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十大定律:馬太效應,鯰魚效應,水桶法則,墨菲定律

一、馬太效應:要保持優勢必須做大

國王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做生意。對賺了10錠銀子的僕人,獎勵10座城邑;對賺了5錠的僕人,獎勵5座城邑;對沒有使用銀子賺錢的僕人,把他的那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國王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說明,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的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二、華盛頓合作規律:人多未必力量大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簡單相加,而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在我們傳統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邦尼人力定律: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三、奧卡姆剃刀定律:解決根本問題

奧卡姆剃刀:如無發要,勿增實體。如果你認為只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才能成功,那麼,你錯了。事情總朝複雜方向發展,複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來自單純。在你做的事情中可能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並不那麼複雜。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四、手錶定理:一個人不能讓兩個人指揮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五、鯰魚效應

管理十大定律:馬太效應,鯰魚效應,水桶法則,墨菲定律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燥”,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後人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鯰魚效應”。

六、彼得原理:有效獎勵未必是升職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進行提拔,使得僱員總是被安排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級別乾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

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不要把崗位晉升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

七、酒與汙水定律:別讓老鼠屎壞一鍋粥

酒與汙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汙水中,得到的是一桶汙水;如果把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中,得到的還是一桶汙水。幾乎在任何組織裡,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的是,他們像果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它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人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

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如果組織裡有這樣的人,應該馬上清除掉;如果無力這樣做,就應該管起來。

八、不值得定律——做值得做的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九、水桶定律:最短木板決定容量

管理十大定律:馬太效應,鯰魚效應,水桶法則,墨菲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的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決定組織的水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優劣不齊,而劣質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最短的木板”是有用的組成部分,不過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它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如果你在一個組織中,你應該:確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避免或減少這一薄弱環節對你的影響;如果不幸,你正在這一環節中,你可以採取有效方法改進,或轉職另謀工作。

十、墨菲定律

管理十大定律:馬太效應,鯰魚效應,水桶法則,墨菲定律

(Murphy’s Law)緣於美國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黴蛋,不經意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這句話迅速流傳。經過多年,這一“定律”逐漸進入習語範疇,其內涵被賦予無窮的創意,出現了眾多的變體,“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

(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東西越好,越不中用”、“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根據“墨菲定律”,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管理十大定律:馬太效應,鯰魚效應,水桶法則,墨菲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