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天地玄黃,什麼叫人生五倫,什麼叫三綱五常?

人生就像白開水


先把天地玄黃、人生五倫、三綱五常的定義做個概括:

天地玄黃是指人類對宇宙的最初認識,人生五倫是指做人的基本道德,三綱五常是指儒家的核心倫理——這都是吾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特色。

再繼續對這三句話,做一個大致的解讀介紹:

第一句:天地玄黃。

這句話最早出自《易經》中所說的“天玄而地黃”。

這是古人對宇宙奧秘的猜測和探索,因為宇宙大爆炸之前,天地還未形成。天地形成後,什麼是天地,《易經》中說:

輕清者上升為天,

陰濁者下降為地。

這是吾國古人對天和地的樸素而直觀的認識,古人沒有宇宙大爆炸的概念,以為仰頭看到的是天空,腳踏的是地面。

玄和黃是兩種不同顏色,玄即類似黑的一種顏色,是天空還沒有完全黑下去時的那種顏色。

黃也是一種顏色,如地上的主體是黃土,土地上的農作物是黃色,人類的膚色也是黃色的。

可見天地玄黃,是古人對地球的一個樸素直觀的認識。

第二句:人生五倫。

人生五倫是指人生在世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具體來說是指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這五個倫理。

父子有親:父子之間要尊崇父慈子孝,父母要慈愛子女,子女要對父母恪守孝道贍養老人。

長幼有序:兄弟之間遵守長幼有序規則,兄姐照顧弟妹,弟妹敬重兄姐,手足之情重於一切。

夫婦有別:夫妻之間是有分工的,所謂夫為妻綱,男主外女主內等等,不可逾規不論尊卑。

君臣有義:君臣之間相處也有禮儀,要做到君正臣忠,君王要為臣下著想,臣子要對君主忠誠。

朋友有信:朋友之間要講究信用,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嫌貧愛富,不能翻臉如翻書。

第三句:三綱五常。

綱的原意是提網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關鍵部分。統治者認為綱是維持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行為規範,如三綱五常。

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綱在古代既是倫理道德,也是政治制度,是用來規範國家民眾行為的。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它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很多愚忠愚孝的悲劇。

在當今社會,三綱顯然是傳統文化的糟粕,應該予以摒棄。

五常就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即“仁義禮智信”。

先是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把它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又把它擴充為“仁、義、禮、智、信”,最終形成“五常”的倫理。

三綱五常貫穿於吾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雖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其中夾雜有精華與糟粕。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當代的人們必須注意的問題,對於傳統文化既不能全面否定,也不能全盤接受,要辯證對待。


白話石說


所謂“天地玄黃”、“三綱五常”、“人生五倫”等,聽起來都是一些很深奧的詞彙,事實上,也確實是一些智慧高所留下的經典的傳世名言。下面我來簡單的解釋一下:

1、天地玄黃

“天地玄黃”的下一句是“宇宙洪荒”,也是千字文的第一句。而《千字文》是我國成書最早、流傳最廣的一種啟蒙讀物,是一部很著名的傳統文化。“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是青黑色的或上黑藍色的,總是一種很暗的顏色,而地則是黃色的,深黃、杏黃等,總之是黃色的;接下來的意思是,宇宙形成於混沌矇昧或是洪水滔天的荒蕪狀態之中;再下來,延伸的意思是: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佈滿在無邊的太空中。這些,說明了大地宇宙的起源,日月星辰的運行。同時也表膽了,人類最先認識地球的狀態及思想觀點。

其實,在這裡“宇”指的是空間,而“宙”則指的是時間,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時空的概念 ;“玄”的意思是黑色,用在這裡表示高空的深青或深藍色彩;“黃”指的是中華民族發源地黃河流域,因為這裡的土質呈黃色。

其實,要弄明白“天地玄黃”四個字,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只要懂易經,才能真正的明白是“天地玄黃”的真正意思。


在《易經》裡說“天玄地黃”,天玄雖然是指的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於黑的顏色。但在意義,也可能是指的是高遠、高深莫測等。眾所周知,我們抬天可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古人怎麼說是黑色的呢,這不是在胡謅謅嗎?

