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為何要殺光金國皇室而善待宋朝皇室?

記憶死在那離別的冬天


南宋王朝最後亡於蒙古,對於趙家子弟來說頗具黑色幽默意味。

若說蒙古滅宋後善待南宋皇帝,則不無異於說其是鱷魚的眼淚,有善待之名,無善待之實。

蒙古與南宋之關係

北宋被迫南下時,北方故土被金人佔領,及至蒙古崛起,其首要目標乃滅金,雙方交戰蒙古越戰越強,金則越戰越弱,面對“前狼與後虎”,南宋則處於猶豫之間---是聯合往日的仇敵給今後的禍根一記重創,還是向日益強大的蒙古示好狠狠的抽自己的世仇一耳光,抑或作壁上觀收漁翁之利。


金在戰場頻繁失利,其不思振作,調整策略,反而欲求失地補於南宋,急於在宋的一側找到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的補償---蒙古攻金越甚,金反而侵宋越急,使得南宋本欲成鼎立之勢而不能。

隨著蒙、金勢力此消彼長,南宋終於決定聯蒙抗金,而金滅後,南宋獨自面對蒙古的局面無異於前驅狼後入虎,蒙古不僅入主了金的大部分土地,也變本加厲的繼承了金對南宋的貪婪。及至南宋末年,三位幼帝都在蒙古的追擊下難以自保,何談奮起反抗?

南宋與金結仇一世,最後卻被蒙古所滅,可見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並非真理。


南宋三帝下場

其一蒙古軍攻佔杭州,彼時為南宋行在,名臨安,俘年僅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名趙隰。但另兩皇子趙昰和趙昺在大臣的保護下逃出臨安,以趙昰為長,趙昺為幼。至此南宋末代三帝其一下場可知,被俘。

其二後在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的擁立下幼帝端宗趙昰其二後在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的擁立下幼帝端宗趙昰登基,即位於福州,此後依然是蒙古軍隊窮追不捨,宋廷南逃不斷, 1278年四月間,趙昰去世年僅11歲。至此南宋末代三帝其二下場可知,去世。

其三,1278年,陸秀夫又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繼續著與蒙古的抗爭。及至崖山海戰,蒙古以少勝多,南宋至此終亡與蒙古。未免受辱,陸秀夫則揹負幼帝投海,史載隨者數萬之眾。至此南宋末代三帝其三下場可知,投海。

綜上,南宋末代三帝,在蒙古大軍的攻擊尾追下,一被俘、一去世、一投海,無不與蒙古之侵略有關,何談善待?


關於被俘恭宗待遇的澄清。

被俘後,最可為蒙古稱道的“善待”應不過是,蒙元命令南宋小皇帝和其母一同去西藏進修喇嘛教,雖然其後行蹤並不見於經傳,但是不難作如是推測,等到其學成歸來,從此大可作為宗教領袖,而又回頭向異族入住之天子保佑祈福,那麼這位先朝舊主,哪怕有再多的宋遺臣愛戴,也會盡被佛法“感化”,這是如何高妙的如意算盤。

雖然表面上看來,被俘之皇帝受到此種有待,但是在可以推測的範圍內,其受害先於受益,受害多於受益,無奈多於情願,其受利用多於善待,蒙元行善之名難以粉飾其亡宋之心。

如果不計較此種原因,則這倒是可以算作蒙古善待南宋皇帝的一個例子。即便如此,世間難道有毀人家園奪其家產而稍微善待其家人而被稱為行善的嗎?

如此,那麼“隔壁張三沒偷”的字條就不會被人當做笑柄了。


歷來現實


蒙軍攻破蔡州城後,對金國完顏宗室展開了屠殺,蒙古大汗甚至下詔,唯獨完顏氏不可活!蒙古軍找到了自盡的金哀宗屍體,分為兩半,一半歸南宋,一半歸蒙古,剩下的完顏宗室被蒙古人用大車拉到了蒙古草原,跟金國俘虜北宋徽欽二帝時如出一轍。金國宗室到草原後,男的為奴,女的供蒙古軍取樂,下場極其悲慘,真是天道輪迴。


