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感到心靈孤獨與無助時,如何走出來?

潮水夢城


越長大越孤單……在成年人的生活裡,不再只是一句簡單傷感的歌詞,更像是一句寫實的心情。孤獨失意的時候,覺得沒有人可以訴說,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終究還是一個人承擔了所有的那種孤獨感,如何克服這種孤獨感呢?

1、找到孤獨感產生的原因,是沒有人可以傾訴還是不願隨意對人訴說是有本質的區別的,一種是真的孤獨,另一種是排斥、不信任他人的心理;

2、積極參加團體聚會,擴大人際交往圈,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3、真誠待人,真誠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交往態度,對人真誠,他人才能真誠待你;

4、調整心態,接納孤獨。孤獨並不是全是不好的一面,安靜的環境也能平復浮躁的情緒與心理;

5、有一種人生境界叫“慎獨”,一個獨處時也是反省自己是否言行舉止存在問題的好時機,人只有反省才有進步的空間。

歡迎轉發、收藏或點擊@找心理 進行關注,每天接受心理學,會讓你變得更優秀。


找心理


換了新的工作,現在馬上就半年了,可是我還是特別堅持的稱之為新工作。16年畢業於一所省內還算不錯的大學,今年三月因為各方原因換了一份新的工作,然後就開始了新的一輪社會底層的苦苦奮鬥。領導們看不到你的能力,在他們眼中的我只是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打掃衛生,整理文件,各種工作都是我應該做的每天加班到八九點甚至十點,可是領導看不見。領導說早上應該八點之前到公司,所以開始早起,可是領導還是看不到。

痛苦嗎?無助嗎?

是的,甚至不止一次的想,活著怎麼這麼累啊,人怎麼可以這麼艱難,那為什麼還要堅持活著呢?是因為沒有能力。什麼時候一個人會最痛苦,當你的能力不能匹配你的夢想的時候。當你看中了一件五百元的襯衫的時候,想的卻是再加點錢可以在冬天買件不錯的棉襖了。活著是真累啊,可是沒有人看得到的。

怎麼度過?吃吃喝喝玩玩樂樂,我一直是這樣想的。可是痛苦的時候不是更應該去反思自己嗎?為什麼痛苦?什麼造成了你的痛苦?怎樣才可以解決的了你的痛苦?這是自已你自己才有的能力。不要覺得自己最可憐,也不要認為全世界都欠了你的。請正視自己,傷口第一次被揭開的時候會疼的不能接受,第二次就會覺得還好,時間長了會麻木。不是覺得麻木就好,而是你正年輕,正需要去奮鬥,年輕既是一種責任,也應該成為一種態度。加油



小溪歲月


人的一生,總是會有出現心靈孤單與無助的時候,尤其是當一個人在遇到不可抗力的阻礙時。那當我們感到心靈孤單與無助時,應該怎麼去走出來呢?

首先,我們應該分析自己感到心靈孤獨與無助的原因,從內在和外在去分析,瞭解是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或者自己在面對困難時的緊張不安所導致,或者是因為外在的一些客觀因素導致了自己沉浸在一個無助的環境裡,讓自己感到孤獨。

其次,尋找身邊人的幫助,每個人在面對孤獨與無助時,一定要去尋找幫助,因為長時間沉浸在這種狀態下,會讓自己內心不斷受到打擊和衝擊,讓自己越來越孤僻,不靠近人群,變得不自信,沉默寡言等,最後有可能出現抑鬱等情況。

最後,要自己積極的融入一些群體,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自己內心豐富起來,充實起來。有時候當一個人身邊的環境是活潑的,熱鬧時,也會被環境所影響,內心也會變得豐富起來。

總的來說,出現心靈孤獨與無助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怎麼去面對它,如何去解決它,實現讓自己快速的走出來。





