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征得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特允,本头条号即日起转发马腾驰先生佳作,今天刊发第一百三十七篇,先生一篇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欢迎文友们欣赏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本文作者与文学教育家白描先生在一起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手书


白 描 先 生 回 故 乡(散文)

•马腾驰


著名作家白描先生,从北京回故乡泾阳已一个星期了。在陕西,他有那么多好朋旧友与学生,他给谁也没有言说,大家谁也不知道他回来了。任何时候,先生总是怕打扰人,怕麻烦人。

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作家、学者、文学教育家与玉文化专家。早年,32岁的他出任号称“小人民文学”的《延河》文学杂志主编,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学杂志主编。在任期间,他编发了许多高质量的稿件,为陕西扶持与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作家。后来先生调往北京工作,之后,出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全国许多著名作家,都是先生的学生。

先生出版有《苍凉青春》《人兽》《恩怨》《荒原情链》《陕北:北京知青情爱录》《秘境》《天下第一渠》等长篇小说与长篇纪实文学。出版有《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狗·石头》《作家素质论》等散文集与文学论著。曾担任多部电视剧编剧与电视专题片总撰稿。文学作品曾荣获全国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艺奖等全国和地方刊物奖。他还主编或参与编辑1000余万字的图书作品。

先生是真正的名家,他同当代诸多泾阳籍的全国名人一起,组成了光彩夺目,群星灿烂的泾阳名人大星系。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张张亮丽的名片,都是泾阳的骄傲,是陕西的骄傲。

不管走得多么远,白描先生任何时候都心系故乡。2017年4月,受泾阳县委、县政府邀请,先生从北京返回泾阳,开始收集、采访、整理有关郑国渠的资料。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寻访溯源,采访上百位人士,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完成了40余万字,反映郑国渠前世今生的长篇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文学教育家白描先生情系故乡倾情力作《天下第一渠》

先生以一个文化守望者、践行者、传承者与开拓者的姿态,一部《天下第一渠》,他把对家乡的挚爱与情思倾注于笔尖。他以宏阔远大的眼光,以详实的史料,以个人对郑国渠的独特审视,向世人讲述了这条大渠两千多年的故事,解读出其在人类文明进程,在文化与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巨大价值。

《天下第一渠》出版发行后,引起强烈持久地反响,极大地提高了郑国渠,提高了泾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先生的《天下第一渠》,为泾阳,为陕西,树立起一座包含有诸多史料价值与丰厚人文精神的大渠文化丰碑。

之后,先生向县上提出建议,在郑国渠风景区打造全国最大的、独一无二的十里摩崖石刻书法长廊文化工程。先生以其个人影响力与号召力,组织邀请了全国30多位文化大家与书法名家,参加了2018年郑国渠风景区文化采风活动。采风的文化大家与书法名家到泾阳,作为一大新闻,从中央到地方,多家媒体持续跟踪报道,提高了泾阳的知名度,扩大了泾阳的影响力。

采风的各位名家,留下了珍贵的诗词歌赋与墨宝,还有全国的很多名人也纷纷寄赠作品,给泾阳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西咸新区的实施推进,使泾阳的行政管辖区域有了新的划分。泾阳,目前正处在一个重新确定发展思路,重新调整产业布局,重新设计目标愿景,重新整合可支配资源和可支配力量的转型时期。

在这个关键时期,先生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他说,这个特殊时期可能会有暂时的困难,甚至会产生迷茫,我也看到泾阳的各级领导在努力,泾阳的人民在努力,作为一个在外工作的泾阳人,在这个关头,我很想为家乡出一把力。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文学教育家白描先生在郑国渠遗址

先生又说:泾阳重新调整发展思路的很多想法,我是赞同与认可的,甚至可以说与我的想法很是契合,比如利用泾阳文化资源优势,打文化牌,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发展全境旅游,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自己能出上力,故而,就积极配合县上,搞了郑国渠旅游文化采风活动。

先生是玉石方面的专家,如何开发、如何推出具有优异品质的泾河奇石,也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说,泾阳蕴藏有品质很好的泾河奇石,从专业角度深度挖掘其文化与收藏价值,并予以大力宣传推介,在此基础上升级开发,打造玉文化空间,这是一个市场潜力很大的产业,会为拉动泾阳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

作为一个名人,白描先生不因名重就高高在上,不因名重就忘记家乡。他永远是故乡泾阳的儿子,他对这方养育过他的土地,任何时候都充满着深情厚意,拳拳赤子之心,日月可鉴矣。

先生挚爱着,牵挂着他的故乡,故乡的人,啥时候都没有忘记他,都惦记关心着他。他不管啥时回到故乡,故乡人,都以欣喜的笑脸与一片真诚之心欢迎游子归来。

先生这次回泾阳,最早,只有县上相关的几个人知道,他是为县上的一个项目回来的。先生叮咛相关的几个人,不要告诉其他人自己回来的消息。他说,不要给人添麻烦,大家都忙,都各有各的事。但是,他回泾阳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

《咸阳日报》社高彦民总编得知先生回来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告诉了我,他也是一个心系故乡,重情重义,被先生高度认可了的一位文化人。

去年先生《天下第一渠》首发仪式后,再没见过先生,从高总编处得知先生回来啦,这是大喜事呀,一定要去拜望先生的!

