立,就是現在緬北克欽,佤邦,撣邦,孟邦,實皆,阿拉幹,德林達依,克倫邦,克耶等,都不在緬甸內。 不要忘記我大明朝三宣六慰,整個現在緬甸範圍,包括泰國北部,老撾,越南,都成為我國領土! 元朝時緬甸大部也成為直轄領土。

對海洋認識的缺失幾乎是整個東亞人的集體通病:例一,南宋末代丞相陸秀夫在抗元決戰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不投降,揹著小皇帝率十萬軍民集跳海自盡,我要問為什麼不從海上撤退以圖東山再起!漢人的造船技術可比蒙古人強啊。例二,明朝皇帝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總船數達萬艘,最遠處西達非洲大西洋,南達澳洲,其目的與海洋無關,僅僅是為了尋找前皇帝朱允炆,鄭和船隊也一定路過緬甸的。例三,如果吳三桂有海洋意識,在攻入緬甸迫使緬王交出南明皇后,以吳三桂的實力根本不應將其殺之,反該協助南明皇帝奪取緬甸,進可改退可守,如果清軍傾巢殺來而不敵,也可以退往印度或從海上撤退。


例四,清乾隆朝曾發動過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討緬行動,由滿人阿桂為主帥,在距離緬甸首都曼德勒還有200公里的一個要塞遇阻,久攻不下,最後撒回。這次行功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海洋,只是懲戒,如果是為了海洋,乾隆完全可以分兵直逼首都(劇史料記載,在圍攻要塞時,緬王已做好了投降的準備)。那個時候的緬甸差點統一東南亞了的,雖然我們不算勝利,但導致緬甸把吞併的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吐出來了,最後讓英國人(印度人撿了便宜),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了。

今天或將來有實力條件一樣可以將緬甸納入版圖,緬甸對我國太重要了,有了緬甸就能有效壓制印度擴張,突破美日的O型包圍,還有了印度洋的出海口。


歷史深度揭秘


清緬戰爭頗受詬病,原因無非歷來中原王朝剿滅這類“土司級別”的武裝力量無異於碾死個把螞蟻,不只清代,這是歷代王朝上至皇帝,下至子民的慣性思維,天朝大國嘛。其實這種想法要不得,滿清如果能夠張眼看世界,在這種思維上及時剎住車,也不會造成百年屈辱史。

大明王朝對緬甸的管理

明朝一直不肯承認緬甸的王國地位,只將他做為雲南都司轄下的一個土司管理,在緬甸內亂方面,大明沒少下力氣調解,也有過磕磕碰碰,但是被時任把總強勢出擊,以500人破敵數萬,然後大家就當啥事沒發生,該入貢入貢,該安撫安撫,後來嘉靖大仙上臺,緬甸也迎來了難得的統一,不再需要大明調停,轉為一致對外的態勢,而皇帝對緬甸這種“偏遠山區”也愈發不感興趣,所以就聽之任之放棄管理一拍兩散了。

沒想到的是,缺少了明朝的監督和武力威懾,緬甸在迅速增強國力後,東籲王朝開始襲邊,那時候大明的戰鬥力也呈現滑坡狀態,又有北方戰線拖住後腿,無暇(也沒有能力)顧忌,所以拖拖拉拉的一直打到大明覆滅。

注:大明帝國的羈縻制度始終缺乏一種有效的優化調整,雲緬邊境也好,貴州楊應龍也罷,還包括努爾哈赤,對明朝以夷制夷互殺牽制的政策都非常厭惡,失去了統治基礎,這也是原因之一。

善於“清承明制”的清政府的反思

為什麼要說“善於”呢?清廷對大明的歷史教訓總結的比較好,比如對黨爭的彈壓,對太監的嚴苛管理等等,他們初期也沿用了大明的處理方法,但曾經在雍正帝執政時期卡在了藩屬國的認可問題上。

緬甸政權是個換湯不換藥的政權,少說幾百年來對中原政權都是虛情假意,主要是以利用為主,一旦有其他國家侵犯他的主權,他就會可憐兮兮讓主子出頭,問題是那個年代的交通狀況,大軍的挑費對國家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所以對這種惹禍精還是敬而遠之為好,畢竟中原王朝對藩屬國是有份責任在的。