金哀宗

蒙古滅亡南宋後,南宋皇室的待遇就相對要好得多。蒙古人善待了投降的南宋皇室和臣子,還封宋恭帝為瀛國公,比金國皇室好的不止一星半點。

蒙古人殺光金國皇室,卻善待了宋國的皇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對待呢

其實這個還得從遠了說起,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出使金國,金國皇帝為了立威和挑撥草原各部不和以方便統治,把俺巴孩汗釘死在了木驢之上,這樣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了蒙古黃金家族的記憶力。金國人為了鞏固對草原各部的統治,每年都派兵到草原上殺戮蒙古成年人,稱之為“減丁”。金國人對蒙古人的殘酷統治,換來的是蒙古人對金國人的世代仇視,蒙古和金國也就成了世仇。當蒙古人攻破金國都城後,蒙古人對金國人的新仇舊恨完全得到釋放,金國宗室全被蒙古人誅殺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宋恭帝

相比較與金國,南宋跟蒙古之前的關係,就要緩和得多了。在金國沒有滅亡之前,南宋跟蒙古是沒有領土交界的,也沒有什麼大的衝突。為了消滅共同的敵人金國,南宋還和蒙古人一起並肩作戰過,蒙古人對南宋也就沒有多大仇視,推翻南宋無非就是擴張領土的需要了。再者,蒙古人從北一路打過來,就剩南宋了,蒙古人進入中原後,早就逐漸受到了中原文明一定程度的薰陶,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殺戮的野蠻人,也就不會再誅殺投降的南宋皇室,善待南宋皇室,也起到了安撫南宋人民的作用。


蒙古鐵騎

當落後的族群通過武力統治比他文化先進的族群的時候,落後的族群也會慢慢接受先進族群的文化,這叫同化現象。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受到了漢文化的洗禮,元朝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正統的王朝。


月夜讀春秋


蒙古人之所以對金宗室採取了比較血腥的處理方式,而對宋宗室採取了相對溫和的處理方式,並不是蒙古人對宋王朝另眼相看,而是具有其歷史和現實意義的。



蒙金之間的仇恨遠大於蒙宋

金與宋不同,它和蒙古接壤,而且還曾經作為宗主、名義上統治過蒙古各部。元太祖鐵木真還曾經因為協助金軍剿滅蒙古蔑兀真笑裡徒部,被金廷封為了札兀惕忽裡。但是,這並不代表金對蒙古友善!在“統治”蒙古各部期間,金人曾經做過兩件事:一、在蒙古各部實施“減丁”政策,每三年出兵蒙古一次,見男丁便殺!這一野蠻血腥行徑直接引發了蒙古人骨子裡對金人的仇視。二、金熙宗用極端方式殺死了元太祖鐵木真的先祖俺巴孩汗,將他活生生釘起在了木驢之上。



蒙古人滅金之時,掌權的是元太祖鐵木真的兒子元太宗窩闊臺。彼時距離金人在蒙古實行“減丁”政策並不久遠,蒙古人對於金人的仇恨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消退,對於金宗室進行血腥屠殺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反觀宋王朝,宋蒙並不接壤,在蒙古人南下之前,雙方並沒有兵戎相見過,而且還曾經為滅金進行過短暫的聯手。換言之,宋蒙雙方只有利益爭鬥,沒有仇恨。



金人頑強抵抗,宋王朝相對溫和

女真人在金王朝後期雖然迅速腐化、墮落,但骨子裡馬背民族的驍勇並沒有完全喪失。面對蒙古人的進攻,金人選擇了頑強抵抗!直到蒙古人攻入蔡州的前一刻,金哀宗也沒有想到要去投降。金哀宗在自知無力迴天之時,想到的是自盡而不是苟且偷生。最終,一條白綾結束了自己的性命,也結束了金王朝的性命。當然,金哀宗為了不當亡國之君,自殺之前還不忘把皇位傳給了他人,讓他人來被這個亡國之君的黑鍋。但無論怎麼說,金人一直在頑強抵抗蒙古軍隊,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相比之下,長期卑躬屈膝、用金錢買和平的宋王朝就沒有那樣的骨氣了!在蒙古軍隊兵臨城下之時,幾乎沒有進行什麼有效抵抗,謝太后便帶著小皇帝趙㬎投降了蒙古人……伯顏兵不血刃、輕鬆進入了臨安城。彼時的蒙古人有個習慣:“主動投降者不殺、頑抗到底者屠城”,這一點在蒙古人西征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或許正是因為宋宗室的卑躬屈膝、主動投降,使得其逃過了被屠殺的危險吧。



