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前半生戎馬倥傯 後半生解甲歸田

尉遲恭本名尉遲敬德,是唐朝著名將領。尉遲敬德最初跟隨劉武周起兵反隋,擔任偏將。而後投降李世民,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屢立戰功。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跟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李元吉,後論功行賞,尉遲敬德被定為頭等。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被繪製成肖像陳列在凌煙閣中,尉遲敬德位列第七名。

尉遲恭:前半生戎馬倥傯 後半生解甲歸田

尉遲敬德,即尉遲恭,山西朔縣人,起家於河中。隋大業年末到唐貞觀年初,天下大亂,盜賊蜂起,數得過來的各路諸侯,數不過來的瓦崗好漢,無不各霸一方,自立為王。據錢穆《國史大綱》稱:“群雄紛起者至百三十餘人,擁眾十五萬以上者,多至五十餘,民間殘破已極。”

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討伐劉武周,兩軍戰於柏壁。劉武周部金剛大敗,遂率餘部投奔突厥。尉遲恭看不起這位老上級巴結討好胡人,未隨之而去,固守介休,收拾殘部,按兵不動。尉遲恭並非一般行伍出身般只知打殺,他一有政治頭腦,擅長分析形勢;二有戰略眼光,懂得何去何從。可舉目天下,豪傑蜂起,到底哪一路是明日的“希望之星”呢?看來看去,尉遲恭認準了秦王李世民,遂投奔而去。

後來,李世民在一次打獵中,恰遇王世充的一彪兵馬,亦虧了尉遲敬德出手相助,才得以衝出重圍。這一次救主行為,既報了知遇之恩,也使秦王部下相信了尉遲的忠誠。在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從某種程度上說,尉遲敬德更是起了推進器的作用。殺弟逼父,對李世民來說是痛苦的決定,考慮實力,考慮輿論,考慮親情,猶豫遲疑,下不了決心。

尉遲恭:前半生戎馬倥傯 後半生解甲歸田

這時,尉遲敬德進言道:“人情畏死,眾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雖存仁愛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計,失人臣臨難不避之節,乏先賢大義滅親之事,非所聞也。”如果說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第一主角的話,那麼尉遲恭則是名符其實的第一配角。

這場大唐帝國接班人的爭奪戰可謂驚心動魄。在李世民與李元吉激烈搏殺的危急存亡關頭,尾隨秦王的尉遲恭,在至少十米開外處,拈弓搭箭,李元吉應聲倒地。之前進宮的李建成,則被埋伏在玄武門的李世民擊斃。在海子裡遊船上的老爺子李淵,正與群臣商討如何解決這三兄弟的尖銳矛盾而不得其法之時,沒想到李世民下此毒手。

更重要的,是這場政變使得唐高祖李淵乖乖讓位:“時帝泛舟海池,王命敬德往侍,不解甲趨行在側。帝驚曰:‘今日之亂為誰?爾來何邪?’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不安,遣臣宿衛。’”李淵知道,這個殺紅了眼的尉遲恭,必是這次政變的武裝力量總指揮,無奈之下,也只好接受既成事實,退作太上皇。李世民從此登上大位,開始他的貞觀之治。

尉遲恭:前半生戎馬倥傯 後半生解甲歸田

《新唐書》載:“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定功臣封戶,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戶千三百。”尉遲恭這位為李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獲得了極其尊崇的地位。然而,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功臣通常是不大好當的:第一,功高震主,皇帝早晚要排除掉你;第二,居功自傲,皇帝不會永遠庇護你;第三,輝煌不再,皇帝未必總是需要你;第四,老本吃光,到時就別怪聖上不念舊情了。

尉遲敬德同樣逃脫不了這樣的“潛規則”。“好訐直,負其功,每見無忌、玄齡、如晦等短長,必面折廷辯,由是與執政不平。三年,出為襄州都督”,他與歷代居功自傲的臣下一樣,把誰都不放在眼裡。貞觀六年,李世民在出生地舉行宴會,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豪情滿懷。宴會上,尉遲恭對“次序”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滿:“汝有何功?合坐我上!”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過來勸解了幾句,“敬德勃然,拳毆道宗目”,結果道宗的一隻眼睛險些被打瞎。事情鬧大了,李世民很不高興,宴會在不愉快的氣氛中提前結束了。

尉遲恭:前半生戎馬倥傯 後半生解甲歸田

但李世民到底有修養,對尉遲敬德的處理,與劉邦和朱元璋不同。他採取冷處理的辦法,以淮陰侯韓信的例子曉喻道:“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謹飭,無貽後悔也。”

貞觀十三年兩人又有一次談話。李世民問:“有人說你造反,是怎麼回事?”尉遲恭聽了憋了一肚子氣:“說為臣要造反是真的!當年臣跟隨陛下征伐四方,僥倖不死,才有今天。如今天下安定,卻懷疑我要造反?”說著,還解開衣裳露出一道道傷疤。李世民聽後也感動起來:“我不懷疑你,才和你說這事,你還有什麼想不開的?”

