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婚後相比90後婚後哪代人感覺更幸福?

牛牛在江西


對於這個問題是我個人的見解,不做任何評論。

當然是70後更幸福一經,媒人介紹都是知根知底,對家庭和個人都比較瞭解。在當時沒有攀比,沒有現在這麼高的彩禮。只要對方老實,對自己好就行。

現在可不一樣,要房子,車子,票子,一人昇天全家不寧。

而且現在生活中的男女根本沒有神父說的:無論貧賤,富貴,疾病都不離不棄。

90後的婚姻主要是孩子交際廣了,對現在社會物質慾望高了,結婚也不止為了生活,更多的是追求高品質們的生活。

在此希望新人們"且行且珍惜"。


開州小哥生活錄


大家好,我是平安(PingAn)618,今天看到這個問題,70後婚後相比90後婚後哪代人感覺更幸福?我是70後出生的農村人,以我的感覺看:90後在物質生活上婚後感覺應該更幸福;在精神文明生活方面有點空虛。

首先、70後,向我們這代,小時候飯吃的不好,衣服穿的也不是多好,是在艱苦中鍛煉出來的,有的沒有上到初中就失學了。到了90年代經媒人介紹結婚,當時有三間瓦房,就算是個不錯的條件了。

其次、在孩子小的時候,農村生產條件有限,吃飯基本靠老天爺;農村鄉統籌村提留負擔重;計劃生育罰款不公等等。在孩子長大的時候,又貪上學費貴;在成年人時,取兒媳婦兒彩禮高,又得蓋樓房,又得買小矯車等等,這些都是我們70後挺受的負擔。

雖然經濟負擔重,受了不少苦,但是在精神方面感覺很樂觀,很滿足。結婚雖然是經媒人介紹的,由於一心想著多掙錢,為了讓孩子們幸福些,也沒有精力和時間生氣,所以婚後家庭也很穩定,即使是夫妻生了氣,鬧了矛盾,多數也是不存在離婚的。

而90後,由於小時候生活水平相比70後的生活水平要好的多。到了結婚時,住著父母建的小洋樓;開著父母買的小矯車,花的有父母用血汗掙的彩禮錢。生了孩子後由自已的父母代養著,從來都是不問的。過的是神仙般的生活。但是由於種種社會原因,兩個人一生氣,說離婚就離婚,生活上同其他人互相攀比,大吃大喝等等一些壞現象,就造成了內心空虛,精神萎靡不振。

所以說,70後在婚後相比90後在婚都有幸福感,70後在精神方面比較愉快、很有幸福感,而90後在物質方面感覺很有幸福感。這是我本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平安618


90後的離婚率的確是比70後的離婚率高,按理說90後的人應該很幸福才是,因為大多數70後結婚的人,他們什麼都要靠自己,白手起家,從什麼都沒有到有,那個階段非常辛苦,那一代人都是苦過來的,他們沒有時間談情說愛,每天都在為生活所忙碌著,但是他們生活的也很充實。

而90後的婚姻其實按經濟狀況來說,他們是很幸福的,90後的孩子大多數都不用自己奮鬥,早在父輩的時候就為他們打下來很好的經濟基礎,90後的年輕人很多人不用自己買房買車,更不用出彩禮錢,都是父母從他們出生起,就想好要幫他們將來做好打算,車、房、錢這些東西他們努力奮鬥的結果,90後的年輕可說是坐享其成就好了。

但是為什麼90後的婚姻沒有幸福感呢,我想很多時候不是自己努力得到的,不懂得珍惜,他們結婚結得太容易,不需要出一點力氣,都是爸爸媽媽在後面努力就好,所以他們並沒有把婚姻看得那麼重要,年齡到了就結婚了,90後的年輕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家裡寵壞了,比較個性也比較自私,結婚後他們不懂得包容和忍讓,總覺得別人也要像父母那麼寵愛他們,他們雖然結婚了,但是就像沒有長大的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總在背後默默地為他們做一切,讓他們永遠長不大,90後的年輕要的是個性,想結就結,想離就離,並沒有把婚姻當成人生大事。

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不會因為結婚就長大了,70後那一輩人,他們吃了非常多的苦,非常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用自己雙手去創造出來的,而90後的年輕人不是這樣,他們是被寵愛出來的,所以觀念不同,對於婚姻的理解也不同,只能說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幸福吧。


大小姐的小小夢


70後的婚後應該更幸福。

大多數70後結婚的時候,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沒有QQ,沒有網絡,談戀愛靠寫信,下班回,兩個人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回家來,兩個人一起洗菜做飯做家務,然後相互依偎著看電視,十一點睡覺都算晚了,性生活和諧,夫妻都是對方眼裡的唯一。

90後的婚後生活:下班或者去父母家趁飯,或者點外賣,吃飯看手機,吃完飯看手機,玩手機到凌晨兩點,累了睡覺,有些夫妻一個半月才過一次性生活。看手機看什麼呢?有看文章、視頻的,也有跟異性微信、QQ的,在他(她)眼裡、心裡,你不是唯一。

明白了嗎?