其實,當幾年前,我們的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才知道:天空果然是黑漆漆的一片,只有幾顆恆星放射出點點微光,所以古人說的“天玄”才是對的。而我們所看見的藍色,其實是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線反射上去的顏色。

所以天道高遠,玄之又玄,深不可測,以我們普通人的智慧,是不好理解的。所以,天道高深莫測,也叫”天玄“。

那麼,說起“地黃”,也有一些玄妙的意思:

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前的文化,如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文化。據考查與資料顯示“夏商周”這三個朝代,都是在黃河流域的一代地區進行立國、建都的,那些這些傳統文化,就可以縮小的這個範圍之內,所以我們最早的傳統文化,應該就是“黃河流域”的文化。而眾所周知,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她從崑崙山開始發源,之後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等地方,途經了九曲十八彎,才從西北高原之上緩緩地流下來,流趟的同時又帶下來大量的黃土,而慢慢形成了衝擊性的華北大平原。那麼,這個流經的一系列過程之中,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流經之地所生長的農作物也是黃的,如黍、稷等,所以叫“地黃”。


接下來,再簡單地說一下“人生五倫”與“三綱五常”吧:

2.人生五倫

人生五倫,指的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其含義是說: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一、父子有親

所謂“父子有親”,就是父親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慈愛關懷,而子女侍奉父母的時候要孝順而體貼,就是古人常說的“父慈子孝”,才能父子有親。

二、長幼有序

所謂“長幼有序”,長為兄,幼為弟,就是說要兄長愛小弟,小弟敬兄長,從而兄寬弟忍,哥哥要時刻想著弟弟,對弟弟關懷備至;而弟弟從小到大有哥哥的照顧,這份恩情不能忘懷,從而一團和氣,從而長幼有序也。兄弟之間要懂得手足之情,要和睦相處。

三、夫婦有別

所謂“夫婦有別”,是指有別在家庭的責任,也是指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總之是說,為人丈夫要擔起要養家的責任,而妻子要有責任把家庭裡的一切事務治理好。從而夫唱婦隨,自然夫妻有情也。 

四、君臣有義

所謂“君臣有義”,即“君仁臣忠”。君使臣以禮,臣奉君以忠。君仁,是處處替下屬著想;“臣忠”,忠於上級人,忠於他的本分與職責,叫臣忠。那麼,君則正,臣則忠,自然君臣有義也。所以,君臣關係是道,仁與忠就是德。

五、朋友有信

所謂“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間交往要有信義,講究信用。要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以道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總之來說,如果人遵五倫,便天降吉祥也。


3、三綱五常

所謂,“三綱”,即:“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大學問家朱熹提出來的。即:臣、父子、夫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


所謂“五常”:“仁、義、禮、智、信”。

一、“父為子綱”,就是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社會規範。父母是子女的綱領,領路人、上級、指示等的意思。也就是,父母之言,子女不得不聽,或是不得違背等。子女對父母的言行,要絕對服從,不能觸怒父母。並且,孝與悌是人子與兄弟的行為規範。


二、“君為臣綱”

君為主、臣為從;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的意思。特別要求,臣子要對君盡“忠”,對君主盡心竭力,全心全意。並且,認為只有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才能天下太平安定


三、“夫為妻綱”,夫為主,妻為從。作為丈夫的屬從,一個妻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用這種行為規範體現夫妻關係,貶斥女了夫喪改嫁的做法。


三、所謂“五常”

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禮是形式,智為思想,信是保證。“仁”,便是“愛人”或“人道”的意思;而“義”,愚昧是承擔合理的責任的意思;而“禮”則是道德約束;“智”,是智慧或指知識;“信”是信任、誠信的意思。


可以說,這一套理論,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國人的思想與觀念。雖然它包含了諸多不合理的地性質,但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


超能博士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也就是"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中,聽到的為人要"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孟子提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

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義不容辭”,“大義滅親”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禮: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

智:簡單的說就是道德智慧。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即守信用、講信義。

三綱是儒家奴化思想的根源,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係,三綱立足於關係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分。而五常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都是正能量。

人生五倫

 人生五倫,指的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其含義是說: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一、父子有親

  所謂“父子有親”,就是父親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慈愛關懷,而子女侍奉父母的時候要孝順而體貼,就是古人常說的“父慈子孝”,才能父子有親。