蒙古人政策的轉變

蒙古人滅金之時,掌權的是元太宗窩闊臺。窩闊臺與鐵木真在位期間的政策基本一致,都是典型的“三光政策”。他沒有後來元世祖忽必烈那樣的戰略眼光,一統天下並不是窩闊臺彼時的目的,他更多地還是著眼於現實利益。因此,攻入蔡州之後,蒙古軍隊並沒有採取什麼懷柔天下的政策,而是延續了鐵木真時期對頑抗到底的對手“燒光、殺光、搶光”的既定方式,對金宗室進行了屠殺和掠奪。



蒙古人滅宋之時,掌權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這個人與他的父祖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他的野心已經不再侷限於實際利益或者具體的土地。他想要的是一統天下,不僅要做蒙古帝國的大汗,還要做中原王朝的皇帝!因為這一思想的轉變,直接導致了忽必烈政策上的轉向。他不再視投降的宋人為敵對方,而是將其視為了自己的子民。雖然後來蒙古人將宋人視為了低等公民,但低等公民也同樣是忽必烈的子民,不是嗎?因此,為了將來更好地統治廣大南方地區,忽必烈選擇了懷柔天下,玩起了中原王朝“善待”前朝宗室的伎倆。既然是“善待”,自然也就不能繼續屠戮宋宗室了。



忽必烈將宋王朝的末代皇帝趙㬎封為了瀛國公,但是對他並不放心。趙㬎剛剛成年,忽必烈便將他送去了遠離中原的吐蕃,強迫他出家當了喇嘛。既將其與中原地區的反抗勢力隔絕了,同時又將其置於了自己嫡系薩迦班智達的監控之下,算是徹底免除了後顧之憂。可即便如此,趙㬎也沒能得以善終,最終因為幾行思念故土的文字犯了元王朝皇帝的忌諱,被元王朝的皇帝賜死於河西,這位亡國之君終生未能再次踏足故土……


農民工歪說歷史


元朝滅宋之後,對待宋室的手段的確要溫和很多。1275年,蒙古軍隊連克南宋城池,抵達臨安,宋朝太皇太后謝道清帶領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南宋正式滅亡。元世祖忽必烈對宋朝的宗室以及降臣,都給予了優厚的待遇。宋恭帝被封為瀛國公,後被送往西藏出家,成為一代藏創佛教大師;而太皇太后謝道清則被元朝封為壽春郡夫人,謝道清一開始以為身體抱恙而無法前往大都,元朝破例准許其在臨安養病。可見,元朝對宋朝的皇室是相當不錯的。

至於金國皇室,究竟是否被蒙古軍隊殺光,這已經無從考證。以為金國最後的兩任皇帝金哀宗完顏守緒和金末帝完顏承麟(僅在位半天)在蒙宋聯軍攻入蔡州後,相繼自殺殉國。從這個角度來看,金國皇帝倒是比宋朝的皇帝更有氣節,所謂“君王死社稷”來形容金國皇帝,倒是比較合適的。至於蒙古下令殺盡完顏氏這個說法,多半也是不太真實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蒙古在滅金之後,金國人口銳減(多因蒙古軍隊的屠戮所致),但在滅宋之後,江南的人口減少量與北方相比,可以說是比較少了。

蒙古對金宋兩國態度不同,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

金國和蒙古是世仇,這一點人盡皆知。金國在統一北方後,為了防止漠北的遊牧民族擾亂威脅自己的統治,於是對蒙古實行減丁政策,即每年派兵深入漠北,見到蒙古男性牧民便殺,如男性未及車輪高,則斬去其手指,使之不能射箭握刀。同時,金國積極利用蒙古和塔塔爾的矛盾,成功捕獲了蒙古的大汗俺巴孩汗(金熙宗時期),並將俺巴孩汗置於木驢上活活釘死。可以說,蒙古和金國,有弒祖滅族之恨。據說,俺巴孩汗去世前便詛咒金國,被蒙古子孫滅盡。自然,當蒙古滅金之後,新仇舊賬一起算,沒有絲毫手軟。

至於南宋,蒙古和宋實際上並沒有宿怨,滅宋只不過是其統一天下的一個必經途徑。因此,蒙古沒有必要對南宋趕盡殺絕。另外,臨安的宋朝政府投降之後,各地尚有不少的漢人組織起來,抵抗元朝,其中勢力最大的便是陸秀夫張世傑和文天祥等人。元朝政府為了收買人心,瓦解和分化抵抗勢力,有必要優待宋室,以給抵抗者一種開明友好的信號以維持統治。

