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袁紹敗給曹操的原因是什麼?

菩薩我想對你說


大敗的主因出在袁本初自身身上且也出在曹操自身身上,為何這樣說呢?

1,人們常常對大敗的人是有過於偏激的成王敗寇觀點,使得本來算是一代梟雄的袁本初變得在敗局下一無是處;都不知袁紹當年擁有四州之地,勝利在望時的天下威名之氣象.卻不知成敗關鍵,在與誰握準了時機?時過境遷耳.

2,就像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的曹操卻在赤壁一戰又敗給了周瑜。難道因打敗袁紹而便比袁紹優秀的曹操,便因為自身在赤壁失敗,就在自身優點上比不過劉備周瑜孫權嗎?其關鍵原因在於"天下司機"四字,誰能真正握住各自所獨有的時機,成敗就在時機機遇當中。

3"時機"是天下大勢中最難得的機遇,且常常隱藏在最容易讓滿以為是機會的時機之外,而且會不斷變化,官渡袁紹敗給了曹操,赤壁曹操敗給了孫劉,夷陵劉備敗給了陸遜,"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千古英雄。"英雄成名於守時,趨時,造時,借時,逢時.然始終無法擺脫在壽命人情面前對其命運的約束,從而在時間競賽中新生群體對舊群體的革新便是必然.

曹操能火燒烏巢,不在於像電視裡說的那樣曹操有十勝勝於袁紹,而在於曹,袁兩軍在僵持狀態下,兩人的時機趨勢的設定不同,曹操已經接近糧絕狀態,若不盡早結束戰爭,曹操的時機就會失去,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曹操在個性上十勝的優勢,在對抗袁紹個性上十敗的劣勢,顯然沒有得到好骨頭吃;而袁紹這邊兵精糧足,久耗的實際優勢,在長久作戰上擁有時間上的時機之利。恰在此時,關鍵就在於誰能握準時機,紹過於注重自己的久耗優勢,從而忽視謀臣為他推薦的趁機攻擊許昌;曹操則已經被逼無奈,且身下謀臣與猛將未能讓十勝優勢的曹操獲得新的妙計;恰是許攸,這個外來謀臣,在曹操生死攸關之際,給曹操送來了時機,被逼無奈的曹操也只能是硬著頭皮試一試,因為這是不試也得試,試也得試.從而火燒烏巢,打敗了袁紹。

後來曹操的失敗,火燒赤壁;劉備的失敗,火燒夷陵;這拜"火"所賜的良機,都讓弱的一方勝,強的一方敗。這並非簡簡單單的某一個人的原因,而在於強的一方,更難於比弱的一方更能夠齊心協力的抓住這"天機\

軸心時代講堂


用正史說三國。

官渡之戰爆發之時,袁紹的勢力遠勝曹操,《三國志》記載袁紹賬下十幾萬將士,戰馬有萬匹,而那個時候曹操帶來攻打袁紹的兵力不滿萬人,可以說曹操當時對於當時的袁紹也是十分恐懼,他在官渡之戰爆發前曾經問過荀彧,郭嘉,賈詡這三個謀士的意見,可見曹操雖然在將士面前貶低袁紹,但是心中還是有些心慌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官渡之戰爆發的整個過程。

官渡之戰的過程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舉兵南下,當時的袁紹帶領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曹操在得知袁紹南下後,做了三個舉措,第一個舉措,是讓徐州北部琅琊郡的臧霸出兵青州,從右翼牽制袁紹的大軍,第二個舉措是讓鍾繇鎮撫關中,防止袁紹派人聯繫關中的軍閥和羌胡,牽制曹操的後方,第三個舉措就是曹操自己帥兵進駐黎陽,同時命令大將於禁率領2000人駐守延津,協助駐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同時主力在官渡一代修建壁壘,防止袁紹在正面進攻。

曹操算計的非常好,因為官渡是袁紹要攻打許昌必須經過的要塞,而官渡離許昌也比較近,後勤補給也比較方便。但是曹操沒有想到的就是他的後方又出現了問題,劉備趁著曹操和袁紹正在進行戰爭準備時,在建安四年的十二月,在徐州起兵,劉備殺了徐州刺史車胄,佔領下邳,但是很快第二年二月,曹操親自率領精兵擊垮了劉備,迫使劉備北逃投奔袁紹。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進軍黎陽,官渡之戰正式拉開。

