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是的,我耳闻目睹了欧洲,我亲身经历了一种文化……

我能否从生命的手中获取更多?

好吧,我在这里告一段落,

我就像一名从惨败的战役中幸存的讲述者语调沉重地说:

我想要记住,我想要沉默。

---马洛伊·山多尔(1900-1989)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晚年的马洛伊

马洛伊.山多尔,这位二十世纪欧洲最了不起的作家之一,1948年流亡国外,由于使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写作,以及对文坛和社会的不合流的态度,他几乎被这个世界遗忘了。但如果你走上匈牙利的街头,随便问一个当地民众:"匈牙利最伟大的作家是谁?" 他首先提到的一定是马洛伊.山多尔,而不一定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凯尔泰斯·伊姆雷。究其原因,是因为马洛伊不光是匈牙利的国民作家,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自由斗士。也因此,他被凯尔泰斯称为"民族精神的哺育者"。无论他的作品,还是他的人格,对匈牙利现当代的精神生活都影响深远。

1942年问世的《烛烬》在马洛伊的作品中举足轻重,但自马洛伊流亡以后,他的作品被匈牙利查禁。直到1998年,由于著名作家和出版人罗伯托·加拉索的举荐,《烛烬》登上了意大利的畅销榜。在德国,凭着"文学教皇"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的热烈赞扬,此书成了现象级的畅销书,仅硬皮本便卖出了七十万册。德国《时代》杂志将马洛伊奉为"新的大师……在未来我们必将把他和约瑟夫·罗特、施特凡·茨威格、罗伯特·穆齐尔,以及我们其他暗淡了的半神并列,甚或与托马斯·曼和弗朗茨·卡夫卡比肩

"。借此东风,2001年,由德译本转译的英文版《烛烬》终于问世,马洛伊成了被重新发现的大师,《烛烬》也成了被重新挖掘的杰作。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在马洛伊的长篇小说中,《烛烬》是语言最精美考究、故事最动人、情感最深沉、风格最强烈的一部。小说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两个至交好友友谊的破裂,中间还夹杂着一个女人。小说除了前三分之一主人公——被背叛的将军——的回忆之外,就是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四十一年后重逢那一天,为了一个真相,在烛光下大段大段的对话。

然而,这注定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正如《烛烬》中文版译者余泽民先生在后记中所述:"马洛伊讲故事,但不仅讲故事,还用莎士比亚式的语言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以及随之逝去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他通过两位老人的对话告诉读者,悲剧的根源不是一时的软弱,而是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观念的动摇。"

蜡烛燃尽,客人离去,生命中许多困惑都有了安放之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名著,本文将通过作者生平、叙事结构、语言特色、不朽主题四个角度进行解读,仔细聆听这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1. 流浪的骨头:马洛伊.山多尔的一生

要更好地理解《烛烬》中蕴含的主题,我们需要用较大的篇幅来回顾作者的一生。这位伟大的匈牙利作家一生颠沛流离,但从未丧失对祖国的牵念、对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就像《烛烬》中的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对末日帝国萦绕不去的追忆。

  • (1)1900-1918,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马洛伊,尽享帝国黄金时代的辉煌余韵

1900年4月11日,马洛伊•山多尔出生在匈牙利王国北部的考绍市,马洛伊的家族原姓"格罗施密德",是当地一个历史悠久、受人尊重的名门望族,家族中出过许多位著名的法学家。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1900年,婴儿时期的马洛伊

在马洛伊生活的时代,考绍是一个迅速资本主义化的古老城市,孕育了生机勃勃的"市民文化"这个"市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城市居民,而是指在20世纪初匈牙利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包括贵族、名流、资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马洛伊童年时代的中产市民家庭

当时的奥匈帝国,曾是一个匈牙利人,日耳曼人,莫尔瓦人,捷克人,拉茨人,克罗地亚人和意大利人的大家族,国王勤政亲民,人民也爱戴他,整个帝国看起来和平、富足、安宁。在东欧社会主义思潮开始逐渐蔓延的背景下,整个欧洲笼罩在一层歌舞升平、盛世永昼的落日氛围中。

当时的市民阶层都会多种外语,他们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对社会底层的人也彬彬有礼。在市民家庭中的成长经历,为马洛伊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他的作品基调,并决定了他的生活信仰。对于童年的家,马洛伊在《一个市民的自白》中,工笔描绘了帝国末年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市民生活的全景画卷。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马洛伊在《一个市民的自白》中描写的中央广场,,他少年时代在家里窗口前俯瞰的“大世界”