除了歷史上的恩怨之外,宋金命運不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蒙古統治者。蒙古滅金時期的統治者是大汗窩闊臺。窩闊臺時期的蒙古,尚未完全習得攻心統治之術,對於屠城等手段並不抵制。因此,對於當時的蒙古而言,屠城對於戰勝者而言是比較正常的一件事,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金國自然是免不了被蹂躪一番。而蒙古滅宋時期的統治者則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此人胸懷寬廣,頗有一番“亞歐領主”的氣派,他對於中原的儒家文明較為推崇,深得統治馭之術的精髓,因此,忽必烈對於屠城一事向來是不太贊同的。因為忽必烈的個人氣度與見識,使得南宋免遭屠戮之苦。


庭州行者


蒙古南下滅亡金,南宋以後,金國皇帝,南宋皇帝,都被蒙古人俘虜,不同的是,金國皇帝是直接被處死的,甚至被蒙古人分了屍,而南宋皇帝待遇則好一點,末代的南宋皇帝分別是兄弟三人,第一位幼帝被俘虜,第二位則死在了亂軍之中,第三位則投海自盡。


宋金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早在大遼滅亡的時候,金人就順勢南下,包圍了當時的北宋都城汴京,未久,汴京被攻破,金人將北宋王公貴族抓捕一空,只剩下了一個趙構因為不在汴京,逃過一劫。

金人對汴京中的王公貴族全部帶到了北方,不管這些人曾經是公主亦或是妃嬪,到了金人領地,都只能淪為奴隸,淪為玩物,普通百姓更是如此。靖康恥,可以說是所有宋人的恥辱,自此,宋金結為世仇。

金人稱雄的時候,北方蒙古人也沒少受金人迫害,金人在蒙古草原各部落之間實行減丁政策,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金人就會將蒙古部落中某些特定的人群屠戮一空,以此防止蒙古人做大。

可以說,無論是漢人還是蒙古人,對金人都是極度仇恨的。


此時的南宋,面對的是金人與蒙古人角力的現狀,相對來說,金人絕對是漢人的最大仇敵,但也僅此而已,蒙古在與金人的對抗中,日益壯大,而金國卻日益衰弱,金國亡國是遲早的事情,若是不論世仇,南宋最正確的選擇是聯合金人抗擊蒙古,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勢,互不干擾。

但問題是,金人並不打算與宋人聯合,宋人也在猶豫是否要合金擊蒙,未久,金國已經日薄西山,南宋只好站隊,合蒙抗金。

蒙古人在吞併金國以後,繼續南下,正如曾經的金人滅遼後繼續南下一般,南宋很快又被蒙古滅亡了。

南宋末代三位皇帝,第一位,宋恭帝趙㬎,在當時的杭州被俘。第二位,宋端宗趙昰,在被文天祥等人捧上皇位以後,1278年,死於亂軍之中。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被陸秀夫等人揹著投海自盡,跟隨一起投海的,還有百姓士兵十萬數之重。


可以說,除了一個宋恭帝趙㬎結局好一點,其餘結局都不咋地,宋恭帝趙㬎被俘以後,被蒙古人送去吃齋唸佛,倒是多活了幾十年。

蒙古人對南宋皇帝有過善待嗎?並沒有,只是沒有像對金人那樣殘忍而已。


魏青衣


一般情況下,朝代經歷更迭之後,當權者多半會對前朝的人進行清算。不過宋朝比較幸運,元朝滅掉宋朝之後,忽必烈不但沒有為難皇室的人,反倒是給予他們優待。宋恭帝甚至被封為瀛國公。

至於金國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蒙古不但對皇室成員展開了屠戮,而且就連百姓都沒有放過。蒙古在滅金之後,金國的人口銳減。很多人已經選擇了投降,但蒙古這邊還是選擇斬草除根。


蒙古為何對待金國皇室和宋朝皇室的差距如此之大呢?其實原因無外乎這麼幾個。

首先,蒙古和金國之間有著無法磨滅的仇恨。金國在統一北方之後,為了遏制蒙古人口數量的增長,他們直接選擇大殺四方。如果遇到成年男子,那便是直接殺死。如果遇見小孩,他們雖然不會將其殺死,但也會斬掉他的手指,讓其沒有辦法拿武器作戰。不止如此,他們還俘虜了蒙古的可汗,將其折磨致死。

