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校對:Issac


在1990年代中期的某個時點,王家衛那種令人興奮的、誇張的風格,失去了自己的停泊點。這一現象的契機,可能發生在《阿飛正傳》(1990)和《重慶森林》(1994)之間、製作《東邪西毒》(1994)的兩年期間,或是這後兩部影片與《墮落天使》(1995)之間。無論如何,王家衛那有力的、有機體般的影像之流,已經萎縮成了一堆個人化、風格化元素的殘渣,這也讓《阿飛正傳》成為他迄今為止的唯一一部傑作。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阿飛正傳》(1990)

當然,其中許多的風格化元素本身,就已經足以讓人激動了。在《墮落天使》中出現了大量這樣的元素,它們就如同一場場精彩絕倫的雜耍表演,被一陣陣的掌聲所區隔,但是它們的效果會漸漸減弱,那種狂亂的強度最終也將變得單調。

它們就如同構成王氏風格的那些矯飾主義的技巧——使用不同的角色擔任敘事者;杜可風的那種緩慢、模糊或是加速的鏡頭;打斷這些鏡頭的、瞬間性的定格畫面;在彩色與黑白影像之間的切換;用一種顛簸的方式,在花哨的燈光風格與視覺質感之間轉換。

如果你只是草草地瀏覽王家衛的作品,那麼你只需要感受上述的這種影像就足夠了。但是,當王家衛試圖將這些段落,熔鑄到某種更為宏大的結構中時,我們就會看到更為多樣化的、參差不齊的成果。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阿飛正傳》(1990)


這並不是主題層面的議題,而是總體方法層面的議題。在《春光乍洩》(1997)中,王家衛將他的主要角色減少到了三個,並讓他們飛過了半個地球,來到了世界的另一端——也就是從香港來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他還增加了一些支線的旅程,目的地包括伊瓜蘇瀑布和火地島)。

此外,他可能採用了迄今為止最為大膽的一個主題:兩位香港移民人士之間激烈的、註定要失敗的同性戀關係。他還建構了一個若即若離的、幾乎從未成形的三角關係,第三人是一位來自臺北的異性戀移民。但是,王家衛不僅沒有濃縮、提煉他的素材,反而讓它們散落在風中。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春光乍洩》(1997)

這幅狂亂的壁畫中,存在著許多有趣的元素。一位異性戀導演熱情地呈現了一對同性戀之間的性與愛,他採用了兩個香港最熱門的明星(梁朝偉與張國榮,他們此前都曾與王家衛合作過。)黎耀輝(梁朝偉飾)和張宛(張震飾,他在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中扮演了那個十四歲的男主角,他後來還成為了一位臺灣的流行歌手)之間存在著充滿張力、模稜兩可的情意。

這部影片採用了一種曖昧而尖刻的方式,回應了香港殖民統治的終結,它讓我們意識到,這些角色對於漫遊的狂熱,夾雜著千禧一代的那種不確定性,他們不確定自己在何處,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在畫外敘事和對話中反覆出現著這樣一句話:「我們可以重頭再來」。)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春光乍洩》(1997)

此外,這部影片還間接地表明,一種獨特的亞文化(中國文化)如何能夠將原先佔據主導地位的當地文化(布宜諾斯艾利斯文化)拆解成各種文化的混雜物:阿斯多爾·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和舞曲、弗蘭克·扎帕的旋律、香菸、兩個骯髒的酒吧、一盞耀眼的熔岩燈。

諷刺的是,那種讓這些元素始終保持著生機的東西,也恰恰是讓《春光乍洩》無法超越這種混雜物的原因——也就是王家衛的那種邪典般的地位。(譯者注:此處作者使用了「cult」一詞,該詞原本用於指涉一些低成本、反主流、召集狂熱受眾的影片,此時中譯慣用的「邪典」一詞顯得較為恰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原本反主流的「大師」也逐漸變得主流化,而由於文化上的差異,一些東方主流電影[如香港動作片]也會被西方人稱作「cult」電影,隨著這個詞彙涵蓋的範圍不斷增加,「邪典」的譯法就變得不是那麼恰當,例如下文中作者提及的伍迪·艾倫,就很少被中國觀眾稱為邪典導演。此處為避免爭議,暫時保留這一譯法,並添加註解標明。)