緬甸雖政權一再更迭,也曾經正式對戰大清,但是他們在自己國家受到威脅的時候,還是想要入貢大清,就像當初“借用”大明一樣,你強的時候我靠你實現安寧,你弱的時候,緬甸就下手狠辣,專照老主子下盤出招,很無恥,狗臉說翻就翻。

借藩屬國的護身符,緬甸避免英國對自己發動戰爭,避免淪亡並被吞併。事實上,大清當時也有能力張開這把保護傘。

就那幾十年間,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因為清緬戰爭避免了被緬甸吞併,緬甸也因為大清藩屬國的身份從英國侵略者手中活了過來。當時大清藩屬國這層身份還挺管用,不但緬甸,就連遠在海外的華人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都借貿易特許這種身份逃出荷蘭人的魔爪,百年內安全無虞,當然,到了後期自己都保不住,遑論他人了。

前期對緬甸的政策比較明智,既寬大隨和又敬而遠之,對緬甸這個國家完全提不起興趣,我不需要你進貢長臉,更不要你那破國土,但你也別佔我便宜。

爭端的開始

本來沿襲大明寧邊政策,相互關係還算問題,但是緬甸政權實在太飄了,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被不斷擴張的軍費逼的,保護費收跨了界,直接向雲南土司下手,邊境百姓苦不堪言,乾隆當時全部注意力放在準噶爾部,不想分神顧忌,也是看看事態發展,如果緬軍只是一時起意搶了就跑的話,也不必大動干戈,如果沒完沒了則另行議計鎮壓策略。

沒想到,搶劫·緬甸是認真的。

因為最早對緬軍的處理並非強力打擊,趕到邊境基本就偃旗息鼓,停止追擊,這讓緬軍變得有恃無恐,反正不會死,而百姓們是沒有能力和自己對抗的,能夠跟自己對抗的兩股勢力,被清廷自己幹掉一支,另一個則孤木難支早已做出無法有效抵抗了。

對緬軍的強硬的轉折點

乾隆誤會了一件事,一直以來的情報都指向財物搶奪,這種行為被誤認為是匪類行為,到了開戰前不久,乾隆帝才明白,邊軍面對的是有組織的軍隊。

四徵緬軍簡述:

劉藻,雲貴總督,對他的處罰是補湖廣巡撫,明顯可以看出是法外開恩,有轉圜餘地,以他的手段和揣摩上意的本事,再受重用不是什麼難事,但是沒過幾天上諭又下,革職,遂自殺。

評:劉藻自責過重,這次失誤源於乾隆,一教諭出身的文人,不知兵事,此次開戰並非剿匪,用人不當,領導責任應該大於劉藻自身責任。

先補巡撫後革職?我覺得這是乾隆帝的思想轉變過程,從情報上的戰陣規模來看,他知道任用一曾經的教育局長去打仗是判斷失誤了,所以法外開恩,還能給個巡撫,等風頭一過,或授實職或調京師都好辦。

但是後來他覺得這個鍋他不能背,康雍乾中,乾隆帝是最任性也最要面子的,雖然某些事做的實在不咋地,但是他還極其愛惜羽毛,所以黑鍋還是甩個劉藻背吧。

戰鬥過程:

追剿緬軍僅僅俘獲5人而已,卻凱歌高奏,以大捷欺君,後綠營緬軍伏擊,僅餘百多人逃回大營,西雙版納盡落敵手。

謊話是怎麼說的呢?自己的下屬愚痴,貽誤戰事,但將士用命,敢打敢拼,終獲大勝。

其實呢?先跑回來100多人,後來陸陸續續的又跑回來400多人,滿共600人,幾乎沒差幾個,根本沒什麼損失,但這也同時證明一點,部隊是一擊即潰根本沒有任何抵抗。

乾隆帝:騎著馬用藤牌?(你傻我傻?)藤牌還能這麼用?