所以蒙古在滅掉金國之後才會實行慘無人道的屠戮。蒙古人沒有任何的愧疚,因為他們將其當做一種復仇。而宋朝和蒙古沒有什麼仇恨,反倒是他們為了拓展自己的勢力入侵了宋朝的領土,所以他們才會優待宋朝皇室。


其次,蒙古優待宋朝皇室也並不是出於本心,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金國的實力非常弱小,在被蒙古的鐵蹄踐踏之後整個國家已經沒有反抗之力了。而宋朝不同,雖然皇室已經被俘虜了,但是各地還有很多反抗者高舉著滅元的旗幟。漢人的抵抗給蒙古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頑強的意志讓人生畏。

蒙古或許能拿下反抗軍,但他們肯定也會損失慘重。這時候如果蒙古屠殺了皇室成員,相當於是火上澆油。為了破局,蒙古反其道而行之,他們不但沒有屠戮皇室成員,反倒是給予他們優待,目的就是為了彰顯他們的大度和寬容,從而做到分化抵抗者。那些被厚待的宋朝皇室自然也不會作死煽動反抗者起義,說不定還會幫助忽必烈說話。不得不說,蒙古這招離間計玩得確實漂亮。


當然,統治者的不同也是讓金國和宋朝擁有了截然相反的命運。在窩闊臺當政的時候,蒙古還相對落後,在勝利之後將屠城作為慶祝的手段。士兵們覺得屠城沒有什麼不妥,而窩闊臺也沒有阻攔,所以這個傳統就被保留下來。哪怕當時蒙古面對的不是金國,而是其他的敵人,他們勝利之後照樣會選擇屠城。

忽必烈的性格有別於窩闊臺,忽必烈雖然是蒙古人,但是他信奉的卻是儒家,所以他的手段相對溫和。對於屠城這種得不到任何好處,反倒有可能拉仇恨的舉動他是堅決反對的。而且他深諳統御之術,明白血腥鎮壓迎來的絕對是反彈,只有溫和的手段才能真正降服敵人。換句話說,宋朝的百姓之所以倖免於難,多虧了忽必烈有著偉岸的胸懷和仁者的氣度。


夏目歷史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你快拉倒吧!嘛叫善待?宋理宗的人頭,剁下來當了酒器,這就叫善待?宋徽宗那丟到大坑裡熬燈油的屍體,又是咋回事?說好的把宋徽宗的屍體給運回來,棺材板裡就一塊爛木頭,您告訴俺,這是不是就是您說的善待?

再有宋朝皇帝那些個墳頭,是誰給掘的?壓根就沒有一個全全乎乎留下來的墳頭。

這是對皇族,對待咱老百姓,他也沒有客氣過,屠城的事他也沒少幹。一樁一樁一件一件,您自己個掰扯掰扯,這都沒地說去。

所以說您這問題問的他就不靠譜。

那麼咱先說說蒙古人對金朝的不善待。

首先這蒙古人和金朝的女真人,這兩波人壓根就是世仇。話說這女真人說道根子上,他的起源就是遊牧民族,所以他深刻的知道遊牧民族的彪悍,擱冷兵器時代,大傢伙都知道厲害,這都是天生的騎兵。

畢竟擱過去騎兵這玩意,就跟現在的小坦克差不多,就一個字牛。那麼蒙古人那是打小就擱馬背上蹲的民族,所以女真人防的就是蒙古人冷不丁崛起一下,威脅到了他的統治。

所以這就開始實行所謂的減丁政策,每隔三年,拿著刀,提著棒槌就擱大草原上禍禍蒙古人。

您這男娃,這就壓根不能超過車輪,這要比車輪高那麼一丟丟,這大腦殼一準就得被削掉。

這還不算,女真人還溜達到各個部落挑起蒙古各個部落的矛盾,讓他們天天的沒事互相掐架。

您就說吧,蒙古人能不恨金朝這幫子女真人?恨啊!這都恨到了骨頭縫裡了。

這事金朝的女真人明白,所以就擱自己的地盤上修了一條長達三千多里的金長城,這就是防備蒙古人那天突然去找他們的麻煩。

再有一件事,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阿巴亥,作為一個大汗居然被金朝的女真人給釘死在了木驢上。

您就說吧,這國仇也有家恨他也再,所以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那是去報復,這就是一顆復仇的種子,您感覺這金朝的女真人敗了,這能有個好嗎?不能夠啊!