  • (2)1918-1928,反叛精神指引下的青年时期

1918年1月,步入成年的马洛伊应征入伍,但由于身体羸弱没被录取。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布达佩斯,则陷入革命风暴和反革命屠杀。为了远离血腥,并彻底逃离家庭的管束,马洛伊决定去西方求学。

在西方求学的经历,与其说留学,不如说流浪,马洛伊有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不屈从于他人意志的个体人,在地球上走,看,听,写和思考。十年的留学经历,奠定了他桀骜不驯、追求自由的人格和思想基础。

然而,热爱文学的马洛伊了解自己与生俱来的"匈牙利作家的命运"。他离开家乡,是为了找到自己;回到家乡,则是为了成为自己。1928年春天,马洛伊回到了布达佩斯。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青年时代的马洛伊


  • (3)1928-1948,一颗渴望自由的灵魂和匈牙利一起备受煎熬,开启创作的黄金时代

1928年的匈牙利,早已不是马洛伊离开时的那个祖国。《特里亚农条约》的签订,使原来的"大匈牙利"四分五裂,丧失了72%的领土和64%的人口;考绍也被划归给捷克斯洛伐克。马洛伊没有回家乡,而是留在了布达佩斯。这时的他,已经是著名的诗人、作家和记者了,他的文学素养、独立精神和世界眼光,都使他很快跻身于精英阶层。1930年,随着青春小说《反叛者》的问世,开启了马洛伊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

从1928年回国,到1948年流亡国外,马洛伊小说的黄金时代持续了整整二十年。他先后发表了《烛烬》、《真爱》、《一个市民的自白》等经典小说以及散文集《草叶集》。与马洛伊同时代的大诗人尤若夫·阿蒂拉对他赞赏有加,称他为"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伟大一代的合法后代"。

但是,这位浪漫主义作家所拥有自由主义思想、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与主流文化的冲突和他桀骜不驯的个性,以及他犀利的语言和独立的人格,都是他注定比常人更多一层忧患。但他在乱世之中从不动摇意志,从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从不被任何思想冲昏头脑。因此,无论哪派都视他为"难斗的天敌"。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马洛伊和托马斯-曼在布达城堡里见面,1935年

马洛伊被左派、右派先攻击,后拉拢,拉拢不成,打压噤声;最后,连他的肉身存在都会令当权者不堪容忍,于是逼迫他流亡西方……不过有趣的是,马洛伊在文学上卓越的造诣、优雅的风格和高超的水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魅力,令人欲罢不能,不管持有哪派观点的人都忍不住会去读他的书。因为不管他写什么都会独树一帜,都会触动人心,都拥有不容否认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思想。

1947年,马洛伊虽然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拥有名衔和勋章,但由于他的文学风骨、他的抗拒性沉默、他与主流文学保持清醒的距离,最终仍难逃脱当局的打压。1948年,马洛伊永远地离开了故乡。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马洛伊·山多尔拿着这本护照永远地离开了家乡


  • (4)1948-1989,流亡的骨头,不屈从于任何势力的高贵精神

1948年,马洛伊和妻子罗拉流亡瑞士,匈牙利使馆的人找到他问:"您是左派的自由主义作家,现在95%您想要的都得到了,为什么还要离开?"马洛伊回答:"为了那5%。"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1952年,马洛伊和罗拉移居美国纽约。他在中央公园的长椅上写下了诗歌《我这是在哪儿?》

我坐在长椅上,仰望着天空。

是中央公园,不是玛格丽特岛。

生活多么美好——我要什么,就得到什么。

这里的面包有股多么怪的味道。

怎样的房屋和怎样的街道!

莫非现在叫卡洛伊环路?

这是这样的民众啊!——能够忍受匆忙的脚步。

到底谁在照看可怜祖母的坟冢?