袁紹首先派遣大將顏良派兵攻打當時在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白馬,讓自己的軍隊渡過黃河,但是曹操來個聲東擊西,他親自帶兵來到延津,假裝要渡過黃河,結果袁紹中計,分兵去往延津,曹操再派出張遼和關羽直驅白馬,關羽於萬軍之中斬殺顏良,袁軍大敗。曹操解除白馬之圍以後,遷徙白馬的百姓往回走,袁紹派大將文丑和劉備追擊曹軍,曹軍在路上故意扔掉輜重,結果袁軍紛紛搶奪財物,曹操突然發起進攻,文丑被斬殺,劉備僥倖逃走,袁軍再次大敗。

袁軍雖然兩次失敗,但是大軍依舊是很多,同時袁紹派劉備南下同汝南的黃巾軍聯繫,企圖襲擾曹軍的後方。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袁紹大軍來到陽武,逼近官渡,曹操和袁紹開始在官渡相持,雙方互相打了三個月的仗。曹操由於糧食短缺,一度沒有信心打下去,這個時候荀彧勸說曹操一定要堅持下去。在這一年十月,轉機來了,當時的袁紹命令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糧食,夜宿於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烏巢。袁紹的謀士許攸叛變,告知曹操袁紹的糧草所在地。曹操立即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陷入兩難,他當時還為決定到底是先攻打曹操的大營好還是攻打曹操偷襲烏巢的部隊,他最終做了一個決定,一方面讓高覽和張郃攻打曹操的大營,一方面派兵增援烏巢,結果曹操鼓勵部下死戰最終大破袁軍,斬殺淳于瓊,並把烏巢的糧食全部燒完。高覽和張郃攻打曹操大營久攻不下,害怕責罰,於是投降曹操,這兩件事導致袁紹的軍隊崩潰,曹軍斬殺袁軍八萬餘人,袁紹只帶八百騎兵逃回河北。

袁紹的失誤

袁紹的第一個重大失誤就是出兵太急了,建安四年(199年)三月,袁紹才消滅了當時盤踞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到了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就決定出兵攻打曹操,當時袁紹的大謀士沮授就說了,現在明公征討公孫瓚已經是師老兵疲,糧草不足,百姓苦不堪言,現在應該休養生息。然後再去進圖曹操。袁紹不聽。執意南下進攻曹操。

袁紹的第二個重大失誤就在於沒有趁著曹操征討劉備的時候攻打曹操,當時袁紹和曹操正在調兵遣將準備戰爭,曹操後院起火,劉備在徐州起兵反對曹操,曹操於是帶領軍隊親自討伐劉備,這個時候,田豐勸袁紹趕快攻打曹操,袁紹不聽,袁紹以小兒子生病為由拒絕了,但是事後他又想起來了,他再次問田豐,田豐知道時過境遷,他和沮授一樣勸袁紹休養生息,然後再攻打曹操,但是袁紹生氣把田豐下獄。

袁紹的第三大失誤在於不重視糧草的防守,在烏巢的糧草被燒之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九月,當時的袁紹部將韓猛負責押送糧草到前線,袁紹不重視防守,結果曹操派徐晃輕而易舉的擊敗了韓猛,焚燬了數千車的糧食。到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的烏巢之戰,也是袁紹不吸取教訓,當時沮授建議袁紹皮椅子巡邏隊,防止曹軍偷襲,

袁紹不聽

袁紹的第四個失誤就在於關鍵時刻猶豫不決。當烏巢被偷襲的消息傳了過來,袁紹居然在攻擊曹操大營和救援烏巢的糧食兩個決定中游移不定,錯過最好時機,他還決定讓張郃和高覽猛攻曹操的大營,指派小部隊救援烏巢,結果烏巢救援失敗,張郃和高覽也沒有攻下曹操大營,這個時候郭圖誣陷張郃對於袁紹的失敗感到高興,張郃害怕於是和高覽投降了曹軍,最終曹操發起猛攻,袁軍大潰敗。