那麼金朝他這皇室,幾乎就被蒙古人殺了個乾乾淨淨,當時破城的時候,成吉思汗還特點下達了“獨不赦完顏氏”的命令,您說說這得恨到了啥程度。

女真這個族群,也被蒙古人扒了個稀里嘩啦,一部分不會說漢語的改了人家的籍貫變成了蒙古人,一部分能說漢語的被改成了漢人。另外一部分,變成了所謂的生女真和熟女真。

但他這活沒有幹好,幾百年之後,這生女真發達了,又跑到蒙古大草原上欺負蒙古人,這就建立了後來的後金,也就是咱大華夏最後一個王朝滿清的前身。

那麼金朝人的事,就是這麼個事。

咱接著說說宋朝的事。

宋朝,話說滅宋的時候,那宋恭帝,確實被大元朝留下了一條命,被封了一個瀛國公,後頭又擱西藏出家做了和尚,最後他因為這文字獄才被弄死的。

如果單從這個角度去說事的話,這蒙古人似乎對宋朝的人,很客氣,沒那麼上綱上線的。但咱得問個為嘛?這個世界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不是。

但您記住了,一個崖山之戰,咱雖然敗了,但追隨小皇帝投海自殺的普通老百姓那是幾十萬。

這說明啥?說明宋人的反抗那是堅決的。這要是擱宋原來的地盤,只要有個頭,這振臂一呼,蒙古人感覺這戰事還得起。

畢竟開頭蒙古人用屠城的方法來威脅宋人,壓根就不好使。你這威脅的越厲害,他反抗的反而越厲害,蒙古人打的就越艱苦。

所以這就是一個誰比誰有韌勁的事。

那麼蒙古人想要平了宋人反抗的心思,這就得拿出點實際行動來了,所以他這才對宋的皇室比金朝的皇室要好。

如果您不信,自己個瞅瞅後來蒙古人擱進攻歐洲,是怎麼對待他們的,這屠城就不說了,還給你壘京觀,也就是把人頭多剁下來擱那城市的邊上搭三角形。

這玩意歐洲人受不了了,這就給蒙古人起了一個外號——上帝之鞭。

所以任何的事,他都是相對的他對你一個敗亡之君好,那是因為你這手裡有他害怕的東西。

之所以那宋恭帝最後被殺了,因為沒用了,但凡有用您覺得一個文字獄就能要了他的命,這不開玩樂呢嗎?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蒙古人善待宋朝皇室談不上,但並沒有如對待金國皇室那麼慘烈。

蒙古對金國

蒙古對金國是有深深的仇恨的。

早在金滅遼之後,金就想對漠北草原的蒙古部族實施統治。

當時的蒙古還是分散的部落,部落之間形成鬆散的聯盟,互相之間也經常起衝突。

金國太子完顏宗弼曾經率領一支數萬人的精銳部隊深入漠北,結果幾年後僅剩幾騎從漠北逃回,從此金國對蒙古深惡痛絕。

經常出動軍隊騷擾蒙古邊境,殺蒙古人。

後來金國利用塔塔爾人,將迎親途中的俺巴孩出賣給了金國。

俺巴孩和他的兒子被金國人在朝堂上處以木馬之刑。

這是將人扒光了之後放在木馬上慢慢死去的殘酷刑罰,俺巴孩臨死前憤怒的說出,蒙古人將來要殺光所有金人的詛咒。

等到成吉思汗在漠北崛起,金國一敗再敗,懷著宿仇的蒙古人對金國人自然是趕盡殺絕。

蒙古對南宋

蒙古對南宋,並沒有仇恨,相反,在滅金的作戰上,雙方還一度聯盟滅金。

只不過,目光短淺的南宋此舉不過是與虎謀皮。

蒙古對富饒而文明的南宋早就垂涎已久。

因此蒙古對南宋的目標主要是領土,而並不是仇恨。

但是大宋官家趙家的最終弄下場也甚是悽慘,崖山一戰,陸秀夫懷抱小皇帝跳海自盡,十萬軍民主動為趙家殉葬投海。

崖山附近的海面上,密密麻麻漂浮著屍體,至此,大宋滅亡。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登峰造極的家族,也總有跌落下來的一天,這是天道循環,不可避免。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金國皇室並沒有被蒙古人殺光,大部分隱姓埋名,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反倒是宋朝皇室反倒是幾乎滅了族,善待一說更是無稽之談。


