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說」呵護盆底健康—每名女性都應該收到的禮物


「健康說」呵護盆底健康—每名女性都應該收到的禮物


近年來,隨著大家對生活品質要求的逐漸增高,無論是生育年齡的女性還是絕經後的女性,無論是產後的女性還是沒有分娩過的女性,都越來越關注一個以往很少被公開提及的話題:如何遠離盆底鬆弛,保持或恢復盆底健康。

盆底鬆弛,在醫學上的官方稱謂是“盆底功能障礙”。因為盆底的支持組織(肌肉、韌帶、筋膜等)層疊相接,猶如一個大吊床,全面承託著女性的膀胱、子宮和直腸等重要的盆腔臟器,讓這些器官維持在相對固定的位置,控制排尿、排便功能和陰道的緊縮度。如果盆底支持組織因退化、創傷等因素導致其支持能力減弱,就會出現盆腔臟器脫垂,嚴重者可伴隨尿失禁、尿瀦留、糞失禁、便秘、泌尿道或生殖器官的反覆感染,甚至會發生後背痛、坐骨神經痛等症狀。而女同胞們既往羞於說出口的訴求如:陰道乾澀、性冷淡、性高潮障礙等問題,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增高,也越來越在門診多見。

據統計,45%的已婚已育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55.5%性生活不滿意,盆底功能障礙已逐漸演變成一個重要的衛生和社會問題。在這裡,我們將從盆底功能障礙的常見病因、診斷與治療、如何預防三個方面來和所有女性同胞們說說悄悄話。

盆底功能障礙的常見病因主要分為四類:

(一)妊娠和分娩:女性在懷孕分娩後盆底肌肉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比如難產或急產導致的會陰裂傷、肛門括約肌損傷等,或者產後盆底組織張力沒有恢復好就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

(二)慢性腹壓增加性疾病:慢性咳嗽、腹腔積液、腹型肥胖、持續便秘等。

(三)年齡和絕經因素:隨著年齡增加,尤其是在絕經後出現生殖道萎縮、盆底肌肉張力降低等,均可導致盆底鬆弛和性反應滿意度。

(四)醫源性原因:手術時造成的盆腔支持結構缺損。

輕度盆底功能障礙的女性一般無症狀,病情加重時可出現腰骶部痠痛或下墜感,陰道前壁膨出常伴有尿頻、排尿困難、尿瀦留,甚至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者可表現為外陰腫物脫出;陰道後壁腸膨出可伴有糞失禁或便秘。出現上述症狀時,女性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通過正規的婦科檢查和診斷性試驗來明確診斷。

(一)非手術治療:包括盆底肌肉鍛鍊、盆底電刺激、膀胱訓練、子宮託、西藥、中藥和針灸等;

(二)手術治療:根據患者不同年齡、生育要求及全身健康情況,擬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採用封閉手術、重建手術、懸吊手術等,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和臟器功能,獲得滿意的性功能效果。

現在,“治未病”的觀念很流行,說的就是疾病預防的重要性。那麼,不同年齡的女性朋友們該如何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提高產科質量。國內外大量研究數據顯示,至少有三成以上的婦女產後會發生盆底功能障礙,如果不及時規避誘因或進行康復治療,隨著年齡增大和二胎、三胎的孕產,將會出現一系列嚴重的症狀。因此,在孕期和產後要做一些積極的準備,避免引起盆底肌肉損傷的因素。

(1)注意孕期營養和體重管理,避免孕婦超重、肥胖和胎兒長成巨大兒,減少分娩併發症的發生。

(2)媽媽們在產後不宜做重體力勞動,頻繁彎腰或久站、久坐。

(3)預防孕期和產後便秘,具體方法有:調整飲食結構,清淡和高纖維飲食;適當運動,如做孕期瑜伽或產後盆底康復操,能夠有效調節關節的鬆弛度,維持盆底肌肉的張力;養成按時排便習慣,有會陰側切口或剖宮產切口疼痛較為明顯的傷口時,可適當應用止痛藥物,或輔助排便藥物。產後3個月內是進行盆底康復的最佳時機,因此建議產後超過42天、子宮復舊良好、無感染的女性應該常規做一次盆底功能檢查,以期及時發現損傷和及早康復治療。

其次,治療引起慢性腹壓增加的疾病,如慢性咳嗽、腹型肥胖、持續便秘等,女性還要注意避免持續負重。第三,在絕經後,雖然盆底支持結構萎縮,陰道鬆弛,但女性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通過激素補充治療或物理、器具等非手術治療改善和延緩症狀。最後,及早修復手術時造成的盆腔支持結構缺損。

最後,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難以置信的“建議”和“忽悠”。比如:

(1)所謂的產後修復機構和“康復師”們為了賺錢巧立名目,有意混淆“骨盆修復”和“骨盆底肌修復”的概念。孕期擴大、增寬的骨盆,會在產後4~12周恢復正常,各種疼痛不適也大約在1個月內消失,無需進行額外恢復。而盆底肌修復還是很有必要的,上文中已經敘述的比較清楚了。

(2)產後長期帶束腹帶並不能幫助盆底肌肉康復,反而會造成盆腔器官下垂、盆底肌肉鬆弛,更容易陰道膨出、漏尿和便秘。因此我們強調束縛帶自然產後不建議使用,剖宮產後不超過5天。

親愛的姐妹們,為了自己的幸福和“性福”,一定要認真重視盆底健康哦!

「健康說」呵護盆底健康—每名女性都應該收到的禮物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婦產科專科分會

上海市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社會團體,以促進醫學科技發展、醫學知識普及為己任,一直以來堅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屬各專科分會積極響應學會號召,集中全市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全方位推進醫學科普宣傳。上海市醫學會於2018年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稱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繼續著力於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基地建設成更為優質、更受歡迎的醫學健康科普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