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哪些很“沙雕”的中文遊戲譯名?

大胖eddylinux


遊戲的譯名很多時候是玩家第一直觀去猜測遊戲內容的方式,所以如何做到信達雅就是翻譯人員需要思考的事。但是過去的遊戲市場不夠正規化很多譯名都是民間漢化組或者個人去做的。除此之外在港澳臺地區,很多譯名是通過遊戲其中一部分來做的,這就導致後續作的譯名出現問題。

首先一提起這個話題,第一個反應就是《太空戰士》。單說名字你能想象它是哪款遊戲嗎?它是日系3大國民級RPG,音樂cg玩法都是一流,它的7代被封神,如今已經已經是出到15代了,沒錯它就是《最終幻想》。

不知道當初怎麼會有這個譯名的,可能是哪位主編看到遊戲裡部分宇宙的故事就拍頭想出來的吧,不過還好這個譯名並沒有作為現在的正式譯名,最終幻想才更有這個遊戲的感覺。

還有就是很多人提到的《魂鬥羅》了,這名字其實就是日文直接搬過來使用的。原文是CONTRA,曾經一隻游擊隊的代號,寫作コントラ,直接粗暴的寫出漢字就是魂鬥羅,其實完全沒有什麼內涵,但是現在已經被認定為這個系列的統一叫法了。

以及各種奇怪的譯法,《女神異聞錄》乍一看沒啥問題,但是人家原文是persona,女神異聞錄是它的副標題,persona的意思就是人格面具。實際玩的時候你也會納悶女神呢?從頭到尾都沒看見過什麼女神,所以你猜多少人會把《女神異聞錄》和《真女神轉生》弄不清呢?

於此相同的還有《孤島驚魂》和《孤島危機》,這兩個就《孤島危機》的第一部是在島上發生的,《孤島驚魂4》和島稍微沾點關係,後來翻譯為《遠哭》(FAR CRY)還是相對合理的直譯。


任玩堂


看到這個問題,二哥我不禁會心一笑。“沙雕”的遊戲譯名,一般都出現在早年,大多數都是民間叫法,而且沒有互聯網,很多官方的內容,玩家也沒辦法瞭解到,下面就給大家說一下,我所知道的“沙雕”譯名吧


1. 《鬼泣》系列

《鬼泣》系列的作品,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他脫胎自《生化危機》,然後靠著過硬的動作表現,以及歷代主角過人的“裝逼”能力,從2001年開始一直火到了今天。但是他的中文名字,不知道大家又瞭解多少呢?最正統官方的,肯定就是現在一直沿用的“鬼泣”的叫法了,因為遊戲的本名是英文“Devil May Cry",直譯過來就是”惡魔會哭泣“,叫”鬼泣“也算是一種信達雅的叫法了。

但是好死不死的,就是中間這個”May“,他還有”五月“這個意思,於是呢,有一些奇葩的網友,又會翻譯成”惡魔五月哭“。所以呢?是不是說該系列的作品故事背景,只能發生在五月份呢??當然,除了這種純屬惡搞的,還有一些港臺的譯法,比如《惡魔獵人》(臺灣版剛出的時候,還出現過《鬼見愁》這個名字,也是挺”沙雕“的),《魔顫》等,雖然也沒啥大問題,但是總不如《鬼泣》這個叫法來的好聽


2. 《爐石傳說》

爐石的譯名出現插曲,不是在本名上,而是出在一次更新內容。爐石玩家都知道,之前有過一個版本的更新,叫《地精大戰哥布林》。但是”沙雕“的譯名,又是出現在臺灣那邊,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想的,來了個《哥哥打地地》。這真的是讓玩家都很無語,你說有錯吧,也沒錯,但是這種更像是民間調侃的譯名,居然被當做官方標題,只能說是”宛如智障“了!

3. 《割繩子》

這款遊戲其實在國內也很火,主人公是一直青蛙,玩家通過觸屏操作,切斷遊戲中的身子,然後吃到糖果,就算獲勝,是一款益智類的遊戲。遊戲的原名是《Cut the rope》,大陸的叫法就是直譯為《割繩子》,雖然不說是多麼有才華的翻譯,但是至少沒啥大問題。但是呢,萬能的臺灣譯者,又來個”沙雕“叫法,叫《我的蛙蛙哪有那麼愛吃糖》,真的是喜歡給自己加戲啊!