人者仁義也


相持到轉折階段,發生以下幾件事情,從而產生連鎖反應。。。

1 劉備開溜

劉備逃回來後,實際預感到袁紹會失敗,所以表面上提出了實際聯合劉表。而且他本人已經有皇叔的美名,和劉表算是劉氏宗親的人,袁紹同意後自然就派他去更合適了。

2 許攸叛逃

表面上看許攸是因為袁紹不聽他的計策:分兵襲擊許昌。實際是因為他的貪贓枉法小辮子被審配抓住了,感覺在袁紹這裡沒前途了而投靠曹操的。曹操一聽,故人來訪必有要事,居然沒穿鞋就出來迎接了,接下來,許攸投靠問話三部曲很有策略方法。


3 火燒烏巢步驟

曹操在弱勢求賭的原則上實行了許攸的建議,留曹洪夏侯惇等大將加固大本營堅守不出,自己則親自率領樂進等人,用五千輕騎兵火速趕往烏巢。

A 中途換上敵方袁軍蔣奇的服裝旗號,謊稱援軍騙過沿途的哨崗。

B 準備火把柴草,等深夜袁軍熟睡的時候放火,再用鐵騎衝入敵營斬殺主將。

C 勝利後偽裝淳于瓊的敗軍回寨,碰到了蔣奇救援部隊,突然一個回馬槍。

D 袁軍大敗後,曹操再次用蔣奇服裝旗幟,派兵向袁紹謊報稱,我們已經殺退了烏巢的曹軍。袁紹信以為真,不再派人增援烏巢。

原來我以為只有一次假裝袁軍,曹操確實厲害物盡其用啊,居然還用了二次。

4 張郃反水

袁紹接到消息後,沒有采納張郃的重兵馳援烏巢,聽了郭圖的意見後,想來個圍魏救趙,輕兵救援烏巢,重兵攻曹營。結果不止烏巢沒救下來,曹營也攻不下來。郭圖為了推卸責任,嫁禍給張郃,說他不出力有情緒還出言不遜。在前方不利,後院失火的情況下,張郃高覽被逼的燒了戰車,向曹操投降了。


劉備開溜,袁紹失了外援;許攸叛逃,丟了智囊;烏巢被燒,少了錢糧;張郃反水,折了臂膀。所有這些預示著袁紹大勢已去,接下來只能是土崩瓦解,全軍潰散。


浪兄筆記


官渡之戰是曹操由弱變強、袁紹由強變弱的開始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之間最著名的戰役。

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進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征戰,經過多年的混戰,袁紹、曹操兩大軍閥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形成“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兩大勢力隔黃河對峙。次年六月袁紹桃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下認為袁軍太強大了,不能戰勝。但曹操卻認為袁紹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於是決定集中全部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佔領下邳起兵,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避免兩面作戰,在第二年親自率精兵攻擊劉備,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發佈討伐曹操的檄文並進軍黎陽,欲渡河與曹軍主力決戰。

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以掩護主力渡河。曹操為爭取主動,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當時曹操兵少,而袁紹兵多。曹操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了袁軍,殺了大將文丑,順利退回了官渡。

同年十月,曹操奇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只派小部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軍的營壘,企圖趁機攻下曹操主營。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曹軍在烏巢大破袁軍,殺死淳于瓊,並燒燬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了在前線作戰的袁軍軍隊,袁軍軍心動搖,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根據敵強己弱的具體情況,採取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

在防禦作戰中,堅定沉著,善於捕捉戰機,善於聽取部屬意見,緊緊抓住奇襲烏巢這一關鍵環節,終於取得勝利。

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不久後,袁紹病死,曹操繼續進軍消滅了袁氏殘餘勢力。

天天開心歷史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北方的各種武裝勢力中,其中以袁紹和曹操最為著名。



公元200年,曹操率領2萬人在官渡擊敗袁紹10萬大軍,以少勝多,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為什麼袁紹10萬大軍反而會敗給只有2萬軍隊的曹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袁紹剛愎自用,嫉賢妒能。使人才紛紛棄他而去。荀彧、郭嘉就是從他手下投奔到曹操軍中。

2.曹操挾天子(漢獻帝)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3.曹操下令求賢,唯才是舉,吸納了不少人才。不論是行伍(如於禁、樂進)出身、還是來自於敵營(如苟彧、郭嘉)、甚至是降軍(如張遼、徐晃),只要是人才,都照用。