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跡象表明,有任何導演在有意識地吸引一群崇拜者。但如果某位導演確有此意,他似乎有許多可供選擇的策略。就像昆汀·塔倫蒂諾那樣——他是《重慶森林》的發行商之一,他也在僅僅一部電影之後,就成為了一個邪典般的人物——他可以改頭換面,重新更改觀眾的預期,並改變自己的選民。

塔倫蒂諾的新作《危險關係》同時改變了他的朋友和敵人對他的看法。他會訓練自己的觀眾,讓他們期待自己的影片中可能會出現某些東西——與此前作品的互文性;導演本人作為演員而存在;反覆地使用「黑鬼」這一詞彙;以及某種非正統的敘事結構——他只有後兩項做的很好,不過他仍然調整了一些規則,例如只能由黑人角色說出「黑鬼」一詞,他還用一種新的方式使用了多視點的敘事結構,這種結構已經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在《殺手》中用過了。(在電影導演領域,還有一個更令人悲傷、失望的例子:喬治·A·羅梅羅本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邪典導演,但他後來卻成為了一個失敗的主流導演,並最終陷入沉寂。)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危險關係》

在大衛·林奇最近的兩部長片中,我們也看到了某種不那麼刻意的、對於觀眾預期的調整——他是另一個邪典人物,但他被觀眾們吹噓得有些過頭了,以至於批評性的反彈變得難以避免。但是,對於伍迪·艾倫和約翰·沃特斯這樣的邪典寵兒,無論經歷何種起伏,基本上能夠滿足自己最狂熱的粉絲,這或許是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個性要比創造更為重要。

作為一位邪典英雄,王家衛要更接近塔倫蒂諾和林奇,而非艾倫或沃特斯,因為他的影片主要處理的是風格議題而非個性議題。但他的影片也和伍迪·艾倫一樣,有一種特定的「外觀」,這要源於與他反覆合作的影人們——杜可風和美術指導張叔平。

雖然這種聯盟有著許多好處(例如杜可風那種狂野、即興的風格),但我也開始懷疑,它們是否導致了某種創作上的僵局。杜可風公開了他在拍攝《春光乍洩》期間的日記,該日記的摘錄發表在了1997年5月的《視與聽》上,這一選段反覆地暗示著這種可能性。同時,這段摘錄確鑿無疑地表明,王家衛這種未加準備的創作方式——他不會使用一部得體的劇本,他更喜歡一篇大綱、幾張音樂CD、一些圖像和想法——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杜可風講述了一個「被棄用的故事」,它在許多細節上與王家衛最終敲定的版本截然不同,接著,他又回憶了工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春光乍洩》(1997)

「一開始我們在猶豫,是否要重新使用我們的『招牌風格』(也就是使用鏡頭內的速度變化),但最終我們決定棄用,這太令人沮喪了……」

「關淑怡(一位流行歌手,她的段落最終在成片中被剪掉了)和張震已經加入了演員陣容——我們甚至已經開始將這一陣容稱作是『傷亡名單』。他們在房間裡無所事事,等待著自己的角色被創造出來,而王家衛則躲在隔壁的咖啡店裡,期待著同樣的事情。我們無數次地停止拍攝,名義上是為了『省錢』或是『適應新來的明星』。現在他們已經在這裡了,我們卻在為如何處理他們的角色而煩惱,甚至在為他們來到這裡的理由而煩惱……」

「(在伊瓜蘇瀑布拍攝完之後)我問張叔平,這在電影中會成為真實還是虛構的段落。我們今天又在孤軍奮戰了,王家衛仍然在研究它的可能性,它究竟是一個閃回的夢境段落,還是黎耀輝的身體與靈魂之旅的最終站,以及這部影片最終可能的結局之一,我們尚未可知。於是,我們決定先後拍攝這兩種可能性。」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春光乍洩》(1997)

