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鐵蹄踏遍整個歐亞戰無不勝,為何兩次敗給日本?

看鑑地理


咱們讀歷史要集中注意力,不然一不留神就被繞進去。我們歷史書上、野史演義裡有很多語言陷阱,大家要留神:

清軍不等於八旗兵,元軍不等於蒙古兵,金軍不等於女真兵,遼軍不等於契丹兵,後唐軍不等於沙陀兵......

就像現在網上總有人喊萬惡的滿清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血債累累。但你仔細看看,他們這幫玩意也挺嚴謹,都在這玩語言遊戲,這些人都說“清軍”屠殺了多少多少人,但他們絕對不說是八旗軍殺了多少人。因為稍微有點常識就會知道,製造屠殺的,是李成棟為首的明朝的降兵部隊。

清朝初年,在前方打江山的是李成棟、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這些人。製造屠殺的也都是這些人。這些人屬於“清軍”是確鑿無疑的,肯定不是八旗軍。但是網上的段子手,拿傻子刷流量的,就在這裝糊塗,天天的“清軍”多殘暴多血腥,然後偷換概念,把清軍換成八旗軍,再推理出少數民族多野蠻,欠了大漢民族多少血債......一天到晚的騙傻子,拉仇恨,刷流量掙錢。

完顏阿骨打時期,女真族崛起,最強盛的時候也就“女真兵過萬”,那時候的“金兵”就是一萬多人,橫掃中國北部。但後來到了蒙古崛起,金兵有多少人?幾十萬。這是女真族繁衍出來的後代嗎?不是。這時候的金兵,中原漢人是佔了主體。

遼軍也是一樣,契丹人也是少數民族,但遼國大軍也是幾十萬,這裡面北方的漢人還是佔大多數。飛虎子李克用的沙陀兵通常就幾百人,騎兵特種部隊。到他兒子的時代,後唐軍也是幾萬,十幾萬,接納了漢軍。

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崛起,部隊在1萬人,2萬人的時期,那是他本民族的人。超過5萬,就是吸收了周邊的其他民族。超過8萬,10萬,想都不要想,漢軍肯定是大多數。

征討日本的元朝部隊,跟橫掃歐亞的蒙古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元軍,是一支多民族聯軍。

征討日本時,元朝的皇帝是忽必烈。這時候蒙古帝國就已經分裂了,忽必烈領導的大元只是蒙古帝國的一支。他手裡的純蒙古部隊,也就是蒙古人的四分之一唄。這是他的家底,命根子,是留在身邊看家的。

忽必烈手下有一部分色目人,就是西域人,數量不多。

他最核心的部隊是北方的契丹、女真和漢人。但這些人被統稱為漢人。後來,契丹人以及留在中原的女真人也的確是跟漢人融為了一體。留在塞外,或者是元朝時,跑回塞外的女真人才在幾百年後再次崛起。

北方漢人,著名代表就是張弘範,這些人是元軍的主體。最後,是南宋滅亡,收編過來的南軍。南軍的數量也不少,10幾萬。

元軍的另外一部分組成是:高麗。高麗在歸順元朝以後,忽必烈把女兒嫁給了高麗國王。高麗國王是大元皇帝的女婿,說實話,這是高麗國王歷史地位最高的時代。所以高麗國王對老丈人也是感恩戴德。忽必烈要打仗,高麗是鼎力支持。反正打仗死的都是老百姓,只要大元皇帝高興,他高麗國王的日子就差不了。

高麗緊鄰日本,它的造船技術當時還很好,所以,忽必烈征討日本,高麗是很重要的一環。

雖然忽必烈的部隊的的確確的叫“元軍”,但成分非常複雜。這裡面佔最大部的是南軍,十幾萬。然後有漢軍10萬。高麗軍5萬。蒙古軍4萬5。而且這只是大體的分,咱們上面說了,漢軍就包括漢人、女真人和契丹人。那個蒙古軍也是雜牌,是色目人和蒙古人組成的,然後色目人本身也是來自西域各個部族,蒙古人也是各個部族。

元朝這樣的一支聯軍,戰鬥力跟成吉思汗時期的“純”蒙古騎兵是絕對不能比的。

有不少人說忽必烈征討日本是故意輸,就是想讓南軍和高麗軍都死掉。這恐怕是不可能的。理由只有一個:“丟人”。當皇帝你也得要政績呀,對不對?打了勝仗,征服了新的領地,是皇帝的榮耀。輸了,不但是恥辱,關鍵這是要寫進史書的。開戰打輸了,丟人現眼,被記載到歷史裡,讓後代幾千年的人嘲笑,忽必烈能故意幹這賠本買賣嗎?真想消耗掉南軍,解除威脅,直接派漢軍上不就完事了。

這樣一支軍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忽必烈幾百年前的苻堅在淝水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像打頭陣的高麗、南軍,本身戰鬥力就不強,然後也談不上戰鬥意志,壓根也不想打。忽必烈在主觀上可能沒故意的讓這些人去送死,但執行起來還是有這個效果的。

我覺得忽必烈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下手早了。他手下的部隊乃至於老百姓,還沒有“融合”,沒有已經成為一家、一國人的感情。打仗不會團結,也不會賣命。打起來,也只能是推諉,磨蹭,混日子......

