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哀悼母亲的李叔同,世人称他为“奇才”


抚琴哀悼母亲的李叔同,世人称他为“奇才”
  • 东京艺术大学馆李叔同自画像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因为一首小诗“李也闻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才如涌泉,只将杜陵呼小友。”说是写李叔同的,适才知道李叔同本是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后来却剃度为僧,法号弘一法师。

说他为“奇才”,并不奇怪,因为他的身上有这么多的标签,足见他的不凡,而真正让人觉得“奇”又“才”的,还是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令人寡目相看的言行举止,反映在几个方面。

李叔同,学名文涛,李叔同是他的字,1880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平湖。父亲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名李世珍,字筱楼,后辞官承祖业经商,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是李世珍的四姨太,出生时父亲已是古稀之年,五岁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自小有一些自卑倾向,形成寡言少语的性格,但这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他的性情。

一、他本属于风花雪月,吟诗作赋的花花公子,却从痴情到滥情再到专情,从不为情所困。

抚琴哀悼母亲的李叔同,世人称他为“奇才”
  • 少年时期李叔同

十五岁时,李叔同己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叛逆。那时候去戏园看戏是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李叔同也喜欢上了看戏,他去的那个地方叫天仙园,而且迷上了天仙园台上唱戏的叫杨翠喜的女子。

她常常背着母亲和心爱的女人幽会,时间久了,

大家都开始说闲话。作为一个富家少爷来说,去那种场合,是有失身份的,但这些对他本人来说根本就不在意,只是他知道,对于他的母亲王风玲来说,却是不得了的事情。

本就在为儿子物色着妻子的母亲,更是加快了步伐。很快她看中了南运河附近芥园俞家的姑娘。虽然家境平常,但是俞姑娘也算花容月貌,知书达理。

李叔同虽有一万个不原意,也不愿违拗母亲。因为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不想让母亲伤心。

结婚以后的李叔同,对妻子俞氏始终是不冷不热,因为他的心里只有杨翠喜,所以他一直在杨翠喜那里流连往返。

直到后来戊戌变法以后,李叔同带家人离开上海,一去便是几年,因为两人之间不曾承诺过什么,再回头时,已各自天涯。

李叔同从此花红酒绿,迎来送往,阅女无数。然而偶然静下来,他发现。

诗酒也好,缠绵也好,都会蓦然间散漫成荒草。空荡荡的人间,似乎只有他自己,走在无人的路上,独饮着风霜和孤独。他知道,醉意和欢情,都只如烟火,刹那的美丽后,便是永远的沉寂。

自娶了日本诚子以后,两情相悦,李叔同也算是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抚琴哀悼母亲的李叔同,世人称他为“奇才”

二,不论诗词、歌赋、还是剧本、绘画,他都达到或超越了专业人才的水平,甚至影响更深。

李叔同到上海以后,结识了袁希濂、张小楼、蔡小香、许幻园,结为“天涯五友”。他住在城南草堂里,推杯换盏、诗词唱和,李叔同很是喜欢。

后来他又与张小楼、许幻园、吴宜中等发起创办了《书画公会报》李叔同任编辑。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上海名画家任伯年、朱梦庐、高邕等

后来他又考入了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当时由王凤藻任校长,蔡元培任总教习。

李叔同一直在学习,蔡元培自筹资金开办的爱国学社、马相伯、穆藕初组织的沪学会,都是他学习过的地方。

他还曾经请南洋公学附小的沈心工老师开设了音乐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在这里李叔同学习了西洋作曲法。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祖国歌》等歌曲,都很有名,尤其是《送别》,人人都在传唱。他的诗词作品更是少有人比肩。诸如以下两首词,读者无不感叹。

抚琴哀悼母亲的李叔同,世人称他为“奇才”
  • 李叔同出家前后所临精品

他的词《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娑婆世界有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漛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尺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满江红 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

皎皎昆嵛,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和蔡元培的思想观念并不相同,但蔡元培依然以李叔同这样的学生为荣。

他说在南洋公学教过不少学生,在艺术方面成就最高,涉及领域最广,培养人才最多者,首推李叔同。

抚琴哀悼母亲的李叔同,世人称他为“奇才”
  • 1907年,李叔同(左)于东京春柳社演“茶花女”一剧,时年28岁

三、在母亲的葬礼上,他自写、自弹《挽歌》来哀悼自己的母亲,与世俗格格不入。

李叔同一直都是这样,不拘泥于传统,他本属于新学的先锋,料理母亲的后事也一样别出心裁。他摈弃传统葬礼,改用追悼会方式,自写悼词并唱《挽歌》。这件事《大公报》上当时做了连续报道,称他为“新世界之杰士”。

1906年秋,李叔同考入了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在日期间,他在学习油画的同时,也研完了木炭画和水彩画,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遇见了自己最后的爱情。

1907年,广泛接受西方艺术薰陶的李叔同,还参加了春柳社组织的振灾募捐的义演,他饰演的是《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李叔同曾经写了许多别致清雅的诗,画了许多浓淡相宜的画,在他从日本学成归来后,还培养了如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不少杰出的文艺人才。

抚琴哀悼母亲的李叔同,世人称他为“奇才”

四、在学业上他可以说功成名就,在家庭上,有贤妻娇儿,还有红颜知己陪伴,他却绝尘而去盾入空门。

1897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李叔同参加了天津儒学考试,结果惨淡收场。

参加过开封乡试,未中。

杭州乡试,名落孙山。

李叔同虽说是读书人,而且所到之处,都会令人寡目相看,但他从未取得过功名。他其实本不屑于此,只是为了自己的母亲,尽管最终他还是辜负了她。

包括他后来离开至爱的妻子盾入空门,如果母亲知道,不知会有怎样的失望。

李叔同就是这样,从不为任何人,也从不在任何事情上违背自己的心意,或者说做无为的停留,一旦感觉不适或是不能再有精进,他的目光就会转到别的他欠缺的领域。张爱玲这样说: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关于李叔同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无不让人觉奇,说他滥情,他却最终走向专情甚至无情;说他文才斐然,却从未中功名。说他这山望着那山高,他却每到之处,都登峰造极。称之为“奇才”再合适不过。

抚琴哀悼母亲的李叔同,世人称他为“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