據我所知,英美媒體還沒有對此發表評論,但在過去的幾年裡,在華語世界中,我們看到了同性與異裝題材的影片真正呈現了爆炸性的增長。從當下回溯,我們已經看到了嚴浩的《我愛廚房》、蔡明亮的《河流》、關錦鵬的《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蔡明亮的《愛情萬歲》、舒琪的《虎度門》、李安的《喜宴》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更不必說吳宇森的影片中那種「直男」式的同性戀元素了)。

正如關錦鵬在《男生女相》中表明的那樣,中國的男同性戀與受到圍攻的父權形象緊密相連——這一事實在《河流》中得到了更為直接的、令人震驚的處理,在這部影片中,一位父親對自己十幾歲的兒子懷著某種未經承認的慾念。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河流》


王家衛強調,《春光乍洩》的靈感來源是當代的拉美文學,尤其是曼努埃爾·普伊格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事件》:「我被這個標題迷住了,一直想將它用在我的其中一部影片中。接著,當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進行過拍攝之後,我終於意識到,這部影片真的和這座城市沒什麼關係,所以我長久以來一直珍視的那個標題,就從那扇窗戶溜走了,我需要想出一些新的東西。」

但他最終想出來的這個標題(譯者注:這裡作者指的是影片的英文名「一起快樂」[HappyTogether])似乎變得更不適合了,除非我們將它理解成一種更為絕望的諷刺形式。因為,無論黎耀輝還是何寶榮(張國榮飾)是否在一起,這部影片看起來都並不快樂。

在開場的幾次充滿活力的性愛之後,一切都開始走下坡路了。首先,他們在前往伊瓜蘇瀑布的途中分手;接著,黎耀輝被聘為探戈酒吧的門衛,而何寶榮則開始賣淫,後者給了前者一塊從顧客那裡偷來的勞力士錶,以便幫他支付回家的機票錢。黎耀輝下定決心不再與何寶榮有瓜葛,但當被毒打的寶榮出現在他的家門口時,他還是將寶榮送到了醫院,並讓他住在自己的開間公寓中,直到他那隻綁著繃帶的手最終痊癒。他們幾乎不間斷地發生爭執,黎耀輝還把何寶榮的護照藏了起來。

有人批評《春光乍洩》?但說得我服氣

《春光乍洩》(1997)

事態進一步惡化,無論是在職業還是愛情層面都是如此。在與何寶榮分手之後,黎耀輝成為了一家中餐廳的服務員(在那裡他遇到了張宛),他是一名屠宰場的工人,同時也是一位男妓。「我以為我和何寶榮不一樣,」他沉思著說道,「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是一樣。」最終不得不回到臺灣服兵役的張宛(演完這個角色的張震也是如此),最終飛往火地島,來到了「世界盡頭的燈塔」。在鄧小平於北京去世的那天,黎耀輝到臺北去找他——但在張宛家的麵攤上,只能看到張宛的照片,於是他盜走了那張照片。

與它的角色一樣,與其說《春光乍洩》是一部擁有主題的影片,不如說它是一部找不到主題的影片。它充其量不過是一部無所事事的電影,儘管對一些中國觀眾來說,它似乎意味著更多的東西。

為這部影片製作字幕的亞洲電影專家託尼·雷恩斯聲稱,這部影片「針對命中註定、終將毀滅的愛情,呈現了有史以來最為灼熱的影像之一,但它也強烈地、極為動人地肯定了那種浪漫化的愚蠢。」或許王家衛也希望達成這種效果,即使僅僅只是為了證明這搖搖欲墜的一切是合理的。

對我來說,《春光乍洩》更像是一套尋找內容的、引人注目的、矯飾主義的風格,真正讓人感到辛酸的,或許只有隱藏其中的鄉愁和情緒層面的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