  二、長幼有序

  所謂“長幼有序”,長為兄,幼為弟,就是說要兄長愛小弟,小弟敬兄長,從而兄寬弟忍,哥哥要時刻想著弟弟,對弟弟關懷備至;而弟弟從小到大有哥哥的照顧,這份恩情不能忘懷,從而一團和氣,從而長幼有序也。兄弟之間要懂得手足之情,要和睦相處。

  三、夫婦有別

  所謂“夫婦有別”,是指有別在家庭的責任,也是指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總之是說,為人丈夫要擔起要養家的責任,而妻子要有責任把家庭裡的一切事務治理好。從而夫唱婦隨,自然夫妻有情也。

  四、君臣有義

  所謂“君臣有義”,即“君仁臣忠”。君使臣以禮,臣奉君以忠。君仁,是處處替下屬著想;“臣忠”,忠於上級人,忠於他的本分與職責,叫臣忠。那麼,君則正,臣則忠,自然君臣有義也。所以,君臣關係是道,仁與忠就是德。

  五、朋友有信

  所謂“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間交往要有信義,講究信用。要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以道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總之來說,如果人遵五倫,便天降吉祥也。

天地玄黃

其實,要弄明白“天地玄黃”四個字,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只要懂易經,才能真正的明白是“天地玄黃”的真正意思。


在《易經》裡說“天玄地黃”,天玄雖然是指的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於黑的顏色。但在意義,也可能是指的是高遠、高深莫測等。眾所周知,我們抬天可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古人怎麼說是黑色的呢,這不是在胡謅謅嗎?

其實,當我們的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才知道:天空果然是黑漆漆的一片,只有幾顆恆星放射出點點微光,所以古人說的“天玄”才是對的。而我們所看見的藍色,其實是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線反射上去的顏色。

所以天道高遠,玄之又玄,深不可測,以我們普通人的智慧,是不好理解的。所以,天道高深莫測,也叫“天玄”。

那麼,說起“地黃”,也有一些玄妙的意思:

  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前的文化,如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文化。據考查與資料顯示“夏商周”這三個朝代,都是在黃河流域的一代地區進行立國、建都的,那些這些傳統文化,就可以縮小的這個範圍之內,所以我們最早的傳統文化,應該就是“黃河流域”的文化。而眾所周知,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她從崑崙山開始發源,之後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等地方,途經了九曲十八彎,才從西北高原之上緩緩地流下來,流趟的同時又帶下來大量的黃土,而慢慢形成了衝擊性的華北大平原。

那麼,這個流經的一系列過程之中,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流經之地所生長的農作物也是黃的,如黍、稷等,所以叫“地黃”。

作為21世紀的人類,我們對傳統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其發揚光大。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悟文化,期待你的關注。


悟文化


“天地玄黃”出自《千字文》,是最初的人們對於天地最為直觀的認知,這句話是為了平仄押韻,化用了《周易》中的“天玄地黃”,意為:“天是深藍色的,地是黃色的”。

眾所周知,我們抬天望見的天的明明是藍色的,古人怎麼說是黑色的呢?其實,幾年前,當我們的宇航員到達太空後,才發現天空果然是黑漆漆的一片,“天玄”是對的,至於古人怎麼發現的,就不得而知了。

地是黃色的,主要是因為在先秦以前,“夏商周”這三個朝代都是在黃河流域的上中游地區進行立國、建都的,我們都知道,黃河發源於崑崙山,彙集於星宿海,在途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之上緩緩地流時,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流經之地所生長的農作物也是黃的,如黍、稷等,所以謂之“地黃”。

“人生五論”指人立於天地間最基本的五種關係,即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其內涵是指: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父子有親,也就是所謂的“父慈子孝”,身為父親,教育孩子須慈愛關懷;身為子女,侍奉父母要孝順體貼。

長幼有序,指長為兄,幼為弟;做哥哥的要時刻想著弟弟,長兄如父,對弟弟要關懷備至,做弟弟的也要像敬重父親一樣敬重兄長。兄弟之間,唯有遵循長幼,方可和睦相處。

夫婦有別,指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雙方各自都有自己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身為丈夫,就要擔起養家的重任;身為妻子,就要把家裡的一切瑣碎事務處理好。如此,方可夫妻和諧、家庭和睦。 

