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衛河之濱,沉浮的是百年的故事|我的家鄉地標故事


黃河故道,衛河之濱,沉浮的是百年的故事|我的家鄉地標故事

我的家在豫北大地內黃縣的一個小村子。地處華北平原南部、與河北省接壤。又因地處黃河故道所以叫內黃縣。村子不大名曰“小晁村”,村西北緊臨古運河~衛河。

先說說衛河吧!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有個朝代叫隋朝,有一位很有建樹的隋文帝,他有一個影響深遠的壯舉:開鑿大運河。這對開發漕運,促進文化物質交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有一條分支叫“永濟渠”(亦稱“白溝”“御河”),又因它流經古衛國之地,也叫衛河。

我們的村子就在衛河之濱。歷史歸屬變化多端,不在此贅述,現歸屬河南省內黃縣,村子在衛河之南,而河北也有我們行種的土地。我們祖祖輩輩在衛河兩岸勞作。

歷史上沒有現代的運輸設備,所以有漕運的地方都可以說是人氣非常旺盛,經濟相對發達。衛河發源于山西省的太行山區,流經河南,河北,山東,最後從天津入渤海。船舶來往於各地之間,運送糧食、煤炭、石頭、洋貨……有最多能承載幾十噸的船隻。沿途商賈雲集,碼頭遍地,我們村不遠的幾個村名就和漕運有關,比如二安鄉“碼頭”村,張龍鄉的“羊塢”村……當時漕運推動經濟的作用不容小覷。

小時候,河邊的蘆葦蕩是我們遊戲的天堂。我們在河邊打魚摸蝦撿蚌捉鳥,其樂融融。老人說的像扁擔一樣長的魚我是沒見過,但我在衛河上親眼見過被人捕到的最大的魚足有碗口粗,一米長。還多次見過烏龜爬到村裡來,老人們都認為烏龜是有靈性的,會把它放在筐子裡,抬到河邊放生。像我們這些河邊長大的孩子一般七八歲都學會了游泳,什麼“蛙泳”“仰泳”“側泳”我們都會,我在水裡潛泳個六七十米都沒問題。

那時,河水清澈見底,完全可以直接飲用,我們在河邊幹活,沒有人從家帶飲水的,渴了直接喝河水都行。

黃河故道,衛河之濱,沉浮的是百年的故事|我的家鄉地標故事

由於當時國內運輸比如落後,漕運還是一種重要的運輸方式。河面上經常有不少貨運船隻航行。順風(或者是斜風)都會升起大帆,借風行船,無風天氣,會有縴夫在岸上拉縴,沿著平時踩踏的溜光的小道,彎著腰,五六個人哼著號子,拉著大船前行。在這個時候,往往有淘氣的孩子扯著嗓子喊“拉船的背旁手,不叫 X X 不能走”。然後被船家痛罵,恐嚇,孩子們馬上作鳥獸散,逃遁於蘆葦叢中。

有時也見到一些機動船(我們叫小火輪),後面拖著十來條駁船,“嗚~嗚~”拉著汽笛駛過河面,河水激起的浪花拍打著兩岸,直到它們走遠,河水才又恢復之前的平靜,慢慢向東流著。

我們村就有一前輩在船上跑運輸,或作縴夫,或作老大,直到後來河水變小了,其它運輸設備也發展了,他們才回到家裡務農。我只記得村中誰家蓋房子抬石夯打地基時,總是找個跑過船的人喊號子,大家跟著他那鏗鏘有力而且悠揚動聽的號子,把夯抬得老高,把地基夯得很實。那優美動聽的船號子激發著大家的熱情,把疲勞忘得一乾二淨。

黃河故道,衛河之濱,沉浮的是百年的故事|我的家鄉地標故事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村裡和我同歲的有幾十個,而比我大兩三歲的卻非常少,究其原因,則是六零年大災荒,加上左傾錯誤,老百姓餓死很多,平常家庭婦女連命都顧不住,哪有有能力生孩子呢!而幾家生養孩子的都是跑船的家庭。可以斷定,跑船是給他們帶來不錯的收益的。

文革結束後,迎來了改革開放。當時,氣候變了,雨也少了,河裡水也少了。河裡跑的船早已沒有了。河上架起了大橋,連渡河的小船也不需要了。更讓人遺憾的是,上游的工廠、造紙廠大量的向衛河排汙,本已不多的河水變得汙臭不堪,氣味隨風飄到村裡,村民難以忍受,不但魚蝦絕跡,連抽水灌溉都不敢用河水了。村裡的好多人因長期飲用離河較近的地下水,直接影響了身體健康。

沿河上游的浚縣的一個叫“柳屯子”的村子,由於村子居在河堤裡邊的灘區,飲水受汙染最嚴重,好多人因此生了癌症,中央電視臺還做過專題報道。曾經受人羨慕的河邊人家,咋就一下子從天堂跳進地獄了呢!鄉愁鎖住了人們的雙眉。好多人遠走他鄉,流落在外。

九十年代後期,國家政府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大力治汙,對沿河的環境嚴加治理。對不合格企業關、停、罰、改。經過幾年的努力,河水又逐漸變清,臭氣沒有了,小魚有了,水鳥來了,各種情況大有好轉。我們真的感謝政府的“藍天碧水”工程。寧可不要金山銀山,也要我們的幸福家園啊!

這幾年回家,總要到河邊散步,沿河堤溜一溜,或站在大橋上,看著逐漸變好的河水慢慢東流,心中重溫著昔日的美好情景。心中默默地祝福,願這條曾經給我們帶來幸福和歡樂的衛河,再現神采,願我的鄉親永遠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一片幽林2020年元月寫於北京昌平半塔

黃河故道,衛河之濱,沉浮的是百年的故事|我的家鄉地標故事

去年暑假期間回家時,帶著孫子孫女在衛河提灌站上,觀看衛河美景

作者簡介:衡雪林,男,一九六三年生人。河南省內黃縣東莊鎮小晁村人。高中文化。在家曾在私立學校教書多年,二零一六年來北京打工。長期開展鄉土寫作,關注普通人的生命故事和故鄉的點點滴滴。


黃河故道,衛河之濱,沉浮的是百年的故事|我的家鄉地標故事

“萬村寫作計劃”起源於青原色,是在全球視野下,基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鄉村/部落的記憶留存和傳播計劃,旨在於藉助不同語言的互聯網世界的鏈接,通過影像、口述史、文本的傳播,為這個星球上曾有過的每一個村莊立傳,存當代之證,寫子孫之史。

#我的家鄉地標故事# 春節期間,萬村寫作計劃、古村之友、愛鄉寶,聯合發地標故事徵集活動,還準備了價值5000元的精美禮品,及各種內容展示的機會給到大家,歡迎大家帶話題#我的家鄉地標故事# 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