我說:二人都有不智之處。乾隆帝委派一個不懂軍事的人領軍,應該負主要領導責任,皇帝都知道的軍事、武器常識,一個領軍總督卻不知道,被下屬欺騙,竟然還沒發現,你說是誰的責任。

楊應琚,漢八旗,甘陝總督,結果是進京賜死。

又一文人,有些成績,成功消滅了匪徒的據點,但那真是匪徒的據點,並沒有碰到緬軍分毫,情報工作多重要,此時的緬甸把泰國打得不要不要的,清廷根本不知道,至此,清廷還在以為在和匪徒打交道。

眼見前方戰勝,後方朝堂歡欣鼓舞,有的要請朝廷發兵五十萬,大炮千餘,威懾緬甸(乾隆:合著不花你的錢是吧),有的則比較冷靜,覺得招撫即可,無需小題大做,畢竟只是土匪而已。

好大喜功的乾隆帝,此次比較冷靜,他對緬甸的既定政策就是,安邊即可,但是禍端發於楊應琚,誤打誤撞立了軍功的楊應琚,為了個人發展不知滿足,還要將多個土司併入監管,請注意,這種行為屬於“拓土”,而他所講的幾位土司都是緬甸無法放棄的,因為涉及了緬甸的根本利益,所以乾隆帝被楊應琚所騙。

雲南聚集的文武官員,打了勝仗也是歡欣鼓舞,乾隆帝尚在躊躇,他們就貪功主動出擊了,他們的目標就是緬王王廷,緬王孟駁僅僅分兵一萬人(雲南地方官員為免罪,謊稱3萬)對抗清兵14000人,先是清軍先遣隊被團滅,後是大隊人馬被封住去路(可見緬軍的自信)朱侖3000人被大量配備燧發槍,武器遠超清兵的緬軍打得招架不能,火速求援。並不忘上報朝廷,殲敵6000人,其實圍攻的緬軍一共也沒有6000人。

緬軍兩路分兵的消息終於被清軍得知,自己的老巢被掏,還被斷了退路,一時間人人自危,亂了陣腳,又被緬軍擊其半渡,清軍一部僅有幾十人倖存。並在半路再次上報清廷,邊境大捷。

這股緬軍只是臨時拼湊出來的部隊,真正的緬軍主力尚在暹羅死戰,所以自己無法長期作戰的緬軍將領要求講和,但是清兵將官的要求太高,無法達成,無法提供降書順表,稱臣就更別想了。

第二次交鋒,楊應琚終於知道緬軍勢力,大驚之下,主動講和、割讓,但後來因為誤會再次開戰。

楊應琚:斬殺萬人~

乾隆帝:嗯,我怎麼看著打來打去的都在我們邊境線以內呢?你解釋一下,捷報連連怎麼被人打進來了?平定新疆100多場戰鬥,也沒殺得了一萬人吶。

於是派傅恆長子、自己的女婿福靈安前往核實,現實是禁不住查的,真相大白。

拿下緬甸該怎麼管呢?乾隆很犯愁

好突兀,為何在中段加標題?因為乾隆帝的心態變了,這同時也是清緬之戰的轉折點。乾隆一向看不起綠營,敗了他也不奇怪,不心疼,他分析,緬軍不過萬人······大清正規軍二三萬人足以滅之,多花些軍費也就是了,另外通知暹羅堵死緬甸退路······而暹羅已經被滅了······幸虧清緬之戰把只剩一絲氣的暹羅救了回來。

③明瑞,外戚,伊犁將軍,驍勇善戰,但結果卻是自縊身亡。

手握滿兵3000,綠旗8000,貴州兵9000,雲南綠旗5000等,攻擊25000人,直奔緬軍,那時候的滿八旗還未沒落,據緬軍中人說,最怕就是彩甲士兵(八旗),這次一路上是捷報頻傳,但有一個問題,緬甸沒有人會提供清軍的給養,清兵面臨彈盡糧絕只能撤退,緬軍若即若離,不做正面戰鬥,一路上多名將官陣亡,軍士死傷無數,往日彪悍僅數日就已不見。

明瑞重傷逃脫,但自知厄運難逃,所以自縊身亡,打仗猛是夠猛,但是軍需補給被安穩提供慣了,沒有考慮到最基本的行軍條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通過此戰,乾隆已經知曉暹羅和緬甸的具體情況,但礙於面子和中央統治的權威,即便收到無數緬方發來的求和書,也決意再戰。

