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的匾額傳了幾百年摘下之後才發現反面還有3個字

中華門的匾額傳了幾百年摘下之後才發現反面還有3個字

明清兩代的皇宮被稱為紫禁城。隨著清朝的覆滅,紫禁城再也不是皇家獨居的地方了,只要買票大家就能進去參觀。探索這座古建築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少趣事,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件事就是關於“中華門”的,不過此“中華門”非彼“中華門”。

“中華門”這個名字一聽就非常霸氣。我國有兩個“中華門”,一個是南京明城牆的13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它本來叫做“聚寶門”,據說這個名字的由來與當時的鉅富沈萬三有關,朱元璋建城牆時特地借來了沈萬三的“聚寶盆”鎮壓邪異,借完後就不還了。

中華門的匾額傳了幾百年摘下之後才發現反面還有3個字

當然這個故事可信度比較低。另一箇中華門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我們知道明成祖朱棣原本是鎮守北方的燕王,他從侄子朱允炆手中搶走皇位後,便在1421年將明朝的都城搬到了北京,於是北京成了明清兩代王朝的帝都,修起了宏偉壯麗的新皇城。

而“中華門”就是明清兩朝的“國門”。“國門”兩個字的意義很重,與天安門不同,“中華門”不是城樓建築,它是皇城的正南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是皇城與外面街道鬧市的分界線,屬於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

中華門的匾額傳了幾百年摘下之後才發現反面還有3個字

古代向來有“南面稱尊”的說法,向南朝陽,萬物迎暉,皇帝的寶座也是對著正南方的,因此“中華門”就被視作一朝之“國門”,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就好比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及後來順治帝在1644年進入北京城後,都迫不及待地把這個門改了名字。

當然了,明朝時期的“中華門”還不叫“中華門”,而是叫“大明門”,門前有一幅對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李自成準備改“大順門”沒改成,而順治帝改的“大清門”卻沿用了幾百年,由於這道門地位特殊,文武百官到了這裡後就必須下轎下馬,走著過去。

中華門的匾額傳了幾百年摘下之後才發現反面還有3個字

而且他們只能走側門。至於中間的門,只有太上皇、皇太后、皇帝、皇后才能走,封建王朝等級森嚴,由此可見一斑。不過我們知道,19世紀列強以槍炮轟開了真正歷史意義上的“國門”,從那時候起,清朝就逐漸衰落,最後在1912年徹底滅亡。

中華門的匾額傳了幾百年摘下之後才發現反面還有3個字

而民國初年,“大清門”就被改名為“中華門”。既然改了名字,門匾肯定是要摘下來重新琢字的,原來的門匾是用石料做成,為了節約成本,大家商議過後便決定直接在“大清門”門匾後面琢上“中華門”3個字,這樣的話也不需要趕製新的門匾了,反過來掛著就可以了。

沒想到石匾被摘下來後,大家看到反面的情況吃了一驚,只見上面赫然寫著“大明門”,也就是說,民國的工匠想出來的省事辦法,200多年前的清朝工匠早就想到了,隔著幾百年大家的智慧都能雷同,實在令人哭笑不得。最後,工匠只能重新做了一塊木匾掛上去。現在“中華門”已經不存,原先的“大明門”兼“大清門”門匾,也躺到博物館裡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