中二站長


這些年,遊戲的譯名越來越正規,越來越做到“信達雅”。在官方翻譯中,奇葩的遊戲譯名已經很少見了。但是一些早期的遊戲,特別是來自臺灣的老遊戲翻譯極其俗套,讓人不知所以。即使有些已經成為了經典的遊戲譯名也難以改變“沙雕”的本質。

暗黑破壞神

還記得第一次聽說暗黑破壞神的時候,簡直無法理解這個繞口的名字。中文裡沒有把黑暗倒唸成暗黑的習慣,看起來就是一箇中二氣十足的譯名。按照遊戲中各大魔王的譯法,diablo應該音譯成迪亞布羅才對,即使意譯成恐懼之王也是很好的。

據說是一群日漫《暗黑的破壞神》的愛好者強行把本作譯成了這個名字,沒想到竟然流傳成了經典(兩者沒有任何關係)。

哥哥打地地

爐石傳說的DLC《地精大戰侏儒》的臺灣翻譯就是哥哥打地地。很明顯意思是哥布林打地精,但這個翻譯未免也太口水了吧,不像是官方翻譯,更像是是玩家的調侃。

魂鬥羅

遊戲的英文名Contra音譯成日文是コントラ,對應的漢字就是魂鬥羅。

但這個名字在中文裡毫無意義,也算不上音譯,還不如翻譯成絕地雙雄一類的俗套名字來得順暢。不過或許正因為譯名太過獨特,反而有種酷酷的感覺。如今,本作的地位已經不容質疑,當初翻得再爛都已成經典。

總統萬歲

海島大亨的臺灣翻譯就叫做總統萬歲……雖然意思沒差,卻給人一種廉價口水話的感覺。

坑人

這個遊戲原名叫Pit People,直譯的確是“坑人”……不能全怪翻譯。

鬼見愁

你肯定想不到鬼見愁是“Devil May Cry”的臺灣譯名,也就是鬼泣……

不得不說,這個名字初見很雷人,聽久了卻覺得很貼切、很本土。不過這個譯名僅在鬼泣1中使用過,從二代開始臺灣將它定名為惡魔獵人。


我是一個專注核心向遊戲的老玩家,覺得這個回答有幫到你就點個贊吧,順便關注一下。


核遊


 

大部分“沙雕”中文翻譯都是因為機翻造成的...

部分著急上架國區的開發商,會用一種極為粗糙的翻譯手段,那就是機翻,簡單理解,就是將遊戲內所有的英文,用軟件轉換,這種方法雖然快速,但是極易出現語句不通順、玩家看不懂的情況。

譬如,Dragon ball龍珠,給你翻譯成了龍鼓球。

 

 

再比如,前兩年超火的殺雞遊戲,黎明殺機,也一度被爆出“敷衍了事”,用機翻應付玩家。

不僅如此,就連第三方網站也學黎明殺機那一套,你機翻我也機翻,於是出現了“白天死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滑稽操作...

玩家也紛紛吐槽:白天死了到底是個嘛遊戲?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還數“哥特式金屬私生子”這個梗。

Lmao漢化的刺客信條啟示錄中,原本應該是翻譯成“逝者安息”,但漢化組偷懶使用機翻,翻譯成了哥特式金屬私生子。原本極度悲傷、代入感極強的遊戲片段,配上這樣的字幕,估計爆哥也會哭著哭著一下笑出來...

 

 

至於“遠哭”這個沙雕翻譯,爆哥就不廢話啦...

全網搜索將近50W詞條,像這種翻譯還是會被人接受的,雖說沙雕,但是比較接地氣。在比如說經典IP半條命,原名半衰期,但半條命的名字會更令人好接受...

 

 

那麼,身為觀眾老爺的你,還知道哪些遊戲的沙雕翻譯呢?不妨留言告訴爆哥和其他小夥伴哦~

最後,記得關注一波爆哥,遊戲,我是認真的!