④真正的優勢兵力集結,傅恆、阿桂出場,可見乾隆的重視程度,不再輕敵,獅子搏兔,問題雙方戰力更像二虎相爭,所謂的兔子是不存在的。

大規模集團式作戰的困難在於:

還是明瑞遇到的問題,補給。雲南全省糧草存量35萬石,而大軍需要糧草42萬石;

四萬士卒,需要馬匹十萬(輜重糧草也需要馬匹);

行軍困難,補給因為路途險峻,攀爬不易,難以轉運。

乾隆下令蒐集相鄰各省,籌集馬匹二萬,騾六千,滿洲兵騎馬,綠營兵步行······

正式行進開始,二千里無人區,無人搭理清兵,而傾盆大雨不期而至,道路泥濘,山高路險,拉送補給的馬匹一旦滑到,直入山下,半點全無。

轉眼八個月過去,在山中,在河道,兩軍交戰無數,但是誰也不能奪取絕對優勢,緬軍不談,自傅恆、阿桂以下,人人厭戰,軍心盡散。

傅恆、阿桂雖然忠心,但是情勢不容樂觀,他們上報乾隆:瘴氣過甚,前線共31000士兵,僅存13000。

雖然有所誇張,但不同以往,當時的情況確實需要誇大一些,否則真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總兵、副將、水師提督,全部死於瘴氣,這仗沒法打了,尤其可怕的是傅恆業已染病,如果統帥身死,那就是天大的麻煩,所有士兵都有可能命喪異鄉。

雙方統帥對戰爭厭煩到什麼程度呢?都不經過君主,直接簽訂合約。於是緬王懲罰統帥頭頂清軍禮物跪了三晝夜,傅恆回京不久就去世,即便不死,估計乾隆也不會懲罰,但對這個結果,乾隆是極其不滿意的,但是沒辦法,小金川又開始不消停了。

總結

緬甸此前經歷了殘酷的內鬥和戰爭,這當然是出於緬甸國家內部資源瓜分勢力的野心,但同時也是外部勢力參與的惡果,他們分別被法國和英國支持,就像兩個博弈者,棋手並不直接火拼,他們只是操控著棋子,冷血的看著棋盤上的棋子血肉橫飛,赤沫飄櫓,沒有同情和憐憫,他們只重視最終的輸贏,以確定自己可以瓜分的利益,對清緬戰爭來說,他們培養了一批鐵血殺手。

①士兵戰鬥素質。百戰之兵,有內戰的常年膠著,有外戰的不斷洗禮,總之,都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有豐富的火器使用經驗。

②精良的火器裝備。比如其中一方,雍藉牙,貢榜王朝締造者,受英國資助,他的軍事實力不但能打敗內戰敵人,還有能力俘虜100多名法國士兵為其效力(曾出現在第四次清緬戰爭戰場),這種軍事情報是清廷無法收集到的,或說他從來不重視。

他們認為外國小族只能生活在他們的羽翼之下,這羽翼既是對小國的保護,也隨時可以用羽翼將其抽飛,而翅膀下的幼崽業已成長為蒼鷹,自己卻還渾然不知,不知道潛在的危險漸漸襲來,這種威脅不是緬甸的強勢和威脅所能比擬的。

③客場尚佔優勢,主場戰鬥地理地勢地形方面的利用,非清軍能及,即便侵入雲南,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的瞭解也遠超清兵。天知道轉了多少個圈子,尤其初期的緬軍總能輕鬆逃脫,而“地主家”的武裝在本土作戰,路徑上的瞭解程度,還不如遠來是“客”的緬軍。

後來的1000公里(路)無人區,清兵損失輜重無數,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不能及時講和,清軍將再次面對彈盡糧絕的困境,外援?想都不用想了。

④指揮得當,聰明的打法。閃轉騰挪讓清兵追擊無望,而戰果卻按自己的既定目標輕鬆達成,緬軍無法和清兵對抗麼,當然不是,比如第一次和第二次清緬戰爭,直懟的話,僅僅幾千人的綠營兵全軍覆沒也不稀奇,但他們卻以最小的犧牲佔到了最大的便宜,不求氣勢之短長,只求現實中利益。