3.實行屯田,解決了軍隊的口糧問題,避免了糧盡兵散,無敵自破現象。也恢復和發展了生產,安定了流離的饑民,穩定了社會秩序。

總之,由於曹操用智慧打敗了強盛的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青松臘梅602


官渡之戰袁紹敗給曹操,完全是因為袁紹本人性格和為人處世的方法造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優柔寡斷

官渡之戰前期,田豐主張:趁曹操討伐劉備期間,許昌城內空虛,可起兵趁虛而入。然而當時袁紹面容憔悴,衣冠不整說:最小的兒子身患疥瘡,快要死了,沒有心思管其它的事情。由此可見袁紹的優柔寡斷,導致失去了擊敗曹操的最佳機會。

二、用人不當

袁紹手下多良將,比如張郃就是就是當世猛將,卻不用來守屯糧的烏巢。而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還採納良謀,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最後都離他而去投靠曹操。

三、不辨是非

許攸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妙計卻不被採納,反遭袁紹一通大罵,許攸只得投靠了曹操,實施夜襲烏巢的計劃,使得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直接導致官渡之戰的失敗。

綜上所述:

這樣一位生性多疑、狂妄自大、剛愎自用、驕縱自負、,遇事不決、不納忠言、自視清高、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的紈絝子弟不失敗才怪呢!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關於這個,實際上歷史記載上還算豐富,也比較明確。

從明面上來看,也就是曹操幾個謀士所分析的:

第一、袁紹本人的好多項素養不如曹操。大概是荀攸或者郭嘉說的,或者是兩個人都說過,這個可以查閱《三國志》,說出了那麼十多條。大半是說袁紹的個人素養的,政治上的、軍事上的,把曹操抬得很高,把袁紹貶得很低。有些好像有些道理,有些根本就是充數,在星火辰看來,這不過是荀攸、郭嘉他們鼓勵曹操的話,讓曹操堅定打下去的信心。當然,曹操的有些個人素養,特別是軍事素養,臨機當斷(有點相當於現在的臨場指揮之類的)那是肯定超過袁紹的,但袁紹也絕非像他們說得那樣不堪,要知道若當真是那麼差的人,怎麼可能幾乎就統一了中國北方(河北!)

第二、曹操的軍隊比袁紹的軍隊更為悍勇,更能作戰。這一點應該是真實的,袁紹的兵肯定是比曹操多,但卻不利於速戰,反而有利於拖延戰,用軍糧拖死曹操。因此,曹操每每在尋找決戰的機會。但是我也有一個疑問,曹操的兵力當真就像他後來說的那樣少嗎?

第三、袁紹集團內部存在激烈的內鬥。這一點是很清楚的,曹操謀士的分析也很精確,後來事態的發展當真向著他們預料的方向上發展了,審配在河北後方逮捕許攸的家人,直接造成了許攸投靠曹操。審配、逢紀、郭圖、許攸、田豐、沮授等等,他們之間因為袁紹兒子的繼承權問題和自身利益,確實存在著很大矛盾,是袁紹集團最終覆滅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曹操的臨場指揮確實高出袁紹一籌。袁紹的政令、軍令系統恐怕存在官僚主義、山頭主義等很多問題,再加上袁紹反應緩慢,這個問題就更加嚴重了。烏巢被燒,表面上是袁紹做出了什麼圍魏救趙直接攻擊曹操大營而不救烏巢的錯誤決定,實際上是袁紹的整個政令、軍令系統運轉十分不順暢造成的。曹操以法治國,自然也以法治軍,他的整個系統的效率要高得多。

好了,說了這些明面的上,再說說在書上可能翻不到的,或者得分析的:

第一、曹操的兵力恐怕並不像他後來所說的那樣少。想當初,曹操收編了幾十萬的青州軍,即便因為軍糧問題叛逃、潰散了不少,因為戰爭消耗了不少,甚至曹操自己裁撤了不少,但也不會像曹操說的那樣少。與袁紹交戰之前,曹操還好整以閒先把徐州的劉備給拿下來了,證明他還是有一定餘力的。

第二、袁紹的臨場指揮失誤當然是一個原因,但更直接造成袁軍的崩潰的,很可能是張郃、高覽臨陣投降。雖然很多記載裡面寫的張郃等人是在袁軍崩潰後投降的,但實際有很大一種可能,張郃是在袁軍還在與曹軍相持時就已經投降,直接造成袁軍的崩潰。

