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兩田和通用引領了當代混動汽車,他們最早採用了先進的混聯式混動系統。很多人想搞明白,這三大系統各有什麼不同,今天就來講一講。

豐田和通用混動系統的核心機構,都是行星齒輪組,它的主體由齒圈,行星架,太陽輪構成。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有了行星齒輪組,系統可以實現功率分流。這是混動系統節能的重要理論之一。

當引擎輸入的機械功率經過行星齒輪組,會分流成兩部分:一部分功率走機械路徑直接傳至車輪,一部分功率走機電路徑,通過與齒輪連接的發電機轉化為電功率,再傳遞給電動機進行輸出。這就是功率分流。

“分流”本身並不高效。因為此時,引擎輸出的功率,有一部分進入了機電路徑,能量經歷了二次轉換,就不如“機械路徑”直接。電功率分流越多,傳動效率就越低。也因此,由於增加了能量存儲和釋放的過程,“引擎為電池充電,需要時再放電”的策略更加低效。被迫使用機電路徑時,最好是引擎通過發電機直接為電動機供電。

但傳動效率只是決定燃油經濟性的因素之一,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引擎熱效率。低熱效率的機械傳動,有時不如“高熱效率超量輸出,再回收利用”的機電傳動來得高效,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策略。也正是功率分流存在的意義。

當引擎輸入功率>輸出端輸出功率,引擎通過電機分流,將這部分功率存儲在電池中

當引擎輸入功率<輸出端輸出功率,電池放電,補足功率

這樣一來,可以保證引擎工作總是經濟的,但以上工況涉及電池充放電,並不是最佳模式。更經濟的工況是電池不參與工作,系統只有引擎一個輸入端。

分流有什麼弊端?

同樣一組或幾組行星齒輪組,電機所處位置不同,其分流特性存在差異。目前以行星齒輪組作為中心耦合機構的混動系統,依據電機所處位置,有三種基礎的分流方式。

如果把引擎和系統輸出端的位置,設為A和B,引擎位於A,輸出端位於B。兩個電機中的一個,位於A點,就是輸出分流型;位於B點,就是輸入分流型;如果兩個電機既不在A也不在B,就是複合分流型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由於系統分流特性,兩個電機之間會出現一種特別的功率循環現象:

正常情況下,引擎功率走兩條路線,一部分走機械路徑,一部分走機電路徑,最終都以機械功率匯流到輸出端,再傳至車輪,此時機電路徑的流向,與機械路徑輸出方向相同。

但要注意,雖然兩個電機分工不同,但同為電機,它們都既可以放電,也可以發電,隨著齒輪組傳動比的變化,在特定工況下,它們的“身份”會發生互換,主司驅動的電動機開始發電,機電路徑流向逆轉了。

當分流方向與輸出方向相反,引擎部分功率就被轉化為電功率,在兩個電機之間無限循環。如果車輪是食客,行星齒輪組是送菜的轉盤,功率就是轉盤上的菜,食客眼看飯菜在面前轉了一圈又一圈,有些菜卻被蓋住了吃不上,這就是功率循環。

功率循環一旦發生,引擎輸入功率會遠遠大於輸出端輸出功率,增加額外損耗,傳動效率就會驟降。

如何避免功率循環?因為電池的輔助不會改變齒輪組的分流特性,接下來就以“電池功率為零”作前提,來看特定工況下三種分流方式如何取長補短。

首先記住一個特徵,當發電機轉速為零,此時沒有功率分流,引擎功率全走機械路徑,傳動效率最高,我們把這種工況稱之為系統的機械點。

輸出分流型:看下圖,2號電機→太陽輪;引擎+1號電機→齒圈;行星架為輸出端。

有一個電機與引擎位置相同,因此是輸出分流型。

系統傳動比=引擎轉速/輸出端轉速,則

當系統達到機械點時,2號電機(太陽輪 )轉速為零,此時沒有電功率分流,1號電機(齒圈)空轉,引擎輸入功率+輸出端輸出功率=0。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現在引擎轉速不變,我們把輸出端轉速相對引擎轉速“降低”,於是系統傳動比>機械點傳動比,根據“槓桿法則”,2號電機轉速也會“降低”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根據力學平衡原理,齒輪之間作用力方向相反,扭矩方向也就相反,於是太陽輪扭矩與行星架相反,與齒圈相同。

太陽輪2號電機自身轉速與扭矩方向相反,功率為負,這就是發電。此刻它的“身份”是發電機。

現在引擎部分機械功率→行星架(輸出端分流)→2號電機→電功率

電功率只能在電機和電池之間傳遞,此時電池不參與工作,於是

引擎部分機械功率→行星架(分流)→2號電機→電功率→1號電機→機械功率→行星架(再次分流)→2號電機,形成功率循環。

可以看到,系統傳動比>機械點傳動比時,傳動比越高,電功率分流比例越高,功率循環也越嚴重。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也就是說,只要

在輸出端分流,分流方向一定與輸出方向相反,功率循環就出現了

輸出分流型耦合機構的系統傳動比與傳動效率的關係,是類似這樣的: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總的說來,當系統傳動比

當系統傳動比>機械點傳動比時,傳動比越高,電功率分流比例越高,功率循環也越嚴重,傳動效率開始驟降。

這就是個問題。

系統處於高傳動比時,大都在起步和中低速行駛,這是車輛市區通勤的主要工況。如何處理這種低效傳動?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通用初代Volt就採用輸出分流式佈局,除了設置恰當的傳動比範圍和電機類型等基礎操作,它還在發電機與齒圈之間引入離合器C2,當它斷開時,引擎與車輪之間只剩下機電路徑,系統變為串聯佈局,這樣就能避開高傳動比工況下的功率循環。