奮鬥中的伢子


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是成長。

既然已經是一個人了,何不尋歡作樂,讓自己感覺,並不是那麼孤單,至少還有自己陪在身邊,如果你點進來看,就說明你對自己還存在著希望。

看書吧,迷茫時讀書,可以在書裡讀到喧囂的人讀不到的東西。

你孤獨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為:太閒。

所以,給自己找點事做吧,哪怕吃一杯最喜歡的冰淇淋,挑一部感興趣的電影,過了這段最難熬的時間,就會得到成長。

不要畏懼孤獨,您生而為龍,即使一朝折斷掌牙,拔裂鱗片,瞎目斷爪,墜入淺灘,龍依然是龍。

曾經有一本書(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可以看一看。



大膽小妖1


自己心靈孤獨,沒有自信,工作怕做不好,害怕與人交流,能開導別人卻開導不了自己!怕長大,怕發朋友圈等等,出現這種情況,你可能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了,產生了焦慮和恐懼心理了!你可以自己回憶一下自己出現這種情況多長時間了,是不是因為身處的環璄和因為自己的碌碌無為產生焦慮,心靈孤獨無助說明自己身邊沒有能交心的朋友,怕長大說明自己對成人世界的煩惱沒有信心去處理好!

當自己心靈孤獨與無助的時候,自己可以打心理熱線進行傾訴或與心理諮詢師進行交流,還可以在今日頭條加入有共同愛好的圈子,和圈子裡面的朋友進行交流,同時培養自己的自信心,生活中碌碌無為的人很多,沒有誰瞧不起誰,平凡的工作中努力做好自己的夲職工作,不要害怕犯錯,用心點認真點相信自己工作肯定能做好,在現實生活中用心對待別人,肯定也能有一兩個知心朋友!還有多看看關於心靈和培養自信心方面的書籍,勇敢的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活在當下!

每個人在某個時段都會有自己遇到各種挫折的時候,自己產生內心孤獨和無助感也是自己內心對現實生活的映射,以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會經常遇到的,不念過去,不看未來,活在當下,內心坦然的面對它們,人生也是一種修行,在修行中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大,希望你能走出這種狀態,用更好的心態去生活和工作!





心靈港灣用心聆聽


當心感到孤獨與寂寞的時候,就是你的心無處安放,要給心靈找一點慰藉,先不說找男(女)朋友,藍(紅)顏知己,靈魂伴侶,因為這些太複雜,太麻煩,也要時間。也先不說培養什麼高雅的愛好,你現在起碼可以先追個劇,看個喜歡的網絡小說,看看咱國家繁榮昌盛的正能量視頻。找點自己感興趣喜歡的事,先把心安放的不感到那麼孤獨了再說。讓心裡對一些事物有所期待。

你說的無助,就是你孤獨感的延伸,你說的周圍人都瞧不起你,其實有時候就是你自己想的太多了,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別人不接受你,其實是你自己沒打開心扉,心是閉著的,壓根就沒想跟誰成為朋友。跟朋友訴說你的煩惱,會得到回應的。

大膽的往前走,什麼也不用怕,沒做過的事怎麼知道做不好,相信自己,一切都會很好很好。


生如夏花79847


【當你感到心靈孤獨與無助時,如何走出來?】

關於人的孤獨問題,專家認為,自人類誕生起就已存在,甚至是從每個人離開母體的那一刻起,就與我們相伴在一起了。隨著時代的更迭和時間的流逝,孤獨的問題也在不斷髮生著變化。

對於如何從孤獨中走出來的問題,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幾乎是千萬年來一直被反反覆覆談論的,且涉及到人的三觀和心理學最多的話題,是無數人都會遇到的內心世界的情感問題。 這裡,如果把一些屬於是非的問題弄明白,形成正確的理性認知,積極地進行自我調整,將會有益於自己的身心健康。

第一,需要明白,人為什麼會孤獨?

