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

序言:

在古代影視劇中,往往會有這樣的劇情:

屋裡正在進行秘密商討“大事”,而屋外就會有人用手舔一下手指,然後戳破窗戶上的紙,進行偷窺,進而使其他人知曉了不能被知曉的事。

這讓我們覺得窗戶的作用,其實就是用來洩密的。

但是,古代所有建築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嗎,當然不是,這只是影視劇情的需要罷了,因為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自然不能一概而論,那麼自古以來,“窗”經過了什麼樣的演變?

本篇筆者就來和您聊聊“窗”,繼而從“窗”的發展歷史來看時代的變遷。

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

古建築中的窗戶

最早的窗叫做牖。

囪,在牆曰牖,在屋曰囪,窗,或從穴,象形。——《說文》

先秦時期,窗這一詞很少出現,而多用牖,那麼什麼是“牖”呢,根據上述《說文》中的解釋,我們可以得知,在牆上的“囪”稱之為“牖”,而在屋頂上的則被稱為“囪”,也就是說窗本作囪講,後加“穴”字頭,構成形聲字。

囪,就今天而言,我們習慣的組詞是煙囪,是建造在屋頂之上用來排煙的設備,不過在古代囪還有透光的功能,而建在牆上的牖則是現今的窗戶。

在《說文》中對於牖還有更為詳細的解釋,即: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而對其的段注曰: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當然這裡的屋不是房屋的意思,而是特指房頂。

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

半坡遺址

在房頂開“天窗”,也是古人的一種智慧,在最初,古人的房屋只有門,但是即使打開門,屋內依然不夠明亮,於是就想出了在房頂鑿天窗,一來,可以透光,二來又可以透氣,不過最早期窗戶的樣式已經無從考證了。

根據對距今有6000多年半坡遺址的發掘,我們可以得知半坡人居住的方形房子中,已經開始使用“囪”了。

不過這種“天窗”在古代並不是太實用,因為天有不測風雲,萬一遇到下雨天,這天窗簡直是一種折磨,於是古人就動用了自己的智慧,慢慢把“囪”開在了牆上,既解決了下雨問題,也大大增加了屋內的採光,這也在後來的建築中一直被沿用,直至今日。

窗戶在不同時代的特徵。

窗戶在歷史中的演變和發展,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那麼不同時代窗戶的特徵有何區別呢?

  • 漢朝之前,簡陋的窗。

受光於隙,照一隅;受光於牖,照北壁;受光於戶,照室中無遺物。——《淮南子·說山訓》

這句話意思是說,光從縫隙照過來,只能照一小塊地方,而從牖(窗戶),能照北面的牆,而從戶(門)照過來,則室內的東西都能被照到。

從這段話,我們至少得出了兩點訊息,第一,漢朝及之前的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的,第二,這時期的窗戶是開在南牆上的,這點在我國古建築中也一直被沿用。


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

出土的漢代房屋,其中的窗依稀可見

由於漢朝之前的建築無被髮掘出的實物,所以窗的具體形態,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我們根據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可以得知,這時期的窗與原始社會時期牆上開洞的“囪”類似,只不過不同的是木質建築的房屋開始慢慢普及了。

這時期的窗,其功能還是原始的透光和排氣,甚至還沒有出現窗欞,當然更不會想著對窗戶進行裝飾。

  • 漢朝時期,窗有了飛躍發展。

窗牖皆有綺疏青瑣,圖以雲氣仙靈。——《後漢書•梁冀傳》

漢朝時期,厚葬之風盛行,而房屋建築模型作為陪葬品,時有出土,根據這些出土的古物,我們可以發現漢朝時期已經出現了直欞窗

那麼什麼是直欞窗呢,其實就是在窗框內用直欞條(即方形斷面的木條)豎向排列的窗,簡單的說,這些直欞條的排列就想柵欄一樣。

可以說直欞窗的出現,是窗在古代建築物中的應用上,向前邁進的一大步,它的出現使窗戶的面積有所擴大,當然也增加了屋內的採光,更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

老屋上的木欞窗

此外,窗戶在這時期也開始被裝飾,正如上述《後漢書》中的記載,“綺疏”指的是被雕刻成空心花紋的窗戶,“青瑣”則是指的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

《漢書·元后傳》中記載: 曲陽侯根驕奢僭上,赤墀青瑣,這句話也向我們傳達了兩點,其一,對於窗戶的裝飾已經被廣泛運用,其二,窗戶的裝飾也是一種代表了一種尊卑的等級,而這種青瑣就是典型的只有天子才可以用來裝飾窗戶,諸侯私用,就是不合君臣的禮制。