爆哥解說


這個問題我想要寫兩個方面的答案

第一個方面是我看“遊戲機實用技術”雜誌,確實是本很不錯的遊戲雜誌,但是裡面對於遊戲的譯名讓我想吐槽很久了

Grand Theft Auto--橫行霸道

荒野大嫖客2 救贖--荒野大救贖

彈丸論破--槍彈辯駁

以及很多很多。。。

雖然這些名字沒有問題,有一些甚至是官方的譯名。。但是,能不能起一點大眾化的名字?每次看到那些遊戲名都要思考一番是不是我想的那個遊戲。。。

第二個方面是國內音遊界代理的,就舉幾個例子自己體會,格式是 官方原版名字--民間譯名--官方或媒體譯名

1. Deemo--古樹旋律--迪莫

2. Cytus--Cytus(賽特斯)--音樂世界

3. Groove Coaster--節奏過山車--音炫軌道

4. Dynamix--炫光動感--炫光動感

5. Arcaea--阿卡伊(玩蛇)--韻律源點

--民間譯名比官方或媒體譯名好系列


People11


現在很多遊戲為了討好中國市場都會支持中文,沒有中文的遊戲下場大家都應該知道,看看Steam上那些一波接一波的差評就知道了(手動滑稽)。只不過有的時候,某些網站、平臺給出的機翻遊戲名(並不是官方中文名)真的能把人的大牙給笑掉

例如第一款,將黎明殺機,翻譯成白天死了

第二款將古墓麗影翻譯成墳墓入侵者的陰影

給你們來幾張圖片樂一下






布魯Siri


名字,其實是挺重要的一件事,打個比方就比如聽到一個女生的名字叫柳詩妍,哪怕你從沒見過她,光從名字上判斷她可能就是個美女。而要是這個女生的名字叫王大壯,你就會覺得這肯定是個醜女,哪怕她本身是個婀娜多姿的美女。

所以名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起一個好聽的名字那絕對是加分項。這在其他領域也同樣是適用的。

比如電影、遊戲,有很多國外的作品進入國內就會有中文譯名。如果譯名起的好,之後可能就會很順利,但一開始譯名就沒選擇對,那可真是萬事開頭難。

接下來就一起說幾款譯名起的很沙雕的遊戲作品。

超級瑪麗

嚴格來說,超級瑪麗這個名字並不是官方定的,而是國內玩家們的叫法,特別是一些老玩家,當時都叫它這個名字,儘管挺奇怪這明明就是個帶著紅帽子的大叔為何叫一個女性化的名字呢,後來才知道人家是叫馬里奧。


所以超級瑪麗的這個鍋任天堂不用背。

哥哥打弟弟

如果不跟你說的話,你根本不可能知道這麼沙雕的名字,是爐石傳說DLC的臺灣譯名吧。而國內的譯名是地精大戰侏儒,這比臺版的名字順眼多了。

臺灣的譯名看起來非常幼稚,根本不像是官方出品的。

荒野大鏢客

它的英文名是Red Dead Redemption,完全按字面翻譯的話應該是紅色死亡救贖,而國內把它翻譯為荒野大鏢客,乍一看還可以,但是要跟臺灣的譯名碧血狂殺比起來就遜色得多了。

看門狗

育碧的WATCH DOGS,這次大家都很痛快的,都是直譯過來叫看門狗,說實話,這遊戲我看了名字後真的是一臉懵逼。


此外還有孤島驚魂這種聽起來就是無腦B級片的名字,當個創世神、我的蛙蛙哪有那麼愛吃糖這樣中二的譯名。

不知道各位大佬覺得還有哪款遊戲的譯名更沙雕呢,歡迎分享。


遊戲老夫子


關於遊戲中的沙雕翻譯我們排除像《老頭滾動條》這種機翻情況的話,其實實際上由於我們國家大陸和臺灣地區的文化差異也出現了一些差異化比較大的遊戲名翻譯。有時是大陸的優美臺灣的搞笑,有時是大陸的搞笑臺灣的優美,還有的就是兩邊都搞笑哈哈哈哈。

那麼我們今天來盤點一下臺灣和大陸地區各有那些優美和沙雕的翻譯把!