11月10日,初冬难得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早,我们就从咸阳出发,赶往泾阳去拜访看望先生。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文学教育家白描先生在考察

到了泾阳宾馆,我打电话给先生,电话接通,我问先生住在哪个房间。电话那边的先生先是一愣,问我人在哪儿,我说,就在宾馆的院子里。先生给我说了房间号,接着说:“哎呀,腾驰也来了,惊动了这么多的人,快上来,快上来!”跨进宾馆大厅,正好碰见高彦民总编,我俩刚一到先生住的楼层,先生已让人在楼层电梯口来接我们。

进先生房间,沙发,凳子上,还有床边坐满了人。先生起身,热情地打招呼,握手时,给旁边的人介绍着我们,他又把房间的其他人介绍给我们。

先生任何时候都是那么平易近人,都是那么平和可亲,跟人交往,他从来不会居高临下,从来不会拿架子。和先生在一起,如沐春风,觉得他才是真正的先生,不像有些没有多大学问,没有多大成绩的人,谱却摆得大的不行,让人不但不认可他们反倒对他们有了不同的看法。

跟先生相识交往,会让人明白,越是大名人,越是学问高深的人越似常人,越是谦逊低调,让人不由得要崇敬了他们。跟先生相识这些年,每次见先生,都是一次向先生学习的过程并生出许多的喜悦与感动来。

先生拿出香烟,给抽烟的人散着,说:“你看看,来了这么多的人,今天是周日,是休息的时间,大家远远地跑来看我,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先生话刚说完,马上就有人接先生的话:“白老师回来了,能见白老师,是很荣幸的事!”又有人说:“白老师回来一个礼拜了,我们才知道消息,今早,就早早过来看您!“先生说:“县上有个项目要我回来,回来,也没给其他的人说,都忙,怕给大家添麻烦!”

一屋子的人和先生说着话。有人说着读《天下第一渠》的感想,说着这部书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力。有人和先生说着泾阳的这事那事。先生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话,不时插上一句两句话。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涛涛泾河边浓浓家乡情

坐在一旁的我,听先生和大家说话。过了一会儿,先生把话题转到了我的写作上,他说,腾驰的散文写作有生活,写得很好。很多人,出去旅游,浮光掠影地转了一圈,回来就大写一通,那样的应景文章,你说能看不?先生在那么多人面前夸奖我,我不由脸红,不好意思起来。

先生一直是我敬重的老师。年轻时,爱好文学写作的我,就经常读先生的作品,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寻找自己创作的路径。中间耽误了许多年,当我重新拿起笔,一篇篇稚嫩的散文写出来后,先生以一个师长对学生的爱护与扶持之情,发来信息鼓励我,支持我,我从内心里充满了对先生的感激之情。

到了午饭时间,先生和大家一起去吃饭。饭前,我从手机里调出我即将出版的散文集《背馍记》的封面,让先生看。封底上,准备把先生鼓励我的话印上去,那是先生通过手机发给我的,话是这样说的:“腾驰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写就,饱和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读来格外动人。”“腾驰是近年来陕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的乡土题材书写,让一个时代的中国记忆复活,这样的作品是会传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

先生接过我递过去的手机,说:“我不知道你用的那些话,先让我看看,如果不行,我另写!”他把书的封面设计点开,细心看完文字,“我刚看了,好着呢,就用这两段话!”

和先生同为泾阳人的陈喜林先生,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与收藏家。关于修建泾阳名人馆与博物馆,他有很多的想法。他拿出了他的书稿,其中有他收藏的一块珍贵玉石的照片,让先生看。先生认真地看着照片,根据照片,他讲了那块玉应该是一块什么玉,应该是哪个朝代用过的东西。末了,先生说:“这只是我从照片上看到的,要准确地判定,还得看原物!”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平易近人的白描先生回到家乡文朋故交热情相聚

菜上来了,先生让招呼大家吃饭的泾阳作家李胜灵女士先讲话。他给大家介绍,李胜灵是鲁院第36届学生,为他创作《天下第一渠》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对她表示真心地感谢。随后,李胜灵讲话,她说,热烈欢迎白老师回故乡,对先生长期以来关注故乡,支持故乡发展的真挚之情表示感谢。对从先生身上学到的怎么样做人,怎么样作文,表示谢意。一段讲话,句句是真心话,句句打动人心。

完后,先生讲话,他对大家专门来看望他表示感谢。他说,每次回故乡,每次见到这么多新老朋友,都让他高兴,都让他激动。回到家乡,看到所有的人,看到一山一水都是亲切的,都是让我难以忘记的。他祝在坐的各位和家人幸福快乐。先生的谦逊,先生真情实在的话,让在坐的每一个人心里暖暖的,对先生更多了一份尊崇与敬仰。

饭桌上,和先生熟悉的,还有刚认识的,争相和先生合影留念。先生站在那里,笑着,和每一个人合影。每与谁合影,他都要说上两句话。可以看出来,先生回到故乡是自在的,快活的,是高兴的。

下午,先生还要去郑国渠风景区他的工作室,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匆匆吃完饭,先生和大家在饭店大厅集体合影留念,一一握过手后,大家送他登车离开。

先生每次回来,都有许多的事要做,每天,许多的事安排得满满的的。先生是忙碌而不知道了疲倦的,因为他回到了故乡,是故乡,给了他精神与力量。


2019年11月21日于驰风轩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乡》作者:马腾驰

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近影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多版本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窝窝》《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打铁花》获2019年1月21日《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即将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

https://mp.weixin.qq.com/s/LOa-XIOXHgaWxSky7XwUmw《驰风轩文化tch》2019年11月21日首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