首先,必須知道一個最基本的常識:人存在著獨立的思想活動。這種獨立的思想活動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大價值所在,這也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一個最本質的“硬核”區別。人,如果沒有或者失去了這種特性,那麼人的價值所能剩下的也就是“行屍走肉”。

(一)在人的獨立思想活動中,孤獨的實質就是一種意識的存在和心理的感受。孤獨的人在主觀意念上強烈的以為,自己與他人之間已然疏遠孤立,自己與社會之間已經封閉隔離!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它源於早期人類本能的恐懼。而這種感覺和體驗隨著時代的演進,則變得越來越唯心,它將更多的子虛烏有看成是真實存在。

(二)孤獨的人,當他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處於自我封閉的時候,就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比較消極的唯我心態之中。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由於孤獨所帶來的恐慌,進而催生了非功利的社交。因為雙方交往的價值而產生的社交,屬於功利意義層面上的社交。而非功利的社交,卻是基於人們從內心裡渴望與他人產生連接,企望被他人認同和了解,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愛,由此而產生的社交。在本質上,社交是對孤獨的恐慌,思想活動在社交中扮演著非常特殊的“角色”,它既是恐慌的消解器,又是孤獨的發生器。

(三)正是基於人有獨立思想活動的客觀存在,避免遭遇孤獨的“綁架”和走出孤獨陰影籠罩的辦法,必須先從認知上入手。具體的講,就是認識孤獨如何存在,知曉孤獨有何利弊。只有認識孤獨,才有可能去承認孤獨;只有承認孤獨,進而才能去接納孤獨。這是從孤獨中走出來,首先需要擁有的意識和理念。

第二、需要明白,人的內心欲求與孤獨是根本的因由關係。

人類在生存、進化、進步的歷史發展中,建構起了一種具有原生動力的生態機制——人與人的緊密聯繫和人的社會交往依存活動。

(一)人,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和慣常行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依賴,亦稱自戀、自憐,成為與外界交往的情感慾望追求。當這種心理依賴和情感慾望的追求,超過了正常邊界的時候,其愈加強烈就會愈加感到孤獨。

(二)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具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需要,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當某種社會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對社會關係的渴望與現實擁有的實際水平之間產生差距時,人們就會感到孤獨或者陷入孤獨。由此而產生孤獨感的人,即便是處於眾人參與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在眾人皆歡的熱鬧社交場合裡,也依然深感孤立無援,寂寞無助。

(三)正是基於人與人之間的這種交往關係,形成了人文文化,以至有專家學者在解釋文化的含義時,直言道義:文化即人化。於是,在中國的文化中,道家的“無為”思想,儒家的“中庸”學說,佛教的“放下”經義,普通百姓常說的“學會與自己相處”的勸誡,都是在育化人們“知己知心”的心理定力,指教和幫助人們學會把握尺度,積極掌握與人和諧善處的關係,特別是自我心理的健康。這些道理對於普通的人來說,若要真正的理解和明白,往往需要一定的經歷、時間和過程,才能或遲或早的在認知中學習,在領會中感悟,最後由明白而變成自覺的行為。少數人可能因無法自我適調而終生陷於困境而無法自拔。針對如何應對孤獨的問題,形成了許多的理論和專門的知識,這方面的專業書籍、名人名言、哲言警語,並不少見,早一些有所瞭解和多一些學習的主動,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三,需要明白,人的最高級的活法是學會享受孤獨。

如果說“孤獨是人生的常態”,那麼這一客觀現實對於人們的生活,也就無可避免的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全然都是壞處嗎?實則不然,它的利和弊,共存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一)在現代社會中,孤獨產生的原因要複雜的多,它是一種綜合因素的產物,是每個人所遇際的客觀環境,再加上自我心理活動的雙重作用的結果。在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方面,某些環境容易讓人感到孤獨,比如,人煙稀少沒有交往對象的環境;獨自獨身獨偶獨寓的環境;長期野外勘探、軍人駐守邊防海邊的環境等。更多的是在社交環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儘管熱騰喧鬧,你卻無法融入其中的陌生人環境;必須獨自面對許多的困難問題,卻沒有熟人朋友援手幫助的環境;無法同他人進行必要的交流聯絡的環境;被人故意惡意造成的孤立環境等。總之,現代社會隨著工業生產和技術發展帶來的生活便利,不再需要通過人與人的直接接觸來產生連接,人與人帶著“面具”的交往,相互間的內心世界遮閉著,彼此間的心境灰色曚曨,尤其是利益的追逐讓原本樸素的人際關係變得複雜輕浮,甚至是蠅營狗苟、爾愚我詐,人與人之間乃至親人手足之間,成為隔離、疏遠、陌生、惡意、敵視的受傷受害者,這些都屬於可能引起個人孤獨的誘因。

