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救治新冠病毒病患者,抗病毒治療很重要

《柳葉刀》雜誌3月9日在線發佈了一篇由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領銜的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臨床研究論文。這是一項回顧性研究:研究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和武漢市肺科醫院收治的191例18歲以上的成年患者的臨床過程,分析了其死亡危險因素。

最新研究:救治新冠病毒病患者,抗病毒治療很重要

預示了病人死亡的危險因素是什麼?病人在住院過程中臨床特點的轉歸變化趨勢是什麼?病人從發病到病毒轉陰需多長時間?論文對這些重要的臨床科學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191例病人中54人病亡

這項研究中,病人的死亡率引人注目,論文稱:“本組病例191例,其中金銀潭醫院135例,武漢市肺科醫院56例。這項研究,其中137人出院,54人在醫院死亡。”

按此計算,病死率高達28%。為何這麼高?

曹彬介紹:“本研究中的研究隊列是一個重症、危重症病人的高度選擇性隊列,這些病人的病死率高是不奇怪的。”

論文中研究的191例病人均為18歲以上成年患者,2019年12月到2020年1月之間入院,2020年1月31日之前出院或死亡(有明確臨床結局)。金銀潭醫院和武漢市肺科醫院是武漢市最早確定的兩家定點醫院,當時武漢市所有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都集中在這兩家醫院。

由於論文選擇病例需要有明確臨床結局,即好轉出院或病逝,截至2020年1月31日依然在這兩家醫院住院的600多名病人也沒有納入。所以,這個數字不能真實代表2019年12月到2020年1月期間所有住院病人的病死情況。

哪些危險因素預示了死亡?

論文顯示:191例患者的年齡是18歲至87歲,中位年齡56.0歲,大多數患者為男性。91例(48%)病人有合併症,合併高血壓最常見(58例,30%),其次是糖尿病(36例,19%)和冠心病(15例,8%)。

從症狀看,入院時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和咳嗽,隨後產生痰和疲勞。77例患者(40%)出現淋巴細胞減少。膿毒症是最嚴重的常見併發症,其次是呼吸系統衰竭、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心力衰竭和敗血性休克。病患的中位出院時間為22.0天,而中位死亡時間為18.5天。

最新研究:救治新冠病毒病患者,抗病毒治療很重要

2019冠狀病毒病住院患者的主要症狀、轉歸臨床過程以及發病後病毒排出的持續時間。

從治療手段看,181名(95%)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療,41人(21%)服用抗病毒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32例患者需要有創機械通氣,其中31人(97%)死亡。發病至有創機械通氣的中位時間為14.5天。有3例病人使用了體外膜肺氧合(即“人工肺”),但無一倖存。

論文還揭示了三項預示病人預後不良的特徵:高齡,首次D-Dimer非常高、入院SOFA(序貫器官衰竭評估)評分高。“如果醫生髮現病人有這些臨床特點,預示著這個病人的臨床預後是不好的。”曹彬說。

此外,淋巴細胞減低、IL-6過度升高以及鐵蛋白過度升高這些臨床特點也預示著病人的預後不良。

曹彬認為,基礎科學家在基礎研究中應重點關注這些關係到病人預後不良的因素。“需要臨床醫生和基礎科學家共同合作來闡述2019冠狀病毒病的發病機制。一旦明確了發病機制,我們可以採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治療的成功率、降低治療的失敗率。

首次闡述新冠病毒排毒時間

這篇論文第一次闡述了新冠病毒排毒時間這個重要的科學問題。論文中稱:存活病人的中位排毒時間是20天,最長排毒時間高達37天。而對於死亡病例來說,一些患者直至其死亡當日,仍然可以檢測到新冠病毒陽性。

“這一結果有兩點啟示。第一,病毒的複製和病毒的排毒時間與病人的預後直接相關;第二,要想改變病人預後,必須採取及時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措施。”曹彬表示。

研究者還發現,服用抗病毒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這組病人,中位排毒時間是22天,比20天還要多一點。為什麼呢?原來這些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療時間較晚,從發病到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中位時間長達14天。

曹彬認為,要想減少病毒複製,縮短病毒排毒時間,未來可能有效的辦法包括三條路線:一是採用更強的抗病毒藥物 ,二是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三是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效抗病毒藥物進行聯合治療。

當然,這三條路線哪個更有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

END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佘惠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