第三、曹操軍令、政令系統肯定比袁紹的要高效協調得多。袁紹的手下大多是地方豪族,袁紹的性格也比較寬緩,因此內部矛盾很多,又不能以法令進行整頓,這是他很致命的一個問題。曹操則不然,他手下雖也不缺少豪族,但更有很多單身來投的能人,他軍隊的核心是以諸位曹、夏侯等人為統領的,都是他的鐵桿支持,他的士兵自從收編青州兵後,很多也是平民,而不是諸將的部曲,因此他可以比較輕鬆以法令整頓軍隊。這樣軍隊的戰鬥力自然要強得多,不是說單兵戰鬥力而已,而是整體呈數量級的增長。

第四、曹操手下的間諜系統有可能起到了很大作用。曹操能夠輕易得知袁軍內部的情況,不但與曹操手下好些能人本來就是從袁紹手下來投他的有關係(譬如荀彧、郭嘉等),這些人甚至很可能已經在袁軍中建立了間諜系統,僅僅從郭嘉來看,他與郭圖的關係就很值得懷疑,很可能是比較近的親戚。荀令君在河北更不缺親戚。因此,許攸來投或許很偶然,但也難說其中有沒有人動手腳。


星火辰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首先看看戰前的事件,196年(建安元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先後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兩大集團幾乎勢均力敵(演義歸演義)。建安四年,張繡聽從賈詡的勸告,歸降曹操。劉表雖然表面上答應支持袁紹,但他並未出兵,持觀望態度。曹操用衛覬之計,鎮撫關中,並在官渡開始構築防禦工事,以防備袁紹攻擊許都。建安五年正月,曹操進攻徐州的劉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于徐州,關羽被生擒投降。二月,袁紹率步兵十萬、騎兵一萬,進軍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準備渡河,同時派遣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四月,顏良為關羽所殺,白馬之圍遂解,。袁紹率軍渡河,追擊曹操,至延津南。而後文丑死於亂軍之中。此後,曹操還軍官渡,袁紹進保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關羽回到劉備身邊。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汝南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為曹仁擊破。


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撤退憂鬱而死,曹操後來逐步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但是,我們知道,官渡之戰的主角之一袁紹從此徹底的喪失了話語權,戰況就不得不讓曹操一方書寫,總之,慘勝官渡。



但是,曹軍真的少,不敵袁軍嗎?肯定不是演義那樣了,想想曹操發展了幾年,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四五年,打仗只有一兩萬人馬,絕對是演義和野史忽悠的。此時兩大集團各佔四州,大漢總共才十三州,這是什麼概念,不論如何,兩個都是勢均力敵的巨無霸,所以絕不是以少勝多,而是勢均力敵的爭鬥。戰爭結束,只是袁紹從攻勢變為守勢,曹操從守勢變攻勢。

官渡之戰從袁紹撤退迂迴,徹底發生了變化,此時袁紹死了!對,掛了,可惜啊。。。而後幾個渣渣兒子內訌爭霸,打得急紅了眼,讓曹操有機可乘,殺入河北,最終袁勢覆滅,當然這是官渡五年後的事。


鬼才阿林


回答問題之前,先來了解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我國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之一,是東漢末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隊與袁紹軍隊相持於官渡,開展決戰,最終以曹操奇襲袁紹烏巣糧倉,進而大敗袁紹主軍,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以袁紹兵敗告終,但由於實力懸殊,所以值得細究。

其一政治方面。曹操在和袁紹展開決戰之前,曹操靠得心應手的政治手腕,已經要挾了漢獻帝,使其“出師有名”,天下諸侯傾斜於曹操一方。袁紹則不然,認為實力才是王道,對政治不感冒。

其二用人方面。曹操用人維賢,由於曹操深知和袁紹的實力懸殊大,要打贏這場仗,積極採納謀士諫言,避其袁紹鋒芒,派騎兵攻打袁紹弱處,燒其糧草,袁紹沒有了支撐,失敗已是必然。二袁紹剛愎自用,狂妄自大,認為自己實力強大,曹操無能與之抗衡,掉以輕心,被曹操看破弱點,攻其弱處,隨即大敗袁紹。