空气醉人。阳光明媚。

上帝啊!——我这是在哪儿?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身在纽约的马洛伊

20世纪,欧洲有许多文人过着流亡生活,但很少有谁流亡得像马洛伊这样决绝和孤独,流亡更把它磨砺成了钢铁。

在马洛伊流亡后,他的作品被匈牙利查禁,世界上除了妻子罗拉,没有人读他新的的作品。但在四十一年的流亡生活中,他一直坚持用母语——孤独的匈牙利语写作,因为他对于祖国的初心一直未改。对于他来说,匈牙利语是他与祖国之间维系着的坚实的纽带。

从70年代开始到1988年,随着东欧局势的改变,匈牙利政府、匈牙利科学院和匈牙利作家协会先后向马洛伊示好,不仅解禁了马洛伊的作品,还邀请他回国,落叶归根。然而,硬骨头的马洛伊表示,只要自己的家乡还不自由,他就决不返乡,甚至禁止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

失去祖国,身边至亲的接连离世,让马洛伊倍感孤独。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记里写下了最后一行:"我等着死神的召唤,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搁。时间到了。"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马洛伊·山多尔的遗书

2月21日,马洛伊在异国他乡——美国的圣地亚哥家中用一枚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自由地选择死亡这个高傲的姿态成为不朽。

就在马洛伊离世那年的秋天,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匈牙利也发生了体制改革,苏联从匈牙利彻底撤军。他自由的梦实现了,但遗憾的是,马洛伊未等到祖国自由,他太老了,太孤独了。

有灵魂的人是孤独的,

他们被迫钻进各地的茔窟,

就像在中世纪怀揣密文、到处藏身的僧侣们躲避征服者的迫害那样。

重新被发现:二十世纪文学大师被重新排序

重新发现马洛伊,就像在阁楼上发现一幅古老的大师画作。

——《星期日电讯报》

2.精巧的叙事结构,令人欲罢不能

《烛烬》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其深刻的思想性、特点鲜明的语言风格等原因,在我看来,其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精彩也极具魅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

  • (1)极具张力的解谜结构

小说开篇,一封来信开启了退休将军亨利克73年的回忆。小说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回忆了亨利克和好朋友康拉德的友谊,这两个出身、性格迥然不同的孩子,在他们上军校的第一天,10岁开始,就成为好朋友,形影不离。他们的友谊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于最早被同学们笑话为同性恋,称为"亨利克两口子",但是大家并不再嘲讽这种关系。“在他俩的关系里,有着某种柔情、严肃、无条件和悲剧性,这种友谊的光芒让嘲讽者缴械。”

然而,在一次打猎时,康拉德却对不知情的将军举起了枪口,第二天便不辞而别,整整四十一年的时间音讯全无。将军在这四十一年里,每天都在内心推演往事,寻求事实表象之下隐藏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只有康拉德知晓。

于是, 四十一年后的这次重逢,实际上是受害者与背叛者的再见,同时也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对峙。那么,谜底会被揭开吗?读者的心就这样揪着,直到蜡烛燃尽的一刻。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 (2)两种截然相反的气息,形成叙事结构中的一对矛盾,纠缠不休。

《烛烬》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二战还没有结束,匈牙利还在纳粹的铁蹄之下。提前退休的将军亨利克与世隔绝地生活在一个像唐顿庄园那样的城堡里,将自己与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家里不装电话,没有收音机,不接待客人,和外界没有信件往来。庄园中有过去的辉煌,但现在却像一个坟墓一样冷寂,充满衰老的陈旧气息。

但另一方面,不管是老人的回忆,还是烛光中的长谈,都洋溢着青春年少的金子般的气息。那些帝国黄金年代的美好往事,正因为已成为过往,反而更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这两种气息融合在一起扑面而来,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历史纵深感。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马洛伊看到的柏林

3. 质朴、节制、冷静,富含诗意和哲理的语言风格

马洛伊既是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质朴的文字蕴藏着千军万马,情感磅礴而表达节制。他写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友情与爱情的辩证,阶级和文化的攻守,冷静的叙述下暗流汹涌,富含诗意和深深的哲理。

《烛烬》中对很多和生命相关的命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入深思:

  • (1)什么是衰老

有一天你醒来后,揉揉眼睛:你已经不再知道,你到底为什么醒来了?日子所呈现的一切,你都精确地知道:春天或冬天,生活的场景,天气,日常程序。不会再发生任何意外之事:即便有突然发生、不同寻常、令人恐怖的事情也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因为你知道所有的可能,你能预算一切,无论好事坏事,你都毫无期待……这就是衰老。

一个垂暮老人对人生的绝望跃然纸上,读之令人落泪。

  • (2)人与命运的关系
  • "因为,不仅是事情发生在人的身上,"现在他(亨利克)抬起头来果断地说,蜡烛在他们的头顶上燃着长长的火苗,冒着烟;蜡烛的棉芯已经变黑。窗下的风景和城市已经昏暗,黑夜中不见一点灯火,"人自己也制造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人制造了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后,又守在身边不肯放走。人就是这样。即使他在开始的一刻就立即感到并且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致命的,但他还是照做不误。人跟命运相互依存,相互召唤,相互创造。”

    这些探究人和命运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睿智之言,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明白,在这四十一年的岁月里,这个孤独的老人曾经怎样反复地追问命运: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人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是什么?