靈斌福博兆


哈哈,剛好卡在70後和90後之間,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70後和90後的成長環境不同。

70後出生在計劃經濟時代,那個時代的物資比較匱乏,生活條件也比較艱苦,家裡大多有好幾個孩子。

90後出生的時候已經改革開放了,生活環境和70後相比有了很大變化,物質條件更好了,精神層面接觸的東西和70後也有很多不同。

大多數70後在其20歲左右時對工作的期望大概是按步就班的,對於畢業分配可能是國家分配到哪個部門就在哪個部門,也有可能是頂替家人從事某個崗位。對於婚姻可能有一些想法,但是不會特別多,基本上和周圍的人相差不多,不怎麼會刻意去追求某些東西。

到了90年代,初期的時候,記得是在農村,村裡有人買了電視,鄰居會來一起看。而如果是城裡條件一般的人家,家裡大多也有了電視。90年代中後期更是有了電腦。這時,資訊傳播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發達,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見到的和之前的人不一樣,聽到的也不一樣,這些不一樣衝擊著人們的固有思想,會得出與以往不同的反思結論,因為見得多了,思考多了,想法也就多了,因而對自身的認識和期望就不同了。

70後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同周圍的人保持一致,90後想得更多的大概是怎麼活出自我,婚後也會相應帶出一些特點。比如說,70後可能更多會為了家庭委屈求全,也會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可能也有經濟方面的考慮,所以會為了各種原因寧願繼續維繫一段婚姻。相比之下,90後需要考慮的可能會少一些,活出自我意味著有一些委屈是不願意承受的,別人的眼光也沒有自己的舒服重要,而經濟條件可能會更多得到家裡的支持,畢竟90後有不少人是家裡唯一的孩子,經濟壓力相對小一些。

說了這麼多的不同,最後來說一些相同的,有句話說幸福的生活都相似,不幸的卻各有各的不同,不管離婚率是高是低,沒有離婚的都在埋頭過日子,所以相對於關注離婚率的高低,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應該是重點。不管離沒離婚,不都是為了更好活嗎?


桃子生活觀


婚後幸福不幸福是跟年代沒有關係的,無論是在哪個年代都是一樣的,這個是否幸福,都是取決於個人的,因人而異的,我認為主要取決於情商,情緒管控能力,表達自我的能力,理解對方的能力。和學歷和經濟條件關係不大等其他客觀因素無關。

在婚戀市場上,“優秀的情緒價值”是極大的價值,我見到的所有個體無一例外全部高嫁高娶,與自己客觀條件配不上的人成功結婚,婚後的狀態也比大部分家庭穩定。

而90後離婚率比70後離婚率高的原因是因為,每個年代的思想觀念不同,老一輩人思想比較封建腐朽,而我們這一代人,接受了四方文化的洗禮,慢慢就變得開放,沒有被很多根深蒂固思想觀念所束縛。



小傾姐mary


相對於以前現在的人們見識多了,知道的東西多了所以追求的東西也就多了,的都不到的東西也更多了,羨慕或是嫉妒的人也多了,所以現在的人們才會沒有多少幸福感。不客氣的說70年代的人們比現在要幸福,眼界窄的因素很大。說說70、80、和90哪個年代的人比較幸福?……我覺得70後的人其實蠻幸福的!雖然吃苦蠻多的,




中國式情感


幸福是什麼?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別人從河堤去看你,你就是最美的風景。

70後的婚姻是一種懵懂無奈後悔掙脫的過程,這樣說或許很多人都不相信。懵懂指的是大都相親是安排的,是媒人介紹的,相對於90後,戀愛時間根本不多,甚至有的還沒有戀愛,就走進婚姻的殿堂。

結婚後生活了多年,才知道原來對方是這樣一個人,不幽默沒品位,不瀟灑更不要說漂亮!想有顆不安分的心,可是看看身邊孩子,不敢亂動,無奈的思緒。

再生活了幾年,自己依舊改變不了對方,所以就變得後悔。後悔當初的選擇,後悔當初的堅持。婚姻和感情一旦出現後悔心情,生活就會過的一團糟。

到了50歲左右,就是一個婚姻爆發期。男的就會想方設法掙脫這個婚姻牢籠,外遇就會出現。女人當然痛苦,兒女跟著受罪。

你說70後的婚姻有多幸福?


因為愛情有明天


70後婚後相比90後婚後我認為是70後感覺更幸福。70後至今年年齡最小的也有41歲了,這個年齡的夫妻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坎坷,彼此磨平了感情的銳角,婚姻經受住了歲月的考驗。歲月把愛情變成了親情,也嚐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鹹,就好比去飯店嚐遍了各種味道的飯菜。70後的人無論壓力有多大,懂得了什麼是責任和擔當,懂得了親情的重要性,有情才有愛。

90後婚後的年輕人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面對生活,他們就是還沒完全長大的孩子,對生活的艱辛缺乏重視。90後的年輕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比較自我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對婚姻看的比較輕,他們把感情看的很淡,感覺好就在一起過,不好就分開,讓夫妻雙方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婚姻不會幸福。


糊糊塗塗大半輩子


70後

自己就是70後,所以脫口而出。在婚姻中感覺就是付出,付出也非常幸福!家不需要很大,孩子今年高考,不需要像我們當年那樣打拼,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快樂生活不要啃老即可。到現在也想明白了,對愛人的期待不要太高!對對方好就好!每天快樂上班!鍛鍊身體!有自己的愛好!幸福感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