蒙古和金國是世仇,蒙宋聯軍滅金後,蒙古人對女真人確實有“惟完顏一族不赦”的做法。但完顏族又不是傻子,等著被屠宰。

天興三年,蒙宋聯軍進逼金國最後的老巢蔡州,金哀宗深知亡國之日不久矣。同為兇悍的遊牧民族,金哀宗知道蒙古人的手段。

於是他先遣散皇室成員,讓他們各自逃跑,後來這些有幸逃生的人,大都落戶到了安徽的肥東、福建的泉州和臺灣的彰化福興鄉。還有一部分人逃到了建州,這些人後裔就是幾百年後,建立大清的滿族人。


金哀宗遣散完皇族後,禪位給宗親完顏承麟,為啥呢?因為哀宗太胖了,他擔心城破他無法逃脫。而完顏承麟驍勇善戰、身手敏健,他是有機會逃走,繼續帶領金人抵抗蒙古人。

不過,就在傳位大典當天,蒙宋聯軍就攻破了蔡州,金哀宗自縊身亡,而只做了一個時辰皇帝的完顏承麟則戰死沙場。所以說真正死於蒙古人的金國皇族並不多。

相對於金國皇族,南宋皇室就沒那麼幸運了。宋度宗駕崩後,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小朝廷。一支後主趙昺,駐守福州。一支宋恭宗趙隰。

分成了兩個小朝廷,大部皇族成員跟隨了後主趙昺。後來在蒙軍的窮追不捨下,趙昺從福州一路逃到了崖山。退無可退,蒙、宋在崖山決戰,不幸的是,宋軍慘敗。

走投無路的南宋軍民十萬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其中就包括了趙昺在內的幾百名皇族成員。


而趙隰這邊,在同年二月,由於蒙軍一路採取抵抗就屠城的暴力手段,謝太皇太后見迴天無力,就帶著5歲的趙隰小孫子開城投了降。

但趙隰的哥哥趙昰和弟弟趙昺則被將士們保護逃出了臨安。趙隰這支本來皇族就不多,所以最終蒙軍俘虜的皇族只有趙隰和幾個女人。

到了北京後,忽必烈將5歲的趙隰,送到了西藏做了和尚,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後來趙隰竟成了一名佛教高僧。

綜上所述,南宋皇室的結局要比金國皇室慘的多,逃出生天只有寥寥數人。所以“善待南宋皇室”的說法完全是顛倒黑白,無端給忽必烈和元朝臉上貼金。



花木童說史


蒙古人對待宋金兩國皇室的不同態度,讓很多人覺得蒙古人相比於金人要和藹很多,甚至對蒙古人產生一種敬愛之心。殊不知蒙古人也是披著羊皮的狼,而且是吃人不吐骨頭的狼。

蒙古人對待宋金皇室的不同態度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1231年,蒙古鐵騎踏入金國都城南京(如今開封),金哀宗棄城逃亡,其餘皇室嬪妃來不及逃走,全部做了蒙古人的俘虜,最終女性被辱,男性基本被誅殺殆盡。相反忽必烈在公元1278年滅掉南宋之後,對於南宋皇室卻是以安撫為主,看起來特別和善。



為什麼會造成如此之大的差距,很多人覺得有兩點:第一,南宋和蒙古之間並無深仇大恨,而蒙金之間確實百年以來的世仇,當初成吉思汗起兵伐金之時所用的口號也是以“七大罪”本,而南宋在不久前還跟蒙古人同仇敵愾的討伐金國,自然而然會有不同待遇。

第二,蒙古人和金國人同為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最缺少的一點就是文化思想,而文化思想又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所以蒙古人對於金國人趕盡殺絕,對宋朝皇室安撫優待,從而達到一個鞏固統治的目的。



蒙古人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蒙古人可不是什麼善茬,對於南宋皇室的安撫優待,更多的是以鞏固統治為目的,要不然為什麼在元朝建國之後視漢人為第四類人,欺辱至盡,各種屠殺手段層出不窮,這難道就是沒有深仇大恨的表現?


總而言之,蒙古人對待宋金王室的不同態度,最重要的就是想用漢人文化治理漢人天下,而善待南宋皇室無疑就是給予江南漢人一顆有毒的定心丸,讓安安分分的為蒙古人,為元朝服務,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群豺狼罷了,哪有什麼好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