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他接收17萬軍隊,六年後被他改造成830萬


1939年9月1日,喬治·馬歇爾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在這之前的幾個小時,150萬德國士兵衝進波蘭邊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而他接手的是一支只有17.5萬人的軍隊,規模還不及當時的保加利亞,步槍嚴重短缺,以至於有些部隊不得不使用木棍來操練。但就在接下來的6年之中,馬歇爾把美國陸軍改造成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武裝力量,男女士兵的總數達到830萬;後勤補給線達到6萬英里;裝備了12.9萬架轟炸機,250萬輛吉普車,1200萬支步槍,並且製造了兩枚最具破壞性的戰略武器——原子彈。


二戰初期他接收17萬軍隊,六年後被他改造成830萬


在這個過程中,馬歇爾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大規模的人才匱乏——如何找到足夠多、足夠優秀的人來指揮這支迅速膨脹起來的軍隊?


他的解決方案很簡單,就是隨身攜帶一個黑皮筆記本,把他看到聽到的有才華、有培養前途的軍官的名字和表現記錄下來,並且附上自己的評語。據傳,他對巴頓的評語是這樣的:


1.此人能帶領部隊赴湯蹈火。


2.要用一根繩子緊緊地套住他的脖子。


3.一有裝甲部隊,立即交給他指揮。


二戰初期他接收17萬軍隊,六年後被他改造成830萬


而對於艾森豪威爾的破格提拔,則更是經典的用人案例。美軍歷史上,共授予10名五星上將,他們從上校或准將提升至五星上將,平均耗時15.4年。而艾森豪威爾只用了4年的時間(第二快的是布萊德雷,耗時9年,也是馬歇爾一手提拔的)。在他成為美國歐洲戰區總司令之前,他只是做了20多年的參謀,從未打過仗。


艾森豪威爾受到如此重用,充滿了偶然,但也有必然的一面。1941年夏天,艾森豪威爾時任一個集團軍參謀長,上校軍銜,他把集團軍大規模演習的後勤協調得很好。馬歇爾看完演習,在筆記本上寫了這樣的評價:後勤保障牽涉面極廣,能如此協調得好,得益於事先計劃得周密。


隨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艾森豪威爾被馬歇爾調到陸軍部負責遠東事務。報到第一天,馬歇爾突然發問:“我們在遠東太平洋行動方針是什麼?”此前艾森豪威爾為麥克阿瑟工作,對亞洲非常瞭解。但他卻說需要思考幾個小時,才能回答。這又一次擊中馬歇爾,因為馬歇爾最討厭對重大問題脫口而出的行為——在他看來,這種不加考慮就給予答案的做法,投機的成分很大。在隨後的6個月裡,馬歇爾對他作了認真的考察。他們每天都要見面,經常一談就是一個多小時。在這個過程中,艾森豪威爾也從馬歇爾身上學到了很多。


二戰初期他接收17萬軍隊,六年後被他改造成830萬


決定性的時刻很快到來,在決策美國歐亞戰略的先後次序問題上,艾森豪威爾在受命去英國考察後,遞交了一份詳細的報告,不僅堅決支持“先歐後亞”,還為後面的工作提出了完備的方案。要知道,當時美國國內因為珍珠港事件,首先收拾日本的輿論爆棚,而且艾森豪威爾本人也更具亞洲經驗,他若主張“先亞後歐”於公於私都是說得通的。正是這種大局觀,再結合上之前他表現出來的細緻、慎重以及出眾的情商,最終讓馬歇爾以驚人的魄力決定就讓這個制定計劃的人去執行它。


在給羅斯福的提名報告裡,馬歇爾這樣評價艾森豪威爾:“他不僅具有軍事方面的學識和組織方面的才能,而且還善於使別人接受他的觀點,善於調解不同意見,使人感到心情舒暢,並真心地信賴他。而這些品德和長處,又恰恰是我們駐歐洲部隊統帥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此後,艾森豪威爾在歐洲戰場大獲成功,最終官至美國總統。

馬歇爾終其一生也沒有機會擔任戰地指揮官的角色,但這並不妨礙他表現出卓越的領導力,成為二戰中與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比肩的關鍵人物。在馬歇爾的葬儀上,已經卸任的杜魯門說:“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人中的偉人。”

(李蘇傑 摘自《商業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