皇帝一句貌似漫不經心的玩笑,卻如同一記重錘,砸在尉遲恭心中。此後這位老兄像變了一個人,“篤信仙方,飛鍊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有如此“明智”的皇帝,才會有如此“順達”的臣下。他明白得不容易,但終於還是明白了。公元658年,尉遲恭老病而死,終年74歲。

尉遲恭:前半生戎馬倥傯 後半生解甲歸田

尉遲恭為何能成為李世民的第一武將?

從軍功方面來看的話,尉遲恭的軍功並沒有脫穎而出。在一統天下之前,尉遲恭主要是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立下的戰功和秦王府的其他將領差不多。由於尉遲恭投奔李世民的時間晚,總的功勞反而沒有其他將領多。唐朝一統天下之後,尉遲恭曾經擊敗過突厥的入侵,斬殺了一千多人。從斬首的人數來看,這一戰的規模不會太大,同李靖掃平突厥的功勞絲毫不能相提並論。

突厥退兵之後,尉遲恭就沒有再單獨領兵出征,在穩定邊疆上的功勞遠不如李靖。既然尉遲恭的軍功不是最多的,那麼李世民抬高尉遲恭的地位,肯定是因為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因為尉遲恭曾經兩救李世民,一些人認為李世民抬高尉遲恭,是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

尉遲恭第一次救李世民是在洛陽之戰時期,當時尉遲恭剛剛投奔李世民不久,很多人都不信任他。就在大家都以為尉遲恭終將叛變的時候,李世民在打獵期間遭到了王世充的襲擊,王世充的女婿單雄信拿著長矛追殺李世民,尉遲恭衝出來救了李世民,又擊潰了王世充的軍隊,證明了自己的忠誠。這一次交戰之後,李世民每一次出征都喜歡帶著尉遲恭,把他的地位提升到和老將們一樣。

尉遲恭第二次救李世民是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在追殺李元吉的時候從馬上跌下來,被李元吉奪走了弓箭。李元吉想要用弓箭勒死李世民,危急關頭尉遲恭再一次挺身而出,擊殺了李元吉,救下了李世民的性命。一次救駕就足夠讓尉遲恭一輩子受重用了,更何況他前後兩次救駕,李世民將尉遲恭放在第一武將的位置上,也是人之常情。救駕是尉遲恭能夠後來居上的重要原因,不過尉遲恭的地位高不僅因為救駕,他在玄武門之變時期堅定地態度,也決定了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玄武門之變爆發之前,李淵對李世民進行了一系列的打擊。為了明哲保身,很多李世民的老將都選擇了中立的態度,像秦瓊和李孝恭都保持了中立態度,只有尉遲恭、程咬金、侯君集是李世民最堅定的死黨。這三個人在後來都被李世民厚待,侯君集造反失敗,李世民哭著送別他。程咬金功勞並不多,卻排在了秦瓊的前面。尉遲恭作為玄武門之變最積極的參與者,肯定會受到李世民的厚待。

尉遲恭能夠高居李世民的第一武將,是這幾點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尉遲恭本身就有軍功,又兩次救下李世民,還是李世民發動政變的積極策劃者,這些功勞綜合在一起,是其他將領無法比擬。

尉遲恭:前半生戎馬倥傯 後半生解甲歸田

但這種在強大壓力下的明白,無論對施壓者還是對被壓者來說,是很難達到兩廂滿意,臻於圓滿的地步的。因為只要是壓力,不管大和小、輕與重,對被壓者來說,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因此,施壓的一方,要考慮如何使壓力處於一種臨界狀態,既不至於被壓者承受不住而崩潰,又不至於壓力不夠而不起作用;被壓的一方,也需要在可接受的程度下,釋放自我能量,消解反作用力。

這一點,施壓者李世民只是想要被壓者懂得,並不是要他的命,要命要比施壓容易得多。被壓者尉遲恭也終於明白,功臣如工具,用的時候是功臣,不用的時候就不是功臣。沒有一個永遠用得著的功臣,也沒有一個永遠離不開功臣的皇帝。參透了這一點,尉遲敬德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清醒頭腦和戰略眼光,極具政治智慧和存身韜養的軍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