(二)當孤獨處於令人不愉快的負性情緒體驗時,會讓人感到寂寞、孤單、鬱悶、焦慮、空虛、無助、迷茫、冷漠,甚至絕望,時常還會伴有銘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飢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一一那就是全然的孤獨。雖然那些輕微的、短暫的孤獨不會導致心理紊亂與行為失衡,但長期的或嚴重的孤獨則可能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造成心理疾患,直接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當孤獨獲得比較積極的認知和理解的時候,孤獨就被視為人生的一種自然。這是因為生命的事實表明:人生在世是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這個命運。因此,與人生相伴的孤獨,並不意味著可憐、淒涼、悲慘、恐怖,它同樣可以成為把握人生的自控器,讓人們從容的駕馭自我,積極的再塑自我,不斷的豐富自我,平凡的成就自我。翻開人類的進步史,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大都因為與孤獨的相伴,從而成就了自己的生命價值,進而又將其偉大造福於人類自己。所以,當一個人正向的去接受孤獨、擁抱孤獨、學會孤獨、享受孤獨,那怕是僅僅一個人孤單的獨處中,也毫無孤獨感,反而能讓內心安靜而豐盈,這才是活出了真正的自我,也才是真正的、最終的自我回歸——享受人生最高級的活法——孤獨!

第四,需要明白,人與孤獨的和諧相處最有助於成就自我。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智慧獨處而不孤獨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他還指出,由成長邁向成熟,指的是社會性的而不僅只是本能性的(以關係的角度來界定)。假如一個人,雖然寂寞但不空虛,偶有消沉但不墮落,也會失望但不放棄,或許孤單但不孤獨。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內心世界裡一定是充滿著陽光和智慧。如果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我們該如何去做呢?這裡有十條需要不斷去領悟並加以實踐的建議:

①尊重世間的一切,接納和理解現實的世界;

②承認原本的、不完美的自已,做真實的自己,決不要活在別人的眼中和嘴裡;

③學會與自己相處,握持好自我的獨立與本色,但又不以自我為中心;

④讓自己擁有基本維繼生存的物質生活,但前提是不依賴於他人的成全。

⑤做自己內心要做的人和要做的事,並注意養成專注、專心、專研的習慣;

⑥多讀一些興趣內的、修心益智的書藉,學會智慧的獨處和懂得自我對話;

⑦把助人和公益做為人生的追求和樂趣,讓感恩化為行動而不是喊在口頭上。

⑧學會放下,及時扔掉無謂的糾結、煩惱、焦慮、憂愁和不愉快,多多接受新鮮事物,經常保持愉悅快樂的情緒。

⑨對常規、常識、常態的事物進行“否定式”的探問,形成做人處事的自我觀念和方式方法。

⑩力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格獨立者,不盲從、不迷信、不偏見、不勢利,不隨大流。

【結束語】孤獨與生俱來,它與我們的生命一路相伴;在這一路上,我們在孤獨中尋找和創造美好,我們在孤獨中奔向和擁抱希望。 最後,上述所說的“四個需要”如果能得到你的認同,那麼就達到了這篇文章的目的。

(注:人格獨立而健全的人,不會自卑於地位的高低,不會憂怨於家境的貧富,不會糾結於名聲的大小,不會左右於他人的臉嘴,不會計較於生活的苦樂,不論何情何景、何場何地、何人何事,都不亢不卑,自泰自若——整理於友人之言)。


銀河道士


當你感到心靈孤獨和無助時,需要走進自己的內心,找到那個躲在牆角瑟瑟發抖的自己。如果你無法面對自己,更不可能面對他人和社會。

你首先要問自己,想要什麼。你心裡可能會想很多,但應該沒想過自己,想的都是他人,在乎的也是他人。比如找人幫忙,你首先可能會想別人肯不肯幫你,會不會嫌你麻煩。但這些都是別人的事,是應該別人想的問題。你還沒開口,就已經替別人拒絕了你自己,怎麼都踏不出交際的第一步。反過來,別人找你,你會生怕自己答應的不夠爽快,對人不夠熱心,事情辦得不好;但是,這些還是別人的事,你是自己幫別人,不是替別人來幫他。