其三客觀方面。袁紹在和曹操酣戰中荊州劉備開溜,使得袁紹失了外援,鬥志減弱;許攸叛逃,缺少智囊;張合反水袁紹,投奔曹操,使袁紹失了強大臂膀。

縱觀當今國際局勢,要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先國家強大,國家強大的首要因素在於人。

"這次疫情過後,希望國家逐步給年青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技術人員,讓孩子們明白偶像的真正含義!適當管控娛樂圈那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少年強則國強,學校和家長也要有導向地教育孩子,和平年代大多數人都無恙,明星什麼的家喻戶曉,但是到了關鍵時刻,衝在前面的永遠是中國軍人、消防員、醫護工作者,這些做出過紮紮實實貢獻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樑!"——李蘭娟院士。


歷史的回憶者


官渡之戰袁紹打敗了,很多史書上總結就是許攸投靠曹操,出賣了袁紹的軍事機密,曹操偷襲袁紹的糧倉烏巢,袁紹沒有了糧食軍心渙散最終慘敗。這是表面的原因,深處的原因是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好處,曹操卻做到了,佔了很大的便宜。

袁紹這個人不是很窩囊,他是他父親和一個丫鬟所生的,在那個時代,袁紹的地位可想而知了。可是在官渡之戰以前,袁紹是靠自己打下了北方大片領土,常打勝仗,可以說袁紹是有軍事才能的。官渡之戰時,袁紹可是佔了絕對上風的,自己的兵馬十萬,曹操才一萬,袁紹的糧草吃不完,曹操的糧草已經接近斷絕了,可以說只要袁紹不出現低級錯誤,打敗曹操很有可能的。只是袁紹不聽祖授分兵防止曹操偷襲的建議,也不聽許攸分兵南下偷襲許昌的意見,一心想要正面以陣地戰中戰勝曹操。你不能說袁紹剛愎自用,他的戰略就有錯,自己佔著絕對優勢,以正兵去打曹操其實也沒有多大的錯誤,孫子兵法不也說以正兵應對騎兵輔助嘛!錯就錯在袁紹自己可以那樣想,但是不能不聽手下人的意見,自己做了,就給了自己的謀士投奔曹操的機會,袁紹本來內部凝聚力就不強,比不過曹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正統的名義上就佔到了大便宜,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上。雖然大家都清楚漢獻帝沒有權力,都是曹操的命令,可是正統的名義還在啊!漢朝養士400年啊,正統的名義在士大夫心裡,還是有地位有影響力的,不是一時間能消除的。而袁紹手下的謀士都是士大夫,心裡還是向著漢獻帝的,雖然在袁紹手下混生活。可是袁紹就是和手下幕僚士大夫鬧起了矛盾,不聽手下人的意見,結果就出問題了。既然在你袁紹手下不待見,那就不伺候你袁紹了,我投奔曹操就行了嘛,畢竟人家曹操還佔著和正統的名義呢!我投降曹操不是叛變,而是迴歸了正統,對那些有著儒家思想的人來說投降曹操很正常啊!結果就是許攸投降曹操,出賣了袁紹的軍事機密,曹操偷襲了糧倉烏巢。袁紹沒有驚慌,糧食被燒不是大事,以後從後方調糧就是啦,現在的首先的問題是要穩住局勢,不能讓局勢惡劣下去,因此袁紹派出張郃和高覽帶兵突擊曹操,這條政策是對的,先打曹操的風頭壓下來,事情就好辦多了,局勢就能穩定下來。結果張郃和高覽打不過曹操,乾脆也投降曹操算了。就是這樣,文也叛變,武也投降,袁紹軍隊一下子就崩潰了,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袁紹只好帶著殘兵敗將逃跑了,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表面上是袁紹剛愎自用,優猶寡斷,外寬內忌導致打了敗仗。其實深處裡,是袁紹目光短淺,看不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正統名義上的潛在影響力,正是曹操打著漢朝正統的名義佔了大便宜,袁紹和手下只要有了矛盾,凝聚力就散了,導致文武官員都投降曹操,這是袁紹想不到的。所謂出師有名,有的時候,佔著道德的制高點是有好處的,儘管這個好處很弱,但是有的時候會影響全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