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德國柏林:高樓林立,小汽車隨處可見,圖9令人感慨萬千


【鳥瞰柏林】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德國柏林成為一片廢墟。為了逼迫納粹德國投降,二戰後期盟軍對柏林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轟炸。倖存者回憶時說:“那就是地獄,柏油馬路和電車玻璃統統被烈火燒焦和熔化,驚慌的逃難者躲到地下室被毒氣憋死後活活地被燒成灰燼,有的則被活埋在廢墟中喪生,到處都是屍體燒焦的氣味。”

【自駕遊的民眾】我們知道,儘管柏林因戰爭成為廢墟,可柏林很快就恢復曾經的輝煌,這組老照片拍攝於1979年的柏林。相信很多人看後會非常感慨,跟我們當時生活完全不一樣。當時的柏林乃至德國經濟已經崛起,創造了二戰後經濟發展的奇蹟。

【鳥瞰柏林】從這張老照片可以看出,當時柏林高樓隨處可見,廢墟早已消失不見。有一點是人們的共識,就是戰後德國的崛起,離不開美國的鉅額援助,即馬歇爾計劃。在美國的援助下,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注意,這裡面主要是指聯邦德國。


【繁華的小鎮】1948年,美國在西部佔領區實施的貨幣改革,這一舉動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和企業的重建。同時,經濟迅速恢復的地區吸引了大量來自東部地區逃亡和被驅逐的難民,使他們能夠在聯邦德國開始一種正常的生活。

【穿衣時尚的行人】1950年,聯邦德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超過了戰前1936年同一地區的水平,而農業生產超過戰前水平的2%。在此基礎上,聯邦德國的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德國的經濟發展,也被西方經濟學家視為“經濟奇蹟”。

【鳥瞰柏林市區】資料顯示,從1950至1973年,剔除通貨膨脹因素,聯邦德國國民生產總值按馬克固定價格計算,增長3.06倍,年平均增長率為6.3%。除了美國援助外,聯邦德國的發展離不開對人才的重視,比如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民眾中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


【大樓旁的停車場】1970年,聯邦德國先後與蘇聯、波蘭簽訂條約,承認歐洲各國現存邊界不可侵犯。條約的簽訂,使得聯邦德國獲得了穩定的外部條件,這進一步促使了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小汽車走進了千家萬戶。

【整潔的街道】從50年代開始,聯邦德國在重建煤炭和鋼鐵體系的同時,也開創了輕紡、化工、化肥、高端製造業等。由於國際原材料價格下降,煤炭和鋼鐵行業的利潤在新興國家的競爭中快速下降,德國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了電子和電氣科技工業。

【汽車生產線】這一幕讓人感慨萬千,當時德國汽車生產線已經流水線化。二戰剛結束時,德國大多數有影響的汽車製造商都處於虧損和破產的境地。1948年,在廢墟上重建起來的大眾汽車公司,依靠戰前設計的圖紙恢復了汽車生產,首批2萬輛甲殼蟲汽車剛從流水線進入市場,很快便銷售一空。


【火車】除了發揚自身艱苦奮鬥的精神外,當時的聯邦德國非常重視引起新技術,從1950—1973年聯邦德國進口的專利和許口證的支出從2200萬馬克飆升到165400萬馬克,增長了74倍以上。由於重視科技,聯邦德國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德國崛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