君臣有義,也就是所謂的“君仁臣忠”。作為君主,要禮賢下士,懂得為下屬著想;身為臣子,則要忠於君主,時刻為君主效力,如此,方可君正臣忠,自然君臣有義。

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間要相互信任,誠摯交往。不論貧富貴賤,都要一視同仁,切不可分別對待,失信於朋友。

“三鋼”是朱熹提出來的,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父為子綱指父母是子女的綱領,上級等,也就是說,父母之言,無論對錯,子女都不得不聽、不得違背;身為子女,就該絕對服從父母。君為臣綱,通俗地講,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身為臣子無論如何都不能違逆君王。夫為妻綱指作為妻子就要對丈夫言聽計從。這作為古代的倫理道德和政治統治制度,或許天經地義,但在當今社會顯然不合時宜了,應當堅決摒棄。

“仁義禮智信”則是儒家文化中倫理的核心因素,人立於天地間,處在各種社會關係中,就該守仁道、有義氣、遵禮數、尚德智、講信用,如此,個人方可得到尊重,社會方可和諧有序。


你好,我是穆戈,遇見你真好!如果喜歡,可以關注我哦,每天會為你推送各類勵志故事和好句分享的,還有精彩問答和各類美文哦!


穆姐姐


天地玄黃,一般有三解,

一,天地是非不分,黑白不辨,世事無常。

二,天地變幻至軒轅氏黃帝時代,宇宙洪水氾濫,大地荒涼。

三,天地變幻成地獄一樣,社會一片混亂無序,人就是活在黃泉路上一樣。

五倫,就不知道了!

三綱五常!就是儒家吃人邪說,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夫要妻殉不得不殉。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禮義智勇信。


靜裡水聲1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的第一句,雖然它是啟蒙讀物,但是所講的知識,都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天玄地黃”,四個字,簡單的說,一句話就可以講明白。細究下去,千言萬語也未必講盡。“玄”是黑色,黃是黃色。簡言之,天是黑色,地是黃色。若要細究,就要從《易經》說起。這樣,天地和玄黃,就都有得說了,天為陽,地為陰,天地又為陰陽,玄除了有黑色之外,又有幽深玄妙之意,以表天道。以黃代地,因為中原文化產生於黃河流域,土地是黃色的,人的皮膚是黃色的,吃的糧食也是黃色的。黃除了表色黃色之外,也表示地道的深邃。人死之後,到了陰間,稱之為黃泉。同時,玄是冷色,代表陰,天道屬陽,玄色屬陰,又是陽中有陰。黃是暖色,代表世間的溫暖,地屬陰,黃屬陽,又是陰中有陽。這樣,從宇宙發生學的角度來看,在中國文化上,代表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故此,天地玄黃,看似只說了天地的顏色,其實其中包含了深刻文化源淵。兒童讀的時候,可以只瞭解表面意思,隨著學養的培加,不斷會有新的理解。

五倫,是五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倫,是關係。在儒家看來,人與人之間,只有五種關係,它們分別是,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兄弟關係和朋友關係。人世間所有的關係,都可以歸結到以上五種關係之內。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古到今,從無變化。

比如說君臣關係,現在不說了,一說起來,就認為是封建的東西。後來就改為同志關係了。其實,君臣關係就是上下級關係。古代稱為君臣關係的時候,著重體現的是行為上的隸屬性。現在稱為同志了,表現出的是人格上的平等性。側重點不同而己。

五常與五倫是有聯繫的。“常”的意思是“不變”。佛家認為,一切都是無常的,是說,一切都在變化中,事物都是沒有自性的。但儒家認為,人世間有永遠不變的東西,這個東西就叫“常”,也就是“不變”。許多研究過《易經》的都知道,易有三個意義,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不易,就是不變。所以,“常”的意思,也是從《易經》中來的。儒家認為,人應當堅持五個永遠不變的原則,這就是“仁”“義”“禮”“智”“信”。簡單的說,仁是對別人的同情與關懷,即愛人;義是敢做敢當;禮是要守規則,按規矩辦事;智是辦事要有正確的方法;信是言出必踐。這些原則,在今天依然是不過時的。