而面對清兵正規軍,緬軍從不戀戰,當然,除了必守的重要據點,追擊的時候若即若離,慢刀剮細肉,溫水煮青蛙,慢慢擴大敵軍傷亡,被追殺則進退有序,不給清兵可乘之機,並未因撤退造成重大傷亡,這很不容易。

⑤後勤。這點無需多說,清兵的後勤補給是無法與本土作戰的緬軍相比的。

反觀這一切,緬軍的優勢,竟然都是清兵的劣勢。

起初綠營低下的戰鬥力,對敵軍一無所知的將官們漫無目的的指揮著一盤散沙式的士兵做著無畏的犧牲,對後來的戰敗乾隆也不以為意,認為綠營戰力很低,並非緬甸強大。後期以為正規軍可以一戰功成,連侵佔後怎麼管理都已經開始考慮,但是偏偏事與願違,士兵死傷無數,連傅恆都未能逃脫死劫,總兵等高級官員也死去多名,可謂代價慘痛。

終於得到教訓的乾隆心態也有一定轉變,勞民傷財不說,損失大員多名,自殺的自殺,賜死的賜死,關鍵是結果還是無法令自己滿意。

但雖然這樣,如果歷史重演,乾隆會學得聰明一點,醒悟的早一點,士卒們死的少一點,但此戰同樣難以避免,不勝不足以威懾諸多藩國,不勝不足以立清廷“國威”,不勝不足以向臣民交代,戰爭本難避免,但打成這幅樣子,實屬不該。


古今通史


乾隆皇帝可謂清朝最能打的皇帝,一生征戰60餘載,建立了十全武功。當然這裡面有吹噓的成分,因為清朝跟緬甸貢榜王朝大戰一場,實際上清朝是戰敗了。不是清朝不想把緬甸納入版圖,而是這個緬甸貢榜王朝也不是什麼善茬子,在中南半島實力比較強,大有稱霸之勢。

當初之所以發生清朝和緬甸戰爭,是因為緬甸貢榜王朝入侵清朝的雲南地區,把乾隆皇帝惹毛了,這才派出大軍攻打緬甸。1765年——1770年,清軍四易主帥,四攻緬甸,四位主帥皆死於緬事,兵員傷亡數萬,耗銀1100萬兩;四次對緬甸的進攻均遭到了失敗。

大清實力強大,為何都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呢?

第一、大清武器比緬甸落後。

在兩軍作戰中,緬甸所持火器明顯比大清先進。乾隆皇帝受“騎射為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八旗軍依賴火器,而不注重騎射技能的訓練,所以未予以重視對火器的研製和購買,這在作戰中吃了大虧。

第二、氣候溼熱、水土不服。

大清兵士多來自北方,尤其以八旗兵為主,不適應緬甸地區的氣候,以至於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

第三、緬甸本土作戰,利用有利地形據守。

清軍勞師遠征,補給是個很大的問題。緬甸依託有利地形,據守不出,結果清軍久攻不下,導致士氣受挫,長期耗下去,對清軍明顯不利。

清緬戰爭持續了7年之久,結果耗到最後對誰都不利,雙方只好妥協。但是實際上緬甸並不臣服大清,因為大清是緬甸的手下敗將,四次攻緬均以失敗而告終。這就是緬甸沒有納入大清版圖的原因,打不贏啊!


銘蘇先生


回答這個題目,需得知曉緬甸歷史的演進及其與中原歷代王朝的關係。緬甸地區的民族形成、國家政權的產生,主要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唐、五代和宋王朝時期,但是由於其間隔著南詔到大理國政權的存在,故並沒有發生直接的交集關係。


當蒙古族的元朝早期的擴張過程中,由於大理政權已經覆滅,蒙古軍曾大規模入侵當時統治緬甸的蒲甘王朝,殘破了大片領地,迫使後者降服納貢,也收撫了緬北、雲南交界地區的眾多小股割據勢力。當之後蒲甘王朝受到撣族三兄弟率領的阿瓦軍隊的威脅時,元朝再次於1301年派軍入侵緬甸,但是在圍攻撣族根據地木連城時,元軍遭到了激烈抵抗,統帥高慶、察罕布哈等又接受了對方的金銀賄賂,遂藉口瘴疫流行而退兵,未能挽救其後蒲甘王朝的滅亡。之後,緬甸地區陷入分裂而殘酷的內戰時期,而元朝也由於自身國力的衰落,不得不撤銷所謂徵緬行省,轉而扶持雲南邊境地區的地方勢力作為屏障,這就是孟養、孟密、木邦等地土司家族的開始。