要是換成鐵木真的部隊,哲別帶2萬人、者勒蔑帶2萬人,在日本登陸,估計也就打下來了......

攻打日本的不是蒙古大軍,而是中國的多民族聯軍。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為中國的皇帝叫天子,站在法理角度,中原的漢人以及周邊的民族都是“天下”的人民,都在天子的管轄範圍內。中國的軍隊從古至今,絕大多數的時候也都是多民族部隊。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金、契丹、元、清......即便是明朝,大明朝成祖朱棣也是靠著蒙古朵顏三衛的騎兵打下的江山,最後也是蒙古將軍滿桂崇禎年在北京城外跟八旗軍浴血奮戰,直到犧牲。

曹操、劉備,以及當時的其他諸侯,手裡也都有少數民族部隊。

兩漢,邊境有少數民族的部隊在執勤。秦,你可以查到義渠。戰國時期的趙國國君,母親就是戎族......


銳度何老師


蒙古軍曾經橫掃亞歐大陸,西征之路戰無不勝,最後忽必烈吞金滅宋,建立大元王朝。建立大元王朝之後,蒙古軍的下一個目標便是隔著海峽的日本。然而,卻兩次敗給羸弱的日本。


忽必烈建國之後,幾次派出使臣出使日本,前幾次都沒能到日本,到日本的蒙古使臣,遭到了日本人的野蠻對待,而且扣押了朝鮮嚮導。大怒的忽必烈派出一萬五千士兵遠征日本,其中多數都是歸附的漢軍和朝鮮軍。在北九州登陸的元軍大獲全勝,十萬日軍全線潰敗。追擊日軍途中,元軍將領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暫停追擊,準備休整。當天北九州刮颱風,日軍戰戰兢兢的等了一晚上,第二天發現,元軍的船全不見了。元軍一萬三千多人死於颱風之中,蒙古軍第一次遠征就此失敗。



第二次,忽必烈派出十五萬大軍再度遠征日本,其中十萬江南軍,五萬東路軍。五萬東路軍率先登陸,然而分散的元軍受到了日軍節節抗擊,同時又有了各種傳染病流行軍中。在海上徘徊的元軍再次遇到了颱風,豆腐渣一樣的戰船再次摧垮了元軍,元軍再次失敗。


元軍軍隊主要由漢人朝鮮人和少量蒙古人組成,水戰是蒙古人短板,幾乎就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歸附的漢軍同樣作戰能力有限,加之颱風以及豆腐渣工程出產的戰艦,元軍的非戰鬥減員遠遠高出作戰死亡的士兵。失敗,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蒙古不可能把最精銳的騎兵派去打海戰吧。


軍武文齋


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史稱“元日戰爭”,日本分別稱為“蒙寇”、“蒙古襲來”。

元日戰爭產生原因和結果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颳起“大蒙古國”旋風,1227年攻滅西夏,1234年攻滅金朝,1271年在把南宋打得奄奄一息時,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威服四方。可是,孤懸海外的日本不買賬,數次驅逐元朝派出的“招降”使,忽必烈怒不可遏。

1274年,忽必烈發起對日第一次東征。元朝派出2萬大軍從朝鮮進攻日本,日本人誓死保衛家園,與侵略者展開貼身肉搏,使一萬蒙古騎兵的快馬弓箭失去效能,另一萬高麗兵潰不成軍。元軍寡不敵眾,被迫從海上撤退。這時,颱風現身海上,將1.3萬元軍捲入海底。

後來忽必烈繼續向日本派出“招降”使者,日本已底氣十足,通通殺之。

1279年,元朝在“崖山之戰”滅了南宋,忽必烈騰出手來要再次收拾日本。

1281年,忽必烈發起對日本第二次東征。元朝動用4500只戰船,載著4.5萬蒙軍,10萬漢軍,五萬多高麗兵軍,從朝鮮和中國江浙沿海出發,分南北兩路再次東征日本。

日軍憑藉在九州島北部沿線各個可能登陸地點構築的防禦工事,與元軍廝殺一月有餘。在僵持中,颱風再次現身海上,將元軍艦隊捲入海底,元軍斷了後勤後路而崩潰,不是被淹,就是被殺,只有3萬人逃回,而3萬增援元軍則在半路折返。

“蒙古襲來”,日本為什麼獲勝?

