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為什麼從“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

《資治通鑑》為什麼從“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

《資治通鑑》一書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還有不少人也看過這本書,那麼大家思考過司馬光為什麼會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呢?

《資治通鑑》開篇就有司馬光說的一段話“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臣聽說天子的職事沒有比尊崇禮制更重要的,尊崇禮制沒有比守分更重要的,守分沒有比正名更重要的。什麼叫禮?就是國家的紀律綱常。什麼叫分?就是君臣的名分。什麼叫名?就是公、侯、卿、大夫的名位。

這段話可以看出司馬光認為君臣的名位是特別重要的,但是在威烈王二十三年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冊封三晉。

司馬光認為雖然當時三晉勢力強大,周王室已經微弱,但是三晉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立為諸侯,一旦他們自立為諸侯,肯定會有其他諸侯去討伐他們,但是周威烈王卻冊封他們為諸侯,這樣就是秉承了天子之名,那麼再去討伐他們也是師出無名。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也說了這事帶來的影響“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禮制被破壞以後,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效仿,大國吞併小國,百姓開始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此事件開始,正式承認諸侯,也是中國成為封建社會的開端。所以司馬光認為這是影響了中華歷史的第一大事件,顧以此來開篇。

《資治通鑑》為什麼從“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