但C2斷開時,齒圈沒了限制,整個齒輪組就會空轉,無法輸出動力,為此還需再引入一個制動離合器C1,在C2斷開時固定齒圈,方便電動機高扭矩輸出。

通用還把車輛做成插電版,讓它在中、低速工況儘可能使用初始和回收電量進行純電行駛,中、高速使用混動模式,這樣彌補了燃油經濟性的不足,又提升了動力性能。但虧電之後,弱點就浮現出來。​

輸入分流型:看下圖,1號電機→太陽輪,引擎→行星架,2號電機→齒圈(輸出端),有一個電機位於輸出端,因此是輸入分流型。豐田普銳斯就是如此佈局。

當i=λ時,1號電機(太陽輪)轉速=0,2號電機空轉,引擎功率(行星架)+ 輸出端功率(齒圈)=0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維持引擎轉速不變,升高2號電機轉速,1號電機轉速隨之降低,後者轉速與扭矩方向相同,在放電,此時2號電機發電,因此引擎功率在輸出端分流,分流方向與輸出方向相反,形成功率循環。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看下圖可知傳動比與效率的關係,相比輸出分流式,該佈局在低速高傳動比時,傳動效率很高,但在高速低傳動比時,由於存在功率循環,相比低速時燃油經濟性下降。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豐田THS採用輸入分流式佈局,工程師通過將機械點設定在平均車速附近,來儘量避免高速工況下的功率循環。雖然超高速行駛的燃油經濟性仍受影響,但可以看到這樣的佈局無需引入離合器,就可以實現大部分工況的高效傳動,不僅結構簡單,成本也更低廉。

作為對比,通用初代Volt混動系統採用輸出分流型佈局。這樣不僅電池更大,還添加了兩組離合器,結構更復雜,成本也更高,燃油經濟性卻不及豐田。

通用第二代Voltec混動系統對此做了改進,採用複合分流型佈局,在理論上能夠實現更高傳動效率,動力性能也更強。但複雜的結構意味著控制策略的設計難度增大,想要面面俱到不是那麼容易,較高的製造成本也降低了它的競爭力。實際其油耗表現依然不如豐田THS,EPA測試的美版卡羅拉混動百公里油耗要比通用二代Volt低1升左右。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豐田THS與本田i-MMD有何不同?

混動系統有多個動力源,引擎和電機的輸出都存在延遲,如何做好它們之間的匹配和銜接,讓動力輸出平順又經濟,就是個問題。豐田利用行星齒輪組把三個動力源綁在一起,這個難題就簡化了許多,電機和引擎通過齒輪組即可實現實時精準聯動。

在這一點上,就看出本田工程師有多麼悍。

它的i-MMD混動系統,引擎和兩個電機之間是普通的串聯佈局,這是機電路徑。在引擎和車輪之間,還有一條機械路徑,引擎通過一套離合器,可以在高效區間繞開電機,直驅車輪。為了避開豐田專利,它連行星齒輪組都不用,結構簡單到沒法再簡,硬是通過算法,把引擎與電機之間的銜接配合做到平順,在行駛過程中幾乎察覺不到引擎的切入和切出。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結構設計和控制邏輯也更簡潔高效。

豐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動系統有何異同?

豐田THS系統在純電行駛時引擎是關閉的(行星架固定),此時發電機反向空轉,根據齒比,發電機的轉速是電動機的2.6倍。所以發電機的轉速會更早到達極限(初代極限是6500轉/分鐘)。當發電機轉速接近極限時,引擎就必須介入,以平抑發電機轉速。

二代普銳斯,純電極速是67km/h。再提速,就需要引擎介入。而本田i-MMD系統,兩個電機之間沒有機械連接,轉速互不影響,純電時速可以超過130km/h。

豐田THS這樣的特性還產生連鎖反應,就是部分工況下的加速延遲

比如當純電時速達到67km/h,此時發電機反向空轉達到轉速極限,而此時若急加速,需要引擎介入,啟動引擎需要發電機正向轉動,轉速落差接近10000轉,會帶來明顯加速延遲。

而且引擎與電動機之間裝配過於緊密,當引擎介入時會對電動機造成擾動,由此造成的頓挫感,有時會過於明顯。這都是i-MMD系統沒有的問題。

眼看對手追趕上來,豐田也不敢懈怠。

下一代THS II P610就將變速驅動橋改為平行軸佈局,電動機從原來的行星齒輪組中獨立出來,通過一套減速齒輪與原行星齒輪組的齒圈相連,兩個電機之間的轉速落差就不大了。搭載最新版THS系統的雅力士,純電時速超過130km/h,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回收的動能,也為以後推廣插電打好基礎。

但豐田的母胎缺陷仍然在,由於採用行星齒輪組,引擎和兩個電機始終是聯動的。純電模式下,電動機只要轉動,發電機必然反向空轉;而系統達到機械點時,引擎直驅車輪,必然帶動電動機正向空轉。這都會增加不必要的損耗。本田iMMD系統無論是高速還是低速,都沒有這些顧慮。

當然,全球熱效率最高的混動引擎還是豐田的Dynamic Force系列2.5L發動機,無論是燃油經濟性,質量可靠性,還是成本控制,豐田都是久經考驗了。但從兩套系統的實際性能表現來看,已經差異不大。

這場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看著挺辛苦。不過對我們消費者來說,坐看神仙鬥法,是名副其實的一場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