最後,說說“三綱”,三綱是從五倫中來的,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但三綱不是孔子提出的,而是董仲舒提出的。儒家後來為人所詬病,與此有很大關係。董仲舒認為,在五倫之中,君臣、父子、夫妻這三種關係是最重要的。把這三種關係規範好了,一切的社會關係就都理順了。於是,他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原則,即,為臣為子為妻者要絕對服從為君為父為夫者。這就是所謂的三綱。

我們常把儒家稱為“孔孟之道”孔孟當然都是注重人倫關係的。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君要有為君之道,為臣要有為臣之道。若君不守君道,則臣當然也不必守臣道。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間都是一樣的。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孟子給出了具體的標準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的五倫關係中的雙方都是平等關係,各自都有原則有規矩。到了三綱這兒,在關係上就走偏了。相到制約的平衡關係,變成了一方的絕對統治關係。這一變化,把儒家靈活人倫關係搞僵化了。

儒家的思想,雖然有其侷限,但許多在今天依然是適應的。但是,“三綱”的思想,大概屬於應拋棄的糟粕。董仲舒想要儒家為現實政治所用,必須迎合統治者的需要。因此把孔孟的思想進行改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黃"出自於《易經》。《易經》裡說"天玄而地黃\

如是道國學易經文化


天地玄黃:出自於《易經》,“天玄而地黃”。

天圓地方,土木玄黃。日月星辰,宇宙洪荒。

玄是深藍近黑的顏色,天玄象徵著天道的神秘莫測。地黃是因為炎黃文化中,人的膚色、土的顏色、農作物黍、稷都是黃的。

人生五倫:人生五倫,指的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

其含義是說: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如果人遵五倫,便天降吉祥也。

三綱五常: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

三綱在古代是作為倫理道德、政治制度來規範的,這種思想放在當今社會是純粹的糟粕了。五常倒是傳統美德,算是非常正能量的價值觀,值得繼承發揚。


國學文化專欄


什麼叫天地玄黃,天玄地黃的正真意義為何?

“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只有讀懂易經,才能真正的明白是“天地玄黃”的真正意思。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

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四書》和諸子百家等等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上發展出來的,所以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本。

1、天地

《易經》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經》說:輕清者上升為天,陰濁者下降為地。莊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2、玄黃

於顏色上,深藍近於黑謂之玄。在意義上,高遠、高深莫測稱為玄。肉眼可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怎麼說是黑色呢?天的藍色,是由於光的衍射現象,實責是黑色的,所以從顏色上說天是玄色的。此外天道高遠,像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地黃也有兩重意思。我們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炎黃文化中,土的顏色,人的膚色,農作物黍、稷都是黃的,所以說地黃。

另一重的含義,玄色是冷色,黃色是暖色。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道教言:“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


小馬談古今


嗯!這是三個不同的問題,且看堂哥一一分解吧!



首先,天地玄黃,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朗朗上口,但是什麼意思呢?眾說紛紜,但此局出自易經,又被千字文引用,所以能進入尋常百姓家,讓大家熟記!單從意思來講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意思。但這並非其本意,既然出自易經,我們都知道易經講的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天地在易經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其開篇就是講天地然後再講萬物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它講的就是一個天地混沌未開的狀態,也就是說一個比較原始的狀態。《易經》上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麼這個天地玄黃講的就是上古時期,天地造化的原始狀態,就如同一切都是迷濛的樣子,類似於戰場上硝煙瀰漫的那種狀態。這也是古人能夠描述的狀態。這是從千字文開篇第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可以看出端倪。



其次,人生五倫這個說法應該不全,但就暫且這麼說吧!按你的意思應該是五倫八德,即五倫是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包括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內容都是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也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規範,當然有些地方與現代格格不入,不過這些禮儀規範和為人處世之道,卻深刻影響了古人的生活。



最後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兩個詞最早是出自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它淵源於先秦時期,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以及孟子提出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後來朱熹發展天理說,把"三綱五常"與"天理"聯結在一起,存天理滅人慾!將三綱五常與忠孝人倫緊密聯繫起來,這是孔孟之道在宋朝的最新成果,也就是大家所痛恨的糟粕!



關於天地玄黃我們常用來講述天地之理,而人生五倫,三綱五常通常被現代人成為糟粕,是極其痛恨的,所以說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實在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