  • 魏晉時期,窗的意義開始昇華。

羅曾崖於戶裡,列鏡瀾於窗前。——《山居賦》

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欞窗開始被廣泛運用,但是起初這種並沒有被運用在圍牆上,後來由於文人的造園運動,這一下使得門窗的功能開始複雜了起來。

正如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所說“列鏡瀾於窗前”,則是說窗的意義已經不單單是用來採光用了,開始慢慢被用在了園林建造上,逐漸也就和“美”相互結合,並且有了更為深層次的意義。

  • 隋唐至宋元,窗的建造更為複雜和成熟。

在這段時期內,窗的種類開始多樣化,出現了檻窗、支摘窗、推窗、漏明窗等等,此外還出現了一種叫做格門的窗,之所以要重點提出格門,是因為它是集窗和門為一體的,這也是古建築中的一大進步。

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

窗戶與美的結合

而在宋代則出現了建築上一大著作——《營造法式》,此書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而其中也對窗有了更為詳細和直觀的介紹,圖文並茂,也讓那時期的窗呈現在了我們現代人的眼中。

從這本著作裡,我們可以看出對於門窗裝飾手段已經十分豐富,窗內的格心變化多樣,腰華板雕刻成熟,只是格子門的佈局較單一,不過儘管如此,也說明了此時對於窗的建造和應用已經趨向成熟了。

  • 明清時期,窗的建造工藝成熟和樣式繁多。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君主集權進一步加強,為了更好的區別尊卑,封建的統治階級們就把皇室中房屋的間數與間架等和等級結合在了一起,為了強化這種觀念,導致出現在建築上的雕刻比較少,油漆和繪畫用的就比較多了。

而在皇家建築中的窗也比較單一,但在當時民間的建築上,窗欞格圖案卻複雜而精緻,甚至比以往各朝代都有進步,明清建築門窗無論官式建築還是民宅,存世極多,從這些古建築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隔扇與檻窗工藝已經成熟,式樣繁多。

古代窗戶裝飾材料的演變。

說到現在的窗戶,離不開的就是玻璃了,可以說玻璃的出現並廣泛運用於建築中,是建造房屋中的重大進步,不僅能夠增大采光面積,還能遮擋風雲,那麼古代沒有玻璃,窗戶用什麼材料實現玻璃的功能呢?

  • 我們先來說說布。

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孟子·滕文公下》

最早使用的布是麻布,具體起源已經不可靠,但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晚期,而到了奴隸社會時期,布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了,從上述《孟子》中的敘述,我們可以得知古人幸福的其中一個指數,那就是布多。

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

窗戶與房屋佈局

我們接著說窗戶,窗戶的出現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雨天和冬天,無法遮擋的窗戶就成為了一種“折磨”,於是古人就動用了自己的思維,用布或者其它絲綢來遮擋窗戶。

但是,用布的成本比較高,而且布的透光性也不好,直到後來,紙才逐漸取代了布。

  • 我們再來說說紙。

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唐宋白孔六帖》

紙在我國的出現並不晚,但是用在窗戶上,還是比較晚的,在唐宋時期造紙業已經相當發達,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紙張,用紙來遮擋窗戶,也就有了可能性,不過大規模普及用紙糊窗,是在明清時期。

此外,紙張用在窗戶上也有了布無法達到的優點,比如過更換起來比較方便,比如說,透光性遠遠要好於布,再比如說紙的成本是遠低於布的。

在冬季時,還可以用多層紙來糊窗戶,此外,還可以在窗戶的裡外兩邊,都糊上紙,這樣也就增加了窗戶抗風寒的能力,從而被更多的人接受。

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

雨紙傘上的中國風

說到這,不少人可能會有個疑問,紙遇水很容易損壞,用在窗戶上不是被雨淋了就要更換,這豈不是很麻煩嗎?

對於這個問題,古人自然有解決的辦法,因為被廣泛應用於窗戶的紙並不是普通的紙,而是油紙,正如《唐宋白孔六帖》記載: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

,這個油紙也就是古人用來製作雨傘的材料,至於油紙什麼時候出現的,現在已經不可考證了。

飛魚說:

從“窗”的歷史看時代變遷,不同時代的窗戶具備的特徵也不一樣,可以說從窗戶以及窗戶裝飾材料的不斷演變,我們就能看出時代是在不斷向前進步的。

窗作為建築上不可或缺的構件,到現在仍然是整個建築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歷代的建造師們都在不遺餘力地尋找最適合建築的窗,直至今天,有了玻璃的窗戶,已經成為了舒適室內環境的必要保障,由此可見,從古至今窗都發揮著不可被替代的作用。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說文》、《淮南子》、《漢書》、《後漢書》、《營造法式》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