    • (3)音乐的功效


    看起来音乐好像没有任何词语表达的功效,实际上很可能有另一种更危险的功效,既然音乐能够如此触动人心,那么这些人不仅根据对音乐的欣赏力,还根据血缘和命运凝聚到一起。你不这样认为吗?

    • (4)什么是忠诚

    “究竟什么是我们对所爱之人期待的忠诚?我老了,在这个问题上我已经想过很多很多。忠诚难道不是某种自私?自私和虚荣,就跟生活中人们绝大多数别的事情和需求一样?当我们要求另一个人忠诚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让那个人幸福?如果在忠诚的温柔囚禁中不能够幸福,我们是否还爱这个我们要求他忠诚的人?假如我们爱另一个人却不能让他幸福,我们有没有权利要求他什么,要求他忠诚或者牺牲?”

    • (5)自尊的含义

    “有的东西能让人如此疼痛、受伤、焚烧,或许连死亡也不能解脱它:比如一个人或两个人伤害了我们心底的自尊,一旦失掉这种自尊,我们再不能作为一个人活下去。你会说,那是虚荣。是的,是虚荣……不管怎样,这种自尊终归是人类生命最深刻的内容。”

    够了,我不能再举例了。这种读之令人击节和深思的语言层出不穷,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仿佛一个充满谜题和惊喜的繁茂森林,等待你前去探险。你会发现,每一处景致都将和你的内心和灵魂产生深深的共鸣。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马洛伊50、60年代在纽约的住宅大门

    4.不朽的主题


    • (1)对已逝辉煌盛世的怀念

    《烛烬》的两个主人公中,将军亨力克家族显赫,住在唐顿庄园那样的巨大庄园中,是当时显赫的贵族,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也属于典型的市民阶层;而他的至交好友:康拉德,则是一个有波兰血统,和肖邦有亲戚关系的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这两个身份悬殊的孩子之间结成了比兄弟更亲密、庄重的友谊。他们的少年至青年时代,都置身于奥匈帝国的黄金时代。

    在《烛烬》中,我么可以借着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对过去的追忆,看到帝国首都维也纳——这个壮观的环形大道环绕的城市,看到她的街景,听到她的声音,闻到她的味道:

    在市中心充满潮湿霉味的拱券结构的啤酒馆里,可以喝到世界上最好的啤酒。当正午的钟声敲响时,土豆牛肉汤的香味充满整座城池,在街巷和人们的心灵里涌流着一股亲密和温柔,仿佛生活的平静是永恒的。女人戴着黑色的毛皮手套和饰有翎毛的帽子,她们的鼻子和眼睛在雪中闪亮,脸上罩着面纱。下午四点,在咖啡馆里点燃煤火,端上浮着泡沫的咖啡,将军和官员们坐在自己常坐的桌前,女人娇红的面孔隐在出租马车的轿厢内,匆匆赶向烧木柴取暖的小伙子家,因为她刚刚参加完假面舞会。爱情在城市里燃烧,蔓延,犹如一张巨大的、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策划阴谋的间谍网在燃烧,烧得连幽魂都不得安宁。

    不仅书中提到的假面舞会,那个时代的整个欧洲,都沉浸在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的圆舞曲中,并为之疯狂。1913年,钨丝电灯让欧洲变成了不夜城。这是奥匈帝国最光辉的刹那,也是落日的余晖。整个帝国充满了乐观的情绪,欧洲几十年不曾打仗,人们沉浸在盛世永昼的幻像中,人类好似要永享太平。但是,一战爆发了,令所有欧洲人莫名其妙,却让世界失去了一千多万人口。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像一位垂暮的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烛烬》中洋溢着对黄金时代的怀念,在怀念的追思中闪现的,不光有盛世的繁华,还有帝国时代特有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这些元素的加入,对友谊、生命本真的反复追问,使整本书染上了一层沉郁的底色,厚重无比。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 (2)对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的优雅体现
  • 马洛伊一生记录、描写、崇尚并践行的的精神人格,用凯尔泰斯的话说是"一种将自身与所有理想息息相牵系的人格"。

