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陰肝經

經絡循行

《內經》原文: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足厥陰肝經

白話文: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大敦穴),沿足背內側向上,經過內踝前1寸處(中封穴),上行小腿內側(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至內踝上8寸處交出於足太陰脾經的後面,至膝內側(曲泉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環繞過生殖器,至小腹,夾胃兩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佈於脅肋部,沿喉嚨之後,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向上經前額到達巔頂與督脈交會。

分支

目系分支:從目系走向面頰的深層,下行環繞口唇之內。

肝部分支:從肝分出,穿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經絡異常變動致症: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貴)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幹,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狐疝,遺溺,閉癃。

足厥陰肝經

本經腧穴主治肝膽病症、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眼科疾病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如:胸脅痛、少腹痛、疝氣、遺尿、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頭痛目眩,下肢痺痛等症。

經絡流注及穴位養生:

凌晨1:00~3:00【肝經,愉快入眠佳】

足厥陰肝經

《丑時》血氣流注於肝,稱為「足厥陰肝經」,本經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且由於肝膽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休息才能使血迴流滋養肝,否則就不利肝臟排毒功能。肝經具有調節全身的血液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致氣血不暢。

大敦穴

【定位】:在足(足母mu)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調肝腎,熄風寧神。

【主治】:①疝氣。②遺尿。③崩漏,陰挺,經閉。④癲癇。

行間穴

【定位】:在足背,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調理肝腎,清熱熄風。

【主治】:①目赤腫痛,青盲。②失眠,癲癇。③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④小便不利,尿痛。

太沖穴


【定位】:在足背,當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作用】:疏肝利膽,熄風寧神,通經活絡。

【主治】:①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眼歪斜。②鬱證,脅痛,腹脹,呃逆。③下肢痿痺,行路困難。④月經不調,崩漏,疝氣,遺尿。⑤癲癇,小兒驚風。

足厥陰肝經


章門經穴

【定位】:在側腹部,當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方

【作用】:疏肝健脾,化積消滯。

【主治】:①腹脹,洩瀉。②脅痛,痞塊。

期門經穴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作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①鬱證。②胸肋脹痛。③腹脹,呃逆,吞酸。

足厥陰肝經

刮痧肝經:沿肝經體表循行路線,小腿部肝經一般自踝關節向上刮至膝關節內側,大腿部可以自上向下刮痧,一般以輕出痧為宜。

經絡拍打:可沿肝經雙下肢路線輕拍,可達到疏洩肝膽氣機,調節情志等功能。

如有其他問題可在評論區提問或私信給我,我會盡快回答您的問題。

以上論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或不同意見之處請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