習慣認為颱風打敗了忽必烈,這種說法有些片面。

第一,日本殊死抵抗是關鍵。蒙古大軍橫掃亞歐搶劫、強姦、屠殺、焚暴行已提醒日本人,抵抗還可能求生,不抵抗只有死。日本人同仇敵愾,爆發出驚人戰鬥力,且不是單純抵抗,還要拼死反攻,讓元軍登陸一個月(第二次東征)也未能橫掃日本。

第二,東征蒙古軍數量不足。且還不善海戰,日本也不具備亞歐稀樹丘陵平原有利騎兵作戰的環境,蒙古軍優勢不再。僕從軍消極且戰力本身有限,無法給蒙古軍形成有力助攻。蒙軍無法一鼓作氣打垮日本。

第三,惡劣氣象條件懲罰了忽必烈的東征軍。第一次颱風加重了元軍損失,第二次颱風給元軍以毀滅性重創。忽必烈“天時地利人和”全沒攤上。

日本取得對“蒙古來襲”的全勝,打贏了反侵略戰爭,教訓和遏制了不可一世的蒙古統治者。在民族自信心膨脹的同時。也滋生驕傲自大心理,同時迷信“神風”護佑日本不滅,日本可以目空一切,肆意妄為。

“神風”迷信,誘使日本在664年後遭到滅頂之災,這是後話。


諶人


十三世紀上半葉蒙古書寫了世界歷史上的奇蹟,從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就建立了橫跨歐亞,國土面積三千餘萬平方公里的蒙古帝國。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尤其是三次西征,給歐洲人帶去了“上帝之鞭”,但是蒙古人並非是不可戰勝的,一向給人以羸弱感覺的南宋就頑強的抵禦了蒙古人半個世紀,還搭上了蒙哥汗的性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在此之前蒙古已經對位於朝鮮半島的高麗發動了數次戰爭,終於在建立“大元”兩年後徹底征服朝鮮,此時的忽必烈已經不滿足蒙古騎兵在陸地上馳騁,忽必烈先後數次派人前往日本,希望日本能夠識趣一點兒主動歸附蒙古。

或許是日本人自恃有大海可以阻擋蒙古騎兵,也或許是日本人確實有些骨氣,忽必烈的無理要求最終被拒絕,日本人開始積極備戰,戰爭一觸即發。

1274年在忽必烈的命令下,元朝負責經營朝鮮的將領忻都率蒙漢朝聯軍三萬餘人從高麗合浦出發直奔日本九州而來。

聯軍在九州島北部登陸,初始階段戰爭十分順利,日本人面對聯軍的進攻顯得措手不及,雙方的戰鬥力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但是很快蒙古騎兵的劣勢顯露出來,在九州崎嶇的山路上,騎兵的戰鬥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聯軍始終未能在陸地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為了防止日本人偷襲,不熟悉地形的聯軍晚上又撤入船上。

天公不作美,當天夜裡颱風突起聯軍的船隻大量受損,眼看路上沒法立足,海上又危機四伏,忻都只好帶領生育的聯軍撤回朝鮮,第一次出征日本以失敗告終。

對於此次失利,忽必烈異常惱怒,在徹底攻滅南宋後忽必烈糾集了十萬大軍開始第二次徵日。

這次聯軍人多勢眾在九州多處同時登陸,但是日本人也早有防備,不但加強了防禦,而且針對蒙古騎兵的作戰方式進行了專門的訓練,導致聯軍的進攻非常不順利,而這時突如其來的颱風又給了聯軍當頭一棒,和第一次一樣聯軍損失了大量船隻,殘軍士氣受損只得再次退回朝鮮。

日軍兩次勝利除了自身戰鬥頑強之外都得到了颱風的幫助,日本人看來這是天佑日本,所以也就有了“神風”一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神風特攻隊”即來源於此。

其實除了對日作戰失利外,元朝南下作戰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煩,面對越南和爪哇,蒙古人都沒有佔到便宜,這充分證明了自然條件對於軍隊戰鬥力的影響,面對複雜的地形崎嶇的山路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再加上沒有精湛的造船工藝大海也成為了不可逾越的天塹。


一點點歷史


忽必烈前後兩次東征日本功虧一簣,究其原因有二。

一、兩次戰爭在關鍵時刻都遭遇了颱風與海嘯,大部分戰船與士兵不戰而潰亡於海上,天佑日本,日本人謂之“神風”,二戰時的神風敢死隊的名稱即源於此。

二、蒙古人長於騎射,陸戰無敵,而短於海戰,缺乏海戰經驗。


永遠在路上2096


蒙古人不善水戰,這是確定的,一坐上船就頭暈。蒙古徵南宋,是依靠漢人的水師。

另外蒙古人怕熱,三徵越南都是士兵生病,將領生病。兀良合臺徵迅速攻下河內,但幾天時間內軍隊中大批士兵生病。只得從河內撤走。


山中史家


神風敢死隊是在這一次大戰打出名的,在海上有“神風”助攻(颱風救了日本人)。


龍毅小聖


日本的武士,近戰戰鬥力強,還有元軍並不擅長渡海作戰,船隻選擇錯誤,又遇到颱風和寒潮大風,蒙古帝國(元朝)是騎兵王者,陸地王者,元朝軍隊並不擅長海戰和渡海登陸戰


理論物理迷


日本並沒有和蒙古人正面交手,兩次颶風把蒙古戰船吹散,蒙古人都沒能上島,日本是不戰而勝,所以他們感謝這兩陣風,稱為神風,二戰時專門有一個航空兵部隊,叫神風敢死隊。


三尺青


蒙古人沒有敗給蕞爾倭國,是敗給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