明王朝鼎立中原後,承認了緬甸阿瓦政權,一力遏制緬北諸土司勢力的壯大和對緬甸政權的企圖,尤其是對自號“平緬宣慰司”的思氏家族進行了武力進剿,極大地削弱了該家族的軍事實力。(當然,到了1527年,孟養思氏後裔思倫發還是尋機攻佔了阿瓦城,立其子思洪發為君,不信佛教的後者,成了緬甸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


明王朝壓制、打擊雲南及緬北諸土司家族的策略,客觀上有利於緬甸新政權——東籲王朝的崛起。然而,在東籲王朝削平群雄、統一緬甸後,卻開始了不斷蠶食雲南南疆各土司家裡領地的過程,由於明王朝邊吏們的無能及中央政府的漠視,大多數土司政權歸附緬甸。到了1581年,東籲王莽應裡派軍大舉入侵雲南,這才使明廷為之震動,先後調集總兵劉綎、鄧子龍等部進入雲南迎戰,到了1584年,緬軍基本被逐出雲南,一些首鼠兩端的土司家族也重新嚮明朝納款求附。明清易代時期,南明永曆帝君臣逃入緬甸避難,遭到東籲王朝的挾制,李定國、白文選等數次入緬求索,皆未能如願,最終被其交付給吳三桂部清軍處決。


清朝建立後,與緬甸東籲王朝的關係比較和睦,邊境衝突事件大為降低。但到了十八世紀中葉,隨著東籲王朝的崩潰,新興的雍籍牙王朝(又名貢榜王朝)四處擴張,於1765年4月兵分兩路入侵雲南,前鋒逼近思茅,雲貴總督劉藻無應對之策,於1766年3月服毒自盡。新任雲貴總督楊應琚統帥兩萬二千清軍反擊緬軍,雖然開始進展順利,但很快就陷入被動,到了1767年3月,緬軍重新攻佔耿馬、孟定,乾隆帝大怒,賜楊應琚自盡。


之後,乾隆帝委派伊犁將軍明瑞為雲貴總督,再調三萬餘軍攻擊緬軍,然兩路進兵的清軍配合不力,導致明瑞一路主力陷入緬軍重圍,1768年2月,突圍無望的明瑞自縊於小孟育樹下。到了1769年,經過充分準備的清軍,在大學士傅恆、阿桂及阿里袞率領下,水陸並進南征緬甸,10月初雙方會戰於蠻莫,緬軍大敗,溺死江中者不下千人。但此後,緬軍固守老官屯,清軍卻屢攻不下,對峙日久,清軍大營中疾病流行,主帥傅恆染病,副將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相繼病故,陷入進退維谷之狀。但緬甸方面與清軍連年作戰,也是不堪重負,在其主帥摩柯梯都羅堅持下,雙方終於談判議和,議定恢復戰前邊境、互不侵犯、互相遣返俘虜等。歷時四年之久的清緬戰爭終於畫上句號。


從歷史上看,緬甸地區的歷代王朝都是東南亞地區的強大政治勢力,在被英國殖民者征服之前,緬甸地區的政權從來沒有被外族納入過版圖,尤其是清緬戰爭時期,緬甸雍籍牙王朝的軍隊擁有大量當時購自西方的槍炮,在武器裝備上已優於清軍。在其後的1784年雍籍牙國王孟雲對阿拉幹王國的遠征中,兩萬七千人的緬甸遠征軍中竟然攜帶的火炮多達八百門,一舉結束了阿拉乾地區擁有獨立政權的歷史。這樣強大的國家,已不是乾隆帝時期的清朝所可以征服的了。


雍籍牙王朝開創者雍籍牙塑像


清緬戰爭示意圖之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