這就是一個立場的問題,你不能替別人活,你要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問題,做事情。你沒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做,生活沒有興趣是顯而易見。給你大把時間,反而讓你很為難,你只能到別人那裡找點存在感。你想要做點自己的是會感到很沒有精神,沒動力,沒樂趣;別人找你做同樣的事,就熱血上頭,興致勃勃,事後別人誇你做得好,你就內心充滿幸福,要是沒做好,失望、打擊、更沒自信。

如何做出改變?其實並不需要改變什麼,俗話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你只要找回你的成就感,做什麼能讓你有成就感就做什麼。當然,在你不自信的時候,是不太能找到的。給你個建議,首先是放低自己的心態,不自信的原因是什麼,不就是自己的表現和內心的標準不匹配嗎?承認自己的無能是第一步。其次,做些簡單的工作,不需要他人配合,但有人一起做的,不必強求與人交流有能說些閒話。第三,可以去那種氛圍強烈的銷售公司呆一兩個月,可以充分打開自己,不怕別人笑。在那裡比得就是誰更瘋、誰更不要臉。不能呆太久,一般也堅持不了太久,只是讓你看看另一面的自己是什麼樣的。最後,要找找自己的興趣,這個不急,慢慢來,先把信心一點一點找回來再說。


在湖心蕩漾


當感到心靈孤獨與無助時,如何走出來?

感到孤獨、心靈無助,隨著年齡的長大,越長大越孤獨,我們每個人都會越來越孤獨。

孤獨,不僅僅是身體,還有心靈,我們要學會調解自己情緒,減少孤單帶來的傷害。

1、心靈無助時怎麼辦呢?,如我們有常常都出外,為了生活,如打工,工作或者在求學什麼的等……,都常在外。

世界上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經常聯繫,有親人、朋友、同學、同事夥伴可以聊聊天,現網絡通信如此發達,可以讓自己減少孤獨。

2、意識到孤獨也是一種美: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與別人合為同一個人。

孤獨也是必然的,我們應該意識到孤獨也是一種美,靜靜地享受一下孤獨,也是很好的選擇!

3、“孤獨感,其實無論是誰,或多或少都會有的。

但很多人這種孤獨感很快就隨著另外一些事情的發生而煙消雲散了。

當你感覺孤獨可以讀書看報,聽音樂、吃美食、做運動、去旅行、看一場電影等……,都能消除一些孤獨感,與人交流來排解孤獨。”

即使你迷茫,即使無助,明天依然會到來。洗洗好睡上一覺,第二天來臨,以好的狀態面對,一切都會過的。


簡Jan


有些故事,不一定講出來

有些悲傷,不一定有人能懂

有些傷口,唯有自己可以療傷

有些委屈,打落的牙和血吞

有些痛苦,忍一忍就過去了

有些話,不如不說,說出來只是被人嘲笑

有些痛,痛到夜裡醒來,但無法喊出來

人總有孤單寂寞卻又找不到陪伴的時候

溫暖是心底最珍貴的禮物,別給了不珍惜的人

一個人的溫暖是有限的,不要隨便給了不愛你的人。當你把溫暖全部付出的時候,才知道,心有多冷。那是一種絕望。

溫暖和溫暖靠在一起,才是幸福的。付出不需要回報,但一味的付出,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付出的人也會心寒。

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撫慰;在寂寞的時候,給自己溫暖.學會獨破,離別依附,對脆弱的自己說再見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誰都不能沿著原路返回。有起點,便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可是你應該知道,任何事情的開始,都是美好的,都是憧憬滿懷的。但後來,你會知道,誰都是陪你一程,陪你一生一世的人,沒有。即便最愛你的人,也會有先走後走的痛苦。總要學會一個人走,和孤獨說再見,和曾經的自己說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