《Need For Speed》

大陸:《極品飛車》

臺灣:《極速快感》

這個我個人認為兩邊打了個平手,由於這個系列非常早就引進我國,在早期遊戲產業還不太成熟的情況下,這個翻譯確實有點粗暴了。所以我把這個歸類到兩邊都沙雕的分類。

《Call of Duty》

大陸:《使命召喚》

臺灣:《決勝時刻》

emmm這個嘛,我覺得大陸的翻譯略勝一籌,不過還沒有做到完虐的境地,要評分的話64開,畢竟《決勝時刻》的這個翻譯我還能接受。

《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英文名《Final Fantasy》

大陸:《最終幻想》

臺灣:《太空戰士》

這個我覺得沒什麼好說的把,《太空戰士》已經是被大家公認了的沙雕翻譯。其實灣灣心裡也苦,因為《太空戰士》就是最終幻想的日文直譯,所以我們得把這個鍋甩給日本人哈哈哈哈。

《ベヨネッタ》英文名《Bayonetta 》

大陸:《獵天使魔女》

臺灣:《魔兵驚天錄》

emmm我覺得這一把大陸翻譯對比臺灣應該是73開,臺灣依舊是採用日文直譯,大陸是翻譯了主角的外號。

《Fallout》

大陸:《輻射》

臺灣:《異塵餘生》

這把我站隊灣灣哈哈,兩邊都算不上沙雕但是感覺臺灣的更優美一些對吧。

《minecraft》

大陸:《我的世界》

臺灣:《當個創世神》

哈哈哈哈哈,臺灣的翻譯真是賊俏皮。


前面說了這些遊戲其實都只是開胃小菜,沙雕等級並不高,接下來各位坐穩啦,通往沙雕城堡的列車已經發動!

網易這些年來為暴雪的遊戲的本土化做出了非常大的共享,尤其是在翻譯方面,基本都做到了信達雅。而到了臺灣地區沒有了網易,開始了全面放飛自我!

首先,守望先鋒在臺灣的翻譯是《門陣特攻》????這個…… 呃~~ -______-" 什麼東西

國內的路霸,在臺灣翻譯為了攔路豬,哈哈哈哈哈哈,這沙雕程度簡直牛逼了。

國服的天使小姐姐在臺服被翻譯為了“慈悲”????這怎麼讓我聯想到的是和尚而不是護士呀。

國服的黑百合,臺服翻譯為奪命女。讓我想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香港恐怖片。。。

最後沙雕之王來啦!

請問你知道這是什麼遊戲麼?“哥哥打地地”

哈哈哈哈這就是2014年的時候暴雪公佈的爐石新擴展包:地精大戰侏儒的臺服譯名。


麥大麥


所謂的翻譯(漢化)其實在各國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但由於“地域文化差異”所翻譯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尤其是中文翻譯,我國主要三種中文翻譯地區,臺灣,內地,香港翻譯均為不同。在遊戲中更是差距甚大,甚至有出現比較沙雕的翻譯。

拿英雄聯盟這款遊戲來說,兩岸的翻譯就不一樣:

  • 國內翻譯:齊天大聖-孫悟空

  • 臺灣翻譯:如來佛祖玉皇大帝觀音菩薩指定取西經特派使者花果山水簾洞美猴王齊天大聖

  • 英文原翻譯:The Monkey King—wukong

以上國服與臺服的翻譯均為錯誤,準確來說應該直接翻譯為“猴王——悟空”。瞭解過猴子的背景故事都知道,跟我們認識的齊天大聖沒有任何區別,國服強行翻譯成為“齊天大聖”擺明就是為了推廣這個遊戲。而臺服最為沙雕,先不說這個名字有多長,關是翻譯都對不上口。當然這個翻譯主要影響的還是當年無線TVB張衛健主演的《齊天大聖》影響。

  • 國內翻譯:戲命師-燼

  • 臺灣翻譯:炫技大師-燼

  • 英文原翻譯:The Virtuoso

原翻譯直譯是“藝術家”,鑑於燼的背景故事嗜命如藝術,國服美化他的稱號為“戲命師”我覺得還是不錯的。但是臺服這個“炫技大師”我是真的覺得比較沙雕,都快把我跟笑死了。

  • 國服翻譯:鑄星龍王-奧瑞利安·索爾

  • 臺灣翻譯:星際漫遊者-翱銳龍獸

  • 英文原翻譯:The Star Forge - Aurelion Sol

The Star Forge直譯是星際鍛造(者),而根據龍王的背景故事與技能,翻譯成“鑄星龍王”非常有意境,而星際漫遊者確定不是在描述巴德?就算前面的稱號翻譯不準確,那個“翱銳龍獸”是怎麼翻譯出來的?

各位大佬你還見過遊戲中有哪些沙雕中文翻譯?


莫大先生聊遊戲


試問各位聽說過老頭滾動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