    《烛烬》的主人公亨力克将军与马洛伊有相似之处,都具有那个时代欧洲的贵族品质。这种贵族精神,用通俗的话来说,男人应该忠诚,对人忠诚,对他的阶级忠诚,对祖国忠诚。他们要诚实,不能背叛任何人。但如果他们被背叛了,只能很体面地沉默。于是,那个阶层的很多人都沉默地过完了一生。

    而那个时代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至死不渝的君子情谊,在亨利克的父亲与康拉德的第一次见面中,有生动的体现:

    我能看到我在军校院子里把你介绍给我父亲的那个时刻。当时,他是作为朋友接受的你,因为你曾是我的朋友。要他作为朋友接受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一言既出,至死都算数。你还记得那一刻吗?……我们站在栗子树下,高台阶前,我父亲跟你握手。'你是我儿子的朋友,'他说,'你们要珍重这份友谊。'他语重心长地叮嘱。


    • (3)对友谊、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

    《烛烬》揭示了男人之间友谊不同于亲情、爱情的独特性。在男人的浪漫想象中,愿意耗尽自己的整个生命,甚至因为友谊的存在,生命也被赋予了意义。

    但是,在末日帝国永远辉煌的幻影之下,贵族和平民之间,多民族之间暗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当时日渐兴起的社会主义浪潮中被放大,一战作为导火索,最终导致帝国的衰亡。就像亨利克和康拉德这对好朋友之间,由于阶级的不同,这个暗藏在两人心中最深层次的隐患,从一开始就已经揭示了他们必将分裂的宿命——他们只可能是帝国时代的朋友。克里斯蒂娜只是情感破裂的催化剂,让他们彻底分裂的因素,在他们刚开始见面的时候,就已经被深深地埋下。

    那么,友谊到底能否超越阶级,超越背叛,甚至超越生命而存在呢?小说中有一段极为经典的叙述,我不忍缩减一词,原文列示如下,从中或可窥见友谊的真正含义:

    “我们始终是朋友,这个词的含义里充满了只有男人才会理解的责任。现在,你应该了解这个词所包含的全部责任。我们曾是朋友,不是伙伴,不是同僚,不是称兄道弟的哥们儿。我们曾是朋友,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补偿友谊,即使自我蛀蚀的隐僻也无法带来这种由无言、体贴的友谊带来的快乐。因为,假如我们不是朋友,你就不会在那天早晨打猎的时候,在森林里向我举起枪口。假如我们不是朋友,我就不会在第二天赶到你从未邀请我去过的住处,你在那里隐藏了秘密,隐藏了令人费解、玷污我们友谊的邪恶秘密。假如你不是我的朋友,你就不会在第二天如凶手或歹徒逃离作案现场一样从城里逃走,从我身边逃走,而是会留下来骗我、背叛我,那样会让我更痛心,会对我的自负和自尊造成更大的伤害,然而事实上,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比你所做的更糟糕,因为你是我的朋友。另外,假如我们不是朋友,你就不会在四十一年后回到这里,就像凶手或歹徒悄悄溜回到作案现场。因为你不得不回来,你看,因为你心知肚明。现在我必须告诉你,告诉你一个我曾经不肯相信、对自己否认,但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慢慢知道的事实,我必须告诉你这个可怕的、令人惊诧的发现:我们现在也是,而且永远都会是朋友。”

    关于生命的本质,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勇敢还是懦弱?是否诚实和正直?这些仅凭语言不能回答的命题,《烛烬》给予了振聋发聩的解答:

    只有生命本身才能回答,只有一个死去的人,才能给世界答复。

    结语

    可以说,《烛烬》中那根蜡烛点亮的,不仅是两个垂暮老人的人生岁月、更是一个辉煌时代落幕时的慷慨悲歌,从那微弱的烛光下,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和平的幻影,战争的残酷,友谊、爱情、精神、生命的本质,也被静静照亮。


    《烛烬》|从四个角度解析一曲为已逝帝国黄金时代唱出的挽歌

    书桌前的马洛伊

    纵观马洛伊的一生,他用生命对世界做出的答复——他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立、高尚的精神人格,必将和《烛烬》等不朽名著一起,不断影响着后世。这根在幽暗的历史隧道里倔强燃烧的蜡烛,永远不会熄灭!



    参考文献

    《烛烬》

    《逝去的黄金时代,被遗忘的大师 | 马洛伊·山多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